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舍得中成就自我
与人为善,共享快乐
乐于助人者都明白:施与爱,同样都幸福。当你施恩于他人,你也相对地成为更好的人。行善所带给你的正面影响,能作用得很久,就算受惠的人已经忘了,对你的助益仍在。善行不在乎大小和代价,和善的言辞和贴心周到的礼貌都会让人感激且难以忘怀。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为他所钟爱到极点的儿子。这位年轻的王子,没有一件欲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因为他父王的疼爱与权力,使他可以得到一切他所向往的东西,然而他仍常常眉头紧锁,面容愁苦。
有一天,一位大魔法师走进王宫,对国王说,他有方法可以使王子快乐,能把王子的愁容变成笑容。国王听了大为高兴,对魔法师说:“如果你能办到这件事,你要求的任何赏赐,我都可以答应你。”
魔法师于是将王子领入一间密室中,用一种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涂了一些字迹。他把那张纸交给王子,让王子走入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呈现出的东西。说完魔法师就离开了。
这位年轻的王子遵命而行,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那些白字化成美丽的绿色。而变成的一行字是“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照了魔法师的劝告,很快就成为一个快乐的少年。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有助于他人,才能称得上是喜悦与快乐的。我们必须有所“给予”,才能有所获取,我们的生命才能生长。
一颗善良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虽然我们给予他人以爱、同情和鼓励,然而我们本身却并未因为给予而有所减少,反而会由于给予而获得更多。我们把爱、同情、善意给人愈多,则我们所能收回的爱、同情和善意也愈多。
与人为善,同时你也会得到善;而与人为恶,总是相互指责与猜忌,那么带给人的也只有误解和怀疑。“如果你握紧一双拳头来见我,”威尔逊总统说,“我想,我可以保证,我的拳头会握得比你的更紧。但是如果你来找我说:‘我们坐下,好好商量,看看彼此意见相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彼此的距离并不是那么大,相异的观点并不多,而且看法一致的观点反而居多。你也会发觉,只要我们有彼此沟通的耐心、诚意和愿望,我们就能沟通。”
与人为善,并不是只有大富翁才能做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怀着好心情、好精神的人,虽然没有一文钱可以施舍给别人,但是他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富翁行更多的善事。
善的付出,收获爱的回报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颗爱心,那么,生活的大地上就不会长出仇恨的杂草和魔鬼的庄稼。因为爱心是善行的种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关于人性本善与本恶的争论,几乎响彻了历史的整个甬道,至今仍未休止。我却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无所谓好坏,无所谓恶善。人的善恶不是先天的赐予,而是后天养成的。
黎巴嫩大哲学家纪伯伦说:“当你努力奉献自己的时候,你便是善。”引而申之,当你不择手段寻求私利满足私欲的时候,你便离恶的深渊不远了。善与恶作为两种界限分明的行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和机遇。或者说,人降生到这个充满物欲的世界上,其一举手一投足都深刻着善与恶的印迹。
有一个医生名叫杨传礼,久事按摩,自成一派,曾以手法独到而应召中南海。这也应算作当代御医了。杨医生声名在外,却非常谦和热忱,不像有些人偶有所成便端着一副架子,专向上边看。杨医生对病人一视同仁。他的按摩室的墙上,挂满了锦旗,有杨成武将军送的,更多的是不知名的黎民百姓送的。按摩如同踢足球,技术和体力同等重要。但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不可或缺,那便是精神,一种敬业和奉献的精神。杨医生从医几十年,他的两只手,不知使多少人恢复了健康。当他六十有余时,仍站在病榻前,一遍一遍地按、摩、摁、压,常常是半日未竟,早已汗流浃背。但只要有病人到来,他就不会歇息。只要那双健劲有力的大手从病人身上碾过,病人便立刻感到如释重负,浑身轻爽。
选择善行,其实是选择一种人生态度。大自然很公平,它给予每个人的生存空间、时间和物质大致相同,谁也不能占有谁。占有即是剥夺。大自然又太不公平,它常常将一些人推向生命的绝境,使之苟延残喘于饥饿、贫穷和凄凉、悲惨的旷野。这就需要爱的相助。人们相聚一处或邂逅异国他乡,都应视为一种天赐的缘分。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颜回将死时,孔子几乎痛不欲生。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是安贫乐道的圭臬;颜回不迁怒,是宽恕忠厚的典范。选择善行,其实也是选择一种品格。品格是道德风范的外化。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儒家学说的“仁”,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概括起来,大约不外乎是为官要爱民、忧国,为民要爱人、尚义;穷而不坠其志,富而乐善好施;对己严格自律,对人宽厚真诚;忠于信仰,威武不屈,富贵难惑;忠于朋友,胸怀坦荡,不藏不匿;商海无涯,信誉为岸;世风险恶,廉洁是帆……有一位哲人说:“爱虽给你们加冠,也将你们钉在十字架上;他虽栽培你们,也将修剪你们。”我们既然选择了善行,也将受到道德的约束,每时每刻都要反省自己,鞭策自己。这就是品格的修养。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其善行的脚步如同流水向东,是不需要号令推动的。
这一年的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节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的办公室出来时,看到一个小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触摸着,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小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钱?”
保罗点点头。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保罗认为他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小男孩,然后他问:“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入屋内,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男孩,他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小男孩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坐下,然后指着保罗的车子说:
“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说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花一角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给你一辆一模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弟弟抱到车子前排的座位上,小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于是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这个圣诞节,保罗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选择付出,我们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美好。选择善行,虽然我们不会太富有,心灵世界却可以与世界融为一体。
善良让你的人格无限高尚
善良,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爱心能融化人的孤独感和分离感,它能使人与人的关系和睦温馨,它能打破人们心中的“围墙”,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
世界不能没有爱,爱对于我们就像空气、阳光和水。爱是一宗大财产,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拥有了这种财产和资源,人生就会变得富有、幸福,人生就会步向成功的顶峰。
真正的爱乃发源于心。换言之,爱是从圣洁之心、善良之心、无伪之心生长出来的,是从高尚人格中生长出来的。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有助于他人,充满了喜悦、快乐,才有价值和意义。那种对人人付出爱心的习惯,和对人人抱着亲爱友善的精神所产生的喜悦和快乐,才能称为幸福。我们必须有所“给予”,才能有所取得,我们的生命才能生长。
一位哲学家问他的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许多,但最后一个学生说:“一颗爱心!”那位哲学家说:“在这‘爱心’两个字中,包括了别人所说的一切话。因为有爱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他则是一个良好的伴侣和可亲的朋友。”
一颗善良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一种坦直、诚恳、忠厚、宽恕的精神,可以说是一宗财产。百万富翁的区区财产,若与这种丰富的财产相比较,则是不足挂齿的。有这种好心情、好精神的人,虽然没有一文钱可以施舍他人,但是他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富翁行更多的善事。
假使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能尽心努力地为他人服务,为他人付出爱心,那他的生命就更有意义。最有助于人的生命发展的,莫过于从早年起,就养成有爱心以及懂得爱护人的“习惯”。
我们把爱心、善意、同情、扶助给人愈多,则我们所能收回的爱心、善意、同情、扶助也愈多。
人生一世,所能得到的成绩和结果常常微乎其微。此中原因,就是在爱心的给予上显然不够大方。我们不轻易给予他人爱心与扶助,因此,别人也“以我们之道,还治我们之身”,以致我们也不能轻易获得他人的爱心与扶助。
常常向别人说亲热的话,常常注意别人的长处,说别人的好话,能养成这种习惯是十分有益的。人类的短处,就在于彼此误解、彼此指责、彼此猜忌,我们总是盯着他人的不好、缺憾、错误的地方而批评他人。假使人类能够减少或克服这种误解、指责、猜忌,能彼此相互亲爱、同情、扶助,那么梦寐以求的欢乐世界就能够实现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贪得无厌、自私自利的心理,以及无情、冷酷的商业行为,以至于爱心被蒙蔽,只能看到别人身上的坏处,而看不到他们的好处。假使我们真能改变态度,不要一味去指责他人的缺点,而多注意一些他们的好处,则于己于人均有益处。假使人们彼此间都有互爱的精神,这种氛围一定可以使世界充满爱和阳光。
仁慈的爱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力量,它要求无条件地全然付出,在不断地臻于完美的同时,也为你迎来了最为可贵的幸福。
人要有仁爱之心,热爱一切,爱心能唤醒人类的善良,唤起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与此同时,你的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
我们的一生中有时会在刹那间猝然醒悟。我们发现,每一件事情都遵循着一个模式发展,而那个模式在美妙地契合之间,成为一个整体。
当然,我们并不总会有这种感觉。我们都偶然会有“那样的一天”,在那些日子、时刻和钟点,我们发现所有的好事全都发生了,我们的生活进展得顺理成章,而我们得到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让我们所爱的人去和我们以外的一些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去爱他们、支持他们和抚育他们,把我们的爱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张开我们的关系网络,将之与人分享,这违背了我们内心占有欲的那个神话的核心:我把我们所爱的人视作禁忌,他人不得染指。然而,控制和占有同爱心恰恰背道而驰。尽管我们与人分享的时候会冒风险,可是,在让我们周围的人分享我们遇到的好事时,也会使我们从中感觉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愉悦。
幸福的产生与否就在于一个人的心态如何,那种善良的心、仁慈的爱能产生巨大的威力,迎来盼望的幸福。毕竟在这个地球上,只有充满着爱心的角落、家庭,才能得到幸福光芒的照耀。
世界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亚弗烈德·阿德勒曾经发表过一篇令人惊奇的研究报告。他常对那些孤独者和忧郁病患者说:“只要你按照我这个处方去做,14天内你的孤独忧郁症一定可以痊愈。这个处方是——每天想想,怎样才能使别人快乐,让别人感到人世间的爱心力量。”
有一个50岁的女人,在丈夫去世不久,儿子又坠机身亡,她被悲伤和自怜的感情所包围,久而久之得了忧郁症,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好心的邻居带她去找亚弗烈德·阿德勒,阿德勒问清病情后劝她去做些能使别人快乐的事。50岁的她能做些什么呢?她过去喜欢养花,自从丈夫和儿子去世后,花园都荒芜了。她听了亚弗烈德·阿德勒的劝告后,开始整修花园,施肥灌水,撒下种子,很快就开出鲜艳的花朵。从此,她每隔几天都将亲手栽培的鲜花送给附近医院里的病人。她给医院里的病人送去了温馨,换来了一声声“谢谢您!”这美好的“谢谢您”轻柔地流入她的心田,治愈了她的忧郁症。她还经常收到病愈者寄来的贺卡、感谢信,这些卡和信帮助她消除了孤独感,使她重新获得人生的喜悦。
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多么平凡,即便生理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都应该学会这个精神处方——多想想,怎样才能让别人感到快乐。
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那个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上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的,而是为别人提供光明,帮助别人。我手里提上灯笼,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身上,这样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帮助了别人。”
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你如果觉得自己孤寂,或者觉得道路艰难,那你就照着阿德勒的话去做,只要心中有一盏温暖的灯,就将照亮你暗淡的心灵,你将获得温暖,度过寒冷的冬季,跨过每一道障碍。这样你会逢凶化吉,因祸得福,获得快乐,使你远离精神科医生。因为爱的表现是无条件地付出,奉献出来,而最终结果是无偿地索取。
你在送别人一束玫瑰的时候,自己手中也留下了最持久的芳馥。
奉献让生命完美无瑕
只要我们将自己奉献给他人,爱对我们而言便是随手可得的。
我们的爱给予他人,我们会因此得到更多的爱。
我们用一个故事来证明这个伟大的信念,这是最动人心弦也最具说服力的故事:
琳达是个美国女孩,她作为一名老师,只要有时间,便从事一些艺术创作。在她28岁的时候,医生发现她长了一个很大的脑瘤,他们告诉她,做手术存活概率只有2%。因此他们决定暂时不做手术,先等半年看看。
她知道自己有天分,所以在6个月的时间里,她疯狂地画画及写诗。她所写的诗除了一首之外,其余的都被刊登在杂志上;她所有的画,除了一张之外,都在一些知名的画廊展出,并且以高价卖出。
6个月之后她动了手术。在手术前的那个晚上,她决定要将自己奉献出来——完全地、整个身体地奉献。她写了一份遗嘱,遗嘱中表示如果她死了,她愿意捐出身上所有的器官。
不幸的是,琳达的手术失败了。手术后,她的眼角膜很快地就被送去马里兰一家眼睛银行,之后被送去给在南加州的一名患者,使一名年仅28岁的年轻男性患者得以重见光明。他在感恩之余,写了一封信给眼睛银行,感谢他们的存在。他说他还要谢谢捐赠人的父母,他们一定是一对难得的好父母,才能养育出愿意捐赠自己眼角膜的孩子。他得知他们的名字与地址之后,便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飞去拜访他们。琳达的母亲了解了他的来意之后,将他抱在怀中。她说:“孩子,如果你今晚没有别的地方要去,爸爸和我很乐意和你共度这个周末。”
他留下来了。他浏览着琳达的房间,发现琳达曾经读过柏拉图,而他以前也读过柏拉图的点字书;他发现她读过黑格尔,而他以前也读过黑格尔的点字书。
第二天早上,琳达的母亲看着他说:“你知道吗,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可是就是想不起来。”突然她想到一件事,她上楼抽出琳达死前所画的最后一幅画,那是她心目中理想男人的画像。画上的男人和这个年轻人几乎一模一样。
然后她母亲将琳达死前在床上所写的最后一首诗读给他听:
两颗心在黑夜里穿梭。
坠入爱河,
但却永远无法抓到对方的眼神。
最彻底的、最善良的爱让琳达以奉献她的生命超越了物质实体,在精神世界中,仁爱赢得了永生。
包容提升你的人格魅力
有包容心的人,胸襟自然开阔。胸襟是否开阔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重要标准。胸襟狭小的人,只能看到蝇头小利和眼前利益;胸襟开阔的人,往往眼光高远,不计小利,以大局为重。
一个人要成大事,要开创一番事业,就一定要有开阔的胸怀。
只有以爱心包容一切,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
一个人的胸襟如果足够开阔,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和他的做人原则一定是很有特点的。胸襟开阔的人对什么事都能够看得开,因此他们会处乱不惊,他们不存报复心理,他们的心里无极端倾向。这是一个人不断修养出来的美德和品质。做人,就应该养成这种良好品德。
在历史上,曾有很多战争的发生,其导因却是对一些小事的不宽容而致。
作为普通人,不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引发一场战争,但可能会因小事而使周围的人不愉快。因此说,一个人为不大的事发怒,也就说明了他的胸襟是多么狭隘。
一个没有宽容之心、只为自己打算盘的人,会到处受人鄙弃。其实,人们完全可以将自己化作一块磁石,来吸引自己所愿意吸引的任何人到自己的身旁——只要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博爱与善意,以及乐于助人、愿意帮忙的态度。
如果常常对别人吹毛求疵,对于别人行为上的失误常常冷嘲热讽——这样的人大多是危险的人物,这样的人往往不太可靠。
具有宽大心胸的人,看出他人的好处比看出他人的坏处更快。反之,心胸狭隘的人,目光所及都是他人的过失、缺陷甚至罪恶。他们的心态是极端的,他们的心理是报复性的。轻视与嫉妒他人的人,心胸是狭隘的、不健全的。这种人从来不会看到或承认别人的好处。而胸襟开阔的人,即使憎恨他人,也会竭力发现对方的长处,并由此来包容对方。
一个人如果只关心自己,他很难成为一个被他人喜欢的人。要想成为一个令人敬重的人,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到别人身上。哲学家威廉说:“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敬慕。”如果人只是过度地关心自己,就没有时间及精力去关心别人。别人想获得你的关心,却无法从你这里得到,当然也不会去注意你。
记住爱默生所说的话:“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都在某个方面比我优秀;而在那个方面,我可以向他学习。”
得到别人的喜欢和敬重是一种幸福,爱别人、关心别人也是一种幸福。要真正地去关心别人、爱别人,激励他们展现最好的一面,那样,正如不求报酬做善事终有所回报一样,别人也会加倍地关心你、爱护你。
你希望那些和你来往的人都赞赏你,你希望人家赞赏你真正的价值,我们许多人都希望这样。因此,我们也要以希望别人待我们之心去对待别人。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自己重要的感觉,一旦别人帮助他实现了或让他体验到了这种感觉,他当然会对这个人感激不尽的。当别人超过我们,优于我们时,可以给他一种超越感。但是当我们凌驾于他们之上时,他们内心便感到愤愤不平,有的产生自卑,有的则嫉恨在心。所以,让我们都谦虚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鼓励别人畅谈他们的成绩,自己不要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称赞和尊重别人,欣赏别人,使他们觉得很受重视,不花一分钱,却能对别人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样,别人反过来也会尊重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你。
尊重和赞扬别人能够让他人感到受到了重视,受到了礼遇。纽约“瓦瓦公司”的负责人马克先生,替一位据称性格极其古怪的、著名的鉴赏家做庭园设计。有一次,他对鉴赏家说:“先生,我知道你有个雅好,就是养了许多漂亮的好狗。听说每年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展览里,你都能拿到好几个蓝带奖。”鉴赏家听了之后很高兴,后来还提出送给马克的儿子一只小狗,并且打印一份血统谱系和饲养说明给他,告诉他怎样养狗。这就是让对方得到重视的报酬。鉴赏家不仅送给马克先生一只价值好几百元的小狗,而且在百忙中抽出了1小时15分钟的时间指导小狗的饲养。在双方愉快的接触交流中,马克先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你要使自己得到重视,你就得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一个小故事是这么说的: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需要自我修炼,当你为了某些人或某些事情而感到痛苦烦恼的时候,不妨看看下面这个小男孩的做法。
有一个小男孩平时脾气非常坏,总是因为一些小事与朋友们乱发脾气,还经常说出一些很伤人的话语,这让他的身边几乎没有了朋友。他的父亲看在眼里,便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当想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篱上钉一根钉子。
小男孩照做了。第一天,男孩一共钉下了56根钉子,第二天,他钉下了34根。慢慢地,他发现每天钉下的数量已经少了许多了。他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向围篱钉钉子了,他高兴地去给父亲说,他现在已经有足够的宽容心来对待周围发生的事情,并且不会乱发脾气了。于是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最后男孩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将他带到围篱前对他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我知道总有一天你能够将这些钉子全部拔出来。但是你现在仔细看看围篱上留下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平整了。从前在你无法控制脾气的时候,你伤害了你的朋友,就如同这些钉子在围篱上留下了疤痕一样。不论你对被伤害的人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都将永远存在。因此,我的好孩子,你以后要时刻记得,待人要宽容,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与人交往时,你需要别人知道你的价值,需要别人的认同,需要受到重视,那么,你必须让你遇到的每个人倍感自己的重要和被赏识、被感激。
伸出援手,让心灵升华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情感上更需要新的支柱,不是利益,而是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责任感。
济难救急,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在帮助他人、造福民众的义举、善举中,助人者、造福者无疑会有一种情感的升华,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应该算是心灵上最大的幸福。
富翁们大都是乐善好施者,他们常常热心于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常常投资或提供赞助资金,修建育婴堂、孤儿院、老年福利院,为残疾者办福利工厂等。在各种捐资助款的慈善活动中,在各种赈灾义演的场合里,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富翁们往往会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这一切,似乎与一些人心目中富翁们大都是些精明的理财鬼的形象大相径庭,因为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那种什么都舍不得吃、什么都舍不得穿、什么都舍不得用,满脑子只是攒钱想法的吝啬鬼形象,至今还存留在个别人的头脑里。
其实,现代富翁们的行为是很容易理解的。理财的精明与乐善好施并非必然的矛盾,这是两种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优秀品质。前者表现的是致富能力上的品质,后者表现的是对待金钱的使用态度。前者不能决定后者,但可以为后者提供财富上的支持;而后者则体现出一种博大的仁爱之心,为前者寻找到一条使用金钱的最好出路。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也有为富不仁的富翁,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
在斯坦利博士的调查报告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在733位百万富翁一年的30项活动的排序表中,“参加社区或城市活动”和“为慈善事业筹集资金”就高居第三位和第五位。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公益活动、慈善事业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以现代企业集团的首脑郑周永来说,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赤手空拳打下503亿美元资产的江山,一跃而成为世界瞩目的超级大亨、财界巨头,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却出奇地“小气”:一条裤子可以穿上好几年;衬衫直到领子、袖口磨破了才换新的;一只旅行皮箱能用十几年,直到把手坏了才换新的。他没有自己的专用餐厅,经常在员工餐厅里与职员们一起用餐。他的办公室朴实无华,墙上只挂了一幅韩国国花的绘画和一幅“淡泊以明志”的字轴。他对六个弟妹、九个子女的管教也非常严格,要求他们都像他那样,过一种俭朴的生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严于律己,如此崇尚俭朴的亿万大富翁,在对待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上却是豪气冲天,大把大把的钱花起来毫不痛惜。1977年,他把自己拥有的“现代建设”的50% 的股票捐了出来,建立了“峨山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还出资创办了医院、幼儿园等社会福利机构,充分显示出了他的仁爱之心。
有人或许会说:“不能以钱的多少来衡量爱心,很多并不富裕的人也有爱心,也在以他们微薄的财力帮助别人。”我们完全承认这样的说法,也丝毫没有在爱心上区别高下的意思。普通人的爱心和富翁的爱心一样,都是值得人们称道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要助人之多、助人之众,并形成一种规模和组织形态,那是需要很多钱来保证的。正是在这个基点上,富翁们比普通人有太大太多的优势,说白了,就是钱的优势。拥有很多很多的钱才可以办很多很多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对此,富翁们的贡献之大,是足可以引以为豪的。
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许多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富翁的举动当时是否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才这样行动,还是因为有了这种举动才带来这种功利的结果呢?这一切并非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其实,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义利分不清的。作为一个有眼光的人,应该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取其一端,因为无论取哪一端,作为商人,他都不是成功的。
这个道理在现在应该是被许多商人看清了,所以许多大商人往往又是大慈善家,他们到处捐款救济孤老,兴办学校,受到社会的好评,他们的商业机构或产品也因之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一个跨国公司的总裁曾如此说道:“我们可以不要广告部,但却不能不要慈善事业。广告让人们觉得想赚他们的钱,但慈善事业却使他们丢失了防备心理而不自觉地接受我们。”
当慈善家并非是富人的专利,我们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慈善家。请看下面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在一个寒冷、漆黑的夜晚,漫天雨雪,在昏暗的笼罩下,城市的灯光才显得有一些明亮。此时此刻,钱包鼓鼓的购物者正准备回家享受美味的晚餐,商店也正要打烊,而女店员们站着工作了一天之后是如此的疲惫,她们没钱坐车,只好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回家去。
一个女店员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踏着路上的积雪,正急匆匆地往家赶。她看起来是一个纤弱的女孩,穿着极为简朴,她身上那一件薄薄的秋装根本无法抵挡冬天的寒冷。显而易见,这个女孩十分害羞,她正全神贯注地想着什么。
有一个盲人坐在人行道旁的小巷子里,面对行色匆匆的路人,默默地卖着铅笔。寒风夹着雨雪敲打在他的身上,他没有穿御寒的衣服,他的手瘦如枯柴,然而他还是用冻得发紫的手指紧紧地抓住那些铅笔,潮湿的铅笔上已经沾满了飘落的雪花。
和其他匆忙赶路的行人一样,女孩从这个盲人的身边经过。但当她已经走过了半个街区时,突然,笨拙地掏了掏自己的衣服口袋,然后掉头往回走。
女孩注视着这个卖铅笔的人好一会儿,但当她发现这个盲人真的没有任何表情时,女孩拿出自己的钱包,一个极其干瘪的钱包。钱包里只有两枚银币,这是她连续几个星期努力工作所得的1/3,然而却是她现在所拥有的全部财产。女孩将其中的一枚银币放到男子手中,对他说:“看在上帝的面上,请你收下,然后回家去吧!在这样恶劣的雨雪天气,你不应该坐在这里。”
怀着对那个不幸男子的怜悯,女孩继续走上了回家的路,她希望没有任何人看到她的所作所为。但一种希望他人得到祝福的渴望,可以让人体验到天堂的感觉。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弗雷德里克堡战役中,成百上千的北方联邦军伤兵在正在激烈交战的战场上躺了一天一夜。伤员那折磨人心的呻吟声此起彼伏——“水,水,水……”但回答他们的只有枪炮的轰鸣。最终,一个南方的士兵实在无法忍受伤兵们的哀吟,请求长官让他出去给这些伤员送水。长官对他说,如果现在在战场上出现,那将必死无疑。但对那士兵来说,可怜的伤员们的哀号已经淹没了呼啸而过的枪炮声,于是他冲了出去,背负着供水这项仁慈的使命,在遍地的伤员与濒死之人中穿行。双方军队的视线都被这个勇敢的战士所吸引。枪声依旧接连不断,他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伤兵,慢慢地把他们的头抬起来,并将那清凉的水杯放到他们干裂的嘴唇边。他怀着一颗仁慈的心,为了满足濒死伤员最后的乞求他竟然冒着生命的危险给他们送水,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暂时停火了。随后,整个北方联邦军也停火了……
在别人处于危难之时,君子能够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面对伤员最后的愿望,这名战士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帮他们完成心愿,这是人性的闪光,不管战争哪一方都被这种精神所震撼。仇人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大多数人是我们的朋友,因此,保持一颗同情心至关重要。救人一时之急,会得到他人一世之爱戴,何乐而不为?
当然,救助或帮助他人是要暂时付出代价的,但是如果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点个人利益的牺牲是微不足道的。
大家都知道“马歇尔计划”,它的计划一方面帮助了欧洲各国,更重要的是它开拓了国际市场,繁荣了国内市场,使其本国的经济有了良性发展的大环境。如果当时美国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不拿出那么多钱来振兴西欧,它会长时间保持霸主地位吗?
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今天你投别人以桃,他可能不会马上报之以李,但他早晚会记住你的好处,也许会在你不如意时给你以回报。退一万步来说,你好心帮助别人,他即使不会报答你的厚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日后不会做于你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做不利于你的事情,对你不也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吗?
回报社会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国著名的近代儒商、实业家卢作孚办企业的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生产,富强国家。”这一宗旨充分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服务观,它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是超时空的,具有普遍性。作为一个企业家,“经营之神”王永庆取得了巨大成功,台塑的崛起为台湾的经济腾飞作了很大的贡献,王永庆每年的纳税额都排在台湾纳税额排行榜的前十名之内。除此之外,王永庆还在各方面回报社会。
王永庆的生活非常俭朴,对铺张浪费十分反感,但对于回报社会则很大方,他曾经说过:“假如有一天钱赚得多了,你就会感到钱实在很没有用。”
1966年,王永庆悟透了生与死的道理,他说:“一个人永远不能回忆自己出生时的情形,一个人也永远想不到自己何时死亡。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要时时提醒自己。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开胸怀,趁活着的时候,多做一点对社会大众有意义的事,等我们死了以后,会有活着的人想念我们,赞许我们,才算对一场人生有了交代,没有辜负此生此世。”
1972年,一次演讲时,有人问王永庆说:“以你现在的财富,生活不愁,何必还那么辛苦工作呢?”
王永庆回答,他的事业虽是个人创造的,可是和社会的关系很密切。即使先进国家的经营者,企业有了基础,也一再扩展,没有听说赶快安排自已享受的。
1981年,有人问他拼命工作的原因,王永庆回答说:“这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我要负责任。如果企业没有使经营走上轨道,我今天外出万一被车子一撞,或两架飞机一碰,死掉了,我死没关系,害了好多投资大众怎么办呢?人家把辛苦积下来的血本交给你,你一走掉,搞得不三不四,社会就混乱了。为了道义与责任,我不能不努力工作。”
王永庆认为,个人的成功有赖于社会提供有利的条件,成功人士有责任对社会作出回报,强者应该扶助弱者,有能力的应该帮助没能力的。
基于对人生的最基本认识,王永庆把服务社会作为人生的重要义务。
王永庆对社会捐献甚多,最为人知的有创办明志工专和长庚医院。另外还有不少捐赠,据说,他每年固定的捐赠不下数千万台币。
1970年,在明德基金会的支持下,王永庆成立了“生活素质研究中心”,定期举办讲座,请有关专业人士主持,帮助提高民众的生活素质。王永庆认为,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但只是物质方面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并没有质的提高。而人们在追求物质条件的方面,应该是以生活素质的提高为最终目标。如果只求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调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得不到重视;同时人们也会变得懒惰,甚至巧取豪夺,不问耕耘,只问收获。
王永庆认为,在一些人的心中,住洋房、开汽车就是他们追求的生活目标,精神生活则极为空虚,这样会导致物欲横流,挥霍无度,最后的结果是社会动荡,人民受难。
建立“生活素质研究中心”,其目的就是要设法改善因经济发展衍生出来的生活上的问题,希望通过各项提高生活素质的专题研究,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引导社会向更健康、更公平、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1986年,当时,台湾岛内的器官移植手术需要大量的人体器官,但人们受传统全尸观念的影响,不肯把死后的器官捐出来,使得很多病患者得不到所需的器官。为此,王永庆公开宣布,在5年内,所有在死亡后捐出器官遗爱人间的人,他将赠送10万元新台币作为丧葬补助费。这一举措,对提倡捐赠器官的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
同年10月31日,王永庆又捐建一所高15层、可容纳1.5万名观众的体育馆,该体育馆价值7.8亿元新台币。
1985年,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经营,提高岛内的工业水平,王永庆自己出钱,通过讲习的方式,把台塑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台塑的下游企业。
在此之前,王永庆早就有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向中小企业转移的想法了。原来,南亚有一任公司协理人,名叫伍朝煌,他在台塑工作了21年,在1983年离开台塑,自创了台育企管顾问公司,以其在台塑积累的经验为企业界作顾问服务,结果大获成功,一年之后,其营业额超过新台币1亿元。有人问及王永庆对此事的想法,王永庆回答说:“他能从台塑学到企业管理的知识,在外面发挥,我很高兴,是求之不得的事。一个公司培养出来的人,可以在外面讲学,有贡献,是很好的,也是社会的责任。”
经过这一件事,王永庆受到启发,他想,近年来,台湾的经济迅猛发展,但经营管理的方法却比较落后,在企业界普遍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形之下,如做不好管理工作,企业的成长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遭到被淘汰的命运。台塑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如能把其传授给下游的中小企业,则大家都会得到好处,真正做到共存共荣。因此,台塑决定出钱出力,举办讲习班,传授电脑化管理经验。
1985年7月,台塑企业总管理处成立了一个辅导小组,对下游企业进行电脑化管理的经验传授。首先将生产、物料、采购、销售等制度教给他们;然后教他们怎样利用电脑把管理和会计制度联结起来;最后教导他们怎样建立起“异常管理”制度,并利用它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王永庆说:“购买电脑很简单,使用电脑也不难,但是如何发挥电脑功能,利用电脑做好本身所需的管理,则是一件最重要的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富以德行”。这四个字不仅包含着在经商时要“见利思义”,而且还要求我们在收入丰裕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忧民之所忧,乐施天下。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记载了范蠡“三致千金”后,不忘亲朋好友与乡亲,把钱财分发给穷苦的朋友,因而善名远播,信誉日增,不久又积累了财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因而获得了“富而好行其德”的好名声。所以后人以他的居住地为名尊之为“陶朱公”,这就是由于他“以德经商,富以德行”而赢得了后人尊敬,成了商人的楷模。
真心的付出才知快乐的真谛
生活中慷慨的行为总是难以得到真诚的感恩。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在仰赖着他人的奉献,只是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一点。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要算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这种人不论在物质上贫穷还是富有,他的灵魂必然是贫乏的。
有良知的人,当他们意识到生活的赐予有多丰厚时,他们会真正地谦卑起来。他们感激别人对他们的生活所做的贡献。当一个人认识到信心、梦想和希望是促使他生活下去的动力时,他就会伟大而谦卑。任何人以自己的成功为荣时,都应该想起他从别人那里接受的东西有多少。
不错,感激是培养出来的,许多人从未真正感觉到它或将它表示出来。由于我们只注意我们需要什么,导致我们很少去注意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你要拥有美好的生活,就应培养感恩的心。
见义勇为似乎超越了施恩的范畴,但事实上,见义勇为有更广泛的含义。见义勇为首先要求的不是他人,而是自身。它要求自己立身方正,刚正不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敢行直道,敢担道义,一方面要和自己的恶欲贪念相抗争,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不义行为不屈从、不苟且。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为崇尚的美德之一,人们对见义勇为的行为总是给予应有的颂扬,官方甚至给予当之无愧的荣誉和奖赏。没有哪一个朝代不倡导“见义而为”之风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见义而为”是一种最大的施恩,是对国家、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施恩。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也就是说,具有仁义德行的人,必定有勇。勇于什么呢?勇于仁,勇于义。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行,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只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
墨子怀抱“救世”的情怀行义天下,认为只有义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个苦行僧的形象周游列国,不仅极力宣传他的学说主张,而且尽力制止非正义的、给天下百姓带来无穷灾祸的战争,达到了见义勇为的至高境界。
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输班,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叫作云梯的攻城器械,楚王将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国。墨子当时正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奔楚国的都城郢,去见公输班。
公输班对墨子说:“夫子到这里来有何见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杀掉他。”公输班很不高兴。墨子又说:“请允许我送你锭黄金作为报酬。”
公输班说:“我以义行事,绝不去随意杀人。”墨子立即起身,向公输班拜揖说:“请听我说,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并将用云梯攻打宋国。宋国又有什么罪过呢?楚国的土地有余,不足的是人口。现在要为此牺牲掉本来就不足的人口,而去争夺自己已经有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过而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你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去谏止,不能算作忠。如果你谏止楚王而楚王不从,就是你不强。你义不杀一人而准备杀宋国的众人,确实不是个明智的人。”公输班听了墨子的一席话后,深为其折服。墨子接着问道:“既然我说的是对的,你又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呢?”公输班回答说:“不行啊,我已经答应过楚王了。”墨子说:“何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公输班答应了。
于是,公输班引墨子见了楚王,墨子说道:“假定现在有一个人舍弃自己华丽贵重的彩车,却想去偷窃邻舍的那辆破车;舍弃自己锦绣华贵的衣服,却想去偷窃邻居的粗布短袄;舍弃自己的膏粱肉食,却想去偷窃邻居家里的糟糠之食。楚王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一定是个有偷窃毛病的人。”墨子于是继续说道:“楚国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国土,不过方圆五百里,两者相比较,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一样。楚国有云楚之泽,犀牛、麋鹿遍野都是,长江、汉水又盛产鱼鳖,是富甲天下的地方。宋国贫瘠,连所谓野鸡、野兔和小鱼都没有,这就好像粱肉与糟糠相比一样。楚国有高大的松树、纹理细密的梓树,还有梗楠、樟木等。宋国却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与粗布短袄相比一样。由这三件事而言,大王攻打宋国,就与那个有偷窃之癖的人并无不同,我看大王攻宋不仅不能有所得,反而还有损于大王的义。”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太好了!尽管这样,公输班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鉴于楚王的固执,墨子转向公输班。墨子解下腰带围作城墙,用小木块作为守城的器械,要与公输班较试一番,公输班多次设置了攻城的巧妙变化,墨子都全部成功地加以抵御。公输班的攻城器械已用完而攻不下城,墨子守城的方法却还绰绰有余,公输班只好认输,但是却说:“我已经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不过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我的方法是什么,我也是不想说出来罢了。”楚王在一旁不知道他们两个人到底在说什么,忙问其故,墨子说:“公输班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死我,我死后,宋国就无人能守住城,楚国就可以放心地去攻打宋国了。可是,我已经安排我的学生禽滑厘等300人,带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的进攻呢!所以,即便是杀了我,也不能杀绝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国还是无法攻破宋国。”楚王听后大声说道:“说得太好了!”他不再固执地坚持攻宋,而是对墨子表示:“我不进攻宋国了。”
墨子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便起程回鲁国。途经宋国时,适逢天降大雨,于是想到一个闾门内避避,看守闾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刚刚挽救了宋国,是宋国的恩人。
施恩不图报,凡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事就乐于去做,不为回报、不求名利,不为青史留名,这些被那些精明人看来是傻子做的事,是糊涂人乐于去做的。所以,只要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快乐的,糊涂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