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间叙事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民间叙事普查、采录活动,各省、市、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陆续出版不仅显示了民间文化普查工作的巨大收效,同时也为民间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与丰富的物质积淀。在辽宁地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各市、县区资料本及优秀故事家故事集的大量出版寓示着辽宁民间口承叙事的丰富蕴藏及其现实传承状态。然而,由于辽宁境内各区域的生存环境、历史背景、族群文化等因素不同,辽宁民间叙事在区域内部的分布与传承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辽宁东部山区的满族民间叙事以传承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区域与族群文化特征明显、蕴藏量巨大、生命力旺盛、传承人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等文化特质而一枝独秀,成为辽海民间文化园圃中的一枝奇葩。2007年,“满族民间故事”被列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在亲历调研、回访故事家、收集现存民间故事并与原有故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完成的百万余字的《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上、中、下三卷本的正式出版,更是彰显着满族民间口承叙事的巨大蕴藏量与顽强生命力。
满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有关满族历史及文化的相关成果颇为丰厚。然而,相对而言,对于满族民间叙事的研究却起步较晚,且长期限于对叙事文本的广泛收集、整理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满族民间故事选》《满族神话故事》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间故事卷的出版,使世人对满族民间叙事的存在与价值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但是,一些学者错误地将故事集的出版视为学术研究的终结,而对民间叙事内部蕴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疏于探讨。在数量有限的满族民间叙事研究成果当中,很多学者习惯于将东北满族的历史与文化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视,对广泛存在于东北各地的满族民间叙事进行“统而言之”的概论式阐述。诚然,满族作为一个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共同体,族群内在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等方面自然有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但是,大量的史实及生活现实也提醒我们,居住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满族各支系,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不同,其文化构成也存在着许多差异。以辽宁满族来看,由于其生存环境、生计方式以及历史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其具体的文化表象与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吉林、黑龙江两地的满族支系有着许多相异甚至相左之处。这无疑会使同为满族支系的辽宁满族在民间叙事的传承活动、文化内涵及思想意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辽宁满族,就其指称范畴而言,通常是指居住于我国东北辽宁省东部地区的满族,即现今生活在辽宁东部新宾、清原、桓仁、本溪、凤城、宽甸、岫岩一带的满族。早在明朝末年,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建州女真迫于周边势力试图寻找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便陆续向南和向西迁移。直至15世纪中期,建州女真大多南迁至辽宁东部山区一带,并在此繁衍生息。此后的近四百年间,满族始终是辽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半数以上的满族人口生活于此。至今,辽宁省仍是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辽宁的满族主要聚居于辽宁东部山区,也可以说,辽东山区是满族重要的崛起地与繁衍地,是满族文化生发与传承的重要场域之一。辽宁满族在与辽沈地区的汉、蒙、朝、回等民族杂居共处过程中,在吸取、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始终保留着许多独具满族特色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
辽宁满族民间叙事是辽宁满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是在当地民众与自然和社会的多维度对话中建构起来的,其中蕴含着独特而浓厚的文化内涵,并折射出辽宁满族民众对于特定自然环境及本族群发展历史的生态认知与生存体验,体现着满族民众特有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思想。作为一种历史记忆与历史讲述方式和手段的辽宁满族民间叙事,自其产生之时起,即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不断展示出特定历史发展时期辽宁满族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满族民间叙事相比,自然风物传说、动物故事及生活故事是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中的主要类型。这些民间叙事以其语言的生动性、传承的活态性、内容的丰富性、内涵的深刻性使辽宁满族民间叙事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并一直在辽宁满族民众的生活中世代传承,它在影响族群个体心灵建构的同时,也在建构着辽宁满族民众整体的发展史与生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