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双城记》的开篇,狄更斯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套用这样的句式,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忽如一夜春风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甄别的时代,如花木向阳的春日,如温怡如酒的冬夜,促膝明月楼,许多曼妙的文字温馨了我们的岁岁年年,我们走马观花般,或许偶然领略到只言片语,我们的生活便大相径庭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化的多元,源于个体的多元、社会的多元,我们始终坚信,终有一些矢志不渝的思想,会带给不同时代的人同样的美好,那是生活本身意蕴使然。大学之“大”在图书,“大”在视野,“大”在心境,纵观汗牛充栋的作品,似乎终究离不开生活的主题,它们似向世人昭然一种信仰,一种遭遇,行走于时间迥远浩瀚的长廊里,邂逅关于时光的千言万语。无论是正值少年,还是年华辗转,都更适合以一种闲适的心态阅读生命,阅读自己,这种“闲适”非学习态度上的漫不经心,而是读书观念的转化——从不置可否的机械学习,到如今的兴趣摄取——方是成长。当我重新温习那些久远的诗篇,不禁有种似曾相识的宽慰,我试图从纷至浩繁的图书里精简些许精彩的桥段,以期在尽短的时间里领略、成长、成熟,从字里行间里领略一种关于生命本质的东西,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谨以这样的篇章献给驾鹤西游多年的奶奶和妈妈。此外,感谢编辑们的认真和热情,才促成了本书的形成,更感激所有有故事的普通人,是她们给予我们生的开阔和活的韵味,我们才谛听到不同的声音,在此岸和彼岸的渡口,在落日消融的时分……
教材的学习,是有时间段的,但人生没有,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不断汲取精髓。这也恰是本书撰写的初衷,千百年来流传至斯的文章,或许末了我们注意到的仅是一鳞半爪,但即便是这样貌似微不足道的字句,却很可能是一位作家或诗人一生的凝练,所有寻常文字,透溢出生命最初和最终的感动,那些淋漓的字句如歌如诉——此间蔓花飞舞,此间野云无暇,青鸟自此匿迹,而水月自此洞穿,愿我们共行修习,长相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