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崩漏
学习目标
掌握崩漏的分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示教医案
王某,女,25岁。初诊日期:2021年1月25日。
主 诉: 阴道流血近两月,伴头晕心悸。
现病史: 患者一向月经不规则,初潮15岁,周期28~40天,经期有时4~5天,有时经期延长至30天左右,经量较多,经色鲜红,质黏稠,夹血块。LMP:2020年11月下旬,量时多时少,至今未净。曾在18岁时因月经量多伴贫血住院治疗,血红蛋白最低50 g/L左右,给予口服激素和输血治疗。现持续出血2月左右,伴有头晕心悸、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口干、短气纳呆,二便调,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数。
婚育史: 未婚未育,0-0-0-0,否认有性生活史。
妇科检查: 外阴无明显异常,卫生巾见中等量鲜红血。肛查:子宫大小正常,活动好,无压痛,双侧附件未扪及包块。
辅助检查: 尿妊娠试验:阴性;肛超检查:子宫、卵巢大小正常,子宫内膜8 mm;血常规:红细胞2.48×1012/L,血红蛋白64 g/L。
西医诊断: ①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②中度贫血。
中医诊断: 崩漏。
中医辨证: 脾肾两虚,气血双亏。
治 法: 补肾健脾,益气养血。
方 药:
党参30克
黄芪30克
白术24克
白芍15克
菟丝子18克
续断18克
制首乌30克
淫羊藿12克
巴戟天18克
阿胶9克
艾叶9克
日1剂,水煎服,7天
二 诊: 服药1周后,月经量少,色淡,自觉疲倦乏力、心悸好转,纳可,舌脉同前,中医辨证同前。月经尚未干净,治以继续补肾养血,加强摄血止血。
方 药:
上方加仙鹤草15克、海螵蛸15克、牡蛎30克、五味子9克、炮姜炭9克。
日1剂,水煎服,14天
三 诊: 服药2周后,阴道出血已干净,头晕、心悸、乏力较前好转。舌脉同前,中医辨证同前。目前属于复旧兼以澄源,治以温肾补阳,养血调经。
方 药:
党参15克
黄芪15克
鹿角霜12克
熟地黄10克
菟丝子15克
巴戟天12克
淫羊藿30克
阿胶9克
连续治疗3个月后患者月经恢复正常。
病案分析
对于崩漏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中“阴虚阳搏谓之崩”的论述。只言其病机,未言其证治。后世将各种妇科下血症统称为崩漏,崩漏的辨证,应首先认定为月经病。《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指出崩漏属于月经病的范畴。因此,必须排除妊娠、癥瘕、外伤引起的阴道出血,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患者初潮开始即有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逐渐出血增多致中度贫血,为崩中之证,曾住院中西医治疗,就诊时阴道少量出血持续2月,并伴有头晕心悸、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口干、短气纳呆等气血亏虚之证,舌质淡嫩苔薄,脉细数,为脾肾两虚,脾虚不能摄血,肾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而见漏下;脾虚气弱,肾阳亏虚,失与温煦,则见畏寒腰酸。本着“急着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血止后予以复旧,兼以澄源。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以化血;白芍、制首乌养血补血;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温经止血;菟丝子、巴戟天、续断、淫羊藿温补肝肾,益精止血。二诊时见血量少而未止,给予加强止血治疗,药用仙鹤草凉血止血、海螵蛸摄血止血、牡蛎化瘀止血、五味子酸收止血、炮姜炭温经止血,配合阿胶、艾叶的养血止血,故二周后血止。最后给予复旧治疗,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继用温肾补阳、养血调经巩固治疗。
问题讨论
1.崩漏如何诊断?
(1)详询病史,排除与妊娠和产褥有关的病变、全身和器质性病变。
(2)询问月经和非经期出血的具体时间、出血量、有无服药史,特别是激素类药物,有无大出血后伴有头晕眼花,甚至失血性休克。
(3)妇科检查观察出血量,按出血量多少、有无性生活选择B超检查来排除器质性疾病。辅助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卵巢功能及激素测定。诊断性刮宫可以止血并了解子宫内膜有无病变,未婚无性生活者尽量先保守或者征得本人或家属同意后诊刮。
2.崩漏的原因有哪些?
崩漏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可概括为虚、热、瘀3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劳伤血气,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约制经血,以致经血非时而下。常见病因为血热、肾虚、脾虚、血瘀。
3.崩漏如何辨证论治?
崩漏的治疗原则应根据其病情缓急和出血时间长短的不同,以“急着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正本清源,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复旧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
(1)血热证(虚热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燥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合生脉散(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白芍、知母、地骨皮、甘草、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山茱萸、阿胶。
(2)血热证(实热证):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净又时而增多,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或有血块;唇红目赤,烦热口渴,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阿胶、藕节、棕榈炭、龟甲、牡蛎粉、生甘草)
(3)肾虚证(肾阴虚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女贞子、墨旱莲)。
(4)肾虚证(肾阳虚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加减(制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补骨脂、淫羊藿)
(5)脾虚证:经血非时而至,崩中暴下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细。
治法:补气升阳,止血调经。
方药:举元煎合安冲汤加炮姜(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甘草、生地黄、白芍、续断、乌贼骨、茜草、龙骨、牡蛎、炮姜炭)。
4.崩漏的分类有哪些?
(1)按崩漏的定义分为崩和漏。崩:经血非时暴下不止称崩中。漏: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净称漏下。
(2)按西医有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分为增殖期子宫内膜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症出血、萎缩型子宫内膜出血。
知识拓展
1.崩漏诊治流程图
见图1-4。
图1-4 崩漏诊治流程图
2.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
正常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和自限性。当机体受到内外各种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急剧变化、环境气候骤变、营养不良、代谢紊乱、贫血、甲状腺或肾上腺功能异常等影响时,均可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功能失常,导致功能性子宫出血发生。此外,还与子宫内膜剥脱出血的自限性机制缺陷有关。临证常见于脾肾两虚、阴虚内热、肝郁气滞。
3.子宫内膜息肉
异常子宫出血中超声或宫腔镜下见到有子宫内膜息肉的占16.2%,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反复的子宫内膜炎和激素紊乱有关。临床表现有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不孕等,若直径小于1 cm,症状较轻可以中医治疗,临证常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湿热下注。若息肉大于1 cm,出血量多,保守治疗疗效不确切或者影响生育,可选择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并排除子宫内膜癌。
4.子宫憩室
剖宫产后子宫前壁峡部切口撕裂、切口对合不良、手术缝合粗糙造成切口缺血、切口出血等原因形成一薄弱处,导致子宫内膜及肌层呈疝状逐渐向外突出,形成憩室。子宫切口憩室在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后,创面为切口瘢痕,血运较差,内膜创面修复较慢和较差,故经期延长、淋漓不尽。临证常见脾肾两虚、肝郁气滞、血瘀。
名家经验
(1)岭南妇科名家罗元恺教授认为崩漏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使月经失其常度,非时妄行。往往是血崩与漏下交替发作,迁延难愈,故本病为妇科危急重症之一。西医认为本病是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出血,而生殖器官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故诊治崩漏时,应首先区别于妊娠、癥瘕、外伤等引起的阴道下血,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崩漏以虚证较多,治法以补虚为主,或先去其实,后补其虚,或攻补兼施。如有热者,宜于益阴之中,佐以清热之品。因实火者少,故一般不宜用苦寒泻火之药,若有瘀者,则于养血活血之中,兼化瘀生新之药。在大出血期间,应着重补气以摄血,兼顾其热或瘀。因下血量多,热随血去,气随血泄,即使为阴虚血热而致崩者,大量出血后,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气虚表现,故止血必先固气。而漏下淋漓不净,往往是肝肾阴虚,相火内动而致,或夹瘀滞,或兼湿热。因阴血难以速生,故止漏较止崩更难,且病情易于反复。治漏之法,主要是滋养肝肾,兼清虚热或祛瘀。出血停止后当以柔肝固肾为主,以调整月经周期,这即古人所称之“复旧”,乃固本之法也。
(2)李祥云教授擅长用中药止血药的药对来治疗顽固的崩漏之证,在运用时本着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的原则,辨寒、热、虚、实,分清标本缓急,究其出血的原因,处方灵活,遣药精当,其运用中药配伍的相须相使,以增加原有疗效。比如,阿胶加艾叶养血止血、石榴皮加明矾固涩止血、白芷加鸡冠花凉血止血、五味子加五倍子敛汗止血,每每都有奇效。
古籍精选
《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候·漏下候》:“非时而下,淋漏不断谓之漏下。”
《崩中候》:“忽然暴下,谓之崩中。”
《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
《傅青主女科·血崩·血海太热血崩》:“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
《兰室秘藏·妇人规·经漏不止》:“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妇科玉尺·崩漏》:“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