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论文精选集.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用动态范畴理论解释中德媒体中关于“一带一路”关键词的意义动态变化

图1 关键词的意义动态变化

如图1所示,从中德两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可以发现,两国对于该倡议所持观点迥然不同。本研究分析的所有中文语料均取自中国官方报纸《人民日报》,报道显示,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睦邻友好的国家,而“一带一路”提倡和谐合作,互惠互利;相反,德语媒体却将中国描绘成西方国家的敌人和潜在威胁,德媒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概念的整体认知只是一个模糊的框架,非常有限,这也增加了德国人民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感。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报道中关键词的不同表达。

我们认为可以运用动态范畴理论阐释这一语言现象的原因。本研究将通过以下5个例子对其进行详细阐释:本研究选取了五个高频关键词“发展”、“合作”、“扩张”、“推动”、“挑战”。

1.“发展”

本研究选取的第一个高频关键词为“发展”(Friedliche Eroberung)。图1所示,“发展”作为中性词义,位于两个范畴的交集,左边一个范畴表示“发展”的贬义范畴,右边一个范畴表示“发展”的褒义范畴,两个范畴内部成员分别具有消极和积极的感情义属性。在“一带一路”相关中文报道中,“发展”一词完全具有积极肯定的特征。这表明“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的发展机遇,也是德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机遇,它为各国带来了和平与繁荣。另一方面,从上图也看出德国媒体对“发展”一词的理解复杂而消极。

“发展”的中性含义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中德两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是从“发展”的中性义开始的。在中媒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有志于为“造福全世界”,“为人类谋福祉”的举措,中国的“一带一路”必将成为全球共同发展的机遇。因此,对中国媒体而言,“发展”一词的感情义属性就是积极正面的,因此它移变至右边的褒义范畴。然而,在德媒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打着“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幌子,而实际上却是一场想要“和平征服欧洲”的阴谋,对德国而言,“发展”一词的感情义属性是消极的,因此它移变至左边的贬义范畴。如:

中文示例:

(1)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远远超越了西方地缘思维。

(2)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沿途的贸易、金融、旅游等行业,也势必会逐渐跟上步伐。

德文示例:

In Peking feiert China mit der “neuen Seidenstra.e” das gr..te Entwicklungsprogramm seit dem Marshallplan.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一带一路”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的项目,它将塑造未来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新格局,“发展”一词的属性也由“中性义”移变至“褒义”;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引发了德国媒体对其动机的恐惧和误解,甚至将中国的“发展”视为一种“和平征服”、“向欧洲大陆入侵”等,“发展”一词的感情义属性也就从“中性义”范畴动态移变为“贬义”范畴。

2.“合作”

本研究选取的第二个高频关键词为“合作”。

图1所示:“合作”一词的中性涵义为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指“一带一路”倡议是需要在中国与沿线国家通过相互配合来实现的。对中国媒体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希望通过“合作”来实现“双赢”的一项举措,由此,该词的范畴便从中性词转移到褒义词。而对德国媒体而言,“一带一路”是中国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是在牺牲欧洲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为实现自身“赢两次”的阴谋,因此,该词的感情义属性从其本身的中性义范畴转移到贬义范畴。

中文示例:

(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带来更多的合作共赢。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远远超越了西方地缘思维。

德文示例:

(1)Es mehren sich allerdings die Zweifel,ob wirklich immer beide Seiten profitieren oder ob “Win-win” nicht bedeutet,dass China zweimal gewinnt.

(2)"Ich glaube an Win-Win-Situationen,doch da stellt sich schnell die Frage,wer gewinnt wieviel? Die Staaten Zentralasiens oder Russland gewinnen vielleicht 10,

15 Prozent,dann bekommt China 85 oder 90 Prozent-eine problematische Bilanz. Die Alternativen sind:Entweder nehme ich daran teil oder nicht,entweder gewinne ich 15 Prozent oder gar nichts.

正如中国媒体所述,“一带一路”充分显示中方与参与该项目各方的共同利益息息相关;然而,德国媒体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所以他们的报道将“双赢”理解为“中国赢两次”。于是,他们将“中国赢两次”这一感情义作为认知参照点,将“合作”义由“共同发展”的褒义范畴转移到与其相反的贬义范畴,由此“合作”便由积极的含义转移到了消极的含义。德媒通常补充到,“双赢局面”实际上是中国的双重胜利,而其他一些报道虽然支持互惠互利的观点,但同时也指出,随着中国在未来收益中获得最大份额,很可能不会平均分配,反讽和讽刺是西方尤其是德国媒体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手段。因此,“合作”一词的感情义在中国媒体的描述下由中性义范畴移变至褒义范畴。而在德国媒体的报道中却由中性义范畴移变至贬义范畴。

3.“扩张”

图1所示,“扩张”一词的中性涵义为扩大(势力、疆土等)。“一带一路”倡议如此宏大的计划,必然会扩大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空间,对国家间地区间的政治、外交等产生影响。在中媒看来,“一带一路”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去看待,“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中国对于沿线国家的投资,从而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富裕的项目。因此,“扩张”一词的感情义是积极的。但是,在德媒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中国帝国扩张”的手段,倡议的实施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入侵、攻击和战争”,“扩张”一词也被赋予了消极的感情义。

中文示例:

大摩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反弹至13%,总计达到1.2万亿美元。

德文示例:

Letztlich geht es darum,wie Europa sich darauf vorbereitet,den neuen Jahrhundertdeal zwischen offenem Handel einem regelbasierten System und Chinas expandieren den Ambitionenmit zu gestalten.

“扩张”是另一例证,它有和平发展和积极发展的感情义属性。《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将其释义为“投资”。相比之下,德国媒体所描述的“扩张”由于动态范畴变化的影响,它的积极感情义属性随着与“战争扩张”相关的消极属性的出现而减少。在德媒的报道中,人们对“一带一路”的扩张感到恐惧,在他们看来,“扩张”实际上就是“入侵”、“攻击”或“战争”。德媒报道者认为,“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中国不借助军事力量,采用的一种和平征服方式。事实上,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是唯一没有殖民或领土野心的国家。他们使用“扩张”一词,是认为该词的感情义属性为中性义,由于认知的范畴动态变化,导致德国人民潜意识里对“一带一路”感到恐惧,自然而然地将“扩张”的感情义理解为“入侵、攻击或战争。”

4.“推动”

用于描述“一带一路”完成情况的关键词之一是“推动”。如图1所示,“推动”一词的中性感情义为向前用力使物体前进。“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媒看来,它将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使更多国家获益,该词的属性便从中性义范畴转移到褒义范畴。而在德媒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一种压制,是中国对于企图称霸的方式,“推动”也就被赋予了消极的含义,其属性也从中性转移到贬义。

中文示例:

(1)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2)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德文示例:

Chinesen wollten Projekte einfach durchdrücken,ohne Rücksicht auf Umweltaspekte oder gesellschaftliche Konsequenzen.

图1所示,范畴中“推动”一词的积极感情义属性如“加速增长”、“受益”等增加,这就是由中性词义向右边褒义范畴的范畴化移变。同一关键词在德国新闻报道中却经历了一个反向的范畴变化过程,虽然中国因按时完成某项大型项目而受到赞扬,但也有人指出,该项目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是由于漠视环境和工人权利,因此,“推动”一词逐渐失去其积极感情义,而获得了“压迫”和“压制”的感情义。这就是“促进”一词的感情义在德媒语境中慢慢进入到对应的消极感情义范畴。

5.“挑战”

本研究选取的最后一个例子是“挑战(challenge)”。“挑战”的中性涵义为激使敌方出战;谓首开衅端。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者,面对外部环境复杂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的深刻调整,“一带一路”带来的不仅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中媒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相互依存下的合作共享,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大于挑战。因此,该词的感情义属性也从中性转移到褒义。而在德媒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于中国而言是中国在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谋取自身利益的手段,因此风险大于机遇,是中国策划的一场“赢两次”的阴谋。该词的感情义属性也就转移到贬义的范畴。

中文示例: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世界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机遇,为陷入死胡同的多边主义带来独特而务实的新活力,为欧亚贸易和政治上的融合带来动力。

德文示例:

Ausgel.st durch einen gemeinsamen Brief von Berlin,Paris und Rom im Februar 2017 hat die Europ.ische Kommission einen Screening-Mechanismus vorgeschlagen,um bei Investitionen in sensiblen Sektoren Alarm zu schlagen. Dies verkennt jedoch den Umfang der eigentlichen Herausforderung.

由于“一带一路”项目规模庞大,中国媒体经常将其称为是一个挑战。然而,它更是未来经济增长和共同分享利润的机会,该词的感情义转向积极范畴。在德语中,“挑战”一词还被视为是一种“发展的机会”。尽管如此,在德媒看来,“挑战”一词并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的机会,它体现的更多感情义属性显示出一种向其消极范畴移变的倾向。德媒称“一带一路”可能是欧盟经济发展的一个机会,与此同时,“危险”、“风险”或“阴谋”等属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本章以“发展”、“合作”、“扩张”、“推动”、“挑战”为例,基于动态范畴理论,对比分析中德对“一带一路”相关新闻报道的关键词感情义和词汇选择的差异,并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其意义在于:首先,动态范畴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其次,中德对于“一带一路”的范畴化认知差异主要是社会性和政治性因素所导致的,人们对其陌生和不了解使得范畴内部成员的褒义含义移变为贬义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