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依循“翻译理论梳理—元思维剖析—认知归结—居中元认知建构—翻译学中国特色思考”的基本思路展开。
首先,本书对翻译学的理论发展轨迹做出全面梳理,描述其分别在前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多元理论三个时期的图景[1]。随后,本书分别就三个时期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价值和局限展开剖析。在此基础上,本书针对翻译学界“放开有余、收拢不足”的失衡状态,强调归结性的元理论思考,并结合荣格(Karl G.Jung)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将归结性思考指向认知——翻译学元理论的建构支点。从该点出发,本书将翻译理论阐发为翻译的“纯理论”(pure theory)这一形而上存在的坍缩(collapse)后果[2],形成一种中立于实有性与虚无性之间的元认知思维,并依托正念,着眼当下、不做评判,成就不昧虚实的元理论机制,促成从“心为论转”到“心能转论”的转换。其次,本书将元理论研究延伸至翻译学的中国特色思考,从中国哲学的心学传统与中庸传统中汲取营养,为中国翻译学提出两条元理论建议(直指人心的认知探索、居中自在的思维建构),以丰富和彰显翻译学的中国特色,为中国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元理论补充。最后,本书总结本研究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
(1)思辨论证。本书采取追溯认知的探求姿态,以思辨精神进行论证。无论是从形而上抽象概念(翻译纯理论)到形而下具象表征(现世翻译理论)的图景勾勒,还是基于居中元认知思维的虚实之辩,抑或是依托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元理论建议,都是依循思辨论证的途径展开的。
(2)实证剖析。本书运用实证剖析,对论证形成支持,如对翻译理论案例进行重新审视,以有效切入相关元理论述评,或是对翻译名家的实际策略进行细致阐发,揭示翻译理论“计划外”的元理论困境,或是对翻译理论的诸多“转向”案例一一剖析,以展现质疑性的元理论意识等。该方法紧密联系实际,对思辨论证形成平衡作用,使研究避免陷入空泛境地。
(3)学科交叉。本书将翻译学与哲学、心理学乃至物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包括各种翻译理论,也涵盖存在主义思证、集体无意识理论、量子力学波函数理论、正念行为疗法等其他学科元素。在本书的协调规划下,各个学科融会贯通,整合互补,共同构建起具有复合层次的多维度立体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