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现代学徒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教育系列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疗法是基于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疗法的广泛应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历代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防治儿科疾病及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等,最早起源于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经验,并不断积累总结发展而成。远古时期,手法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自发行为,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才逐步发展成为人类早期的自觉医疗行为。按摩防治疾病要比砭刺、艾灸、药物等疗法早得多,如《史记》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酾、镵石、挢引、案扤、毒熨。”殷商时期,巫医已用按摩疗法防治疾病。现代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拊”字的象形字表示一个人用手在另一个人的腹部进行抚按治疗疾病。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按摩治疗儿科疾病的现存最早文献记载。《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以匕周㨉婴儿瘛所”治疗“婴儿瘛”和“癃”的儿科推拿文字记载,即以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惊风抽搐。此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小儿医——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时就运用了推拿、针灸、熨、汤药等综合疗法。《周礼注疏》曰:“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

二、秦、汉、三国时期

秦汉、三国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按摩医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已佚)。但《黄帝内经》对按摩的起源、手法、临床应用、适应证、作用原理以及推拿教学等内容记载详细。首次提出了“按摩”一词,记载了按、摩、推、扪、循、切、抓、揩等11种手法;还记载了一些推拿器具,如“揩摩分肉”的圆针、“主按脉勿陷”的鍉针等;阐述了推拿的作用机理,如“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在推拿人员的选才与考核上,提出“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

东汉张仲景撰《金匮要略》首次总结了“膏摩”疗法,认为其具有手法与药物的双重功效,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扩大了推拿治疗范围。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膏摩法的出现,为小儿推拿介质的使用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记述了药物摩法,即用衣鱼在背上摩之,以治疗小儿中风、项强诸病,惜当时未推广此法。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膏摩术逐步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东晋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系统总结了膏摩的方、药、证、法和摩膏的制作方法。

《肘后备急方》记载了推拿可以用来治疗急症。如掐人中治疗昏厥、大指按胃脘部治疗“卒心痛”、抓脐上3寸或抄举法及捏脊法治疗“卒腹痛”、用背法急救溺死等。如治卒腹痛,需“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可能是有关抄腹法和捏脊法的最早文字记载。

五、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推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是推拿发展的第一个盛世。据《唐六典》记载,公元624年,唐朝设立了“太医署”,内设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突出了按摩科的重要地位。书中记载推拿可除“八疾”,即风、寒、暑、湿、饥、饱、劳、逸,说明推拿治疗范围广泛。此期的自我按摩与膏摩疗法亦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地总结。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在每卷之末都附有与导引、按摩等相关的“补养宣导”之法,尤对摩腹法的记载和论述较为详细,这对后世的揉腹法、摩腹运气法、腹诊推拿法等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此期,膏摩疗法广泛应用于儿科疾病的防治。王焘的《外台秘要》有“摩儿头和脊”可治小儿夜啼的记载。孙思邈尤推崇按摩疗法治疗小儿疾病,认为小儿“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病证都可用按摩治疗。如《备急千金要方·惊痫》记载:“儿立夏后有病……除热赤膏摩之。”“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诸病源候论》提出了膏摩用于疾病早期治疗,以防传变。书曰:“小儿气血脆弱,病易动变,证候百端,故谓之百病也。若见其微证,即便治之,使不成众病。”“疾微,慎不欲妄针灸……但当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脐中膏涂之。”

六、宋金元时期

1.中医推拿理论得到系统总结与整理

宋代《圣济总录》提出:对按摩手法要进行具体分析,而后才能正确认识按摩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书中就按摩的含义及按与摩的区别进行了阐述:“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书中对推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该书还论述了推拿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指出“按之痛止”“按之无益”“按之痛甚”“按之快然”的适用范围,这为后世强调明确诊断及辨证施法指明了方向。

2.推拿广泛应用于儿科疾病的防治

宋金元时期推拿主要用于骨伤科和儿科疾病的治疗,这为明清时期正骨推拿与小儿推拿的学科分化奠定了基础。如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啼论》曰:“治小儿夜啼,至明则安……又母用手掩入儿脐中,及摩儿头脊。大验。”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将推拿列为汗法之一。书曰:“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并将其“邪去而元气自复”的理论与儿科针灸相结合,用刺血法治疗小儿病证。宋代记载了治疗小儿疾病的推拿方法。《苏沈良方·治褓中小儿脐风》曰:“上视小儿上下断,及当口中心处,若有白色如红豆大,此病发之候也,急以指爪正当中掏之……此翁治儿应手皆效。”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宋代,推拿也于宋代广泛用于临床各科,这也为后世小儿推拿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七、明清时期

明代是推拿发展的第二个盛世。小儿按摩在以孙思邈为代表的隋唐之际始有萌芽,经过宋金元的继承和应用推广,至明代得到了飞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总结,形成了小儿推拿独特理论体系,小儿推拿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得以飞速发展。

小儿按摩最初以药摩为主。如《韩氏医通·悬壶医案章第六》曰:“八岁以下小儿,予戒投药。有疾,但以所宜药为细末,调香油,令人热蘸,按摩患处。”但韩式仍用按摩之名。推拿一名作为对按摩者的称呼,最早见于明代万全所著《幼科发挥·慢惊有三因》(1549年)中。曰:“一小儿得其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治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而推拿作为专业学科的称谓,最早见于明代张四维《医门秘旨·小儿科》(1574年)中的推拿掌法图,首次以推拿之名绘图注穴。书中辩论、六筋治病法、治症脚法及看病之法篇中论述了拿掐法、推法、捻法、揉法、擦法、按法,如书曰:“谓之急惊发搐,纵有汤丸,无以进之,即用拿掐治法,十可合于八九。”“推上三关,为热为补,除寒,退下六腑,为凉为泄,除热。”即是曰大板门。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手法的发展和变化,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

明代小儿推拿术有了极大的提高,万全不仅将掐拿法用于儿科急症,而且对于小儿常见病也主张用推拿之法。如“惊风之治,惊来掐人中、虎口,拿总筋”。万全对小儿推拿术的广泛实践和探讨,无疑推动了小儿推拿学术体系的创立,提高了小儿推拿术的应用水平。但万全亦认识到推拿有禁忌证,记载了二二两例误用推拿而失治的病案。如《幼科发挥·急惊风有三因》曰:“一儿发搐,先取善推法推之止,向后发病益危甚。予曰,推法者,乃针灸摩按之遗意也。经曰:无刺大虚人。推掐之法,壮实者可用之。如怯弱者其气不行,推则有汗,反伤元气也。其家不信予言。予曰:不死必成痫疾,半月后果死。”

明代徐用宣的《补要袖珍小儿方论》载有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篇“秘传看惊掐筋口授心法”,曰:“凡看惊掐筋之法,看在何穴,当令先将主病证之穴起手掐三遍,然后诸穴俱做三遍,掐揉之。每日掐三次或四次,其病即退。”并认为急惊“内服镇惊清痰之剂,外用掐揉按之法,无有不愈之理”,慢惊则“宣中为主,仍以掐揉按之法,细心运用,可保十全矣”。该篇还提到了“龙入虎口”“苍龙摆尾”两种复式手法,这是关于小儿推拿复式手法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早在元代已有专门小儿推拿著作,可惜未见小儿推拿书籍流传。

1601年,四明陈氏的《小儿按摩经》问世。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学专著,标志着小儿推拿体系雏形基本形成。其对手法、穴位及治疗阐述详细,但本书不是独取按摩之法,而是结合针刺及中药内服治疗,是对明朝以前小儿推拿经验及理论的一次总结。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小儿推拿的诊法、辨证、穴位、手法及治疗等,总结了明代以前小儿推拿的成就,也记述了本人的许多临床经验,对小儿推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书中指出:“小儿之疾……其疾多在肝脾两脏。”在诊法上,则突出望诊和切脉,强调验指纹的方法。如《针灸大成·观形察色法》曰:“凡看小儿病,先观形色,切脉次之……视病之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也。”治疗上推崇推拿疗法,指出:“五脏六腑受病源,须凭手法推即痊。”穴位选用上,除记载常用经穴外,该书还介绍了现在常用的肺金、脾土、肾水、板门、三关、天河水、横纹、二扇门、二人上马、一窝风等小儿推拿特定穴。手法上,书中载有掐、揉、推、运、分、合、按、摩等10余种手法,并认为手法为“以手代针之神术也,亦分补泻”;治疗范围上,该书提出小儿推拿可治疗惊风、淋证、泻痢、疟疾、心痛、胃病、感冒、咳嗽等多种病证。

1604年,明代龚廷贤撰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单行本,亦是首次以推拿冠名的小儿推拿专著。该书推崇钱已,重视推拿;望诊为首,辨证为要;穴位独特,注重手法,发展创新;论述惊风,治疗独到;重视内外治法相结合。龚氏重视推拿,而不为推拿所制,强调内外结合。总之,《小儿推拿秘旨》作为现存古代最早以“推拿”命名的小儿按摩专书,总结了明代以前的小儿推拿成就,记述了许多龚氏本人的实践经验和独特创见,为后世小儿推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05年,周于蕃撰《小儿推拿秘诀》,将手法归纳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八法,并为后世所推崇。《厘正按摩要术》就是以此书为蓝本编撰而成。该书不分卷,对手法、穴位和治疗都有详细的论述,提出“按而留之,摩而去之,揉以和之,搓以转之,摇则动之”“急摩为泻,缓摩为补”等为后世所遵循的施术原则。该书详细介绍了拿法,提出拿法包含按法和掐法等多种手法,如“以中指于一窝风处,1对着大指尽力拿之”“拿即揉掐类”。书中详细介绍了9种复式操作法。在治疗部分,述及葱姜汤为介质作推法、以艾绒敷脐及用葱捣细捏成饼敷穴位等外敷法。该书还介绍了有关四证八候与时间相关的治疗方法,将推拿和时辰相结合的论述,鲜见于其他医书中。

明代罗洪先撰《万育仙书》,专论小儿推拿,首次出现了包括“黄蜂入洞”等16幅手法的操作图谱,有利于小儿推拿的推广应用。明·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决·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至此,小儿推拿作为推拿学科的一个学术分支已经形成,并在辨证、手法、穴位、治疗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小儿推拿独特体系自明代建立以来,在清代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清代儿科治疗学以推拿术、外治法的应用较为突出,并刊行了许多小儿推拿著作。

1695年,清代夏禹铸所撰的《幼科铁镜》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儿科著作。夏鼎非常重视医德,列十传、九恨、十三不可学。夏鼎以望颜色,审苗窍六字为诊病要点。曰:“治活婴儿不下百千万数,皆以望面色,审苗窍为主,治无不神。”同时也提出望诊的缺点,曰:“凡症俱有颜色可望,苗窍可审。独惊痫痓三症,颜色苗窍,俱非本来,无处拿提。”夏鼎在治法上灵活多变,提出治病不可关门杀贼说、治病不可开门揖盗说。夏鼎成功运用心理疗法治疗七情所致疾病,是儿科治疗学的一大进步。如《幼科铁镜·干瘦似疳》曰:“先君命妹哺儿之时,勿令瘦甥得见,哺后阳抱入怀,以空乳喂之。且慰之曰:我只疼你。如此一月,果不药而肥。”该书对惊风的治疗提出“疗惊必先豁痰,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的理论,至今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夏氏借助常用的药物说明手法的功用,编成“推拿代药赋”,从而有利于当时医家对小儿推拿的理解和推广。

1725年,骆如龙所撰的《幼科推拿秘书》,论述了其毕生推拿心要。其主要学术贡献有:第一,四诊合参,尤重望切诊。如《幼科推拿秘书·视法》曰:“医家看病,望闻问切,有此四法。然必以望为先,故推拿小儿,亦先有视法。”第二,母子相关,重视调理脾胃。如《幼科推拿秘书·察儿病症秘旨》曰:“故调理脾胃,医中之王道也。……脾上用功,手法之要务也。”第三,图文并茂,图明穴确,法变在心。如《幼科推拿秘书·穴道图像》曰:“穴不真则窍不通,窍不通则法不灵……而图像昭焉,手法明焉,百病除焉。”同时,强调取穴要有君臣佐使、次数、轻重缓急之别。第四,提出开门手法和总收法。骆氏以分阴阳和运八卦为开门手法,按肩井为总收法。第五,推崇推拿,多法并举。如《幼科推拿秘书·幼科药方》曰:“及八、九、十岁,童年渐长,难施手法之万遍,必以药饵济之。”

1676年,熊应雄编写的《小儿推拿广意》一书介绍了9种单式手法,14种复式手法,包括推攒竹、推坎宫、运耳后高骨等法,并首次提出小儿推拿应按“推拿面部次第”“推拿手部次第”等顺序进行常规操作。其主要学术贡献有:第一,极力推崇小儿推拿,认为推拿一道,真能操造化夺天功。第二,重视辨证论治。第三,绘图示意复式手法,前所未有。第四,强调推拿与方药并举。另外,熊氏特别重视虎口三关的推拿。如《小儿推拿广意·推拿面部次第》曰:“风气命为虎口三关,即寅卯辰位是也。小儿有疾,必须推之,乃不易之法。”基于此,熊氏不论何病,一律以推拿三关为起始手法,然后按穴位依次推之。

1888年,张筱衫所著的《厘正按摩要术》是基于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其主要学术贡献为:第一,推崇小儿推拿。第二,重视辨证,创立胸腹按诊。第三,创立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立法详细。第四,取穴绘图识图详尽。第五,重视穴位推拿。第六列证完备,重视辨证论治。第七,强调内外治法结合。张氏治疗小儿疾病并非都用外治之法,也用内治之法。如《厘正按摩要术·痰迷》曰:“痰能随气升降,周身无处不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则各有治法在,不徒按摩已也。”该书为后世小儿推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所创之胸腹按诊推拿八法、穴位推拿等沿用至今,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

1793年,钱櫰村所辑《小儿推拿直录》是《幼科推拿秘书》和《小儿推拿广意》两书合辑而成。全书不分卷,图文并茂,文字多为歌赋,且通俗易懂。如书曰:“太阳二穴属阳明,起手拿之是醒神……肩井肺金能出汗,脱肛痔漏亦能医。”

1877年,徐谦光撰的《推拿三字经》,以三字歌诀阐述了小儿推拿和成人推拿。书中推拿涉及的治疗范围亦有扩大,除儿科常见病之外,徐氏将推拿用于治疗霍乱、瘟疫、痄腮、疮疡等病证。该书不仅论治小儿疾病,而且还论治成人疾病的治疗。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取穴少而推拿次数多,正如书中所曰:“独穴治……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徐氏还根据其临证总结,无论男女一律推左手均可奏效。该书还概括穴位的功效,记载了推拿代汤药的歌赋,如提出“分阴阳,为水火两治汤。推三关,为参附汤。”

1885年,夏云集撰《保赤推拿法》。基于此书,后世编为《推拿抉微》《增图考释推拿法》。书中介绍了86种小儿推拿手法,并提出“医手最宜轻稳,莫致儿皮肤疼痛”等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夏氏主张小儿推拿皆先以开天门、分推阴阳、掐天庭至承浆以及揉耳摇头四法开关窍,然后辨证择用他法,最后以掐肩井结束。

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专著不仅在整个推拿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当时的儿科文献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被儿科医家所推崇。近代医家张山雷在《钱氏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曾指出:“若至儿医,则不晓推拿手法,岂敢靦颜以编撰幼科专书,贻讥大雅。”由此可见,当时小儿推拿与中医儿科的关系十分密切,也为小儿推拿的道术相长奠定了基础。

八、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小儿推拿学术未见创新发展,但出版了许多总结性的小儿推拿专著。1913年彭慎编撰的《保赤推拿秘术》除介绍推、揉、搓、摇、刮、运、掐、拿、分、和10种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并将其编成歌诀外,还介绍了154种单式手法和33种复式手法,并分别称之为实用手术和大手术。1916年钱祖荫编著的《小儿推拿补正》一书对推、拿、掐、运、揉、拈、搓、摩、按、摇、分、合12种小儿推拿基本手法的定义、操作方法和机制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鲜见于既往诸多推拿专著。1930年江苏无锡马玉书编著的《推拿捷径》,采用歌赋体裁写成“推拿代药骈言”“推拿次序歌”等,使众多推拿手法更易学、易记、易懂,从而易于推广应用。其他著作还有1919年上海中华书局编辑的《推拿易知》、1930年涂学修编的《推拿抉微》、1932年许敬舆的《增图考释推拿法》、1936年陈景岐的《小儿百病推拿法》等。同时,民间推拿医家在继承和发扬小儿推拿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并涌现出了许多小儿推拿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有山东的李德修三字经、孙重三及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湘西的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北京的冯氏捏积小儿推拿流派及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等。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小儿推拿进入了发展新时期。中医推拿的教学、临床、科研、著书、学术组织及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从上海成立的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到高等中医院校正式设立推拿专业,小儿推拿教学也从师承家传逐步走向正规的院校教育。许多小儿推拿古籍被重印再版,也有不少新编的小儿推拿著作陆续出版。如江静波的《小儿推拿疗法新编》、孙重三的《儿科推拿疗法简编》、张汉臣的《小儿推拿学概要》和《实用小儿推拿》、刘开运的《湘西小儿推拿疗法》、张席珍的《小儿推拿疗法》、金义成的《海派儿科推拿》、佘继林的《冯氏捏积疗法》、栾长业的《小儿推拿图解》、孙承南主编的《齐鲁推拿医术》、张素芳主编的《中国小儿推拿学》、王蕴华主编的《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赵鉴秋编著的《推拿三字经派求真》、田常英编著的《小儿推拿实用技法》、王道全编著的《小儿推拿疗法图解》、张奇文主编的《实用中医儿科学》、井夫杰编著的《齐鲁小儿推拿》等,都对小儿推拿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整理,推动了小儿推拿医术不断向前发展。

在小儿推拿科研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小儿推拿的手法、取穴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青岛医学院张汉臣分别主持完成了补脾穴对正常人体胃液分泌的影响、补脾穴和逆运内八卦对正常人体胃运动的影响及补脾穴对蛋白质和淀粉消化能力的影响的三个临床试验研究项目。结果显示,补脾穴能进饮食可能是通过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及调节胃运动有关,逆运内八卦穴具有调节胃运动的功能。北京、安徽等地也采用现代技术证实了捏脊疗法与人体胃泌素变化、肺功能改善,血压变化以及免疫功能改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国各地也相继开设了小儿推拿科,扩大了小儿推拿临床适应证,而且在小儿保健方面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在流派发展方面,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和三字经流派均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在学术组织和研究平台方面,山东中医药大学于2016年成立了山东针灸学会小儿经络推拿专业委员会,并于2018年9月成功主办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全国小儿经络推拿学术研讨会,2019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批准成立小儿推拿研究所,2020年3月《齐鲁小儿推拿》在线课程在山东高等教育课程联盟和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为小儿推拿教学科研临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人们对绿色自然疗法的重新认识,小儿推拿这一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必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纵观小儿推拿学科的发展历程,起源萌芽于远古至金元,形成发展于明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发展。小儿推拿不仅是儿科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医推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今后的发展中,小儿推拿疗法应同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结合起来,道术相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为防治儿科疾病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