前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的祖先从开始说话的那天起就开始了诗的歌唱。《毛诗序》说得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确,诗歌本来就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当人类的语言还没有充分发达的时候,歌唱在表达人的情感方面也许比语言更为生动,也更为准确。如果诗歌还不足以表达人类的情感,那就再加上手舞足蹈。所以在人类的远古时代,诗、歌、舞总是三位一体。《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呼’,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是汉代的人,他所记录的“举重劝力之歌”,虽然只是当时抬木人的歌唱,但足以让我们回想起远古时代先民们的诗歌是什么样子。传说涂山之女在想念大禹的时候,唱的是“候人兮猗”。这简短的四个字在今天看来也许算不上是什么诗歌,但它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婉转悠扬的歌曲!我们可以想象,就在涂山女这一句深情的呼喊中,包含了她对大禹多么真挚的思念!因为它是诗,是歌,而不是一般的说话;所以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每一个音符里都包含着无尽的情意!可以想象,当先民们把歌唱当成是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当他们在各种生活如战争、祭祀、种田、狩猎、捕鱼、采摘、养蚕、织布、盖房以及恋爱、结婚、生子的过程中,只要心灵有所感动,就要诉诸歌唱,那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歌的世界啊!
遗憾的是由于文字产生太晚,先民们那些美丽的歌唱几乎消失了。只有少数的歌唱残存于后人的记忆当中而在无意中被记录了下来,它留给我们的只是美好的回忆。到了周代社会以后,中国才有了系统的诗歌整理工作。一方面有周王朝派采诗之官到各地搜集,一方面有周代社会的各级贵族向朝廷进献并以之为政治讽喻的工具,一方面有宫廷乐官为了国家的宗庙祭祀等各种礼仪而进行有目的的制作,最终这些诗篇又由周王朝的乐官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加工并且配乐演唱,于是有了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这就是为后人尊奉的《诗经》。
《诗经》在周代社会被称为“诗三百”,共收录305篇作品。后人之所以尊称为“经”,首先是因为其内容的丰富。《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的本义是风土和风俗,《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也就是表现当时十五个“国”(诸侯国与某些地区)的世俗风情歌唱。“雅”的本义是“夏”,原指为夏王朝曾经统治过的中原地区,在《诗经》中则指以中原之声歌唱的王朝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主要辑录的是有关周王朝历史、政治、战争、宗庙等重大事件方面的歌诗和上层贵族的政治诗,“小雅”则主要辑录有关周王朝日常礼仪文化制度方面的诗歌和士大夫的抒情诗。“颂”的本义为“容”,在《诗经》中主要指诉诸舞蹈表演的宗庙歌舞艺术。它分为“周颂”“商颂”“鲁颂”三个部分。其中“周颂”收录的是周王朝的宗庙祭祀乐歌,“商颂”收录的是殷商王朝的宗庙祭祀乐歌,“鲁颂”收录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宗庙祭祀乐歌。“风”“雅”“颂”三位一体,共同展开了一幅殷周社会的立体画卷。
从《诗经》中我们看到,周民族的祖先后稷是一个种田的能手。他最早开创了周人的基业,在有邰那个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到了公刘时代,由于受到敌人的侵扰,周人又迁移到豳地。经过了数百年,到了古公亶父,周民族又迁徙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以后经过周文王的经营,周民族强大起来。周武王即位后,在牧野与殷商进行了一场生死决斗,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了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封建国家。这个宗法制国家在成王和康王时代达到了鼎盛,以后逐渐衰落,到了周厉王以后,由于实行暴政,引起了国人的暴动,虽然有宣王的中兴,可是到了周幽王时期,终于走向灭亡。接下来周平王在秦、郑等诸侯国的帮助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诗经》中的“周颂”“大雅”“小雅”中的一些诗篇,从不同角度记载了这一历史过程。这里既有对于英明的开国君王的热烈歌颂,也有对于末世昏君佞臣的严厉批判。从这一点来看,《诗经》首先是一部记载周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是周人的一部历史教科书。
《诗经》多方面地表现了周人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多方面地记录了周王朝的政治生活和宗教礼仪生活。周王朝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立国之本。因此,在周人最为隆重的宗庙祭祀活动中,关于农业的祭祀活动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周颂”很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其中的农业祭祀诗歌如《载芟》等,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农业生活场景。诗歌从春天的播种一直写到秋天的收获,生动而又传神。周代是一个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亲情。《诗经》“大雅”“小雅”以及“国风”中的一些作品,如《伐木》《常棣》《蓼莪》《凯风》等,歌颂了父母兄弟朋友之间真诚的人伦情爱,至今仍然感动人心。周代又是一个特别重视礼仪规范的社会,各种繁复的礼仪不仅是维系社会的重要制度,也是约束人心、引人向善的重要手段。《诗经》中的诸多描写礼制的诗篇因此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如《鹿鸣》不仅描写了周王宴享诸侯嘉宾“鼓瑟鼓琴”的盛况,而且还表达了周王对于嘉宾在道德风范上给他以指导的期盼,这就是诗中所言的“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的意义。周代社会又是一个特别强调人格风范的社会,周人理想的“君子”不仅有风度翩翩的外表,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怀、高度的文化修养、高昂的政治热情和高超的领导能力。《诗经》对这样的“君子”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如《大雅·烝民》中的仲山甫和《卫风·淇奥》中的卫武公,他们不仅在当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诗经》还辑录了许多当时贵族政治家的忧国忧民的诗篇,如《大雅·抑》《小雅·正月》等,通过这些诗篇,我们不仅了解了周末社会政治的黑暗,更可以看到那些具有伟大治国理想的贵族思想家忧国忧民的热血心肠。他们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关心时政的优良传统,且直接开启了从屈原到杜甫的诗歌道路。
《诗经》又是中国古代社会风俗的最生动图画。举凡是周代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如恋爱、结婚、求子,如出征、行役、离乡,如田猎、采摘、伐木,如送别、相会、团聚,如上朝、退朝、私宴,如祭祀、歌舞、娱乐等等,在《诗经》中都有描写。《诗经》又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歌唱,这里既有上层统治者,如周王、执政大臣、公卿大夫的歌唱,也有下层贵族和平民百姓、农夫、奴隶的歌声;既有各阶层的男人的诗作,也有各阶层的女子的抒情。这里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而是一个平凡的世俗人间世界。农夫们在田间劳动的勤劳身影,征人们在途中跋涉的仆仆风尘形象,君子们身着狐裘的逍遥神态,武士们袒裼暴虎的矫健雄姿,情人们水边相会的深情注目,夫妻间琴瑟好和的切切心声,这一切,都会把我们带进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世俗人间,体会到先民生活的多姿多彩。从世俗里看社会,从个体中看群体,从际遇中看人生,从生活中看历史。这就是《诗经》的伟大之处。它是以小溪汇成的巨流,以繁花簇成的锦绣。它是以个体的平凡构成的伟大的群体的艺术,也是以世俗的歌唱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艺术。
《诗经》在后世之所以被尊为经典,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艺术水平的高超。先秦人在谈到《诗经》时有“六艺”或“六诗”之说,其中“风”“雅”“颂”被后人认为是“诗之体”,“赋”“比”“兴”则是“诗之用”,再后来“赋”“比”“兴”又被当成《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如朱熹就把“赋”解释成“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把“比”解释成“以彼物比此物也”,把“兴”解释成“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可以部分地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但正因为“赋”“比”“兴”最初并不是对于《诗经》艺术成就的全面概括,所以这三个词语也远不能说明《诗经》艺术成就的全部。《诗经》有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生动的事件描写、景物描写、形象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像《秦风·蒹葭》那样的诗篇,甚至营造了一个含蕴无穷的艺术意境。《诗经》里的诗篇大都有完整的结构,有些诗的章法十分严密。《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并且具有鲜明的形象化特征。有时候一首短短的小诗也包含着无尽的章法奥妙。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艺术水平极高的爱情诗。诗以一个男子的口吻抒情,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这个男子对心上女子的思念,第二章写他的追求,第三章写心愿实现后的欢乐,层次鲜明。在每一章当中,又有内在的章法逻辑。如第一章短短四句话,以河洲上的雎鸠雌雄和鸣起兴而联想君子应与淑女相配,第一句是听,第二句是看,第三四句是想。诗人首先听到了鸟的叫声,它是那样的悦耳动听,于是禁不住四处寻找观看,在河洲上发现了雌雄和鸣的雎鸠,它们竟是那样的亲密无间、快乐无比,这怎能不让诗人去想那个美丽善良的女子,想象自己与心上人也像河洲上的那对雎鸠一样成对成双。四句话一气贯通,它是那样地符合人的心理思维逻辑,那样地贴切人的情感,以至像一股暖流一样流进每一个读者的心田,马上就会受到心灵的感动。四句话也正符合“起”“承”“转”“合”的写作章法,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再从情感的表达来讲,这首诗既有深情,又有热烈。深情处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热烈处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但无论是深情还是热烈,都表达得那样文雅适度,无怪乎孔子说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中的一首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作品。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古人把它称之为经典,就说明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典范意义。“五四”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成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比较看重它的源头意义。而在我们看来,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还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说它是源头,是因为它是现存的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集,后世的中国诗歌的进步与发展,都可以追溯到《诗经》,这一点容易理解。说它是高峰,是因为《诗经》的伟大并不仅仅由于它的久远,还由于它里面所沉积的丰厚的文化内容。《诗经》里的作品虽然大都是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这一时期产生的,但是它里面的一些作品的来源却非常久远,如《豳风·七月》就是流传于周人的故土豳地的一首古老的诗歌。《诗经》中还有一些诗篇虽然所写的是春秋时代的风俗生活,但是这些风俗同样来自久远的古代,如《郑风·溱洧》里所描写的水边祓禊的风俗。更重要的是,《诗经》中的作品之所以表现出如此高的思想内容,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平,并不是历史赋予这一时代的奇迹,而是先民们长期以来诗歌艺术实践的总结与升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它是中国上古诗歌的一座高峰,是四言诗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后世的文人们才会从《诗经》中总结出“风雅”“比兴”等中国诗歌创作的根本大法,并将其作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
在先秦诗歌史上,另一座高峰则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和《诗经》相比,楚辞有两点重要的不同。第一,《诗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诗歌艺术,而楚辞则是中国南方地区的诗歌艺术;第二,《诗经》中虽然也有贵族个体诗人的创作,但是从总体上来讲还属于以群体的歌唱为主的艺术,而楚辞则是以个体的歌唱为特征的艺术。屈原生活在当时地处中国南方的楚国,同时又生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变的战国时代。屈原本是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两个官职,主管楚国贵族事务,同时参与国家大政。起初他曾经得到楚王的信任和重用,而后来则受到同僚的排挤和楚王的疏远,最终被流放在外而死亡。屈原有远大的政治理想,高尚的个人节操,高度的艺术修养,可是却生不逢时,理想不能实现,备受屈辱和打击。于是,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与悲愤诉诸诗歌。受楚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与文化环境的影响,屈原的作品带有着明显的南方浪漫色彩;由于特殊的身份和政治上的遭遇,使屈原的作品中充满了爱国与悲愤的激情。屈原的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中写成,所以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屈原的作品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在楚国祭祀歌曲基础上创作的《九歌》,第二类是《离骚》《九章》等发愤抒情之作,第三类是叩问天地历史人生的哲理诗篇《天问》,第四类是《招魂》《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
《九歌》可能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创作的楚国宫廷祭歌。《九歌》共有十一首,分祭天地山川人鬼等各种神灵。它鲜明地表现了楚人浪漫风流的巫文化色彩,带有浓厚的上古文化特征,每一种神灵都有鲜明的个性,都表现了浓郁的人间情味。特别是《云中君》《少司命》《湘夫人》《山鬼》诸篇,把生动的外貌描写与细腻的心理刻画融为一体,每一个女性神灵都是那样的柔美而多情。《东君》《大司命》《河伯》《国殇》诸篇,则体现了男性神灵的阳刚勇武与威严之气,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同时,这些诗篇作为楚国宫廷祭歌,又体现出了鲜明的宫廷气派,场面宏大壮观,堂皇而又富丽,其中又融入了浓郁的楚人家国之爱,体现了一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堪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
《离骚》是诗人屈原用血泪写成的生命悲歌。它生动地历数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际,展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诉说了诗人心中的愤懑悲苦,描述了诗人上天入地求索无门的全部过程。诗人运用了亦真亦幻的写作方式,调动了各种抒情手法,融楚国巫歌诗风与现实生活内容于一体,谱写了一首大气磅礴、浪漫奇幻的人生绝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抒情长诗。《九章》各篇,或述屈原流放在外的各种生活,或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哀思,或抒自己的人生志向,与《离骚》合为一组,让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诗人的生命过程。《天问》一篇,是诗人在一生最为困苦的流放途中,面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所进行的全面拷问。它告诉我们,诗人屈原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是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人格高尚的诗人,而且还因为他是一个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他在遭受个体人生与国家前途的双重苦难中,对宇宙自然和人生历史等哲学的最根本问题进行了无愧于那个时代的思考。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思想、他的人格和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司马迁、陶渊明还是李白、杜甫,莫不受到他的恩泽。而最直接受他影响的,当然还是战国后期宋玉和汉代贾谊、司马相如等辞赋家。宋玉的《九辩》,从艺术形式与思想情感等多方面模仿屈原的《离骚》,并且在文人悲秋情感与怀才不遇的主题方面有新的开拓,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的抒情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在中国古代,屈宋两位大诗人往往并称。
在先秦诗歌中,除了《诗经》和《楚辞》之外,还有散见于典籍中的一些诗歌也值得我们注意。这些诗歌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传说中的上古之作,如传为尧舜时的《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传为箕子所作的《麦秀歌》,传为伯夷、叔齐所作的《采薇歌》等等。这一类歌曲见于后世著作,它们不一定真的产生于那个时代,也许是后人的追记或假托之作。但是,这些诗篇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第二种是散见于先秦两汉典籍中的各种歌诗谣谚。它们有的记录较晚,有的淹没于经书之中,但保留了比较原始的诗歌风貌,如《吴越春秋》所记的《弹歌》,《吕氏春秋》所记的《涂山女歌》,《周易》卦爻辞中的一些古歌。还有的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是那个时期真正出自民间而没有经过专业艺术家加工过的民间歌谣。它们大部分都出自那个时期的史书,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而被记录下来,因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民间歌谣的原貌,认识中国早期诗歌所承担的多种社会功能。《左传》中所记载的《宋城者讴》、《国语》中所记载的《暇豫歌》、《论语》和《庄子》中所记的《楚狂接舆歌》、《孟子》和《楚辞·渔父》中所记载的《沧浪歌》等等,它们或者批评时政,或者抒发性情;或者委婉含蓄,或者直抒胸臆。这些诗篇里,也有一些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如《说苑》中所记的《越人歌》,描写一个越地女子暗恋鄂君子皙那种复杂细腻的心理,情韵悠长,摇荡心灵,有《楚辞·九歌》之神韵,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战国之际南国诗歌所达到的高超水平与优雅多情的美丽风采。同时也正是有了这些诗歌的存在,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经》和《楚辞》的伟大。它说明,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不满足于那种天籁之音,他们已经学会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智慧,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去努力地追求诗的艺术之美,苦心地修改、琢磨、经营和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像《诗经》和《楚辞》那样百代不朽的经典艺术。
下面我们对这本《先秦诗选》的选注工作做一简要说明。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古歌谣,第二是《诗经》,第三是楚辞。我们把这三者统一在一起,就是为了让读者对于先秦诗歌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每一类诗歌的选目中,我们把艺术性放在首位,同时注意思想的纯正与内容的全面性。作为一个带有普及性的诗歌注本,我们在注释中尽量追求简明,基本上不做繁琐的考证,也不过多地引经据典,但是所有的注释都有出处,保证释义的准确。由于时代久远,先秦诗歌总的来说比较难读难懂,但是先秦诗歌语言古朴典雅,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含韵悠长,值得细细地品味。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未必能把先秦诗歌的许多优点开掘出来,注释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注者
2004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