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 不宠不惯:培养精品女孩的100个美丽妙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填平母女代沟,借助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请耐心倾听,女孩内心真实的声音

在我们身边的家庭中,最常见的场景是父母坐在沙发上,长篇大论地教育孩子,孩子在一旁低头听着。孩子说,而父母听的情形,实在并不多见。父母们难得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工作忙、时间紧只是一种借口,他们的真正想法是:“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复杂的心事,她是我养大的,有什么样的念头我还不清楚吗?”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孩子的心思,有时候真不是大人的“想当然”那么简单。

在一期家庭互动电视节目上,主持人把一位可爱的小朋友请上台,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认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大西洋上空,这时飞机的燃油用完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让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这个答案使现场的观众们笑得东倒西歪,主持人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看他是不是个自作聪明的小家伙。

观众的大笑使孩子撅起了小嘴,眼睛里也有了泪水,这才使得主持人发觉这孩子似乎有无限的委屈。于是,主持人又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我要去加燃料,我还要回来!我一定要回来!”

这是一个关于倾听的经典故事,如果主持人没有耐心听小家伙把话说完,他又怎么能体会到孩子的真挚和善良呢?如果主持人打断孩子的话,并说:“好了,好了,你这个小家伙!把乘客留在飞机上,自己先逃跑,真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啊!”那么,孩子会觉得多么委屈啊!很多妈妈其实也是这样的,她们在听孩子说话时总是不够耐心,有的妈妈甚至不愿意听孩子讲话,总是打断孩子的倾诉。她们可能觉得这样做没有什么,然而这样做给亲子关系带来的负面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孩子也会因此而不愿意与妈妈沟通,有的孩子的性格甚至会变得抑郁内向。

吃完午饭,爸爸妈妈坐在沙发上喝茶看电视,女儿晶晶忽然皱着眉头说:“妈妈,我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名叫林晓。”妈妈眼睛盯在电视上,对女儿的话并没有太在意,随口说道:“是吗?可能她家刚从外地搬来,转学也是正常现象。”晶晶又说:“林晓的运动鞋是新出的款式,特别好看。”妈妈说:“小孩子不比学习的好坏,怎么又比上吃穿了?”晶晶不作声了,撅着嘴坐到了一边。爸爸看到女儿的神色不对,就问她说:“林晓来到你们班里多长时间了,和你们都熟悉了吗?”晶晶这才说出心里话,原来,在班上,晶晶和小丹是最好的朋友,现在林晓来了,小丹天天和林晓在一起玩,晶晶认为自己受到了冷落,内心里很难过。知道了事情真正的原因,爸爸劝女儿道:“你们现在还小,好朋友就那么有限的几个,其实等以后上中学、上大学、参加工作,不知道要认识多少人,有多少朋友呢?小丹愿意结识新朋友,是一种好现象。再说,她也不是认识了林晓,就不和你玩耍了对不对?大家在一起玩耍才快乐吗?你可以让林晓给你讲讲她原来住的城市的情况,你也领她在校园里去走一走,该有多好?”晶晶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心情也好多了。

当孩子经历着内心的失败、创伤或有失望情绪时,他们特别需要温情的安慰,但有些内向的女孩并不总是把自己的意思表述得清清楚楚,她们也许会采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向父母暗示。父母应该使孩子感到你不是由于忙或急着做其他的事,而无暇听他们说话。认真倾听孩子的话,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

请记住,家长的爱心和耐心,才能真正打开与孩子的沟通之门。

非语言沟通,无声中滋润女儿的心灵

对于敏感、善于观察的女孩来说,父母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往往更能起到教育的奇效。尤其是在一些具体的情形中,非语言沟通往往会更易表达出某种特定的含义。

按照对孩子要多赏识鼓励,少批评打击的原则,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以下三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

1.拥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的研究发现,拥抱可以让人更年轻、更有活力,它还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心理素质明显高于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孩子。

拥抱是一种无言的力量,拥抱孩子可以让她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感受到妈妈用肢体传递给自己力量,就像是你在对她说:“宝贝儿,你一定能行!”在孩子受到压力时,这种潜藏在内心的力量就会推动她尽快地把压力给释放掉,轻装上阵,从容应对。聪明的妈妈应该考虑一下,尽量多地使用这种既廉价又效果显著的交流沟通方式。

2.抚摸

抚摸是孩子的一种心理情感需要,也是他们感受父母爱抚的一种非语言方式。妈妈可以通过抚摸孩子的手、脚、身体、头等部位向孩子无声地传达信息。

摸摸脑袋,孩子就能感受到对她的赞赏和鼓励。当孩子向你展示她的优异成绩时,你可以快速地摸一下她的脑袋,说:“行呀,宝贝!”这要比干巴巴地说一句“做得真不错,继续努力呀!”要让孩子兴奋得多。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摸摸脑袋能让孩子体会到你的安慰。自己的情感获得了关注,孩子的心里会觉得比较舒坦。这要比苦口婆心地劝说要有效得多。

妈妈们要记住,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被父母抚摸脑袋。

轻轻抚摸孩子的头发,表示对孩子的无限爱意。妈妈帮助女儿梳理头发,并自然地抚摸一下,孩子会体会到妈妈传递过来的爱意,觉得非常的愉悦。对处于困难中的孩子来说,妈妈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并鼓励孩子战胜困难。

3.微笑

微笑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情表达方式。它会给人一种亲切、友好的感觉,对人微笑会让人感到善意、理解和支持。

生活中的微笑太多了,然而,最特殊的还应该是母亲的微笑,这是任何笑容都无法比拟的。它包含了母亲对孩子纯洁无私的爱:受伤时,微笑会给孩子无限的关怀,抹去她心中的伤痛;脆弱时,它又能给孩子信念,使她坚强,让她信心百倍地面对挫折;成功时,它可以作为褒奖,给孩子鼓励;犯错时,它可以作为宽容,让孩子自醒。

既然微笑作为一种表示理解、鼓励、欣赏、友善的姿态为人们所接受,就让我们收起你那板起的面孔,慷慨地微笑吧!请记住,孩子需要你们的微笑,就像我们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亲吻;摸一下小脸、擦一下眼泪、拍一下肩膀、打一下小屁股……就能消除亲子矛盾,和谐亲子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亲子沟通效果,妈妈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常与孩子谈心,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

妈妈与女儿的沟通,应该是随时随地进行的,饭桌上闲聊,卧室里谈心,孩子刚刚放学时的询问,一家人逛街看电视的空闲,都是了解孩子,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时光。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所以,让孩子多开口是要放在第一位的。通过多方式和多方位提问,妈妈不但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还可以使提问的过程同时成为一个点拨式教导的过程,在与孩子的一问一答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解的目的。

儿童心理学家总结了以下几种比较实用的提问方式,妈妈们不妨参考一下:

1.敲门砖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主要是为了引起孩子的叙述,比如:“你的观点是……”然后,停下来等孩子说。其特点是,你问孩子一句话,就够他说好长时间了,你需要的信息也就反馈回来了。

像这样的提问还有:“那你觉得……”“你感觉……”“你以为……”“你认为……”“后来呢?”“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有什么意见?”,等等。

2.体贴式提问

比如:孩子说她很烦,并说了一大堆对朋友和学校不满意的话。那你可以这样问他:“同学们为什么不理你?”“你学习有什么困难?”“你希望妈妈怎么帮助你?”“你还有什么要求?”

3.重点式提问

对谈话中的重要部分提出疑问:“你说根本没有希望了是什么意思?”“你真的要放弃比赛吗?”“你是什么时候发现开始出现这种情况的?”

4.重复式提问

当孩子对你说了许多事情和她的想法之后,你可以说:“你看我理解得对不对?你觉得是不是这么回事?”主要是为了确认,同时传递理解和关怀,理清谈话的内容。

5.选择式提问

“要独立完成呢?还是让老师再给你找个搭档?”“你看是自己复习呢?还是让表姐帮你复习?”“这件事情你是自己向老师讲呢?还是妈妈去和老师说?”“你是因为他不帮助你而生气?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自责?”

这样问话的好处是,你已经把孩子回答的答案圈定了,孩子大多会从中选择一个,不会提出否定的回答。

6.封闭式提问

为了快速启发孩子,达到教育目的,就要学会提问封闭性的问题。比如问:“这样做行不行?”孩子就会对你提出的建议和看法表示明确的赞成或反对。诸如:“可以吗?”“是不是?”“行不行?”这类的问话都属于封闭性的。封闭性问题在有足够说服把握的时候非常有用。谈到一定程度,你觉得孩子会说“是”、“好”、“可以”时,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她的思路就会被引到你的观点上来,并自觉地按照你的意愿做。这个时候要注意,如果孩子不是口服心服,结果并不会理想,还会有隐患存在。

妈妈们需要注意,提问是为了点拨孩子,而不是斥责孩子。因此,不要提一些尖锐的、让孩子感到难堪的问题。你的问题应该是温和而又能够引导孩子思考的。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和孩子谈话,不是对孩子训话,而是重在思想交流。孩子常常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希望父母重视和理解自己。妈妈应该主动引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听了孩子的话后,应及时反馈,使孩子觉得“我被理解了”。

拒绝口不择言,这样说话最伤害孩子

每个妈妈都曾责骂过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也都曾遭受过妈妈的责骂,这也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妈妈在气头上口不择言,所说的话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那么,这就是孩子成长的“毒药”了。

因为大部分小孩子自出生开始都有一种潜在的不安全感,唯恐父母不喜爱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双亲嫌弃她或不喜爱她的感觉,就很容易放弃自己或走向极端。而对于女孩,因为天生性格敏感和脆弱,这种伤害对她们尤其难以排解。

经常遭受“语言伤害”的女孩,心灵会逐渐扭曲,即使成年以后也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社会。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们要对不良语言的严重后果予以高度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对孩子伤害最深的5句话是:

1.为什么你不能像×××那样呢?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比起来不如人家,她就很可能开始憎恨其他的孩子。所以,妈妈最好不要去比较你的孩子,而是去真正弄清楚你究竟希望孩子做些什么。是希望她的房间更整洁呢?还是要她在饭桌上表现得更为懂事呢?把你的注意力集中放在那些你最希望孩子改变的行为方式上。一旦孩子懂得妈妈所要求她改变的只是她做某种事情的方式,而不是要改变她这个人,她就会在大人面前有更多更好的表现。

2.有时候,我真希望没有你这个孩子

这句话对孩子的伤害最深,随着孩子的长大,她会将这种看法一同带入社会,并且直到成年之后。

如果你因为烦透了而不禁感叹:“我真希望从来就没有你这样的孩子。”你倒不如这样说:“有时候你让我非常生气。”更好的做法是在事情还没有弄到最为糟糕之前,设立一定的强制性规章。这样,孩子们就知道了妈妈对她寄予了怎样的希望,她就会有更佳的表现。

3.你让我一个人待会儿好不好

所有的人都希望有空闲时自己能够独处一会儿。然而,任何一句对孩子气愤的排斥和驱赶的话语都会使其感到自己不为父母所需要了。

当你确实需要时间独处时,不妨这么说:“宝贝,我很爱你,但我这会儿正忙着呢。”这就让孩子领悟到过一会儿你就会和她在一起;但如果他坚持要你和她在一起,你可以这样说:“你如果再打扰我,你就只能回你自己的房间了,因为现在是我的私人时间。”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就会变得有规有矩,而不只是拒绝和排斥了。

4.闭上你的嘴

这样的话语给予孩子的深刻印象就是你并不关心她的意见,她由此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那种没有什么重要意见能提出来供人参考的无用之辈。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礼貌,那么你就应该对他们有礼貌。既不该对同辈人说“闭嘴”,也不应该对你的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

5.我告诉你的老师去

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家长在小时候会吓唬他们说:“让警察把你带走!”上学后又会威胁他们说:“我要把你这件丑事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怀疑妈妈对自己的爱,感觉到来自于他人的羞辱,这会激起他们的激烈反抗,或者干脆把老师和同学已经知道这件事的假设当成事实而自暴自弃。

有时候,尽管孩子让我们恨铁不成钢,气不打一处来,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的目的,只是让孩子悔改、上进,而不是对他们全盘否定,更不是不爱他们了。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多一点宽容和爱心,给孩子以正面的疏导而不是负面的打击。

妈妈们,千万别对孩子说气话,也许你只是一时的生气,口不择言,说过了,气消了,也许就把当时的气话给遗忘了。而孩子却是极其敏感的,她会因为你一时的气话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无法释怀。而这样的气话,把孩子的错误严重化,扩大化,不仅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停止唠叨吼叫,不要打乱孩子的心理节奏

妈妈们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常常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说了孩子许多次,可越说越不听;帮了孩子许多次,可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教育孩子多次之后才发现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期望恰恰相反……或许你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那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你自己太唠叨了,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和逆反心理?

徐娇有个怪癖,就是别人一催促她或者站在她背后,她就感觉节奏被打乱,工作效率下降。细问之下,发现徐娇的妈妈是个非常急躁的人,而徐娇则是个稳性子,于是徐娇的童年就在母亲的“催促”中度过了。

平时,小学生4点多就放学了,徐娇到家5点多点。妈妈要求徐娇必须在六点半之前完成作业,可徐娇经常要写到7点多,有时甚至要写到8点,因为她写的很认真。妈妈看到徐娇这个样子,又对比邻居芳芳的情况,觉得徐娇贪玩,写作业不专心,于是决定好好监督她,让她改过来。后来放学一到家,妈妈就追问徐娇作业是什么,盘算作业量。徐娇正兴奋的跟妈妈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但妈妈根本没心思听,只是催促她快点写作业;徐娇饿了,跟妈妈说,妈妈不耐烦地吼了起来“我叫你快点写作业,你没听见吗?不写完不准吃饭!”

徐娇愣住了,一时还搞不清状况,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妈妈要对她发这么大脾气。她被吓住了,很害怕,心里很难受,坐到书桌前,但根本没心情写。

过了一会儿,妈妈偷偷观察徐娇,发现她只是摊开了作业本,在那里呆坐着只字未动。妈妈的火更大了,大声质问:“为什么不写作业?走什么神呢?”徐娇不说话,委屈地看着妈妈,妈妈再一次逼问:“我问你话呢,怎么不回答,你是哑巴吗?”徐娇终于忍不住了,“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觉得很崩溃,失望地说:“完蛋孩子,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不想管你了!”遂不再理徐娇。

徐娇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一个人做在那里发呆,妈妈看到她这个状态,心有不忍,好说歹说把她拉去吃饭了。饭桌上,妈妈告诉徐娇:“以后你写作业快一点,你快点写完我当然不会冲你发脾气了……”徐娇连着答应了几声“哦”,没再说别的。妈妈觉得还比较满意,好像自己的话孩子终于听进去了。

然而并非如此,徐娇并没有快多少,作业还总是出错,并且形成了那个只要别人站在身后一催,节奏就被打乱的心理障碍。

絮叨、吼叫的说教方法是教育子女的一种错误的方式,也是父母缺少教育方法的一种表现。对于女孩的教育尤其不能依靠催促絮叨,更不能发脾气,耍态度。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出发,为人父母的,当发现孩子有某些缺点和不良习惯,进行批评教育和诱导时,应注意使用多变的语言,以及不同的语调和表情,选择适宜的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训导,使之能够“动其情,明其理”,再加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监督,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改掉缺点和不良习气,养成良好的习惯。

1.以轻松的口吻与女儿交流

教育应以尊重为前提,父母的言行就必须落在实处。与女儿交谈时,如果发现她的观点正确,那么妈妈就不要再端着架子,而是可以以轻松的口吻对她说:“女儿,对不起,是妈妈错了。”“乖女儿,妈妈要向你学习。”“宝贝,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2.及时地赞扬女儿

看到女儿向着你的预期有所进步,妈妈应该及时运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她的这种行为表现出赞同,说上一句:“宝宝你真棒!”从而让孩子感到:原来我做的事情这么厉害,不然,妈妈怎么会赞扬我呢!这要比唠唠叨叨、大吼大叫地命令女儿做事情,更能使女儿听话懂事,也更利于改掉女儿一些坏的生活习惯。

3.不要总对女儿说“经验之谈”

孩子说话、做事不免出错,那个时候,她总想维护自己的面子,从而出现一种防卫自我尊严免受伤害的心理倾向。所以,面对出错的女儿,妈妈不要以高明者自居,大吼大叫地指责她笨拙、糊涂、愚蠢,并且还唠唠叨叨对她说:“这点事也做不好!妈妈和你这么大时……”这种“经验之谈”,只能让孩子感到一种“被歧视”,认为妈妈是看不起自己。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以平和的口气,巧妙地点出她的错误,帮助她分析事理,弄清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