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不过我懂你:父母共情陪伴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过度焦虑让我们迷失

作为家长,保持适度的焦虑,能够更好地关注孩子,组织和整合相关资源,提高教养的效率。但是,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则有可能带来很多弊端。

过度焦虑,塑造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焦虑感过高的父母,认为孩子不能自己解决成长中的难题,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

在过度焦虑情绪的影响下,父母会不自觉地放大孩子的问题,认为当下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必须马上着手解决。但如果在使用某个方法几天后,看不到明显效果,家长又会怀疑这个方法的科学性,于是开始找寻新的方法。

丁丁,幼儿园大班在读,幼儿园老师反馈丁丁好动、总是坐不住。丁丁妈妈感到很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成为她在网络上搜索的高频词汇,网络自动推荐给她一些自媒体视频,让她感觉自己家孩子十分符合视频中描述的各种症状。她忍不住带孩子去儿童医院做了相关测评,诊断结果并不是多动症。但是,丁丁妈妈并没有因此松一口气,不管是在培训班,还是在公园里,她都会不由自主地拿丁丁和其他孩子做比较,总觉得丁丁注意力不够集中,他怎么能适应小学生活呢?“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孩子不自信——同学关系恶劣——孩子厌学”,丁丁妈妈似乎看到了孩子小学、初中落寞的样子。

培养丁丁的注意力成为她的首要任务,她给丁丁报了各种培训班:围棋班和书法班,能够帮助孩子静心;跆拳道班,能够帮助孩子强身健体;辅导班,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在如此大的压力下,丁丁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和行为,上课时小动作更加多了。他们再次去医院就诊,结果被诊断为“抽动症”。丁丁妈妈说:“我就说这孩子注意力有问题,现在,我真没办法了,听说某某机构有专门培养专注力的课程,准备送孩子过去试试。”

正如没有完美的父母一样,也不会有完美的孩子,孩子总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有些问题是阶段性的,甚至是某一阶段的特点,孩子因为这些所谓的问题而变得可爱;也许有些问题是长期性的,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比如“粗心”“胆小”等。但不管是阶段性的还是长期性的,这些问题都不是成长的主旋律,不会妨碍孩子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如同一棵树,有又粗又壮的枝丫,也有细弱的分支,如果园丁一心想把不完美的那部分砍掉,树木将会变得奇形怪状,甚至弱不禁风。

父母过于焦虑,只聚焦在孩子的问题本身,而失去了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就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不信任和焦虑,想反抗却又没有力量,甚至承认父母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最终变成了符合标签的模样。

上述案例中的丁丁,课外时间被妈妈安排得满满当当,一点自主时间也没有。他不想去参加这些毫无吸引力的课程,却没有办法拒绝。在课堂上,他非常煎熬,只能通过不由自主地咳嗽、用脚踢凳子等方法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不安,而这些行为又让父母和老师认为他“注意力不集中”。慢慢地,他也开始用这些词语来评价自己,甚至还会因为这些行为获得了老师和家长的关注而沾沾自喜。

过度焦虑,削弱了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一旦处于高度焦虑中,必然会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大一点的孩子,会通过“问题行为”表现出来,如上面案例中提到的丁丁;年龄小的孩子,则可能表现为对妈妈十分依赖。

杨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女儿豆豆两岁。杨女士说,豆豆的安全感很差,妈妈哪怕是离开几分钟,她也会哭得歇斯底里。换衣服、吃饭、洗澡这些事情,都只能由妈妈帮忙。杨女士十分辛苦,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这么依赖她,担心孩子以后上幼儿园会非常困难,正考虑把孩子送半日托班提前适应。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前,我们建议妈妈向身边的人或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先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家人足够的支持和强大的内心,全职妈妈承受的情绪压力要比职场妈妈更大。全职妈妈24小时无休,每天面对孩子的吃喝拉撒,与丈夫交流的话题也是围绕孩子,很难有属于个人的时间,同时还陷入个人发展的焦虑中。这些焦虑情绪只要存在,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如突然变得对孩子不耐烦、大声斥责孩子等。孩子天性敏感,她可能不知道妈妈情绪不稳定的原因,却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她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她要求时刻与妈妈待在一起,不断验证妈妈并没有厌烦自己,妈妈依然爱自己。而孩子的这些“黏人”行为,又加深了妈妈的烦躁和焦虑。

杨女士觉察并反思了自己情绪产生的根源,积极向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帮助,向家里人袒露自己的压力和期待。在和豆豆相处时,她更加全情投入,也更加坦然。可喜的变化发生了,豆豆的安全感提升了,虽然还是与妈妈最亲近,但也愿意和爸爸出去玩一会儿。正所谓妈妈平和,孩子更有安全感。

虽然此处是用全职妈妈和小宝宝来举例说明,但并不是说职场妈妈没有压力,不会产生焦虑,也并不是说妈妈的焦虑对大一点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影响。对大点的孩子而言,妈妈更容易焦虑其学习习惯、情绪管理等问题,总认为孩子表现得不够优秀,总是抓住孩子的问题行为上纲上线,对孩子进行各种批评和指责。尽管孩子已经长大,但如果总是被最亲近的人不断挑剔,他自然会开始怀疑家长对自己的爱,从而影响他接纳自己,还会导致安全感丧失。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唯有从父母接纳和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开始。到底是孩子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焦虑,还是我们的焦虑加重了孩子的问题,需要家长自己去体验和思考。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读懂和接纳孩子,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与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陷入焦虑的泥潭不能自拔。

过度焦虑,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父母过度焦虑时,不仅会削弱孩子的安全感,也必然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甚至危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从小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他的妈妈便辞职在家,专门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以及辅导他的学习。妈妈经常对小风说:“可别小看小学阶段,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如果能够把学习习惯培养好,成绩提上去,你就会越来越自信。”

小风的妈妈从网上搜集各种关于小升初的信息,琢磨如何才能让孩子顺利考入重点中学。每天放学后,她接到小风后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今天都学什么了?”“今天有小测验吗?你考了多少分?”“最高分多少?”回到家后,让小风赶紧先吃一点她提前准备好的点心,然后开始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再继续完成她额外布置的语文、数学、英语卷子。

小风妈妈说,每天最能牵动她喜怒哀乐的,便是小风的成绩。在她如此高密度的陪练下,一、二年级时,小风稳居班级第一名。小风妈妈心中甚喜,随即又焦虑起来,因为她听说到了三、四年级,很多男生会“开窍”,自己的儿子不过是比别人“提前一步”,要保持稳定的成绩还得继续努力,甚至要学会“提防”他人逆袭。

小风妈妈暗中加大小风的训练量,并明确告诉小风,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自己课外班的学习情况,就说自己每天都是瞎玩。小风对此似懂非懂。

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风出现了很多错误。他连续三次都没有考好。妈妈看着画满红叉的卷子,气得打了小风一耳光。过了一个多月,班主任和小风妈妈反馈,小风可能存在轻度自残行为,他用铅笔等划自己的手和胳膊。

小风的妈妈惊呆了。小风一直“听话地”完成布置给他的作业,虽然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但她没意识到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以为是孩子长大了的原因。

班主任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对小风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小风在进行沙盘游戏时,用一根枯萎的树枝形容自己,在隔着树枝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小山坡,在山坡的后面,有一口水井,但去水井的路,是一条杂草丛生的路。

小风和班主任说,在家里,妈妈只会和自己聊学习相关的话题,只要自己稍有退步,她就着急得睡不着,在生活上给自己更多的照顾,同时增加练习题。他很想和同学们一起玩儿,但害怕大家嘲笑他现在不是第一名了,也担心因为自己曾经瞒着同学上课外班、对同学冷漠等事情而被大家记恨。在家中和父母关系疏离,在学校和同学关系紧张,巨大的压力向小风笼罩而来,压得他喘不过气,只有在使劲地拧自己、划自己胳膊的时候才感觉舒服一些。

在学校老师的努力下,小风妈妈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望着孩子日渐憔悴的小脸,她深刻地领悟到:自己做那么多,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如果过度焦虑让孩子在本该快乐、温暖的童年都不幸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甚至都不敢向妈妈爸爸倾诉,那自己一厢情愿的努力可能本来就是一个错误。

亲子关系的恶化不是某个事件的结果,而是亲子互动长时间处于某种消极模式下的结果。父母如果过度焦虑,孩子不仅会因焦虑而无所适从,还会被父母因过度焦虑而产生的行为深深伤害。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按照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接受和回应度、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和控制度这两个维度,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类(见图1.1):专制型、忽视型、溺爱型、权威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父母教养方式为权威型时,孩子发展水平最高,亲子关系也更健康。这类父母对孩子表现为“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关爱”,而孩子对父母表现为既尊敬又喜爱。

图1.1 家庭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父母如果过度焦虑,则可能在情感回应和行为要求上表现得不好。他们容易只关注细节问题,因害怕失控而进入“高要求、低回应”的误区,也容易因为过度担心而宠溺孩子,进入“低要求、高回应”的误区。在育儿方式上,则会表现为“批评”“指责”“打骂”“讲条件”“恐吓”“宠溺”。这些只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不被理解,很难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和尊敬感,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慢慢长大,和父母的心理距离也会越来越远,亲子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至此,我们简单介绍了家长产生焦虑的原因,也描述了过度焦虑带来的危害。一个家庭里长期弥漫着过度焦虑的氛围,会让每个人都心烦意乱,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甚至关系破裂。

那么,如何帮助家长有效缓解焦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回归问题的本质。我们的爱,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并能让我们相信,只要这样做,孩子将来一定有创造幸福的能力,那么,我们的焦虑指数一定会降低。

共情陪伴就是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什么是共情陪伴?共情陪伴跟其他教养方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它能够缓解家长的压力,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呢?从下一章开始,我将一一为你揭晓。

父母共情陪伴能力提升练习: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育儿焦虑处于什么水平(假设从0到10分进行评级)?主要焦虑来源于哪些方面?你的焦虑是否影响了亲子关系或家庭关系?

带着这样的觉察,你会不由自主地明晰焦虑产生的根源,并能在厘清焦虑的过程中学会接纳自己和孩子,从而缓解焦虑。如果不能也不要着急,试着继续阅读本书内容,或许会有所帮助。


对照图1.1,简单评估自己在哪种教养方式下长大,对自己有哪些影响。作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又是以哪种教养方式为主呢?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并不是希望大家通过测评给自己贴标签,或者为行为找原因,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练习,大家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和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更多共情陪伴技巧和育儿实用方法,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