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老年生活照料
任务描述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2021—2050年,老龄化水平将加速推进到30%以上。老年人作为一个个体来说,其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无论是从身体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需要照料。作为一个群体来说,由于各种条件的进步,老年人逐步向高龄化发展,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经济的发展,又促使老年人口的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发展,还有“空巢家庭”的出现,这些都让我们更加关注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相关知识
一、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及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老年人占患病人群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老年人比较特殊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这成为照护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智力、记忆力、感觉均减退,呼吸消化功能、代谢功能、排泄循环功能均下降,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易感染各种疾病,且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老年人在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机体组成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比如65岁与20岁相比,体脂多出部分可达体重的10%~20%;而细胞内水分却随年龄增长呈减少趋势,造成细胞内液量减少,并导致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脏器萎缩。
第二,器官机能减退,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环功能减退,如不适当加以调整,将会进一步促进衰老过程的发展。
1.消化系统的改变
(1)老年人因牙周病、龋齿、牙齿的萎缩性变化,而出现牙齿脱落或明显的磨损,以致影响对食物的咀嚼和消化。
(2)舌乳头上的味蕾数目减少,使味觉和嗅觉降低,以致影响食欲。每个舌乳头含味蕾平均数,儿童为248个,75岁以上老年人减少至30~40个,其中大部分人会出现味觉、嗅觉异常。
(3)黏膜萎缩、运动功能减退。年逾60岁者,其中50%可发生胃黏膜萎缩性变化,胃黏膜变薄、肌纤维萎缩,胃排空时间延长,消化道运动能力降低,尤其是肠蠕动减弱易导致消化不良及便秘。
(4)消化腺体萎缩,消化液分泌量减少,消化能力下降。口腔腺体萎缩使唾液分泌减少,唾液稀薄,淀粉酶含量降低;胃液量和胃酸度下降,胃蛋白酶不足,不仅影响食物消化,也是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之一;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分泌减少、活性下降,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明显减退。
(5)胰岛素分泌减少,对葡萄糖的耐量减退。肝细胞数目减少、纤维组织增多,故解毒能力和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致使血浆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相对增加,进而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导致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障碍,易出现水肿。
2.神经系统的改变
(1)神经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脑重减轻。据估计脑细胞数自30岁以后呈减少趋势,60岁以上减少尤其显著,到75岁以上时可降至年轻时的60%左右。
(2)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致使脑功能逐渐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3.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1)心脏生理性老化主要表现在心肌萎缩,发生纤维样变化,使心肌硬化及心内膜硬化,导致心脏泵效率下降,使每分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冠状动脉的生理性和病理性硬化,使心肌本身血流减少,耗氧量下降,对心功能产生进一步影响,甚至出现心绞痛等心肌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
(2)血管也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一系列变化。50岁以后血管壁生理性硬化渐趋明显,管壁弹性减退,而且许多老年人伴有血管壁脂质沉积,使血管壁弹性更趋下降、脆性增加。结果使老年人血管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下降,血管外周阻力增大,使老年人血压常常升高;脏器组织中毛细血管的有效数量减少及阻力增大,使组织血流量减少,易发生组织器官的营养障碍;血管脆性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使老年人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机会明显增加,如脑出血、脑血栓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4.呼吸系统的改变
(1)老年人由于呼吸肌及胸廓骨骼、韧带萎缩,肺泡弹性下降,气管及支气管弹性下降,常易发生肺泡经常性扩大而出现肺气肿,使肺活量及肺通气量明显下降,肺泡数量减少,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静脉血在肺部氧气更新和二氧化碳排出效率下降。
(2)血流速度减慢,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组织细胞功能减退及膜通透性的改变,使细胞呼吸作用下降,对氧的利用率下降。
5.运动系统的变化
老年人脊柱纤维弹性下降,身体变矮。肌肉韧带随着运动减少而萎缩并收缩、变硬,纤维组织增生,肌肉力量减弱,肌弹性降低,易出现肌肉疲劳,腰酸腿疼,容易发生腰肌扭伤。老年人的骨骼明显改变,骨骼中有机物质减少或逐渐退化,出现骨质疏松,极易发生骨折,常见的是手腕部骨折、坐骨骨折和股骨骨折。关节囊结缔组织增生、韧带退行性改变及组织纤维化,导致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
6.泌尿系统的变化
老年人肾血管硬化,管腔缩小,致使有效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对水、电解质调节功能降低,使老年人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老年人膀胱容量减少,膀胱肌肉萎缩,排尿收缩能力减弱,膀胱残余尿量增多,使老年人排尿次数增加,尤其夜尿次数增加,易发生尿急,甚至出现尿失禁。老年男性因前列腺肥大,有时感到排尿困难,有可能造成尿潴留。老年女性因尿道短,尿道肌肉萎缩,括约肌收缩不良,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和尿路感染。
7.生殖系统的变化
女性40岁以后性激素分泌逐渐减少,45~50岁开始绝经、停止排卵。绝经后,输卵管、卵巢、子宫、阴道黏膜开始萎缩,阴道壁变薄,外分泌腺减弱,分泌液减少,阴道干涩、瘙痒,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减弱,所以,要注意老年女性的外阴清洁。由于性激素水平下降,会出现一系列更年期症状,如暴躁、多疑、出虚汗、心慌等。男性的更年期出现在55~60岁,也可能会发生性格变化。
8.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在衰老过程中,甲状腺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使甲状腺功能减退。另外,老年人胰岛素的生物活性明显降低,易患糖尿病。
9.感官的变化
除因神经系统的变化导致老年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外,感官的变化也使他们对外界反应减少。主要表现如下:
(1)视觉减退。由于晶状体失去弹性,眼肌调节能力降低而出现老花眼,造成视物模糊。此外,老年人还容易出现白内障、视野变小、瞳孔对光反应减弱等症状。
(2)听觉障碍。老年人由于听力障碍,听不清别人说话,常常答非所问,久而久之,不愿与别人交流,因而变得闭塞,反应更加迟钝。
(3)皮肤感觉减弱。照料老年人时要注意防止冷、热和触觉的伤害。
(4)味觉变化。由于舌苔变厚,味蕾减少,唾液分泌减弱,使味觉大大降低,喜吃甜、咸食品,应注意控制糖量和食盐的摄入。
老年人由于器官老化及疾病的原因导致身体各种功能受限以及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变化易产生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且敏感多疑。有的因资历大、经验足,喜欢得到周围人的尊敬,所以对照护的要求高,一不如意就产生急躁情绪,甚至不服老,固执己见。若入住养老机构,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就倍感孤独、寂寞或循环重复诉说一件事情,情绪反复无常,像常说的老小孩。总之,老年人在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气质、性格、信念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特点。
1.影响老年人心理特点的因素
(1)生理因素。
生理功能衰退涉及全身细胞、组织和器官,出现皮肤松弛、毛发稀疏变色、视力减退、动作减慢、手脚抖动等现象,使人产生“人老珠黄”的老朽感。老年人情绪不稳,易兴奋、爱唠叨,办事固执刻板,还有的由于以自我为中心,影响人际关系。
(2)疾病因素。
有的老人对疾病本身产生心理反应。老年人常常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他们表现为精神紧张,惧怕因病影响子女的工作和学习,有的慢性病人担心“久病床前无孝子”,又怕支付高额医药费用,增加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特别是肿瘤病人和患过心肌梗死的病人,常有消沉、痛苦不安、抑郁或怕死的感觉。老年人对医院的各种辅助检查常恐惧不安。
有的老人因病住院改变了生活习惯易产生被隔离的感觉。对于需要别人护理的病人产生的心理挫折比躯体障碍更加严重,无价值感、老朽感油然而生,对于能自理生活和给人帮助的人一旦患病,自身价值可能严重受挫,表现烦躁不安或厌世心理。
(3)用药的心理反应。
老年人用药心理较为复杂,大病去医院、小病到药店和凭感觉吃药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小医院和年轻医生开出的药物不放心,盲目崇拜进口药,面对铺天盖地的医药广告表现为束手无策,轻信小偏方、小广告,对保健品与药品分辨不清,对药物的包装、价格较为关注,对服药方法、剂量、疗程不太在意,容易接受暗示疗法,或上当受骗。
(4)家庭因素。
现实生活中三世、四世同堂的家庭不少,所以家庭结构、成员关系、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对心理影响较大。
(5)婚姻关系。
许多老年人认为婚姻关系质量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夫妻恩爱是老年人心情愉悦的重要条件,因而丧偶是重大的精神刺激,常表现为抑郁失眠,对生活兴趣降低,有的人出现内疚情绪。
老年人再婚是较为复杂的事情,多数希望再婚,盼望身边有人交往,能为对方做事而感到生存价值,有的老年人再婚得不到子女支持,有的因为经济问题、对方性格、爱好影响生活质量,再婚后离婚率较高。
(6)家庭关系。
绝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关系良好,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最多的是婆媳关系,这与文化修养、经济条件、饮食习惯、子女的受教育方式有关。另外老年丧子、经济困窘、通货膨胀等会造成老年人心理障碍。
(7)孤独因素。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老年夫妇不可能手拉手同时离开人世,总会有人先行一步,于是孤身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夫妻长期共同生活产生的心理平衡一旦倾斜,会极大地影响孤身老年人的情绪和免疫功能,所以孤独郁闷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大敌。
(8)社会因素。
离退休是社会进行新陈代谢的一种必然现象,是顺乎客观规律的。但不少人离退休后抑郁伤感引发多种病症,其原因一是工作生活规律性破坏,社会圈缩小,因某种愿望或打算落空的遗憾而产生失落感;二是空闲时追忆过去美好时光,产生心情压抑、性格孤僻的回忆心理;三是远离熟悉的工作环境和面孔,产生忧郁孤独的复杂心理。
(9)生活事件的改变。
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老年人的亲朋好友相继患病、死亡,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死亡离己不远,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结果一样,悲观失望的情绪,还有部分老年人为子女就业、婚姻、经商、交友过分担忧,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理失衡。
2.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点
(1)知觉特点。
人对物的知觉主要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这些知觉主要是通过眼睛提供的视觉线索,其次有听觉、嗅觉、味觉、运动觉等。老年人由于各种感觉能力下降,知觉能力也受到影响,有时会对客观事物知觉得不准确,形成错觉。例如,知觉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横过马路时,会把远处飞驰而来的摩托车看成自行车,并误以为有足够的时间穿过马路,结果造成交通事故。因此,要特别注意老年人的交通安全,上街时应佩带醒目标志,过马路应有人陪伴,老年人最好不要驾车。另外,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要有序、简洁、安静,老年人的常用物品区别要分明。
(2)注意力特点。
老年人因脑细胞萎缩、减少,致使注意力明显下降,对生活有很大影响。比如,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学习、思考时间稍长感觉疲劳,兴趣范围狭窄等。根据老年人注意力的特点,健康照护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向老年人介绍新事物时,语言要尽量简明、通俗易懂;安排老年人工作、学习的时间要短一些;组织老年人活动要生动、鲜明,尽可能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乐趣等。
(3)记忆特点。
老年人的脑细胞萎缩、减少,造成记忆力下降,特别是近期记忆明显下降。老年人可能忘记刚发生的事,如半小时前服用的药等。老年人还有可能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忘记别人的嘱托等,所以总要旁人提醒,或做备忘录。因此,老年人的生活要有规律,日常用品摆放要固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手边应有记事本,把需要做的事写在记事本上,避免遗忘。
(4)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老年人由于记忆能力减退,概念形成较慢,思维过程受到影响,但由于经验丰富,老年人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可能更明确。
(5)情绪特点。
人的情绪反应是大脑、丘脑、脑垂体等多种器官参与的生理、心理反应。老年人脑细胞和内分泌组织细胞萎缩、减少,情绪反应时内分泌腺释放化学递质的速度减慢,数量减少,故而老年人情绪反应不如年轻人猛烈。但另一方面,由于脑萎缩或软化,老年人的情感脆弱,有时不能自控,容易冲动,情绪变化快。
(6)意志、气质与性格特点。
由于精力、体力逐渐衰退,大部分老年人的意志不如青壮年人。由于老年人神经过程抑制强、兴奋弱,在行为和活动中表现为沉着、安静、迟缓、自信等气质。老年人的性格易向两极演变,一极是性格强化,自尊心增强、固执、急躁等;另一极是性格弱化,多疑、无自信心等。因此,老年人常表现为谨慎、固执、刻板等。由于兴趣范围狭窄及社会交往减少,易造成孤独、寂寞。
延伸阅读
长寿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二、老年生活照料的涵义
所谓老年生活照料,一般性的定义是指老年人受身心健康状况或年老体衰的影响,在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方面逐渐减弱,需要他人的照料。
面对老年生活照料的问题时,首要关注的都是老年人自身需要什么样的照料服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日常生活能力会下降,所以对于日常生活照料和病后照料的需求更为强烈,文化和经济因素会导致城乡老年人照料需求的不同,而多数的城区老年人在需要照料时会首选社区服务。而且老年人对照料的需求也与项目的服务内容和条件以及地区有关,所以对老年人的全方位评估十分重要,这可以决定老年人自身的需要和服务策略的制定。
照料成本也是老年生活照料问题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照料成本是在照料老年人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影响老年照料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特征、经济因素和养老模式等。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成本95%以上均由自己和家庭支付,其他途径占不到5%,因此,应对照料成本予以重视。
目前我国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由非正式照料(家庭照料)、正式的社区居家照料或机构照料构成。家庭成员是最重要的老年照料提供者,另外还包括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及护士等,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及专业的生活照料服务需求的增加,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势必会在将来的老年生活照料中承担不可替代的角色。
三、老年生活照料的目的和原则
老年生活照料的目的是要让老年人身心愉悦,更高质量地享受晚年生活。其中有三大原则,需要每个养老护理员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借鉴。
这主要是与老年人的子女沟通交流时,应该尽量让其子女以及周边生活的人认识到老年人已经到了需要别人照料才能生活的地步的现实,从而积极配合日常照料工作的推进。
1.家人
很多子女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父母能永远年轻。看到父母渐渐衰老,吃饭开始掉饭粒,内心中不知不觉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想看到这样的场面,不愿相信自己的父母已经老了的事实。而一旦父母有朝一日无法起床,需要靠别人照顾生活的时候,心中更是不免浮现起曾经父母健康高大的身影,希望他们能再一次站起来,回到从前的样子。但遗憾的是,愿望不能改变现实,父母在日渐衰老,他们正在从往日的健康矫健步入一种需要他人照顾的生活状态里。这种时候,接受现实,并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采取适当的方式使老年人得到最好的照顾,尽量恢复健康,恢复行动力,就是作为子女最应该做的事情。
2.周围人
有些人的父母或者配偶中风后半身不遂,走路的姿势怪异,带他们出门散步要承受周围人异样的目光。有些人就会很介意这样的眼光,不愿意带自己的亲人出门。
但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一点,身体出了毛病,并不代表作为人的价值的贬低。而出外散步对于身体功能恢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身体出了毛病虽然遗憾,但事情已经发生,事实摆在眼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地接受现实,尽快地走出阴影,争取让老年人早日恢复。
3.养老护理人员
有的家人会因为心里接受度不高,或者没有照护经验等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给老年人以最适当的照顾,对其机能恢复也起不到最佳效果,所以这个时候求助于专业的照护人士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做不但可以吸收一些专业经验,也可以在自己因为付出了很多努力,老年人却仍不见明显好转的沮丧情绪中,有一个倾听和理解的对象。这个时候,也就要求专业照护人员能够客观看待现实情况,提供一些合适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若老年人事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很多身体本来可以达到的功能。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这样也可以淡化老年人被社会遗忘的孤独感,逐渐参与到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让老年人有意识地重新回归社会。例如,一位脑梗死卧床的老爷爷,起初不适应这种身体不听使唤的感觉,事事都想亲力亲为,但他的老伴却总是制止他,什么事都代替老爷爷做,这样的场景,在很多疗养院和康复中心并不少见。但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再小的事,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指挥行动这种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如果事事都要别人代替,本人的意识就会渐渐变得混乱,想做的事情也会逐渐减少,结果就会进入一种没精打采、有气无力的状态。所以在老年照料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老年人“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这种习惯,不管是照顾的还是被照顾的人都会更轻松,效果也会更好。
尽量让老年人做自己能做的事,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就是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但分清楚老年人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做不了也非常重要。比如吞咽当中无人看护,导致事故发生等。所以,将老年人的生活能力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用本子记下来,做成一个“自理协助手册”,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
例:自理协助手册
生活照料必须要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老年人考虑,一些配偶等与被照顾者关系亲密的人,往往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因为老年人行动不便或者理解力下降,就事事代替老年人做决定。但其实即使在面对一些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时,也问一声“你感觉这样行吗”是非常重要的。人需要让他人认同自我思考,以及按照自己的意思决断,只有在这种时候人才能感觉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感觉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不管是何种程度需要他人照顾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即使当他们做不到时,也要尽量帮助他们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
小贴士
与老年人交流的诀窍
四、老年生活照料的种类
可将需要照顾的对象按地域划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现状,导致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对于生活照料的期望和需求不同,所以有学者对其进行区别研究。对城市老年人的研究较多,实际上近年来由于农村年轻人口外出打工导致出现许多“空巢”家庭,这不仅弱化了农村家庭照料,而且促使老年人对生活照料的客观需求增大,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低、医疗水平低、社会化保障水平低和精神文化生活空缺的“三低一缺”的照料现状,导致老年人对在需要照料时能够得到照料的担忧比城市更严重。
生活自理能力是衡量老年人在一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方面自己照顾和处理的能力,无论哪一项活动不能完全自理都会导致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护理人员的严重依赖。目前已经提出的对老年生活照料的划分建议有:桂世勋提出的应针对生活自理无困难老年人进行预防性照料服务,针对生活有困难老年人提出补偿性和发展性照料服务的建议等。
五、对国外老年生活照料相关研究的借鉴
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无论是作为一个社会服务体系,还是作为一个产业,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1)老年生活照料问题在法律政策上的保障。只有法律越完善,对服务质量的监管越到位,老年人的权益才能更有保障。例如德国对居家照料和设施照料的老年人实施了看护保险制度,日本有《看护保险法》,澳大利亚也将社区老年人家庭照料作为一项基本卫生保健政策。在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上,许多国家都有一套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质量监管、审核标准,来确保老年服务的质量,并对各种机构进行检查和监督。这也是我国在进行相关立法和制定标准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2)在老年生活照料问题中,政府责任的定位。德国、法国、瑞典等国家都确定了政府在老年照料问题的立法责任及资金保障的责任。例如新加坡就确定政府是养老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对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不同的服务津贴并实行双倍退税的政策。
(3)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系统。为了让最需要在养老院接受照料的老年人入住,且老年人能享受到完善的服务,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评估系统。美国政府不仅制定了数据管理的量化评估体系和标准,同时各个州必须建立长期照料监察员制度,代表联邦政府每年都要对养老院和保健机构进行检查,对不服从规章制度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惩罚。相比较,我国就缺乏完善的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和机制,所以建立科学、规范、统一的评估系统也是完善老年照料问题的重要部分。
总之,为了让老年生活照料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应归纳各方研究,总结他国经验,从而完善老年照料体系。在构建体系方面,我国应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在法律上,我国缺乏一部完整性的,关于老年人社会福祉方面的全国及地方性法规。此外,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在资金筹集上,政府主要承担资金责任,同时发展福利彩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来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在设施建设上,逐渐加大社区老年人照料服务设施,以及爱心护理工程和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力度。
同步训练
阅读“情境导入”中的案例,若小王的父亲入住你所在的养老机构后,你被分配为王爷爷的养老护理员,你需要从哪些方面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在照料过程中要注意王爷爷的哪些生理、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