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经典·说文解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序

一、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1923—1985)在《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中,第一句话就说:“经典就是你在重读的书,而不是你刚开始读的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经典不是只读一遍而已,而是要一读再读。卡尔维诺接着说:“对于没有读过经典的人来讲,尤其重要,因为这是他重读的开始。”

那么我们该如何读经典呢?美国文艺评论家乔治·斯坦纳(1929—2020)在他的回忆录中的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参考。他认为,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应该注意三件事。第一,“我们要很清楚地知道经典在问我们:你读懂了吗?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你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吗?”换句话说,对于经典我们不只是读其表面意思,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其实微言背后总是包含着大义,《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他说:“你既然知道经典在问你问题,你有没有运用你的想象力来回答?”意思是你要回答问题,就要发挥想象力与思考力,即《中庸》里所强调的“慎思之,明辨之”。第三,“你既然用你的想象力回答了问题,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收获?而这个收获将会使你产生哪些改变?”这就是孔子所强调的“闻义而徙”与“知之为知之”。读经典绝不能以望文生义的思维习惯去读字面的意思,读经典的目的是在启发你、接引你,发现自我,蒙以养正,最后让你有所改变,有所提升。

所以,我们读经典,应该深入其文本,思考文本的意涵到底在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说,想象并体会作者在取材、书写时的思虑与用心,仿佛自己身临作者的境地,然后才能够代入自身体验,有所感动,进而化成行动——经典的阅读应以这样的态度来进行。

二、“人与经典”丛书的特色

“人与经典”丛书是一项人文出版计划。这项计划旨在介绍广义的中国经典作品,以期唤起新一代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从而激发每个人生生不已的生命精神。取材的方向主要来自文学、历史、哲学方面,介绍的方法是对这些伟大作者的其人其事做深入浅出的概要介绍;以浅近的解析赏评为核心,并辅以语译或综述。“人与经典”强调以下三个特色:

其一,从人本主义出发,突出人文化成的功效,我们更强调“人”作为思考、践行,以及转化并提升生命、丰富生活的关键因素。

其二,我们不仅介绍经、史、子、集方面的经典,同时也试图将经典的范围扩大到近现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们强调重新诠释经典在为往圣继绝学,以及承先启后方面所产生的日新又新的时代意义。

其三,紧扣文本,正本清源解经典,不强调撰写者的个人感受,而特别体现出撰写者对经典的创新性解读与创造性转化的理念。

因此,今天我们重新解读经典与学习经典不应只是人云亦云。我们反而应该强调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长久,正因为其蕴藏的天人合一之常道及通古今之变的变道,每每成为后人温故而知新,以及经世致用的焦点,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与传承。只有怀抱这样对体用结合、形式与情境的自觉,我们才能体认经典所涵括的对传统的承继、人文精神的转换,以及政治理念、道德信条、审美意识的取舍等价值。

文学批评家萨义德(1935—2003)指出,经典的可贵不在于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杆价值,而在于经典入世的,以人为本、日新又新的巨大能量。

从《易经》《论语》《道德经》《诗经》《楚辞》到《左传》《史记》,从李白到曹雪芹,中国将近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虽然只能点到为止,实已在显示古典历久弥新的道理。

人文是我们生活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理想的文化人应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若转换成今天的语境或许该说,人文经典能培养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里做个温柔敦厚、通情达理、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真君子。

张采鑫 崔正山

202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