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学术思想特色
郭维琴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勤于临床实践,勇于探索创新,在运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性心功能不全、支架术后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且临床疗效显著。
郭维琴教授对于郭氏医学的传承,继承了开创者郭士魁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强化了对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研究。郭维琴教授在其父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严以治学,勤于临床,善于总结归纳,尤其善于结合西医学的研究成果,在传承其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等冠心病[1]的治疗大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医理论体系和学术观点。
郭维琴教授首次将心衰病机定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并在诊断、治疗中重视“气”“血”“水”的关系[2],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心阳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饮、痰饮为标。心气虚为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环节,痰饮水湿为主要的病理产物,并创建“益气泻肺汤”。率先将脂血症以“污血”立论,针对脂血症脾虚、痰瘀互阻的病理特点,治疗上遵循虚者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自拟降脂通脉方治疗脂血症[3];提出“病窦综合征”的病机特点在于“心肾阳虚”,强调“气虚之本”在疾病的发病中有着重要地位,创建了“复窦合剂”[4];在对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认识中,认为其病机关键为“虚”“瘀”“热毒”,并提出分期治疗,创立了支架术后治疗的“防窄化瘀汤”[5]。
郭维琴教授对冠心病的治疗,提出以心气虚为本,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益气活血为基本法则,自拟益气活血方为基础治疗冠心病,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益气活血、宣痹通阳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益气活血、温中健脾法,益气活血、平肝育阴法,益气活血、理气解郁法,清热化痰、宣痹化瘀法等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显著[6]。对于冠心病支架术后再狭窄有独特认识,认为虚、瘀、热毒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病机关键,气虚血瘀、热毒内结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重要病机,益气活血、解毒化结是防治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方法,并强调尽早地使用清热凉血、解毒化结的药物,如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山慈菇、莪术等,以控制早期血栓的形成,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炎症的发展,以减少血小板及相关一系列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的生成及释放,从而达到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生,防止再狭窄的发生、发展[5]。郭维琴教授治疗冠心病处方中最常用的七味药为丹参、红花、党参、黄芪、郁金、枳壳、鬼箭羽,且常配伍应用,组成冠心病治疗的基本方剂[7]。郭维琴教授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以益气活血为本,对具有特征性的症状进行辨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自拟益气通脉汤,临证善用姜黄、郁金等药物,并认为郁金为气中之血药,既可理气,又可活血,片姜黄可活血化瘀,两药配合活血止痛效果明显[8].
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痰湿”“肝火”等范畴。郭维琴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内伤虚损所造成。患者多为忧思恼怒,情志过极而致,一则气滞化火、肝火上扰,二则气滞化火、日久伤阴、阴虚火旺、上扰清空,三则气滞血瘀,初在经,久在络,发为头晕头痛,总之不外虚实两端。高血压发病初期以实证为多,为实热上扰致头晕头痛;病久热必伤阴致阴虚阳亢,后期阴损及阳,阴虚日久,必至阳虚。在辨证分型中,将高血压疾病分成肝火上扰、痰湿中阻、瘀血阻络、虚风内动、肝阳上亢、脾肾阳虚六型,创立降压通脉方治疗高血压,临床常使用平肝潜阳、清热平肝之药,如珍珠母、决明子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滋阴润肠,钩藤、天麻治疗高血压初期的头晕头痛等症,菊花、枸杞子治疗高血压病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晕伴头痛、视物模糊、两眼干涩等症[9]。郭维琴教授认为青中年人群的高血压,当早发现、早重视、早治疗,规律服药,及时改善不良习惯,积极预防并发症。遵循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针对中青年高血压不同阶段的病机,综合患者体质和发病特点,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重视化瘀滞、安心神、利水气,从而达到平稳、持久降压的目标[10]。
郭维琴教授对于辨治心律失常有着独特的见解,她认为心气虚为本,瘀阻心脉为基本病理变化,营阴亏虚、神不守舍,是脉律失常、心悸发作的病机,益气活血、养阴安神是针对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方法,她主张在治疗不同疾病伴发的心律失常时,以益气活血方为基础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用药加减化裁。针对心系疾病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郭维琴教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精心研制了益气活血方[11],该方主要药物为:党参、生黄芪、丹参、红花、鬼箭羽、炒酸枣仁、炒远志、煅磁石。该方虽药味不多,但方由法出,针对病机,结合临床辨证与辨病,颇有效果,广泛应用于心系疾病的治疗,如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半夏麻黄丸的基础上自拟复窦合剂,主要药物有党参、炙麻黄、淫羊藿、半夏、川芎等,气阴两虚者在此基础上加麦冬、玄参、五味子以养阴助阳,痰瘀痹阻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瓜蒌、薤白、丹参、三七[12]。
郭维琴教授认为扩张性心肌病主要由于五脏阳气虚衰,水饮、瘀血互结而成。其病因复杂,每因外感六淫或过度劳累而诱发,伤及脾肾阳气,导致肝气疏泄失常,使气滞血瘀、水气不化、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为标本俱病、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治疗体系,通过调节五脏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13]。
郭维琴教授将心衰分为以下五型,即气虚血瘀型、气虚阳虚型、水犯心肺型、气阴两虚型、气血两虚型,重用益气药,如党参、黄芪、太子参等。心气虚,心阳衰微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病机,郭维琴教授以益气泻肺基本方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基本组成为党参、生黄芪、泽兰、车前子、猪苓、茯苓、葶苈子、丹参、红花,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常用一些温补肾阳、温通心阳的药以化气行水,如桂枝、薤白、干姜、补骨脂、淫羊藿、北五加皮等,并重视活血利水的治疗[14,15]
郭维琴教授认为脂血症属于中医学污血的范畴,病位在脉。脉主血,脉中之血不洁谓之污血,即水谷不化之痰湿、过盛入脉之浊气及瘀滞之血在脉中结聚而成,并不单指瘀血。本病病情复杂、病证多端,多由于膏粱厚味,食积内热,痰浊内生,或脾虚,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由于长期情志不舒,伤及脾胃,致使脾失健运,痰湿浸淫脉道,或劳心、思虑过度,心脾受伤,瘀血内生,脾气虚,水谷不化精微,痰湿内生,或年老肾精始亏,精血不足,血行稽迟而为瘀,肾虚可影响脾的运化,生痰生湿,最终导致痰浊瘀血共阻于脉。基于临床观察,郭维琴教授发现脂血症患者多有肥胖、心悸、乏力、自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等表现,故总结出本病病位在血脉,基本病机为脾虚,痰瘀互阻,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在脾,标实为痰湿血瘀[3]。
综上所述,郭维琴教授在治疗过程中,重视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同时针对心系疾病的特点,在注意标实的前提下,依然不忘对于自身正气的维护,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疗理念,结合心系疾病的特点,强调气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虚血瘀是心系疾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治疗时应当活用益气活血,结合不同疾病的病理特点灵活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