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孩子需要怎样的亲子互动关系
一个很确定性的结论告诉我们,孩子的人际关系是从生命早期与母亲或者母亲人物的关系中复制和发展而来。所以,如果一个孩子在人际关系或者沟通中出现困难或者障碍的话,我们就需要回顾和检查一下孩子和妈妈或者母亲人物的互动关系了。无论是杜兰德还是依恋关系专家,他们都认为母婴依恋关系对孩子后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母婴互动关系,我想从三个方面带领家长朋友做一些思考和核查。
第一,我们需要核查的是,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安全和可信任的互动关系。
我们邀请妈妈回顾的是,在孩子婴幼儿期,当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有没有给到孩子一个即时的回应。回应对于孩子在婴儿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当孩子饿了、渴了、热了、冷了、拉了、尿了的时候,当他用哭声或者声音传递这些信息的时候,妈妈有没有在第一时间来回应孩子。如果妈妈或者母亲人物及时回应,孩子就可以看到妈妈或者母亲人物的温暖、喜悦、柔和的面部表情,听到亲切熟悉的回应声音,孩子内心就会产生喜悦和快乐。他会从妈妈回应的表情和声音中学习互动技能,继而会落实在他后续的人际关系体验和实践中,从而感受到自己是被爱、被呵护的。如果有的妈妈或者妈妈之外的养育者,在听到孩子用哭声传递上述信息的时候,非但不能积极回应,反而要么置若罔闻,要么抱怨指责,对于孩子来说,就会引发内心烦躁或者愤怒,但孩子只能继续用哭声来表达这些负面情绪,孩子就会觉得这个妈妈不爱他,这个妈妈不可信任,这个妈妈对他不好。所以,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时,就会看到孩子和妈妈关系的疏离和纠结。因此,对孩子的哭声,妈妈需要非常敏感地识别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妈妈或者母亲人物足够敏感的话,在孩子心中就会很快建立安全和可信任的母婴互动关系。
第二,我们需要核查的是,妈妈或者母亲人物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持久恒定的。
也就是说孩子在婴幼儿期,妈妈或者母亲人物是不是长期不间断地陪伴在孩子身边。所以我们要检查,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是不是在外地打工;是不是经常去外地出差;是不是常年出国留学或者在国外工作;是不是常常值夜班;是不是一段时间在实验室完成课题;是不是由于身体原因经常住进医院;是不是与配偶两地分居等。如果这样,孩子就会像留守的孩子,长期见不到妈妈,妈妈也不得已把孩子放到其他人身边,由其他人来代养。这样带给孩子的影响,就是孩子会经常想妈妈、经常哭、经常不开心,内心会很孤独难过。孩子会认为妈妈不爱他,抛弃了他,妈妈的工作重要而他不重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妈妈偶尔放假回来看孩子,孩子只能获得短暂的母子团聚,而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妈妈用“躲猫猫”的游戏骗取孩子信任而离开孩子,当孩子张开眼睛看见妈妈又不见了的时候,那种撕心裂肺找妈妈的呼喊和哭闹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要么只能用哭到睡着了的样子来结束,要么就用永远都不再理妈妈而告终,从而在孩子和妈妈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回避型的亲子互动关系。随之而来的,我们也需要评估孩子与养育者、照料者的互动关系,是不是也复制了这种回避型的互动关系。有的孩子,即使养育者、照料者对他像妈妈一样亲密,但孩子也还是跟他不能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这也许就是孩子心中那份早期的心理创伤所产生的影响。他不会相信任何人不会离开他,也没有能力让自己有任何选择不让那个人离开,更何况还有很多的养育者和照料者无法像妈妈一样照料孩子。所以,孩子的选择是,妈妈不要离开我,不要常常离开我,不要欺骗式地离开我,不要把我送到陌生人家里,即使是奶奶或者外婆,也不一定是我喜欢和选择的,我要的是妈妈。因此,安全和可信任的互动关系对于孩子后天的社会化互动关系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我们需要核查的是,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不是带有冲突和矛盾性的。
这种互动关系,有的时候会指向妈妈很多的情绪或者情绪化。妈妈的情绪化就是常常把负面情绪带给孩子,或者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让孩子不能识别妈妈什么时候发脾气,什么时候把他当成无辜者或者受害者?孩子也不能完全享受妈妈全然的喜悦和兴奋,担心妈妈会突如其来让情绪暴风雨般袭来。而妈妈无论是因为工作或者生活压力,或者因为与配偶的关系,或者因为与像婆婆这样家庭成员的关系,或者因为与自己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都会常常引发妈妈的脾气,而当妈妈脾气上来的时候,往往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对孩子发火。所以,孩子无法识别妈妈究竟是不是真的爱他,爱他为什么要骂他,打他?他要不要亲妈妈,抱妈妈,靠近妈妈,跟妈妈撒娇?这种互动关系,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信念,就是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才是好,孩子有时就会出现挣扎。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发展出自己与妈妈的纠结关系。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就会把这样的互动关系复制到与其他人身上,进而影响了孩子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