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化与自我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教育应是这样一种境域:“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教育应在此境域之中:“教人·育人·养人·成人。”

然而,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带来了现代性的深刻危机。人活在了他人的世界之中,一切行为都依“他人”世界的逻辑来运行,漠视自身的生活世界。

就道德教育而言,它过于注重外在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成了“无我”的教育。实际上,德育应该强调道德教化,即关于人性、人心的教化。这需要从东方和西方的道德教化传统中汲取智慧,遵守“整体性精神养成”的原则,注重人的主体性、生命性、生活性、终身性,使个体自由、自主、自立、自化、自律、自得、自成。

就自我教育而言,它是人的成长要一以贯之的部分。《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相对于外在的他人而言,自我是自身天性的承载者,是独特、永恒、能超越自我的教育主体。只有自我教育,个人的天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实现顺遂天性的境界——可谓天命之谓性。

人的自我教育关注人的整全发展,自我教育不仅包括知识导向等外在的功利导向,而且应该关注人的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培育,此亦遵循人的天性而行——可谓率性之谓道。

人是社会属性与个体属性的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人的自我教育创造充足的条件,为自我教育的实现提供多维的路径——可谓修道之谓教。

自我教育应成为人的生活方式,理想的人生应该是饱含自我教育的人生。人的自我教育最终要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精神境界。

总之,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促进人性的完成,外塑与内修不可或缺。道德教化,既重外在的规范和塑造,更重内在的悟求与修养;自我教育,更是将教育最根本的指向落脚于人的自我修养,外在的“求”与内向的“修”合一,最终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道德教化;自我教育;主体性;教化;致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