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重症处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院前急救

扫一扫 看课件

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从事发现场到医院治疗之前的抢救、监护、转运等救治过程。院前急救将急救医疗迅速移至急、危、重病的患者身边,是急救医学的“先遣部队”。院前急救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有效阻止了病情的发展,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院前抢救成功率,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

院前急救的目的是稳定病情及挽救生命,在急救时应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使病情得到初步控制,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一般院前急救技术主要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一、通气

发生呼吸道阻塞的原因主要为血液、分泌物、异物等所导致的阻塞、舌根后坠或会厌下坠、吸入性损伤、血肿压迫气管等。对于呼吸道阻塞的患者,需立即解除造成阻塞的原因,并以简单、迅速的方法给予通气,维持呼吸道通畅,挽救患者生命。快速通气的前提是对气道进行快速评估,早期识别呼吸道阻塞。

(一)气道评估

若患者意识清醒并能做到用正常声音说话,说明患者气道没有受到迫切危及生命的威胁。反之,患者意识模糊或无意识或反应迟钝,则需要对患者气道进行快速评估,并在早期快速开放患者气道进行通气。气道评估步骤如下。

1.看 观察患者口腔、面部、颈部和胸部。

评估内容:①颌面部或颈部有无明显创伤。②口腔内是否有分泌物、异物、出血、肿胀或胃内容物等。③有无胸部或腹部的反常运动,即矛盾呼吸。④是否有辅助肌肉的使用,婴儿则表现为头部的摆动。⑤有无锁骨上、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三凹征)。⑥气管是否摆动(吸气时气管向下移动)。

2.听 听诊患者呼吸音并鉴别。

评估内容:①舌头部分阻塞咽部的表现为打鼾声。②气道内若有液体,如分泌物、呕吐物等,表现为气过水声。③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表现为吸气相哮鸣音。④气道完全阻塞或呼吸停止表现为无呼吸音。

3.感觉 患者呼出气对检查者手背或面颊是否有撞击感。若患者没有呼吸则表明气道完全阻塞或呼吸停止。

(二)常用方法

1.海姆立克手法(Heimlich手法) 采用海姆立克手法取阻塞异物。

(1)站位急救法 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臂环抱患者腰部,一手握拳并将拇指侧顶在患者剑突的下方(脐稍上方),另一只手紧压握拳的手,迅速向上向内重按1次,压后随即放松;如1次按压未能生效,可重复上述步骤5次。

(2)卧位急救法 抢救者双膝跪地,面对患者,张开双腿于其两侧,上身直立并前倾,一手握拳并置于患者剑突下方,另一手掌按压握拳手的背部,迅速向下、向前内方向重按患者腹部。

(3)儿童急救法 让患儿俯卧在抢救者腿上,头低脚高,然后用手掌适当用力在患儿的两肩胛骨间拍击5次。拍背不见效,可让患儿背贴于救护者的腿上,然后,救护者用两手食指和中指用力向后、向上挤压患儿中上腹部,压后即放松,可重复5次,必要时急送医院。

2.仰头抬颏法、托颌法、垫肩法 昏迷的患者有可能会出现舌根后坠或会厌下坠,造成呼吸道阻塞,此时可采用仰头抬颏法、托颌法或垫肩法开放患者气道。

(1)仰头抬颏法 患者平卧位,抢救者将一手小拇指侧置于患者前额并下压,使患者头部向后仰,另一手食指和中指置于颏部附近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部后仰,开放气道。必要时可用拇指轻轻牵压患者下唇,使其口微张。

(2)托颌法 患者平卧位,抢救者将双手手指置于患者双侧下颌骨的下后方,双手大鱼际或拇指用力作用于头部,防止患者头部移动,双手手指向前、向上托起下颌骨,使头后仰且下颌骨前移,开放气道。该方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能转动患者颈部。

(3)垫肩法 患者平卧位,在患者的双肩下垫一枕头或类似物,患者头部受重力作用自然后仰,头部与躯干夹角约120°,开放气道。

使用上述方法打开患者气道后,舌根后坠或会厌下坠会被解除,若呼吸道阻塞仍存在,可将患者舌拉出,用细线或者别针穿过舌尖固定于衣物上。

3.环甲膜穿刺 环甲膜是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之间的弹性圆锥,主要由弹性纤维组成的薄膜状结构,位于甲状腺血管的上方,声带的下方。环甲膜前部无坚硬组织,后通气管,周围无要害部位,便于穿刺通气。在急性喉梗阻,尤其是声门区阻塞,严重呼吸困难,通过上述开放气道等方法无法缓解时,可采用环甲膜穿刺的方法迅速通气。

穿刺方法:患者平卧位或斜坡卧位,采用上述开放气道的方法,充分暴露患者颈前部。消毒环甲膜前区域的皮肤并戴无菌手套,穿刺前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并寻找环甲膜部位。穿刺针可选用18~20号粗针头或9号注射针头或Quicktrack穿刺针。先找到患者喉结最突出处(即甲状软骨),并向下滑行触摸,在距喉结下方2~3cm处有一黄豆大小的凹陷,即环甲膜。在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情况紧急时可不用麻醉),一手食指和拇指固定环甲膜附近的皮肤,另一手持穿刺针垂直刺入环甲膜,到达气管后会有落空感,患者突感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此时用注射器回抽,如有空气抽出,则表明穿刺成功。然后用胶带固定穿刺针,使穿刺针处于垂直气管水平。

4.气管插管 若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丧失了维持气道开放及保护气道的能力时,应选择气管插管进行通气。

(1)气管导管选择 成年患者需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导管,男性一般选择内径7~8mm的导管,女性一般为内径6.5~7.5mm的导管。使用前需检查导管的气囊是否漏气。儿童导管内径一般为(年龄+4)/4mm,或者外径为患儿小指指甲的宽度。导管内径选择见表2-1。

表2-1 导管内径选择

(2)气管插管方法 患者平卧位,采用上述开放气道的方法使患者头部后仰并打开患者口腔,检查并清除口腔内异物,尽量增加经口腔和经喉头轴线的角度,以便于声门的暴露,利于插管。左手持喉镜从患者口腔右侧放入,将舌推向左侧,当喉镜进到口腔中部时,缓慢推进,首先看到悬雍垂(第一标志),然后将镜片垂直提起前进,直到看见会厌(第二标志)。将弯镜片置于会厌谷,用力向前上方提起镜柄,以充分暴露声门;或者直镜片直接伸至会厌的声门侧,将会厌直接提起。用右手拇指、示指及中指如执笔式持住导管的中、上段,从患者口腔右侧进入,直到导管接近喉部再将管端移至喉镜片处,同时从经过镜片与导管壁间的狭窄间隙观察导管前进的方向,准确地将导管尖端送入声门。如用管芯插管时,当导管尖端进入声门后,立即拔出管芯,顺式将导管插入气管内。气管插管后,向气囊内注气。插管深度一般是指从导管尖端至门齿的距离,为20~26cm。将呼吸气囊与导管连接,并按压气囊进行通气。

确认导管是否插入到气管内:①呼吸气囊通气时患者胸廓明显起伏、对称,呼气相可见导管壁白雾。②听诊时可闻及双下肺呼吸音且双侧对称。③剑突下无气过水声,腹部无膨隆。

放置牙垫,固定导管。从导管进入口腔到插管成功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秒。

二、止血

在各种院外的突发创伤中,出血常常是最易发生且最突出的。血液是维持人生命体征的重要物质,院前发生创伤时,有效、迅速地止血能减少血液的丢失,从而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防止休克的发生,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降低病死率。

机体组织受损时,血液流出,常较易发现并能早期处理,但内出血从外部很难发现,如腹部脏器损伤。院前急救要做到早期识别内出血,并进行处理。若患者在伤口出血被处理止血后,一般生命体征仍持续恶化,并表现为休克,即面色苍白、口渴、冷汗淋漓、呼吸紧迫、心悸、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表情淡漠等,提示内出血的可能性。

1.失血量评估 成人血液约占自身体重的8%,每千克体重约有80mL血液。失血速度和失血量是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

表2-2 失血量评估

2.出血类型

(1)根据血管损伤种类进行分型,见表2-3。

表2-3 根据血管损伤种类的出血分型

(2)根据血管损伤程度进行分型,见表2-4。

表2-4 根据血管损伤程度的出血分型

续表

3.止血方法 止血时操作者需带医用手套,若无医用手套可用塑料袋、敷料等作为替代物进行隔离。止血后用肥皂清洗手,然后消毒剂消毒。脱去或剪开出血处衣物,暴露伤口,检查出血部位及性质。根据出血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常见的止血方法为指压法、加压包扎法、止血带法。

(1)指压法

1)直接指压法 即徒手直接按压出血点,适用于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出血,对动脉无效。

2)间接指压法 即间接按压供应出血部位的动脉血管的近心端,适用于动脉的出血。若伤口较大,可用干净纱布或多条三角巾卷成团压在出血部位。间接指压法需遵循三个原则:①按压出血血管的近心端。②如果能触摸到血管的搏动,按压搏动点。③压迫的血管为表浅血管,且走行在骨头的表面,用力按压,直到远端血管搏动消失。常见动脉止血点见表2-5。

表2-5 常见动脉止血点

注意事项:①指压法止血只能起到暂时止血的作用,是为进一步处理争取时间及减少血液的流失量,故该方法只用于短时急救止血。②在压迫颈动脉点进行止血时,绝对禁止同时按压两侧颈动脉,以免大脑缺氧而昏迷。

(2)加压包扎法

1)加压包扎 用干净的纱布或棉垫等敷料覆盖于伤口上,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起来。其松紧程度以不出血为止,多适用于毛细血管或静脉出血。

2)填塞止血法 用消毒过的棉球或者纱布等敷料填塞在伤口内,再用加压包扎法包扎伤口。多适用于颈部、臀部、大腿等处的深大伤口,该方法能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3)加垫屈肢止血法 在肘窝、腋窝或腘窝等关节处加一纱布垫、衣物或毛巾等,然后将肢体呈屈曲位固定并加压包扎。多适用于四肢部位的动脉出血。

注意事项:对于伤口中嵌有异物或骨折断端外露的伤口禁止直接压迫止血。疑似骨折或脱位的患者禁止使用加垫屈肢止血法止血。

(3)止血带止血法 只有在四肢大血管出血量大,采用上述方法不能止血时,才采用止血带止血法。此方法只限于紧急情况下临时使用。

1)结扎止血的部位 止血带应该放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肢在上臂中上1/3交界处,下肢在大腿中部1/2处。

2)气囊止血带 常用血压计袖带,其压迫面积大,对组织损伤作用小,且压力较易控制。成人上肢压力需维持在300mmHg,下肢为500mmHg。

3)橡皮止血带 一手拿住止血带的一端,另一手拉紧止血带并绕肢体两圈,然后中、示指将止血带的末端夹住,顺着肢体用力向下拉,压住“余头”,以免滑脱。

4)绞紧止血法 将三角巾折成带状或将床单等布料撕成三指宽的布条,在伤口近心端放好衬垫并加压缠绕肢体一圈,打一活结,取一根小棒插在带子的外圈,边绞紧边观察出血情况,直到伤口不出血为止。最后将绞紧后的小棒在活结小圈内固定。

注意事项:①止血带的松紧程度以刚好不出血为宜。止血带尽量不要与皮肤直接接触,可选择纱布、棉垫等衬垫隔开。②止血带止血后需标记上止血带的时间和部位;每隔30~40分钟松解止血带1次,放松时间为1~3分钟,且需同时观察患侧肢体远端情况,避免远端组织缺血坏死;松解时用指压法代替止血。③禁忌使用钢丝、绳索、电线等来充当止血带。

三、包扎

包扎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快速的包扎患者的伤口,可起到止血、保护伤口、防治感染、减轻疼痛的作用,有利于患者进一步的转运及治疗。

1.包扎材料

(1)绷带 根据伤口部位选择不同宽度及样式的绷带。一头卷起的为单头带,两头同时卷起的为双头带;把绷带两端用剪刀剪开则为四头带。

(2)三角巾 根据需要可将三角巾折叠成不同的样式。把三角巾的顶角折向底边中央成所需宽度的条形;将三角巾两底角对折,然后将两角错开形成夹角,则为燕尾巾;将三角巾折成条形并绕手指两圈形成环形,然后将另一端穿过此环,并反复缠绕拉紧。

(3)尼龙网套 先用纱布等敷料覆盖伤口,再用尼龙网套套在敷料上。主要应用于口、头部、手指伤口的包扎,特点为方便、有效。

(4)就地取材 可在现场就近取材充当包扎材料,比如干净的衣物、毛巾、布条等。

(5)胶布条 敷料覆盖伤口,胶布条进行固定。

2.包扎方法

(1)绷带包扎

1)环形包扎 适用于肢体粗细较均匀的伤口包扎,是绷带包扎中最常用的包扎方法。先将伤口用无菌敷料覆盖,然后将绷带一端打开置于敷料上,呈斜形缠绕一圈;将第一圈斜出的角压入环行圈内,缠绕第二圈;然后绷带加压围绕伤口处,缠绕4~5层,每圈盖住前一圈,绷带缠绕的范围要超出敷料边缘。最后用胶带粘贴固定,或将绷带尾端剪开形成两个布条后绕肢体打结固定。

2)螺旋形包扎 适用于四肢非关节处的包扎。无菌敷料覆盖伤口,缠绕前两圈同环形包扎法,然后从第三圈开始,环绕时每圈盖住前一圈的1/2~1/3,呈螺旋形加压缠绕,直至绷带覆盖超过敷料的边缘。最后用胶带粘贴固定,或将绷带尾端剪开形成两个布条后绕肢体打结固定。

3)“8”字包扎 适用于关节处、手部、肩部的包扎,一般选用有弹性的绷带。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在关节的一端先环形缠绕两圈,然后再绕关节上下呈“8”字形包扎,直至绷带覆盖超过敷料的边缘。最后用胶带粘贴固定,或将绷带尾端剪开形成两个布条后绕肢体打结固定。

4)回返法包扎 适用于头和肢体断端的包扎。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先环行固定两圈,一手持绷带一端于头部或肢体断端后方中部,一手持绷带卷,从头部或肢体断端后方至前方缠绕一圈;然后再固定前方处绷带向后折,反复呈放射性折叠,直至绷带覆盖超过敷料的边缘。最后将各反折端环形缠绕两圈,用胶带粘贴固定,或将绷带尾端剪开形成两个布条后绕圈打结固定。

(2)三角巾包扎

1)头部帽式包扎 适用于头顶部伤口的包扎。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将三角巾底边置于患者眉弓上缘,使三角巾底边正中正对眉间;然后将三角巾的顶角拉至头后枕部,底边经耳上向后拉紧至枕部,并将顶角压在下方;最后将底角在枕部交叉返回至前额中央打结固定,枕部的顶角拉紧掖入枕部交叉处内。

2)眼部包扎 适用于眼部外伤的包扎。将三角巾折成三指宽度条形,其中央置于头后枕部上,两侧分别经耳上向前拉至眼前,在双眼之间交叉后再将两端分别从耳下拉向头后枕部下端,打结固定。注意即使是单侧眼部创伤,也要包扎双眼,因为只包扎患侧,则健侧眼部的活动也会带动患侧眼球的运动,不利于病情的稳定。

3)肩部包扎 ①单肩包扎法: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巾式,夹角约为90°;使三角巾的夹角正对伤侧颈部,巾体覆盖在敷料上,再将燕尾底部两角包绕上臂根部并打结;然后将两燕尾角分别经胸部、背部拉至对侧腋下打结固定。②双肩包扎法: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巾式,夹角约120°;将燕尾巾底部置于患者双肩后部,夹角正对颈部后侧;双侧燕尾角分别过肩,由后往前包肩于腋下,与同侧燕尾底边打结固定。

4)胸部包扎 适用于胸部的伤口包扎。将三角巾的顶角置于患侧肩上,三角巾的底边正中位于伤口下侧,然后底边两端围绕患者下胸部至背后打结,最后将顶角的系带从前向后绕肩至背部,穿过三角巾的底边并与其固定打结。

5)腹部包扎法 适用于腹部伤口的包扎。将三角巾底边置于胸腹部交界处,顶角置于会阴部,然后将三角巾两底角绕至胸腹交界处背面打结固定,顶角系带穿过会阴与底边打结固定。

(3)尼龙网套包扎 可用于四肢的弹性包扎。其一端为盲端,也可用于头部及断肢端的包扎。

(4)特殊情况包扎

1)脑组织膨出 开放性颅脑损伤时,可见脑组织膨出。先用湿的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及脱出组织,外套环形圈,再将干净的碗或者相似器皿扣在膨出的脱出组织上,以防脑组织受压损伤,然后包扎伤口并固定。

2)开放性气胸 发生外伤时,胸膜腔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空气可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即开放性气胸。开放性气胸时可在患者伤口处闻及气泡声或“嘶嘶”声,叩诊患侧呈鼓音,听诊患侧呼吸音消失。先令患者做深吸气,并让其在深吸气末屏住呼吸,同时用干净敷料或布条将伤口封闭,或用戴有医用手套的手堵住伤口,将开放性气胸转为闭合性气胸,最后使患者侧卧,患侧向下。

3)腹部肠管膨出 开放性腹部损伤时可见肠管膨出。先用湿的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及脱出组织,外套环形圈,再将干净的碗或者相似器皿扣在膨出的脱出组织上,最后包扎固定。禁止将膨出组织直接送回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患者平卧位,双腿屈曲。

4)伤口异物处理 对于表浅的伤口异物,可以直接去除异物并进行相应的包扎,但对于尖刀、钢筋、木棍等异物刺入造成的深部损伤,则不能去除,否则易损伤血管及神经。此时应维持异物原位不动,进行现场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可在敷料上剪洞套过异物并覆盖伤口,再在异物两旁加上敷料,直接压迫止血,再用三角巾做一个环形垫,围在异物周围;环形垫的高度应高于异物,以保护伤口和防止异物移动;最后在异物周围用绷带包扎。

四、固定

骨折固定的目的是减轻疼痛,减少出血,防止血管、神经、脊髓等的损伤。在现场施救时应正确识别是否发生骨折。骨折的评估,包括局部疼痛、肿胀、畸形、骨摩擦感、骨摩擦音、功能障碍等特征性表现。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或体内空腔脏器相通,将骨折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1.固定材料

(1)医用材料 木夹板、钢丝夹板、充气夹板、塑料夹板、颈围、骨盆固定器等。

(2)野外替代品 1~3cm厚的木板、竹竿、树枝、硬纸、木棍等。

(3)敷料 用于衬垫的物品,如棉花、毛巾、衣服、布料等;用于包扎的物品,如三角巾、绷带等。

2.固定方法

(1)锁骨骨折固定 锁骨骨折除骨折的一般特征性表现外,还表现为患侧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侧手托扶患肘,以缓解肌肉牵拉引起的疼痛。成人或儿童固定方法为“8”字绑扎法,即将三角巾折叠成条带形,做“8”字绑扎,将骨折的锁骨固定,最后用三角巾将患侧前臂悬吊。对于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只需三角巾将患侧前臂悬吊即可。

(2)四肢骨骨折固定

1)前臂骨折固定 将两块夹板分别置于患侧前臂的掌侧和背侧;在骨折肢体掌侧及背侧铺垫敷料,用三角巾或绷带缠绕固定;屈肘,将前臂用三角巾悬吊。观察患侧肢端末梢血运情况。

2)上臂骨折固定 将一块夹板置于患侧上臂外侧;在上臂外侧铺垫敷料,用三角巾或绷带缠绕固定夹板上下两端;屈肘,将前臂用三角巾悬吊;然后用另外一条三角巾将上臂固定于胸部。观察患侧肢端末梢血运情况。

3)小腿骨折固定 将两块夹板置于患肢内、外两侧,其长度应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脚跟;在膝、踝关节处铺垫敷料,用三角巾或绷带分段固定夹板。观察患侧肢端末梢血运情况。

4)大腿骨折固定 将一块夹板置于患肢外侧,其长度应上至腋窝,下至脚跟;两下肢并列对齐,在膝、踝关节处铺垫敷料,用三角巾或绷带分段固定夹板。观察患侧肢端末梢血运情况。

注意事项:固定时所采用的夹板要长出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上夹板前在骨折肢体两侧铺垫敷料,特别是关节处,防止血运障碍;缠绕绷带时要采用从上而下的方向。

(3)颈椎损伤固定 颈椎损伤的患者应用颈托来固定颈部,防止在搬运过程中颈部和头部的转动。昏迷的患者需第一时间给予颈托固定保护。颈托的固定需两人完成,一人双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人安装颈托。若现场没有颈托,则可用衣物、毛巾等折叠后挤垫在患者颈部两侧。

五、搬运

患者经过初步处理后,需从现场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正确的搬运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伤。尤其是在对骨折及脊柱受损的患者来说,在搬运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切勿弯曲或扭动,以免损伤进一步加重。对于昏迷的患者来说,在搬运过程中,应使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或采用半卧位或侧卧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搬运方法多采用徒手或器械搬运。

1.搬运材料

(1)脊柱板 适用于脊柱损伤的患者。板长约180cm,板四周有成对的孔,用于固定带的固定及搬运。脊柱板在使用时需配合颈托、头部固定器及固定带。

(2)帆布担架 不适用于骨折的患者,尤其是脊柱损伤的患者应禁用。

(3)自制担架 主要是表面平坦的木板、毛毯、衣物和绳索;但毛毯、衣物、绳索等较软的物质不适用于骨折的患者,尤其是脊柱损伤的患者应禁用。

2.常见搬运方法

(1)徒手搬运 适用于转运路程较近、病情较轻、无骨折及脊柱损伤的患者。常见的徒手搬运方法包括:①托行法:适用于现场环境危险,需将患者快速转移至安全区域。②扶行法:适用于病情轻微、意识清醒且至少有一个下肢可以行走的患者。③背式、抱持式、拉车式:适用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对疑似肋骨骨折的患者不能采用背式搬运。④双人杠桥式:适用于意识清醒的患者。

(2)借助器械搬运 担架是转运过程中最常用的器械,需2~4名救护人员搬运,必要时可将患者固定在担架上。在搬运过程中抬担架的人员要步调一致。禁止用软担架搬运有骨折及脊柱损伤的患者。需注意的是高度怀疑脊柱损伤的患者,该类患者必须借助坚硬的器械进行搬运,最常用的是脊柱板。

(3)疑似脊柱损伤患者的搬运

1)识别脊柱损伤 如果患者有明确的致伤原因,如高空坠落、车祸等,应高度怀疑脊柱高位损伤。患者表现为脊柱伤处局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下肢感觉或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2)搬运方法 疑似脊柱损伤患者的搬运,最好是4名救护人员同时在场。怀疑颈椎骨折者,第一时间用颈托固定患者颈部后再进行搬运。①一人位于患者头部,双手置于患者头部两侧,起到固定头颈部的作用。②另外三人站在患者同一侧,分别在肩背部、腰臀部、膝踝部,双手掌从患者背侧平伸至对侧。③四人均单膝跪地。④四人同时用力抬起患者且步调一致,使患者脊柱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⑤将患者同时放在脊柱板或硬担架上。⑥用多条固定带将患者固定在脊柱板或硬担架上。⑦2~4人抬运硬担架或脊柱板。

(4)注意事项 ①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②对疑有脊柱、骨盆、双下肢骨折时不能让患者试行站或坐。③病情较重、昏迷、内脏损伤、脊柱或骨盆或双下肢骨折的患者应采用担架搬运。④搬动要平稳,禁止硬拉硬拽。⑤疑似脊柱损伤搬运时,应特别注意轴线一致,禁止一人抬肩一人抬腿的方法,即背式、抱持式、拉车式等。⑥转运途中需密切监视患者呼吸、脉搏、血压,以及肢端末梢血运情况,防止固定物压迫组织受损。⑦转运时避免过度颠簸和头部的扭曲,以防病情进一步加重。

【急救流程】

院前急救流程见图2-1。

图2-1 院前急救流程图

【复习题】

1.选择题

(1)对于疑似脊柱损伤患者的搬运方法是( )

A.背式

B.抱持式

C.扶行法

D.脊柱板搬运

E.杠桥法

(2)前额出血时进行止血的指压点在( )

A.耳屏向上向前1.5cm处

B.耳后乳突附近搏动处

C.咬肌前缘下颌骨下缘处

D.环状软骨侧方,将动脉向后内方压向颈椎横突

E.锁骨上窝中点向下压,将动脉压在第一肋骨

(3)前臂开放性损伤,大量出血时,上止血带的部位为( )

A.前臂中上1/3

B.上臂中上1/3

C.上臂下1/3

D.前臂下1/3

E.上臂根部

2.判断题

(1)患者大腿骨折,需现场进行固定时,夹板放置位置为上至大腿根部,下至脚跟( )

(2)某患儿,2岁,男,诊断:右侧锁骨骨折。固定时,需采用“8”字绑扎法( )

(3)王某,男,因高空作业时不慎跌落至地面,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并进行抢救,使用硬门板将患者搬至救护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