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是在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中,或者说,是在转向实证主义的过程中确立的。众所周知,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的确立,更是以使用实验法为标志的。较为传统或保守的西方人文学者在回应逐渐渗入人文领域的实证主义时不断强调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以及与这种特殊性相一致的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他们在各自的研究实践和方法论理论上也有着不同于实证主义的立场。这些立场有的离实证主义近些,有的离实证主义远些,但一般而言,都是相对不甚清晰和难以掌握的,对我国学者来说尤其如此。我国学者进入西方学术的捷径是实证主义,深入理解实证主义之后,我们才能把五花八门的各个学派恰当地区分开。而进入实证主义的捷径,在我看来,正是实验法。在这个意义上,白学军教授不辞辛苦,把一本集中而深入地讨论社会心理学实验和实验法的书介绍到汉语世界,实在是用心良苦而功莫大焉。
这本书原名叫Experiments With People,直译是“用人做实验”或“有人的实验”,而“有人”正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实验法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人,而不只是适用于原子、分子,我们在什么意义上把实验法得到的结论称为“人性”,相信读者在读完全书之后会得到直观的判断。质言之,我们切不可仅仅把这本书视为一本实验手册。
早在原书第1版的导言中,三位作者就强调,这不是一个“读本”,不是对书中收录的28个实验研究的翻版重印,除了对每项研究加以细节上的完整呈现之外,作者还对研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做了详尽的说明。我想强调的是,这不是一本入门书,而是一本登堂入室的书。即使没能在方法论上得到启示,跟随着作者的思路,读者也能在方法上受到训练,从而窥见实验研究的堂奥。这样一来,自然地想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独立而非亦步亦趋地进行一项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就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而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原书第1版出版于2003年,我曾大概翻阅过。第2版出版于2017年,更新了第1版的五项研究:导言中说更新了四项研究,事实上,第1版的第23章“数字诊断”亦不见于第1版。而且,第2版中的各章是按“本章文献”中那篇论文的发表时间排序的,时间跨度从1955年到2014年。而第23章“本章文献”中的那篇论文发表于2016年,这一章或是按另一篇参考文献作的排序:Banaji,M.R.,& Hardin,C.D.(1996).Automatic Stereotyping.Psychological Science,7(3),136-141.,尚祁读者明察。中译本在原书第2版出版之后三年即告问世,多赖于白学军教授的国际视野和“前瞻性”。在原书第1版导言后面,三位作者之一,而今已故的罗伯特·保罗·埃布尔森(Robert Paul Abelson)深情地提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杰出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沙克特、费斯廷格等人,我想,我们的师辈——奠定中国社会心理学和实验社会心理学基础的各位老先生——见到本书,亦必感到欣慰。
汪新建
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