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廷医学医籍精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内容精要

1.各卷概要

全书共14卷。

第1卷为唐太仆令王冰序,记录王冰“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历时十二年之久,注成《素问》24卷,合81篇。

第2卷为校《内经素问》表。

第3卷论阴阳,述阴阳消长平衡、互根互用之规律。

第4卷论摄生,辑录上古真天论篇、四气调神大论篇等《内经》中关于摄生的内容,阐述其养生思想。

第5卷论病能,述风、痹、痿、厥、热病等病证之病机。

第6卷论述诸病治法,因时因地制宜。

第7卷论述脉候,包括平人气象、四时之脉等内容。

第8卷论色诊,论述面色之常与变及其所提示之疾病。

第9卷论藏象,阐述脏腑之生理。

第10卷论经度,述经脉之循行。

第11卷论运气,阐述五运六气之规律。

第12卷论标本,论述治病之标本先后。

第13卷论针刺,论述针刺之法及禁忌。

第14卷论骨空,述其位置及功能。

2.内容精选

(1)阴阳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则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皆所以顺阳气也,阳出则出,阳藏则藏。暮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顺此三时,天真久远。(《内经要旨·阴阳篇第一》)

按:本段选取《生气通天论》中的内容,论述阳气之功能及一天之中阳气的变化。人体之阳气就如同阳光,为生命提供原动力,发挥其温煦、推动、卫外之功能。日出日落,人身之阳气亦随之改变。平旦阳气生,日中阳气旺盛,日西则阳气内收,行于阴分,是故日落之后当收敛阳气以闭拒外邪。《要旨》按:“阳出则出,阳藏则藏。”以一日三时阳气的生、隆、息来调整起居动静,此为《内经》“无扰乎阳”的养生观念。

(2)病能

《逆调论》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

以上六问而下止三答,亦脱简也。

岐伯对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之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水谷海也。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上古经也)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内经要旨·病能篇第三》)

按:本段为《要旨》摘录《素问》选段,论述不得卧与呼吸有声、喘、息并见时病机。不得平卧而呼吸有声者为阳明经经气上逆。阳明经胃脉也,足三阳经气血以降为顺,若气机上逆,不从其道,则不能平卧,并见呼吸有声,正如《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若呼吸有声而起居如常者,为肺经络脉气机不降,气血留滞于络脉,不随正经运行,然而络脉病在细微末节,故症状并不严重,是故虽呼吸有声,但仍起居如常。若不得平卧伴随喘息者,为水气客病,肾为水脏,主管人体津液运行,若肾主水失司,水气上犯于肺,则出现喘息不得平卧。上文中所问有六,但所答仅有三,王冰、吴昆等认为原文有脱简。现代肺源性哮喘、心源性哮喘、失眠等疾病均可出现上述症状,治疗时可参考。

(3)论治

因其轻而扬之。因,从其所因也。因其邪气轻,浮于表,而用气轻薄之剂,而发扬之。如伤寒一二日,用葛根之类是也。

因其重而减之。重,则沉重而下坠者,如痢后重者,减去之,即泻其实也。

因其衰而彰之。彰,犹扬也。此指伤寒邪气已衰,欲作正汗者,因而扬于外也。朱肱氏云:伤寒七八日,忽然两手无脉或一手无脉,此是正汗来,用甘草、细辛之类助其汗,正谓此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越,过也。如膈上痰壅盛者,用稀涎之类吐之,使上越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引,导引也。如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内经要旨·论治篇第四》)

按:本段选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后附徐氏按语论述诸病正治之法。“因其轻而扬之”,若邪气在表,较为轻浅,则用轻薄之剂发散之,如伤寒一两日在表,用葛根、麻黄等解表;“因其重而减之”,若邪气在里,里急后重,则用泻下之剂泻其实;“因其衰而彰之”,若邪气已衰,正气欲来,以甘草、细辛之品助正气外达,是为彰也;“其高者,因而越之”,若邪气在上,如膈上痰涎壅盛,以稀涎之药使其利于吐出;“其下者,引而竭之”,若邪气在下,如湿气胜而濡泻者,用五苓散之类利湿,又如积滞在下,里急后重者,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泻其实邪。良医治病如同治水,当顺势而为,鼓舞正气,助邪气排出。

(4)脉候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安也),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上盛,谓寸口;下盛,谓尺中),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浑浑,脉混乱也。革至,谓脉弦实。如涌泉,脉迫迫而出不反也。绵绵其去,脉来绵绵,相续不见其去,如弦之数绝,主病色而死矣。(《内经要旨·脉候篇第五》)

按:本段选自《素问·脉要精微论》,论述脉形、脉势及其相应病机,后附徐氏按语。脉为血府,脉形、脉势之不同能反映气血之强弱。脉长则气血充盛,故气治;脉短为气血不足,故气病;脉数为火热内乘,故烦心;脉大则邪气有余,故病进;上盛为寸口脉盛,主气上升,故气高;下盛为尺中脉盛,主气下逆,故气胀;脉代为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气衰;脉细萦萦如蛛丝,为阳气微弱之象;脉涩为血竭,心血不足,故心痛。“浑浑”,混乱貌。“革至”为脉弦实。“如涌泉”为脉迫迫而来,脉势来强于去。若脉象弦实,脉律混乱,脉势来急,则病情恶化。脉势微弱,脉来绵绵,脉去亦如此,如弦之数绝,为气血内败,将死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