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半小时读懂《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君子坦荡荡——深悟《论语》修身智慧

胸怀坦荡立于世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释义】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智慧解析】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即在于他们拥有一个坦荡的胸怀,因此,也多拥有一个宽广坦荡的人生。而小人则恰好相反,他们心思狭隘,欲求甚多,所以经常局促忧愁。

做人,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就无法形成一种平静的心态,要修养好品行亦是十分困难的。一个人若是内心十分充实,即在道德、人格、知识、趣味、情感等方面,比较完善,有一定质量,达到一定境界,有一个广阔的胸襟,心里容量大,就能有正确的自足感,能够避免无节制地被外界事物刺激和骚扰,视名利、权势、物质为身外之物,不会过于计较。内心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还是艰难困苦的时候,都会是很乐观的。当然也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为人处世能养成这种“坦荡荡”的境界,具备这种豁达胸怀,才使修身冶性具有基本的保证,修身正己就有了一种自觉性,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愉悦感。

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是把行星运动详情记录下来的第一位天文学家。他发现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是个人才,便约他共同观测、研究。学生开普勒学得了老师的一身真本领,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后来有人挑拨他和老师的关系,开普勒相信了谗言,愤而出走。

布拉赫心中十分难过,但他并没有迁怒于学生,而是胸怀坦荡,不记旧怨。当他快要辞世时,将开普勒唤至床前,把珍藏多年的有关观测研究的大量稀世资料,悉数交给了开普勒,嘱托开普勒完成其未竟之业。开普勒为老师的高尚品德所感动,他在视力极差的艰难条件下,在布拉赫大量观测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又经长期观测,计算,归纳,证明,发现了行星是沿椭圆轨道运行的,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被誉为“天空立法者”。

做人若坦荡荡,率性而为,自然不会在乎钱财的富足与官爵的显赫,而寻求的是心无牵念。抛弃心头名利的枷锁,无论是思想还是理智皆能得到自由。得利心不高,失利心不下,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见利让利,处名让名,宠辱不惊。

然而在生活中,有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稍微做出点成绩,便沾沾自喜,自以为功成名就,从此便失去了新的奋斗目标。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鲁迅说:“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是不好的,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

坦荡地面对这世间的一切,纵然身处逆境,仍从容自若,以超然的心情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常的心情面对一切荣辱。平常心是一种人生的美丽,不虚饰、不做作、襟怀豁然、洒脱适意的平常心态不仅能给予你一双潇洒和洞穿世事的眼睛,同时也使你拥有一个坦然充实的人生。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一颗坦荡的心,对于身体的健康和事业的成败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种心态是要经过失败与挫折,通过不断奋斗努力,才能历练出如此的人生境界。它不为一切浮华沉沦,不为虚荣所诱。

我们用不着羡慕别人美丽的光环,只要我们拥有一份坦荡的胸怀,尽自己所能,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他人、无愧于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园地就一定会阳光灿烂,鲜花盛开。

一个人达到了如此的境界,就会自得其乐,不会因得失荣辱而耿耿于怀;反之,就难以体验到工作与人生的乐趣,更严重者,则会执着于贪念,使人生面临重重危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

【释义】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智慧解析】

人之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小善亦是善,只要做了,就能给人以温暖。小恶亦是恶,只要做了,也会给人以损害。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立志去实行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他在奉劝世人,务必常把善念存于心中,而不要因为某个坏习惯不起眼就不去重视,应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上加强道德修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样才能避免误入歧途。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基罗人教导孙子们,告诉他们人生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两只狼。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虚、仁慈、宽容、友善、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心灵深处,所有人的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善恶存乎于心,只有你能决定自己是善是恶。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谨言慎行。从点滴之处要求自己,做到一切为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人生的沟沟坎坎中马失前蹄,断送我们本该美好的前途。

要知道,无论在古代还在当今社会,时代的变化都不能改变事物自身的规律。用心险恶、手段卑劣,虽有时候能获取蝇头小利和短暂的好处,但毕竟不是正道;只有内心仁德平和,行为光明正大,才是能够成就大事、行之久远的正确的做人做事途径。

白居易为官时曾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这太危险了!”

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钩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

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没想到只是如此平常的话,便失望地说:

“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却行不得。”

白居易被禅师一语惊醒。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一个人能心志于仁,不做坏事,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愧于心。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人也是符合道德取向和职业需要的。

每天为别人做件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释义】

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愿意使老年人生活安逸,使朋友能互相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

【智慧解析】

孔子立志与杜子美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面对尘世的纷扰,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惦念着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人,无论生在哪一时代,都会受到他人的尊敬。

以前有一位国王,他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由于父亲的权力,这位王子的心愿没有不被满足的,真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然而,即便如此,王子却时常紧锁眉头,面容戚戚,少现笑容于脸上。

国王对此忧心忡忡,遂下旨招募能人,声明谁能让王子得到快乐,就一定会对谁加以重赏,要官亦可,要钱也无妨。消息刚一公布,便引来众多“能人”,这其中包括滑稽大师、杂技大师、博学者等,但始终没有一人能够逗得王子一笑。众人束手无策,唯有灰溜溜地一一离去。

有一天,一个大魔术师走进王宫,他对国王说:“我有方法能使王子快乐,能将王子的戚容变作笑容。”国王很高兴道:“假使能办成这件事,你要任何赏赐,我都可以答应。”

魔术师将王子领入一间私室,用白色“不明物”在一张纸上涂了几笔。随后,他将那张纸交给王子,让王子走入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看看纸上会出现什么。话一说完,魔术师便走了。

年轻的王子依言而行。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那些白色的字迹化作美丽的绿色,最后变成这样几个字——每天为别人做件事!王子遵从魔术师的劝告,很快他成了全国最快乐的少年。

每天为别人做件事,你一定会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意义;每天为别人做件事,在你向别人表达善意的同时,你亦会因此而收获快乐。

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为马路乞讨者送上一个馒头,为迷路者指点迷津,用心倾听失落者的诉说……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洗涤我们的心灵,将我们的道德修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天为别人做件事,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释义】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智慧解析】

数千年来,仁义道德一直是国人努力遵循的行为及生活准则。“仁”与“义”二者互为表里,言语行为都符合一个“义”字,则可称之为“仁”;内心常怀仁念者,则言行必能体现出“义”。

孔子认为,“义”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那些道德高尚的人重义轻利,所以他们被世人所尊敬,而那些品行低下的人则多重利轻义,这样的人一定会被世人所唾弃。

乍一看,在孔子的思想中,“义”与“利”似乎是相对的,其实并非如此。利即利益、富贵,客观地说,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讨厌利益,孔子也不例外。他曾表示,如果可以求得富贵,即使做个车夫也无所谓。不过他又强调,一个人无论对富贵多么渴望,但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得之于正道。

由此可见,“利”与“义”本身并不冲突,关键是我们以怎样一种方式去得到利益,倘若摆在我们眼前的利益是符合“义”的,那么尽管去取便是;倘若这利益不符合“义”字,就不要被它所诱惑,而应毫不犹豫地远离它。

做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最终要被欲望所淹没。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如果放纵贪念,强取豪夺,只会让人唾弃,到头来更是得不偿失。

有一个专做老红木家具生意的古董商,在一处偏僻的小山村里,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十分珍贵的老式红木旧柜子。他惊喜万分,但过后不久,古董商开始动了心思。他先是与柜子的主人闲扯聊天,然后又假装在不经意间、小心翼翼地扯到了柜子上。随后,开价500元准备购买。

山里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他把古董商看得直发毛。最后,山里人终于同意了,古董商一颗“怦怦”乱跳的心才算稳定了下来。

但古董商马上又开始后悔了。原来,当看到山里人这么爽快地答应下来,他就觉得自己吃亏了,“根本就不应该出500元,也许300元足够了”。但是,还不能反悔,这样很容易让对方看出破绽。于是,古董商不死心地围着房前屋后细细琢磨。

“真巧,居然找到了一把脏兮兮的红木椅子!”他对主人说,“这个柜子实在太破了,拿回去也修不好,只能当柴火烧。”

山里人喃喃道:“要不,你就别要了。”

古董商非常大度地一挥手:“说出的话,怎么能随便收回呢!这样吧,你干脆把那把椅子也送给我算了。”

山里人本来就有些自感惭愧,听他这样说,感激地连忙点头。

古董商笑道:“那我明天早上再来取这些柴火。”

第二天一早,当古董商带着车来装运柜子和椅子时,看到门前有一堆柴火,山里人走出来说:

“您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我已经替你把柴火劈好了。”

“后来呢?”有人问古董商。

古董商非常平静地从书架上取出一根木头。用右手做了一个“八”字形,原来,除了500元木头款外,他还支付了300元的劈柴费。停了一会儿,古董商非常认真地说:“其实,这800元应该算学费,因为从此我知道了过分贪婪将意味着什么。”

当道义与利益发生冲突时,正是对一个人道德操守的最大考验,遗憾的是,很多人在这种考验面前,都显得不是那么合格,更有甚者,甚至完全弃道义于不顾,着实让人痛心疾首。案例中的古董商在“义”与“利”面前的表现,起初显然是不合格的,好在他最终迷途知返,给自己那颗被利益蒙蔽的心做了一番彻底的清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即便是吃粗粮野蔬,喝无味冷水,以臂为枕,也能够乐在其中,而以不道德的方式得来的富贵,对他而言就像浮云一样。这才是君子应有的人生态度。

古今圣贤也都在谆谆告诫后人,可以留意于物,但不能流连于物,更不能为物所役。

诚然,欲望,人皆有之,而事实上欲望本身也并非都是不好的,可欲望一旦过了度,就会变成贪欲,人也随之成了欲望的奴隶。锁住欲望,就是锁住了贪婪!贪婪是灾祸的根源。过分的贪婪与吝啬,只会让人渐渐地失去信任、友谊、亲情等;物欲太盛造成灵魂变态,精神上永无快乐,永无宁静,只能给人生带来无限的烦恼和痛苦。

所以,每个人都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善待财富,切忌吝啬与贪婪;还要自由地驾驭外物,将钱财用之于正道,凭借自己的才能智慧赚取钱财。

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释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牛车没有安车辕与横木连接处的活销,马车亦没有安此活销,那么它怎么能行走呢?”

【智慧解析】

一个不守信的人,是无法与其谈论做人之道的。我们知道,千百年来正义之人所赞赏的诚信,已成为做人的准则之一。中国人把诚信立为处世之本,崇尚诚信。在“信、智、勇”三个自立于社会的条件中,诚信是摆在第一位的。

“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这是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过程中的立身处世之本。中国人靠这样一个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这与西方的契约精神有所区别。而且“诚信”在法律化的前提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被推进,而在人们相互的交往和所发生的关系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诚信,就是不欺人,重承诺,不耍花招,敢于负责。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底线,也是各种社会事务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说,唯有以诚信立世,才能在人生路上长远顺利地走下去。

李嘉诚先生就是一个很讲诚信的人,他的为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其诚可嘉。

李嘉诚早期是做塑胶生意起家的,在塑胶厂濒临倒闭那些日子里,李嘉诚回到家里,强作欢颜,唯恐母亲为他的事担忧。知子莫过母,母亲从儿子憔悴的脸色、布满血丝的双眼,洞察出工厂遇到了麻烦。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事的常理。

一天,母亲平静地对李嘉诚说道: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寺中住持云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把两袋谷种交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他的衣钵,做庙里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道,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衣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淡淡地道,我给你俩人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翌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工厂仍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李嘉诚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经营的错误,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表示,经营一有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回来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处,也不勉强。从今以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损及员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重振士气之后,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恳态度,使他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他们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李嘉诚的“负荆拜访”,达到了初步目的。他却不敢松一口气,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

积压产品,库满为患。这之中,一部分是质量不合格;另一部分是延误交货期的退货,而产品质量并无问题。李嘉诚抽调员工,对积压产品普查一次,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做正品推销出去的;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

李嘉诚像当初做行街仔那样,马不停蹄到市区推销,把正品卖出一部分。他不想为积压产品拖累太久,就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了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之后李嘉诚陆续收到货款,以此偿还了一部分债务。

路遥知马力!李嘉诚用真诚重新拾回了别人的信任,他获得了新订单,筹到购买原料、添置新机器的资金。被裁减员工,又回来上班,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渐渐地工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此后,李嘉诚的生意越做越大,也不仅仅局限于塑胶行业,并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巨富。他的成功,与他做人处世的谦逊、节俭、诚信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做人,应以李嘉诚为榜样,做事时目光放远一些,须知,不讲诚信或能得一时之利,实则得不偿失。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助之时,对方首先要看的就是我们的人品。试问,谁又会去帮助一个不讲诚信、没有原则的人呢?

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以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化万物,所谓的“诚则灵”正说明了诚的重要性。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对他的信任。所以,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明人朱舜水说得更为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

试着多为别人着想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释义】

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伤人了吗?”却不问是否伤了马。

【智慧解析】

所谓的“仁者爱人”,大概由孔子的这种言行最能体现吧。孔子问人不问马,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仁者之心。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那么,许多事情都可以顺利地得到解决,这个世界就会拥有更多的关怀。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实际上都是由于人与人的生活状态存在差异,因而造成的思维角度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充满仁爱之心,言行充满人情味,不但能给他人带来温暖,也会令自己的人生顺风顺水。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发妻马秀英,自幼母亡,被郭子兴夫妇收为义女。后战火起,马秀英先后追随义父、丈夫驰骋沙场,无暇顾及裹足之事,遂成了中国古代罕有的一位天足皇后。

马秀英成为了皇后,她以身作则,竭力辅佐夫君治理天下。对待自己及子女,她要求甚严,而对待下属臣民则仁慈有加,能容者则容。

马秀英虽贵为皇后,但每天仍亲自操办朱元璋的膳食,连皇子皇孙的饭食穿戴,她也会亲自过问,可谓无微不至。妃嫔多劝她保重身体,别太劳累,马皇后对妃嫔说:“事夫亲自馈食,从古到今,礼所宜然。且主人性厉,偶一失饪,何人敢当?不如我去当中,还可禁受。”一次进羹微寒,太祖因服膳不满而发怒,举起碗向马皇后掷去,马皇后急忙躲闪,耳畔已被擦着,受了微伤,更被泼了一身羹污。马皇后热羹重进,从容地易服,神色自若。妃嫔才深信马皇后所言,并深深为马皇后的道德人品所折服。宫人或被幸得孕,马皇后备加体恤,嫔妃或忤上意,马皇后则设法从中调停。

有人报告参军郭景祥之子不孝,“尝持槊犯景祥”,差点儿将景祥打死。太祖听后大怒,欲将其正法。马皇后得知后劝朱元璋说:“妾闻景祥只有一子,独子易骄,但未必尽如人言,须查明属实,方可加刑。否则杀了一人,遽绝人后,反而有伤仁惠了。”于是朱元璋派人调查,果然冤枉了他。朱元璋叹道:“若非后言,险些断绝了郭家的宗祀呢。”

朱元璋的义子李文忠守严州时,杨宪上书诬劾,朱元璋想召回给予处罚,马皇后认为:“严州是与敌交界的重地,将帅不宜轻易调动,而且李文忠一向忠实可靠,杨宪的话,怎能轻易相信呢?”太祖向来敬重信赖马皇后,就派人去严州调查,消息果然不实,文忠于是得以免罪。

某元宵灯节,朱元璋与刘伯温偶来兴致,下访京城灯会。行至一商铺门前,朱、刘二人见众人在猜灯谜,好不热闹,便凑上前去。其中一副有趣的图画谜面,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画中是一妇人,怀抱西瓜,一双大脚颇为醒目。朱元璋不解其意,便问刘伯温:“此谜何解?”刘伯温略作沉吟,答道:“此乃淮西大脚女人。”朱元璋仍不解,追问:“淮西大脚女人是谁?”刘伯温不敢直言,于是说道:“陛下回宫后问皇后娘娘便知。”

回宫后,朱元璋向马皇后提及此事,马皇后讪然一笑:“臣妾祖籍淮西,又是大脚,此谜底想必就是臣妾。”朱元璋闻言大怒:“乡野草民竟敢调侃一国之母!”遂下旨要将挂此灯谜的那条街上居住的百姓全部抄杀。马皇后见状急忙劝解:“元宵佳节,万民同乐,臣妾本是大脚,说说又有何妨?区区小事,何足动怒?以免惹得天下人耻笑。”

朱元璋听后,深以为是,此事遂得以作罢。

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国子监)回来,马皇后问他太学有多少学生,朱元璋答道有数千人。马皇后说:“数千太学生,可谓人才济济。可是太学生虽有生活补贴,他们的妻子儿女靠什么生活呢?”针对这种情况,马皇后征得朱元璋同意,征集了一笔钱粮,设置了20多个红仓,专门储粮供养太学生的妻子儿女,对此,生徒颂德不已。

此类事情还有很多,也正因如此,像马秀英这么有人情味的、凡事多为别人着想的领导才能深受满朝上下以及黎民百姓的爱戴,天下无不尊敬,后世更是将其称为“千古第一贤后”。

能不愿为她尽力做事吗?的确,在生活中,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爱心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无论其地位高低,都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古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基于权力、财富、武力之外的人格感染力,是能让人们真正热爱、信服的一种感召力。德,是我们生存于世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是我们受用终身的宝贵财富。为人者,应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增强人格感染力,正所谓厚德载物,以德服人。

而能够将别人放在自己心上来考虑的人,无疑是道德高尚的人。马秀英身为皇后,富贵天下,却能不忘本色,处处为别人着想,着实让人敬佩。很多时候,人在顺境中就会沉浸在自己的快乐生活中而忽视他人的苦难和不幸,但真正高尚的人,应超脱于个人的情感之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和自己素无瓜葛但却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穷不自哀,富不忘礼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释义】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而仍然快乐,富裕而好礼节的人。”

【智慧解析】

是否懂得礼节,是人有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节,是规范人类行为的一种俗成准则,从一个国家的民众是否知礼懂礼上,我们往往便可判断出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孔子所在的社会,“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这令他痛心疾首。所以,在孔子讲学布道、奔走四方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对礼的修复。他希望上至国君,下至百姓,都能够恪守礼道,以礼兴仁、以礼治国,重现华夏礼仪之邦的本色。于是,他以身作则,大力倡导,遂成为一代礼学大师。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而仍然快乐,富裕而好礼节的人。”这是孔子对“礼”的更深一层见解,在孔圣人看来,“贫而无谄”,仅仅是“固穷”,是穷人保持自己尊严的最后底线;“富而无骄”也只能算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这两种行为的心理背景,仍然存在严重的贫富界线。因此,这还算不上一种超脱的人生认知境界。而“贫而乐,富而好礼”,则完全把“贫”“富”抛开,而以发自内心的生命喜悦和谦仁礼让作为生活的最实质性的内容与准则。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贤者,才是真正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东汉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之间的轶事,亦可作为“贫有其乐,富不忘礼”的典范。

严光,字子陵,年轻时曾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窗,他有很高的名望。刘秀称帝后,诏告天下,令人寻找严子陵。但是光有名字不好找,于是光武帝召集宫廷的一流画家,描绘出严子陵的容貌,直到画得形神毕肖后,便复制了许多份,颁发天下,让各地官吏负责寻找严子陵,过了许久仍杳无音讯,这令汉光武帝十分焦虑。

这期间亦有人冒充严子陵,刘秀召见后,一一否决。时间过了许久,严子陵仍然没有一点儿消息,刘秀忧心忡忡。

严子陵到底在哪里呢?

严子陵看到刘秀打得天下,知道刘秀定会封他做官,可他向来厌恶官场。于是,便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一天到晚,垂钓于溪水之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又累又渴,便到河边喝水,看见一人独自坐在河边钓鱼。他越看越觉得这个钓鱼人面熟,回到镇上,看到集市上张贴的画像,农夫才明白,山中的钓鱼人就是朝廷出重金寻找的严子陵。农夫顾不得一天劳累,扔下柴禾,飞一样跑到衙门,把此事报告给了县令,农夫也因此得到了一份奖赏。

齐县县令上书光武帝:“有一个人,身披着羊皮大衣,在富春山溪水边钓鱼,这人很像严子陵。”

刘秀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装上优厚俸禄,想把严子陵请出富春山,然而,官车去了又回,均无多大收获。这天,官吏又一次来到富春山,严子陵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的渔人。”使者不管他怎么解释,硬是把他推进了官车,快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严子陵住进了刘秀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日饭菜相当可口,数十名仆人为他效劳,然而对于这些他不屑一顾。

侯霸与严子陵也是旧时好友。此时的侯霸已今非昔比,他接替伏湛做了大司徒。侯霸听说严子陵已到皇宫,就让臣下侯子道给严子陵送去一封书信,表示对严子陵的问候。一见严子陵,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递了过去。此刻,严子陵正斜倚在床上,听到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仍然面无喜色。接过信,大概一看,便放在了桌子上。侯子道以为严子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自己而不愉快,忙又说:“大司徒本想亲自迎接您,因为公事繁忙,一刻也脱不开身,晚上,他一定抽空登门拜访,请严先生写封回信,也好让我有个交代。”

严子陵想了片刻,命仆人拿出笔墨,他说,让侯子道写。信中写道:“君房(侯霸字君房)

先生,你做了大司徒,这很好。如果你帮助君王为人民做了好事,大家都高兴;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顾人民死活,那可千万要不得。”他说到这儿停了下来,侯子道请他再说些什么,严子陵没有吭声儿,侯子道讨了个没趣回到了侯霸那里。

侯霸听完侯子道的话,面有怒色,觉得严子陵不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严子陵的一番话,报告给了刘秀,谁知刘秀却说:“我了解他,他就这倔脾气。”

当天,刘秀去看望严子陵。皇帝亲自登门,这可是件大事儿,得远迎才对。可严子陵根本不理,躺在床上养神。刘秀进来后,看到他这副情景,并不恼火,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严子陵的肚子,亲切地说:“老同学,你难道不念旧情,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刘秀听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失望地走了。

有一晚,刘秀与严子陵叙旧。刘秀问:“我比从前怎么样?”

“嗯,有点儿进步。”严子陵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那晚,两人睡在一起,严子陵故意大声打呼噜,并把腿压在刘秀身上,刘秀毫不介意。第二天早上,太史惊慌地来汇报:“皇上,昨晚微臣观察天象,发现有一客星冲犯帝星。”刘秀轻描淡写地说:“没啥大不了,昨晚我和严子陵在一起。”

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不肯上任,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富春山边有条富春江,江上有个台子,据说是当年严子陵钓鱼的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严子陵虽有名望与才情,但无意于富贵,固守清贫,寄情于山水,亦能自得其乐;光武帝刘秀虽慕严子陵之才,但能够尊重严子陵的意愿,以礼相待、不以王者身份压人,实为难得。

他们对于彼此的态度和行为以及那种超脱的关系,也可算得上是一段佳话了。

其实,人活在世上,能否真正体会到幸福,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道的人是不会为其左右的。况且,贫或富也是一种像浮云一样变幻不定的东西,贫而自哀或是富而忘礼,都是轻薄不明智的,不为智者所取。

礼是一个人立世的根本,它的养成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尊礼、守礼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修养。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这便是对“礼”字的一种忠诚与坚守。一个人即便飞黄腾达,既富且贵,也不要忘记初心,只有不忘本、不骄狂、不放纵,时刻将“礼”字铭记于心,时刻保持温良谦恭的本色,才不至于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方向。

同样,“贫贱不能移”。清贫一点没什么,但不要失了气节与礼仪。倘若我们能够以礼行天下,以乐观的心态去接人待物,那么,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自然就会烟消云散,我们的人生之路自然也会走得更加欢畅。

勇于承担,诚实认错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

【释义】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智慧解析】

人即使再聪明也总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有时再加上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就会不可避免地犯错——估计错误、判断错误、决策错误。

人犯了错,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死不认错,而且还极力辩白;另一种是坦白认错。

第一种做法显然是非常不对的,但遗憾的是,偏偏有一些人,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错,甚至把错的也看成是对的。这是不能“见其过”的人。有一种人,明知自己错了,却自暴自弃,或只在口头上说错了,这是不能内省自讼的人。还有一种人,有错误也能责备自己,却下不了决心改正,这是不能改过的人。无怪乎孔子感叹道:“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一个能看到自己的过错而又能在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孔子的话很简单,含义却很深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知过很难,知过而反躬自责就更难。知过能改,非大智大勇者不能。

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以“伙伴”身份访问波兰,他此行的目的是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被德国以闪电战击溃的国家。据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共计死亡600余万人,其中包括300万犹太裔波兰人,当时的波兰与德国可谓仇深似海。

勃兰特在12月7日当天,首先代表德国做了一件他前任所拒绝做的事情——与波兰签订《德波协定》,承认奥德河—尼斯河为德波国界,为“二战”后首次承认波兰的领土完整。

随后,他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虔诚地为当年起义的遇难者献上花圈,在捊顺花圈上的挽联后,勃兰特默默地后退几步,突然双膝一曲,跪倒在了纪念碑前。

据勃兰特事后表示,他之所以跪倒在纪念碑前,是因为语言已经失去了表现力。

这一跪在德国国内引发了强烈反响,许多人因此而指责他。

这一跪对数百万的波兰遇难者表达了无与伦比的尊重,勃兰特承担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上的责任,令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这一跪,勃兰特用自己的谦卑、寻求和解的至诚,将一个崭新的德国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令德波和解掀开以一页新的篇章。

40年后的同一天,2010年12月7日,当现任德国国家总统武尔夫再度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敬献花圈时,他表示了对勃兰特的无比尊敬。他称赞,这历史性的一跪是最伟大的和解姿态。

勃兰特这一跪为何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因为他让全世界看到了自己的真诚,历史的过错并不是因他而起,但作为一国的代表,他必须承担起这份历史责任,他用这一跪向波兰乃至全世界人民道出了一句最为真诚的“对不起”,他也因而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有一些人明明是错了,却始终不愿承认,究其根由,就是面子问题在作祟,这正是一种心气高傲表现,而且这也暴露出了他内心的怯懦。这种做法不仅于事无益,还会让人鄙视,失信于人。

诚然,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当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时,我们会感到特别高兴。当老师对学生说你答对了的时候,学生会感到自豪和快乐。相反地,如果老师说:“你答错了!你没有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就会因此害怕自己又答错,反而会答错得更多。但大多数人都应该知道,在人们所做的事情中,很少有人能说哪些事情是百分之百正确或百分之百错误的。然而,不管是在学校也好,公司也好,还是从事社会活动或是在运动场上,都无时无刻地要求着我们做正确的事情。结果很多人都在充满防御的心理下长大,而且学会掩饰自己的错误。还有一种人,他们在被指出错误之后,因为害怕再犯错,干脆就什么事情也不做。他们会变得既紧张又有抵触的心理。

当然,如果采取相反的态度,即对任何事情,都认定我对你错,这也是不明智的。一句俗话讲得好:“或许你会因此而赢得某场战役,可是你最后可能会输掉整场战争。”有些人不仅坚持认定自己无时无刻都对,而且他们在辩赢了之后,还会对别人幸灾乐祸,自我吹嘘一番;这种人是典型的令人无法忍受的。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当发现自己的错误或被别人指出时,要勇于承担,诚实认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释义】

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他:“大概只有‘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不要强加给别人。”

【智慧解析】

这句话是孔子的经典语录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更是自古以来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所奉行的格言警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孔子将其作为奉行一生的座右铭,并教给了自己的弟子。如今,常听人说“将心比心”,这实际上就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是的,自己不想要的,何必强加给别人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以对待自己的行为作为参照,来对待他人,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都设置了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面种上了西瓜。梁亭的亭卒非常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得非常好,可是楚亭的亭卒却由于懒惰,对瓜田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是没有办法相比。

可是楚人又十分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楚人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部都给扯断了。结果梁亭的人在第二天发现之后,非常气愤,报告给了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县令宋就听完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非常卑鄙的行为,可是我们明明不希望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如果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好的,你们一定要记住,你们这样做,千万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完了县令宋就的话,觉得还是有道理的,于是就照办了。结果,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仔细观察之后发现每天早上瓜田都已经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之后,感觉相当惭愧,又顿生敬佩之心,于是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之后,也感恩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既表示自责,也表示酬谢,两国从此亦成为了友邻。

我们应该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一种基本修养。你不想别人怎样对你,那你最好就不要如此对待别人。譬如,你不喜欢别人对你说谎,那么自己就不要说谎;你不喜欢别人怠慢于你,那么也就不要怠慢别人……

如果我们都能以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就能够创造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与误会,就能够达到人与人间的真正和谐。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结果往往会皆大欢喜。

别被外物改变了心志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释义】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而又以穿破旧衣服、吃粗劣食物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之谈论真理的。”

【智慧解析】

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说,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和标记。人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和生活目标,就要对它负责;这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在追求事业理想的过程中,坚毅自信、果敢不疑,不随波逐流,不轻信盲从,这些都是必要必需的品质。倘若总在口头上谈理想,谈得眉飞色舞,临到阵前却又退缩,埋怨条件艰苦,那么,这种人要么是懦夫,要么是伪君子,不仅不宜与之“论道”,甚至连与之交友都要三思。所以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而又以穿破旧衣服、吃粗劣食物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之谈论真理的。”另一方面,对于自身,我们也要时时自查自省,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毛病。

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人各有其“道”,但无论你所树立的是怎样的“道”,信念坚定、不以物移,应该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只有如此,才会使自己理想中的东西,不会一直遥遥无期。

一个23岁的女孩子,除了爱想象之外,与别人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平常的父母,平常的相貌,上的也是平常的大学。

大学的宽松环境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想象,她的脑海中常会出现童话中的情景:穿着白纱衣裙的芭比娃娃、蔚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当然还有巫婆和魔鬼……他们之间有着许多离奇的故事,她常常动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并且乐此不疲。

在大学里,她爱上了一个男孩,他的举止和言谈真的和童话里的王子一样,他是她想象中的“白马王子”,她很爱他。但是,他却受不了她的脑海中那荒唐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她会在约会的时候突然给他讲述一个刚刚想到的童话,他烦透了这样“幼稚”的故事。他对她说:“天啊,你已经23岁了,但”你看来永远都长不大。他弃她而去。

失恋的打击并没有阻断她的梦想和写作。25岁那年,她带着改变生活环境的想法,来到了她向往的具有浪漫色彩的葡萄牙。在那里,她很快找到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业余时间继续写她的童话。

一位青年记者很快走进了她的生活,青年记者幽默、风趣而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他,他们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她的奇思异想让他也无法忍受,他开始和其他姑娘来往。不久,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留给她一个女儿。

她经受了生命中最沉重的一击。真可谓祸不单行,离婚不久,她又被学校解聘了。无法在葡萄牙立足的她只得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靠社会救济金和亲友的资助生活。但她还是没有停止她的写作,现在她的要求很低,只是把这些童话故事讲给女儿听。

终于有一次,她在英格兰乘地铁,她坐在冰冷的椅子上等晚点的地铁到来,一个人物造型突然涌上心头。回到家,她铺开稿纸,多年的生活阅历让她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她的长篇魔幻故事《哈利·波特》问世了,并不看好这本书的出版商出版了这本书,没想到,此书一上市就畅销全国,达到了数百万册之巨,所有人都为此感到吃惊。

她的名字叫乔安娜·凯瑟琳·罗琳,她被评为“英国在职妇女收入榜”之首;被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列入“100名全球最有权力的名人”,名列第25位。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但若无法坚守理想,最终将会被岁月无情地夺去,只留下苍白而又简单的色彩。而且在当今社会,人们总是认为梦想与成功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其实并非如此,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其实就在于能否把自己的想象坚持到底。

尊重本性,做直爽人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释义】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智慧解析】

现实中有很多人看似很讲义气,够直爽,但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孔子所说的微生高,有人向他要一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他的邻居家要了给那人。这就是在矫情伪饰,虽然有人可能会说他义气,但这种方式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足取的。

其实做人,无论是“直”还是“曲”,都应有一个度,否则一旦过了头,就会变成憨直和虚伪做作了。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总是伪装自己,只需知道并尊重自己的本性就足可以成为一道风景。不从外物取物,而从内心取心,先树自己,再造一切,这才是你首先要做的。禅宗认为,人们先天就具有一种觉悟本性,而这种觉悟本性本来就是洁净无瑕、没有蒙受世俗间的尘埃污染的。

东汉时期,蔡县是一个很穷的地方,每年的朝贡都交不上来,因此朝廷撤掉了许多县令。

吴祐在任新蔡县县令时,有人曾给他出了很多治理百姓的点子,吴祐却都未采纳,他说:“现在不是措施不够,而是措施太多了。每一任县令都想有所作为,随意改动蔡县的制度、法令,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百姓身上,百姓都被弄得无所适从了。”

吴祐上台之后不但没有提出新的主张,而且还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规章,他召集百姓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本事,凡事要依靠你们自己的努力,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你们尽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我不但不干涉,还会想方设法地帮助你们。”

吴祐不干涉百姓的生产生活,又严命下属不许骚扰百姓。闲暇的时候,他整日在县衙中看书写字,十分轻闲。

有人将吴祐的作为报告给了知府,说他不务公事,偷懒放纵。知府于是把他召来,当面责怪他:“听说你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十分自在,难道这是你应该做的吗?”

吴祐回答说:“新蔡县贫穷困顿,只因从前的县令约束太多,才造成今天的这种局面。官府重在引导百姓,取得他们的信任,没有必要事必躬亲,把一切权力都抓到自己手里。我这样做是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百姓休养生息,进而达到求治的目的。我想,不出一年,你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一年之后,蔡县果然面貌一新,粮食有了大幅增长,县内治安也明显好转。知府到蔡县巡视一遍,对吴祐说:“古人说无为而治,今日我是亲眼见到了。从前我错怪了你,现在想来实在惭愧。”

所谓的治理,并不在治而在于理,如何将人们固有的那种本性理顺、理通,能够达到一种结果自然成的状态,自然就会不治而治了。

其实做人做事,只要顺其自然地去做即可,这才是最明智的途径;否则,一旦打算用虚假来蒙蔽、用苛责去强求,往往会适得其反。

这世间有许多事,是因为人们刻意地介入而变糟,强调的人治恰恰与事物的本质相抵触,违背了事物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在万物面前,人们应该保持尊重、虔诚的态度,不要硬性地打上个人的烙印,这样才更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减少人生的磨难。

人之本性,就是最简单、最直率、最自然、最纯净的想法与需求!不拘于形式,率直地依照本性去做,自然就是无错了!

然而,真我本性常因外物污染而迷惑,进而丧失真我,这样的人是不会快乐的,人只有返璞归真,恢复真我本性,才能活得潇洒超脱、快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