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气论思想新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现状

(一)以专著或论文形式总论先秦气论思想

专门性研究先秦气论思想的著作非常少,通常都是关于整个中国气论思想之研究的著作,或者由气论思想切入而研究相关话题的著作,或是关于气论思想研究之个案的论文集。在此,笔者只截取其书中关于先秦气论思想之部分以做材料。

1.程宜山先生于1986年出版之《中国古代元气学说》

该书以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之元气学说为研究对象,受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直接将中国古代气论思想关于宇宙论之部分称为元气自然观,并将其性质规定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通过归纳总结从而上升到一般气论哲学的高度,并与西方哲学进行对比。其于先秦部分,所论本就不多,且只论述气论思想之宇宙论方面,而对气与心、性、德等人文意涵方面的内容弃而不顾,这是受到苏联研究范式的影响。

2.李存山先生于1990年出版之《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

该书以先秦气论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气概念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考察,尤其是对春秋以前之气概念进行详细梳理,不但深入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气论思想的流变,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理论将先秦气论思想上升到一般气论哲学的高度,并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填补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先秦气论思想专门研究的空白。该书是笔者目前掌握的唯一一部专论先秦气论思想的著作。此外李存山先生又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出版《中国传统哲学纲要》和《气论与仁学》,前者对先秦时期提出气论思想的人物和典籍分别进行个案研究,后者收集了作者近些年发表之先秦气论思想研究的文章及对气论思想作为一般哲学的理论探讨。

3.李志林先生于1990年出版之《气论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

该书以整部中国哲学史之气论为思维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将中国古代气论之逻辑发展分为“察类”“求故”及“明理”三阶段,其中“察类”对应先秦气论思想,注重对气的形态分类之考察。在书中,作者将气概念定义为五种含义:自然常识之气、人生性命之气、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之气、客观物质之气及能动的实体之气。与李存山先生相同的是,作者同样将中国古代气论思想上升到一般哲学的高度并与西方哲学进行对比,得出“气论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的内在缺陷,正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朴素辩证法,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在缺陷”[76] 之结论。

4.曾振宇先生于2001年出版之《中国气论哲学研究》

该书吸取西学的观点,认为:“‘中国有哲学’为一虚假判断。”但承认“气一直是一前哲学概念”。为此引发李存山先生与之论道,如曾先生发《董仲舒气哲学论纲——兼论中国古典气哲学的一般性质》一文,李先生就发表题为《如何探讨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的文章与之商榷,又作《“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一文就中国气论哲学是否成立进行深入探讨。该书可以说是第一部研究中国气论哲学而又否定中国有哲学的著作。

5.小野泽精一等日本学者于2007年出版之《气的思想》

书中对先秦时期出现之气论思想的材料广泛征集,甚至甲骨文、金文中的气都被提取出来,具有较大的思想史意义和材料参考价值,但疏于对其进行哲学的研究,即没有进一步探讨先秦气论思想之内在的发展逻辑,无法形成对先秦气论思想的总体认识。

此外,其他直接涉及先秦气论思想且篇幅相对较多的专著,还有张岱年先生分别于1957年和1981年出版之《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从周秦到明清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和《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杨儒宾先生于1993年编的《中国古代思想的气论及身体观》、白奚先生分别于1998年和2007年出版之《稷下学研究》和《先秦哲学沉思录》、李申先生于2012年出版之《道与气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内容提纯和逻辑进程》等书。

6.以文章形式总论先秦或中国气论思想

萧萐父和郭齐勇之《气论与仁学之间的张力:读〈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张运华之《先秦气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和《先秦气论与古希腊原子论的比较》、李申之《中国哲学的气论与儒教》、陈永武之《中西哲学比较:气论和原子论在说明世界物质统一性上的差别》、阎平之《中国气论的实证基础分析》、卿臻和梅良勇之《气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中国式说明》、黄开国之《气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杨儒宾之《两种气学两种儒学:中国古代气化身体观研究》、王世达之《中国古典哲学气结构论》、邬焜之《中国古代气一元论学说中体现出的整体统一论思想》等。

综上可见,无论专著还是论文,直接以先秦气论思想整体为对象进行深入探讨的都很少,且或多或少受到西方哲学思维模式(包括苏联模式)的影响,表现在研究先秦气论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以及自然地用西方哲学的理论和概念来规范先秦气论思想的研究上,尤其是新世纪以前的论著。

(二)以气范畴为线索梳理先秦气论思想

这大多出现在对中国哲学范畴综论的著作或一些相关论文中。从范畴谈气论思想,就无法深入研究各家各派之气论思想及相互内在逻辑关系,却可以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气范畴在先秦发生发展的脉络,有利有弊。

1.张岱年先生于1989年出版之《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

书中有关先秦气范畴的条目主要有“气、元气”“精气”“阴阳”“五行”等,虽然没有系统地对先秦气论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却也扼要地勾勒出了先秦诸子对气范畴的理解,对我们研究气论哲学在先秦发展的轨迹有参考价值。

2.张立文先生(主编)于1990年出版之《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气》

该书以气范畴的发展演变为贯穿中国哲学的主线,分别对各个时期的气论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其宗旨就是“立足于当代,反思于传统哲学”“使人们对现代化只能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以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有一种内在的自觉”[77]。该书将先秦气论思想专门单列出一章,材料充足,内容翔实,虽然无特别或重大之结论,但对气论思想在先秦的状况描述得比较清楚。此外张先生1988年还出版有《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当然作者的研究并不包括出土文献和材料。

3.葛荣晋先生于2001年出版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

其中对气范畴进行了专门性研究,虽然没有以先秦气论思想为一整体之研究对象,但在梳理气和精气概念时,对先秦气论思想之相关材料的展现也是比较充分的。

4.以气范畴为线索探讨先秦气论思想或是中国气论思想的文章

刘长林之《“气”概念的形成及其哲学价值》、张运华之《气与元气辨析》、黄毓任之《先秦道家的“气”与南方原始宗教》、路红梅之《论先秦至汉初“气范畴”演变:“气”范畴发展的第一个辩证否定圆圈》等。

此外中医学方面也有一些关于元气、精气等气论思想的内容和源流探析,虽属交叉学科,但其讨论并未脱出气论思想的范围,故此不再列举。

(三)哲学史或思想通史中的先秦气论思想

哲学史或思想通史中的气论思想注定是被分开割裂而作的个案研究,因为它们之所以被提及是因为其本是哲学史或思想通史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是作为先秦气论思想之整体存在,所以通常只是随笔带过,或是简单提及,总之都比较分散、论述不多。

1.张岱年先生于1937年出版之《中国哲学大纲》

在该书宇宙论之本根论部分,张先生广泛探讨了气论思想在整部中国哲学中的脉络和内容,对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先秦气论思想之地位及其在以后哲学中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关于先秦气论思想部分,则主要体现在“气论一”“太极阴阳论”及“道”中。与此书相类的还有李存山先生于2008年出版之《中国传统哲学史纲》和方立天先生于2012年出版之《中国古代哲学》。

2.陈来先生于2002年出版之《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

因为研究的范围被局限在春秋时期,所以只能是对先秦气论思想的发端及在春秋时期的发展演化有一个了解。该书由阴阳谈起,认为春秋时期阴阳已经被当作解释现象世界的两种基本力量,而气则成了“中国思想说明宇宙万物构成和变化的基本元素”,阴阳于是又成为“解释万物构成变化的二元原理”[78],进而又谈到五行,篇幅虽小,但对作为气论思想之发端的春秋时期来说,已然初步勾勒出了气论思想发端后的发展演变。

3.冯达文、郭齐勇两先生于2004年出版之《新编中国哲学史》

书中对春秋时期的思想未展开论述,对战国时期的气论思想,也只是选择性提及了《孟子》《管子》《易传》及阴阳五行说,其他诸如《吕氏春秋》《黄老帛书》及《列子》等均未提及,但却增加了出土文献的材料,诸如《性自命出》和《太一生水》[79],所论虽不多却别有新意。

4.周自强先生于2006年出版之《中国古代思想史》先秦卷

该书所论之篇幅相当小,只在文化思想一栏下有“阴阳五行说与气论”小目,述说甚少,其所用史料及所主张观点基本与前人一致。诸如此类的研究,普遍存在于思想通史和哲学史的著作中,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先秦气论思想中的个案研究

这类研究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多,但也只是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的人物或典籍上,如孟子、《管子》《庄子》《易传》等,这类研究因为无论著作还是论文,都比较多,无法列举,所以笔者只简单将这几个个案被研究的重点提炼出来,以资参考。

1.关于孟子

“浩然之气”是孟子气论思想中的亮点,与“平旦之气”“夜气”等被研究的最多,但孟子气论最大的难点却不在这里,而是气论与心性论之间的连接与转换,此处争论颇多,也与《管子》“心气论”关联较大,曾引发学术界关于孟子与《管子》谁影响谁的论战。[80]

2.关于《管子》

主要集中在“精气”说和“心气结构论”上。作为稷下学宫和黄老学派的重要代表作,《管子》一书具有重要的哲学和思想史意义,因为其气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从老子道论向气论的转化,但是学术界对这种转化感到有些突兀,直到《黄老帛书》等出土文献的出现,才消弭了《管子》与老子之间的时间隔阂,使得自老子以后产生的黄老学派的学术脉络渐渐清晰,再结合对《文子》《列子》《鹖冠子》的研究,终于让学术界一直感到无力和神秘的先秦黄老学派显现出来。

3.关于《庄子》

在继承老子道论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通天下一气”的宇宙观,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老子的道气关系论。不同的是,庄子不只是用老子的阴阳二气来解释万物之生成变化,还认为万物流变都是“气之聚散”,开启了中国哲学气聚散论的先河。

4.关于《易传》

《易传》中最著名的论点就是“太极阴阳说”,明确提出了先秦儒家关于宇宙图式的理解。当下学术界对“太极”的理解尚有争议,较多被认同的观点是“淳和未分之气”或“元气”,即包含着原始未判的阴阳二气[81],而“两仪”或理解为阴阳或理解为天地,则宇宙发生的图式便可理解为“元气”变化,生出天地、分离出阴阳二气,进而序为四时八卦化生万物。《易传》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张“唯变所适”的变易思想,认为整个宇宙时刻都处在“生生不息”的气化流行中,是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5.新出土材料

近年来,随着大量文献的出土,先秦气论思想的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起来,这不仅是因为出土提供了很多气论思想方面的材料,如《黄老帛书》《性自命出》等,更因为出土文献证明了长久以来被怀疑甚至被认为是伪书的《文子》《列子》《鹖冠子》等书的真实性,且与先秦诸如《吕氏春秋》《管子》等典籍相互印证,对学术界重新定位和深入研究先秦思想有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