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理解孩子的羞怯或者社交焦虑
害羞的孩子大多逃避社交场合,不愿意主动与人相交。害羞会阻碍孩子交朋友、有碍学习和自尊心的形成,也降低了心理适应的能力。害羞的孩子通常会神经过敏、疑惑不安、孤单、沮丧及难交朋友。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相比于羞答答的样子,一个大气的孩子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摆脱羞怯心理。
善于交际的男孩易成功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已成为个人必备的素质,培养孩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帮助孩子实现这一素质的基础。
孩子的好习惯基本上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男孩的交际能力更是如此。小时候知道主动与别人打招呼的男孩,长大后往往懂得如何与陌生人成为朋友;小时候懂得与人交往技巧的男孩,长大后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小时候人缘好的男孩,长大后往往会有很多生活、事业上的好帮手。
我们回头看一下历史,凡是成功人物,莫不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大都能够和大家打成一片,他们若自己无交际之才,那么他们必有善于交际之人辅佐。
战国时期,狼烟四起,就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各领风骚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交际。
苏秦逞其三寸不烂之舌,凭借自己超强的交往能力游说六国“合纵”——动员六国联合起来共抗秦国。而苏秦的同门师兄张仪,则利用身在秦国的优势,凭借独有的交际魅力开展“连横”——为秦游说列国事秦以破“合纵”。他们纵横捭阖,极尽诡谲权变之能事。
后来,范雎奔赴秦国,提出“远交近攻”战略,利用自己的交际能力,在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间奔走,为秦国统一天下做了最后的战略铺垫。
而那些试图挽回世道的仁人志士们,席不暇暖,食不甘味,风尘仆仆,四处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靠的更是超强的交际能力。如孟子与弟子们著书立说,宣传“仁政”;墨子四处游说奔波,主张“非攻”,呼吁和平;庄子则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荀子倡导尊士养民,强调既重礼也重法……
上述那些历史名人,无不善于交际。正因为他们善于交际,所以才能够在那个风云变幻、互相攻伐、战乱频发的时代生存并著书立说,且在各个诸侯国间游刃有余。
在那个时代,交际最成功的当属吕不韦,其气魄之大、信心之强、眼光之远、创意之妙、谋划之周、办法之多、预见之准、收益之丰,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凭借其超强的交际、交际能力,他结交了众多权贵,在一群极度排外的秦国大臣面前独占鳌头,又笼络众人为他编写《吕氏春秋》。
吕不韦在参与政治之前,是位商人,而且他是“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商人,可见他作为商人,是非常成功的,在那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能够取得“家累千金”如此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善于交际,认识的人多,能够“往来贩贱卖贵”。
也正因为他是个善于交际的商人,他才有机会结识上层人物,才能和他们往来,才能结识华阳夫人,才能够登秦国的堂、入秦国的室。
历史上因善于交际而成功的人,举不胜举。看过历史,我们回到现实,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要注意对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他们学会交际,更要他们善于交际。
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造良好的家庭交际环境
在家庭中应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际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际。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不要一味地由家长说了算。
2.为孩子多提供交际机会
家长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让孩子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耍,也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邀请小伙伴们到家里来做客。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家长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他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家长可提醒孩子请邻居家的孩子来一起玩。还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交际,得到更多的交际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际的乐趣。
3.教给孩子交际的技能
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受同伴欢迎的人,在交际中得到快乐,家长应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交际的技能。如教孩子对人有礼貌、学会容忍、乐于助人等。
塞攀尔·斯迈尔斯说:“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那么,就让孩子学会交际,让他走进他人的心灵世界,让他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融入到社会中去。
孩子爱害羞,家长真挠头
常有家长这样说:
“我家孩子在家里面好像个小老虎,就是家里的‘王’,但到了外面就成了小老鼠,胆子小,很害羞,人前不敢说一句话。”
“我带孩子去游乐园,孩子每次都躲在我身后,不敢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不敢和大家一起玩,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其实不少孩子都有这样的表现:不爱和陌生人说话,见到生人就害怕、害羞,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也不会自卫或反击。事实上,这种性格在儿童问题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人类,尤其是幼儿,在面对陌生环境或者陌生人时,往往会显得腼腆、胆怯、沉默,容易害羞和受惊,从心理学上看,它属于人类的一种自卫策略,就发展观点来看,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特质,所以爸爸妈妈们不必过于担心。
但是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很落后,总认为孩子“文静才好”,“听话就是乖”,不把孩子的害羞胆小视为问题,甚至把它当成懂事的体现,是一种良好行为。如果是这样,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害怕社交,会变得越来越害羞,越来越孤僻,这就成了一种病态的人格增长。其表现为:
1.无理性的恐惧
恐惧别人负面评价,恐惧无法面对社会情境,恐惧被人拒绝,以及恐惧亲密等。
2.过分敏感
逃避人与情境,以免受到任何潜在批评,同时亦会保持低调的行为反应,不敢抬头、挺胸地面对他人,以避免引起注意。
3.过分专注自己
很顾虑自己,处处放不开,很难专注在任何工作上。极端的表现是:不能接受游戏、跳舞、比赛或任何社会活动上的欢愉。无论参与抑或旁观,通常都过于担忧别人对他的印象。
4.自我价值感低
害羞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当他有失败情形时,就会担心得不到父母、师长的关爱和接纳,而自贬自责。这不但阻碍他能力的发挥,也影响身心健康。
5.缺乏社交技巧
害羞孩子无法显现引人注意,适当插嘴、及时恭维等适宜的社会行为。
6.特殊表现
害羞孩童会有些特殊的表现:犹豫、寡欢、独立性差、被动、退缩、容易忧伤、没有领导能力;爱脸红、说话结结巴巴、咬指甲;不敢正眼对人、较不友善、尽量单独活动、活动量少、易有无目的闲逛等表现。
而细究其根源,不外乎以下几点:
1.遗传
有些小孩从出生以后,就显得比别人害羞一些,这类孩童在小时候即很容易恐惧而且被抑制,这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
2.身体缺陷
若孩童在身体方面有残障或缺陷,往往容易造成小孩害羞。例如:在外表明显与众不同,或器官上有了障碍(如听觉、视觉),通常会使这类小孩变得敏感和容易害羞。
3.缺乏安全感
孩童若缺乏安全感,必然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和信赖。因此有关社交活动的参与,对他们而言,都是相当恐怖的事,结果导致自己孤立。更由于对社交活动的害怕,失去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愈来愈缺乏别人的正向回馈,变得愈来愈害羞。
4.过度处罚
任何过度处罚都可能造成孩子害羞。尤其是公开申斥与羞辱,等于将孩子推上害羞的不归路。
5.不当偏见
偏见会造成害羞。因为家长的偏见是在告诉孩子,即使是他们所爱的人也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别人做负面评价。结果使孩子误认为世界是一个由别人来评判他们的场所,因而变得更敏感、甚至恐惧评判他们的人。
6.父母影响
父母本身就很害羞、沉默,则子女也会有害羞和沉默的倾向,尤其是在遗传或体质方面已经有害羞倾向,而又生活在实际害羞环境中时,更容易使小孩变得很害羞。父母本身的社交方面接触缺乏,在无形中又剥夺和限制了小孩与别人接触的机会,那么,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呢?
1.对孩子进行感情投资
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爸妈和长辈要作出相应的“精神投资”。爸妈要注意及时表扬孩子的优点,使他们为自己骄傲,从而更好地建立自信心;要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2.对孩子的指责少一点
爸爸妈妈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要辩证地分析原因,多注重动机,少强调结果,不能一味地指责。同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讥笑打骂,否则会更加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发展
幼儿时期是孩子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如果大包大揽事事代劳,或是粗暴干涉横加指责,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因此,爸爸妈妈要多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做对时,要给予肯定表扬,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外,还应该鼓励他们下次做好,增强孩子发展自主性的积极性。
4.请求老师的帮助
在集体生活中,最能锻炼孩子的能力。家长应该主动与老师联系,将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告诉老师,请老师多帮助孩子,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5.给孩子提供交往机会
对于害羞、不善于交往的孩子,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对他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做招待客人的小主人;鼓励孩子参加班里的一些讨论或活动等。
6.学会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爸爸妈妈在教育子女时,要采取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形成和善交际、能和人合作又能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如果采用专制的方式,那么孩子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胆怯、看见陌生人害羞等现象。
让怕羞的孩子大方起来
小明是个腼腆的孩子,人多的时候,让他说句话唱个歌什么的,他不是支支吾吾不开口,就是哭着跑开了。因此,爸爸每次带小明出门,回家后都少不了批评他一顿:“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连句完整话都说不出来。”这以后,为了避免尴尬场面,爸爸越来越少带小明出门了。
孩子之所以会形成腼腆内向的性格,与父母的少鼓励、多指责有很大关系。腼腆的孩子一般都会自信心不足,父母一味地指责只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可以想象,一个自信心严重受创的小孩,又怎么可能变得开朗大方呢?有很多怕生的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给自己“丢面子”时(比如让孩子招呼人却没有招呼),都会赶紧向对方解释,“我家儿子太腼腆”或“他是我们家脸皮最薄的”。殊不知,这种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害羞是十分不妥的。这就好似给孩子贴上了一个“害羞”的标签,当这种“我是害羞的”的意识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以后他还会利用这个标识来逃避不喜欢的人——这时,害羞就成为了孩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要改变这种状况,当父母的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正确地对待孩子怕羞的问题。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说话大大方方,响亮清脆,而自己的儿子却扭捏着不愿意吭声,内心里就又气又急,其实,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沃伦·琼斯认为,害羞虽然是一个人的弱点,但害羞的人比较聪明、可靠、讨人喜欢,更能体谅别人。而且,害羞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少言寡语,但勤于思考,多于行动,能吃苦耐劳,更富有创造性和实干精神,成年后也不会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因而多能受到他人的信任。
因此,对于孩子那些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只是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害羞”行为,父母没有必要过于担忧。如果孩子的害羞相当严重,而且既不是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也不是只在一段较短的时期内出现,有可能影响到以后的社会交往和事业时,父母可以耐心地帮助他们进行矫正,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1.我们要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之中,让孩子感到周围的人都很亲切易于接近,对这些孩子说话时语调要和缓,态度要和蔼,情绪要平和,孩子在无心理压力的气氛中,其怕羞的特点容易得到矫正。
2.要逐渐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教给他交往的技能,必要时还要做好他所交往的人的工作,让他们主动些,千方百计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在孩子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给他出难题,要让他在有充分把握时,有准备地当众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周围的认人可、赞扬,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3.有的时候要引导怕羞的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与年岁小些的孩子一起活动,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羞怯,愿意充当有能力、有经验的角色。他们感到自己比小的孩子更优越,乐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显露自己平时不敢流露的才能和交往技巧。
哪怕儿子只有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哪怕孩子的表现还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也要力求表扬到位。父母的表扬,不仅是对孩子的认可和鼓励,更能促使孩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有心地去教育和培养,怕羞的孩子会逐渐大方、活跃起来。
别逼着孩子在人前表演
去年春节的那次家庭聚会,似乎给贝贝留下了心理阴影。那次聚会,贝贝刚一到姥姥家,姨妈舅舅们就逗他,他有些害羞,一直跟在妈妈的身后。亲戚们半开玩笑:“贝贝可是男子汉啊,怎么这么不识逗呢?见不了大场面啊!”好不容易开始吃饭了,没想到大姨一声令下:“今天难得这么团圆,你们小朋友都要先表演个节目给大家助助兴!”
贝贝的表姐露露躲进了厕所,还是被强行拉了出来,拉起了小提琴。贝贝的表弟乐乐被一众长辈拉着“背个三字经来听听”,然后当老师的大姨做起了裁判,评价乐乐“背得不流畅、吐字不清楚、怯场”,于是还要重背一遍,好让大家拍下完美的视频发到朋友圈里。到了贝贝,还没等贝贝妈来得及拒绝,大姨说话了:“贝贝给姥姥姥爷唱首歌吧,要不好吃的不给你吃!”舅舅也用上了“激将法”:“贝贝不唱的话先让妹妹表演,贝贝是男孩子怎么那么胆小呢?还不如妹妹呢!”贝贝妈被说的也没办法,只好逼着贝贝唱了几句。
那次回来以后,本来很爱唱歌的贝贝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不肯开口唱歌,一听到去亲戚家吃饭,就死活不肯出门。
孩子学会了一些技能,当爸妈的当然会为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也有意无意地想让孩子在别人面前表演一下。然而,对于外向、开朗、喜欢在人前表演的孩子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他潜意识中也喜欢在人前表现,而爸爸妈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表演才能。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在人前表演。对于内向、胆小、害羞的孩子来说,爸爸妈妈逼他们在人前表演,那是一场可怕的噩梦,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对孩子的伤害。
也许爸爸妈妈还不知道,当你逼迫孩子的时候,孩子失去了很多。
1.失去情绪识别的能力
大人强迫孩子在人前表演,孩子会学习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情绪伤害就像个轮回,永无止境。以后,他们也不会正视别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和他人相处时,不会顾及对方,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可以做。
2.失去安全意识
孩子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恐惧与羞怯,是与生俱来的。当孩子面对陌生人时,他们会自主地观察、判断:这个人安不安全?这种先天的自我防护能力让孩子只接近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但如果爸爸妈妈剥夺孩子的“安检系统”,那么孩子再接触陌生人时,他们很大程度上就会缺乏安全意识。
3.失去自我主见
在孩子构建自我的过程中,需要自我感觉不受巨大干扰。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或情绪中时,爸爸妈妈非要打断他,强迫他在人前表演,这会让他失去判断,无法坚持自我。
所以说,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一天到晚要求孩子在人前表演这个,表演那个。事实上,即使我们成年人也并非都有勇气当众展示自己。因此,如果孩子不愿在人前表演,爸妈不要一再强迫,更不能因此而责怪或者处罚孩子。而应该引导和鼓励孩子,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才艺。
爸爸妈妈要想改变孩子的害羞行为,引导他们愿意在人前表演,可以这样做:
1.接受他有害羞心理的事实。孩子也是一个有主意的独立的个体,他完全可以不按你的愿望行事。不要因为他没有听你的话而发火,否则他会更退缩。
2.不要当众指责他的行为,说他不好意思在人前表演,否则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了,从而形成这样的性格。
3.你可以鼓励他表演,甚至可以陪他一块儿表演,让他觉得在生人面前表演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爸爸妈妈也这样做了。
4.每次他表演完了,爸爸妈妈都要带头热情鼓掌,让他感到他的行为受到肯定和欢迎,增强了自信心,减少了胆怯和害羞,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愿意在人前表演了,他表演后,千万不能冷落他。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性有时候是天生的。内向害羞只要不影响他与社会正常的交流和沟通,也无大碍。因此在引导害羞孩子时,父母不要老想着完全改变他的个性,那是不太现实的。只要父母用正确的方式,融洽的家庭环境加以引导,会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别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
尧尧是个非常聪明但异常文静羞涩的小男孩,到幼儿园快两个月了,他几乎不开口说话——不管与老师还是和小朋友。根据观察,老师判断他的智力完全正常,尧尧妈妈也说尧尧在家很爱说话,但在幼儿园就是不开口,老师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有一天,老师发现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周一早晨,尧尧妈送尧尧来上幼儿园,尧尧妈看见老师马上让尧尧叫“老师好”,尧尧只是在旁边羞涩地笑,无论如何也不开口,尧尧妈这时忧虑地说道:“我这个孩子从来不说话的,急死我了,不知道能不能改变。”——当时尧尧就站在老师的身边。
在这里,我们想告诉尧尧妈“想要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改变的首要一点就是别轻易当面评价孩子,更别给孩子贴上任何负面的标签!
有很多父母,遇到孩子不肯在人前表现时,就逼迫孩子,实在不行,就自我解嘲地说:“我家这孩子没出息,就是这样胆小害羞。”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不仅仅在打击孩子的努力,更是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永世不得翻身的标签: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胆小,那些事情对我来说根本没法做到……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会在不经意间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说他们“胆小”、“自私”、“马虎拖沓”等等。对家长来说,这不过是一时情绪的发泄,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标签”却像魔咒一般,也许终生难以擦除。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他贴涂上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爸爸妈妈的这些话事实上就是给孩子贴标签,因为孩子害羞而焦虑过度,于是常常不经意地强调了孩子的缺点,往往给孩子带来许多不好的感受。
——因为我很害羞,我可以不用向人问好。
——因为我很害羞,我可以单独一个人玩,不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和互动。
这样的标签更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也给孩子带来了不良的心理暗示。有时孩子原本没有爸妈想象的那样胆小,但因为爸妈不断地责备,孩子变得瞻前顾后,退缩不前。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每一个孩子,都可能表现出某些方面的积极行为,而在另一方面则可能表现出消极的行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朝积极的方面发展。给孩子贴标签,是给孩子的一个定性的消极评价。
害羞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他们特别在乎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自己又无法去做相应的调整,在他们的生活中,这是一个相当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父母更应该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同情理解他们的处境,帮助他们找到化解困境的方法,而不是用他们最难以做到的方式去要求他们立即改变。这样的做法,每次对他们来说都会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将不断地下降。
作为父母,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是他们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如果我们能对孩子充满积极的期待,用赞美、鼓励来与孩子沟通,一直给孩子传达“你真棒”、“你真努力”、“爸爸妈妈相信你”等信息,孩子必定会感受到这些信息,他们就会努力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前进,变得积极向上、乐观开朗。
积极的期待催人进步,消极的期望则会将人推向歧途。如果父母总是以消极的方式定位孩子,给孩子贴上“胆小”、“害羞”、“什么事都做不好”等消极的标签,孩子会认为标签就是自己的属性,从而放弃努力,成为那个令爸爸妈妈头疼的“问题孩子”。
所以,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消极的标签。多看看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关注他的细微进步,用积极的标签来鼓励他,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就像你希望的那般出色。
别因为孩子的害羞而责怪孩子
一位妈妈关心地问9岁的儿子,腼腆是什么感觉?他说:“就像被咒语镇住了,四肢都发僵。”妈妈则说:“咱们深信不管它多么严峻,在咱们的努力下你都能战胜它!”男孩听到这种鼓励后说道:“就像仙女飘然而至,魔咒被解除了。”
通常来说,孩子都希望成为好孩子,但对于害羞的孩子来说,他们最怕的就是爸爸妈妈对他们的批评和指责。很多时候,孩子原本已经对自己的害羞行为而感到惭愧,如果爸爸妈妈还一味地责怪,他们必然会很难受,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因此失去自信。因此对于孩子害羞的行为,家长们就算感到很焦急,也不要因此惩罚或指责孩子,强迫孩子,而要对孩子给予理解和尊重,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理解他们,并正在帮他们找到害羞的真正原因。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以后,他们才会积极主动有效地树立信心。
当众指责孩子的不足,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帮助孩子,而是当众羞辱了孩子,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尽量不要批评孩子,否则哪怕是最温和的方式也很有可能引起孩子的怨愤,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孩子是否辩解,他已经感到自己在别人面前丢了面子。
也许很多家长还不知道,当众指责孩子的后果非常严重!
1.容易错怪误解孩子
爸爸妈妈在没了解清楚事情起因经过的情况下,就对孩子进行指责批评,甚至做出惩罚,那么会让孩子感到受到了委屈,感觉自己很冤枉,因此家长随意指责孩子,经常是会错怪误解了孩子,这也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孩子也是一样。如果爸爸妈妈经常随意指责孩子,甚至是在外人面前对孩子挖苦嘲笑,这对孩子的自尊心是极大的伤害。因此,家长不要经常随意指责孩子,更不要在外人面前贬低孩子,使孩子失去自尊。
3.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
孩子的性格往往是受到家长的先天遗传影响以及后天教育影响。如果家长平时经常指责孩子,孩子的性格养成过程中容易发生性格扭曲,产生叛逆心理。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非经常指责孩子。
总而言之,爸爸妈妈平时应多陪伴和关心孩子,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多从孩子的角度去帮孩子处身设想,不要随意地去指责孩子。
孩子怕生,爸妈别着急
文文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男孩,过年的时候,家里有许多客人来拜年,他就特别怕生人,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敢出来。
爸爸妈妈带他参加朋友的婚宴,他会显得局促不安,当新人入场,音乐响起,大家一起鼓掌的时候,他却大哭大闹,一定要离开,搞得爸爸妈妈好不尴尬。
另外,他的胆子也很小,平时爸爸妈妈带他去公园玩,他连波波池都不敢跳进去。比他小的孩子反而在里面玩得非常开心。
怕生,一般发生在8、9个月到2周岁左右……1周岁左右会达到高峰。是孩子发育过程的必经阶段,害怕看到陌生人,看到陌生人会哭,躲开跑开等,都是怕生表现。
孩子怕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岁仍然存在“怕生”的现象。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造成这种“怕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环境因素
现代家庭多为小型化的3口之家,住的又是高楼独户,关上门就是一个小天地。独生子女在家中多数时间仅面对自己的父母,长年累月不与外人接触,慢慢使孩子形成一种习惯,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势”,认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最安全、最自在,而见到陌生人则感到不安全。
2.教育不当会导致“怕生”
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将孩子闭门独处。
这些父母都是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交往机会,使孩子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就必然会使婴儿期自然的“怕生”现象延续到幼儿期,甚至还会影响到儿童和青年时期的个性。
那么,对于怕生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1.父母淡定。对待孩子的怕生问题,爸爸妈妈一定要持有一颗平常心,千万不要当众指责孩子的缺点,要知道,你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怕生,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觉得自己就是个怕生的孩子。
2.接受孩子的怕生情绪。在遭遇孩子怕生哭闹的情形时,爸爸妈妈一定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拿出博大的胸怀来接受孩子。尽量做到不批评、不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往往在我们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己就会忘记他的怕生行为了,慢慢就会变得大方起来。
3.多带孩子出入公共场合。去应酬或者出去跟朋友聚会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认识接触更多的人。估计一开始他肯定会排斥或者惧怕,我们要温和对待,要表现得以他为骄傲,以他为自豪。让孩子觉得我们并不因为他的怕生而小看他。
4.对新环境和家里的来客尽可能事先给孩子预告,这样孩子就可预先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在大脑里有了印象。可预先给孩子设计一下交流用语等,当客人来到的时候,尽可能鼓励孩子接待客人,及时表扬。对新环境的适应,可先让孩子进入一个类似的环境,先观察或参与,让孩子感觉到环境的存在,避免让孩子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产生强烈的回避反应。爸爸妈妈尤其不要吝惜自己的称赞,应积极奖励孩子行为进步的表现。
5.有意识经常带宝宝接触外界。如节假日带他到亲朋好友的家走走,去公园或游乐场所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一开始我们可陪伴在旁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交换玩具或物品,当熟悉之后可让小朋友们自己玩,使孩子在欢乐中享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和交换分享的乐趣。
孩子不敢当众讲话,爸妈怎么做
家住海淀区的陈女士最近十分苦恼。她今年上六年级的儿子小鲁从小就不爱说话。“以前是觉得孩子还小,不爱说话没什么,可是现在都12岁了,每次带他出门,见到邻居、同事,他也不愿喊‘叔叔、阿姨’,后来越发严重,亲朋好友来家里,他也像见了陌生人似的,最多也只是点个头了事,现在,孩子年纪也不小了,可就是不爱说话,真不知该怎么办?”陈女士烦恼地说。
目前,像陈女士这样困惑的家长有很多。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爱说话?教育专家表示,有些孩子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生理心理的因素。体弱多病,动作迟缓,外貌体态上有缺陷等先天不足的因素,常常会使孩子在生活中受到冷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到心理压抑,逐渐形成一种自卑感,在人多时不敢露面,更谈不上当众讲话了。
2.有的孩子并无生理缺陷,但其神经类型造成他郁郁寡欢。
3.家庭因素。家长专制、粗暴、冷淡、歧视甚至打骂孩子,孩子就会孤僻。
通常孩子小时候见生人容易不爱说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交际面、胆量会随之增大,这种局面应有所改善,如果依然如故,就应加以引导。
那么,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说话呢?
对待第一种类型的孩子,爸爸妈妈应在情感方面给予他们加倍的关心与爱护,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赞扬,特别注意在众人面前列举他们的优点,并给他们讲一讲有关保尔、吴运铎、张海迪等人物的故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大家都很关心他、爱护他,这样孩子在众人面前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和要求了。
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孩子,虽是神经类型造成他们的郁郁寡欢,但成人应给予矫治,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活动,有问题和有自己的见解后勇于说出来,这样各方面才能受到锻炼。
第三种类型纯属环境的影响,矫治的办法是成人应首先亲近孩子、与孩子建立感情,切忌对孩子管制多、批评多、禁令多,即使是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弄清楚原因,然后再决定批评的方式方法。
总而言之,孩子有了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遇到问题就会进行自我调节。这样他们就会渐渐变得活泼开朗。
现代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许多场合,敢于、善于当众讲话,是向他人展示自己才能的重要方式。特别在工作汇报、经济洽谈、理论研讨、艺术交流、诉讼争辩、纠纷谈判……这些场合,当众讲话的能力尤其显得重要。实践证明,敢于并善于当众讲话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好印象。因此,他们在求职应聘、提拔晋级以及工作学习中,将会赢得更多的机遇、争得更多的权益、得到更多的尊重、获取更多成功的机会……
鉴于此,请爸爸妈妈们尽早地培养孩子当众讲话的能力,让他们早日具备在大庭广众面前能大胆流畅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抓住一切机遇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别让孤独带走孩子的笑容
迈克尔·杰克逊走了,众所周知,这位世界级偶像的人生并不快乐,他不止一次说过:“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
他说:“我根本没有童年。没有圣诞节,没有生日。那不是一个正常的童年,没有童年应有的快乐!”
他5岁那年,父亲将他和4个哥哥组成“杰克逊五兄弟”乐团。他的童年,“从早到晚不停地排练、排练,没完没了”;在人们尽情娱乐的周末,他四处奔波,直到星期一的凌晨四五点钟,才可以回家睡觉。
童年的杰克逊,努力想得到父亲的认可,他“8岁成名,10岁出唱片,12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歌曲歌手”,但仍得不到父亲的赞许,仍是时常遭到打骂。
心理学表明:12岁前的孩子,价值观、判断能力尚未建立,或正在完善中,父母的话就是权威。当他们不能达到父母过高的期望而被否定、责怪时,他们即便再有委屈,但内心深处仍然坚信父母是正确的。杰克逊长大后的“强迫行为、自卑心理”等,当和父亲的否定评价有关。
父亲还时常嘲笑他:“天哪,这鼻子真大,这可不是从我这里遗传到的!”杰克逊说,这些评价让他非常难堪,“想把自己藏起来,恨不得死掉算了。可我还得继续上台,接受别人的打量。”
其后,迈克尔·杰克逊的“自我伤害”,多次忍受巨大痛苦整容,当和童年的这段经历有关。
杰克逊在《童年》中唱道:“人们认为我做着古怪的表演,只因我总显出孩子般的一面……我仅仅是在尝试弥补从未享受过的童年。”
杰克逊说:“我从来没有真正幸福过,只有演出时,才有一种接近满足的感觉。”
曾任杰克逊舞蹈指导的文斯·帕特森说:“他对人群有一种畏惧感。”
在家中,杰克逊时常向他崇拜的“戴安娜(人体模特)”倾诉自己的胆怯感,以及应付媒介时的慌恐与无奈。
他和猫王的女儿莉莎结婚,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但两人婚姻生活并不愉快,莉莎说:“对很多事我都感到无能为力……感觉到我变成了一部机器。”1996他又与黛比结成连理,但幸福的日子持续也并不长,1999年两人离婚;之后,他又与布兰妮交往甚密,但布兰妮却一直强调:我们只是好朋友。
杰克逊直言不讳地承认:“没有人能够体会到我的内心世界。总有不少的女孩试图这样做,想把我从房屋的孤寂中拯救出来,或者同我一道品尝这份孤独。我却不愿意寄希望于任何人,因为我深信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
很明显,造成这位天王巨星不幸人生的因素有很多,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他成了“人世间最孤独的人”,并且孤独地走完了一生。
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孤独的人很多,又或者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孤独感,然而,千万不要让孤独成为一种常态,这不正常!
沉溺于孤独的人害怕与人交往,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将自己封闭起来,逃避社会,畏惧生活,孤芳自赏,无病呻吟。他们没有朋友,更没有知心的朋友;他们喜欢自己更胜过喜欢别人,有些“自恋”的味道;他们骨子里是有些自卑的,总是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接受,索性干脆拒绝和别人接触;他们多以家为世界,以电脑、电视为朋友,只有宅在家里才心安,离开了这个环境,就会感到不安全;他们根本不懂得也不知道如何填补自己的心灵空虚。
杰克逊的遭遇发人深省,幼年时期留下的阴影在他的心里挥之不去,最终走上不归路。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节奏逐渐加快,一些父母忙于事业而无暇照顾孩子,有时候一周也抽不出一天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很不利的,缺乏陪伴的孩子经常会觉得孤独,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盲目地行走,长期下去很容易发展成自闭症。专业的教育知识很重要,但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就是陪伴孩子。
想想我们做父母的,一天有多少时间给了孩子?试问一些问题:“今天你和孩子聊天了吗?你今天陪孩子读书了吗?晚上陪孩子吃晚饭了吗?和孩子一起解决学习问题了吗?你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了吗?你观察到您的孩子今天是快乐的呢还是郁闷的呢?您的孩子喜欢和您无话不谈吗?您有多长时间没有拥抱和鼓励您的孩子了呢?”这些问题,想必很多父母都无法回答也没有做到吧。
看看我们都在做什么?“爸爸加班,儿子你自己打篮球吧。”“今天爸爸妈妈要参加一个聚会,儿子你去吃麦当劳吧。”“儿子,今天你去爷爷家吧,爸爸妈妈要去出差了。”
——每天,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疲于奔命,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自己的娱乐,而每次的借口好像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物质生活更加充裕。长久以来,父母一直自我安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才去这么拼命,等挣足了钱再来陪孩子吧。父母的确很辛苦,但是孩子的成长不会等到我们有钱了才长大。我们要挤出时间来陪孩子,不要等孩子出现了问题,才回忆起有好长时间没有陪孩子吃饭了,好长时间没有和孩子下盘棋了,好长时间没有和孩子聊聊天了。为了陪孩子,我们要尽可能取消一些应酬,多抽时间陪陪孩子。
有些东西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孩子不是产品,不合格可以重新生产回炉,孩子不是雕塑品,随随便便的由我们家长把不喜欢的部分刻掉。孩子的好习惯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和孩子在一起,是父母的责任,更是幸福!爸爸妈妈们,请尽量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陪孩子吧!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孩子潜力无穷,你会明白孩子多么需要你,你会懂得没有什么比得上一家人暖烘烘地吃一顿晚饭那么温馨,你会顿悟什么叫生活每一个不同的明天而不是重复昨天。
帮助孩子远离孤僻的漩涡
小伟的父母都是教师,而且只有他这一个独生子,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小伟从小就被“圈养”在家里。小伟的妈妈特别爱干净,其他小朋友到他家里玩,如果把屋子弄乱了,她会很不高兴,并警告小伟,下次不要把小朋友带到家里来。就这样,小伟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少,他也越来越不爱与小朋友们交往了。等小伟稍大一点以后,爸爸妈妈又常告诫他,外面坏人多,对谁都要提防点,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小伟上初一那年,一天晚上,他上完自习,独自一个人回家,发现在一个小巷子里,几个社会青年正在殴打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孩,父母的叮嘱顿时变成了他亲眼目睹的事实。他吓得瑟瑟发抖,拼命地跑回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恐怖的感觉才慢慢消失。恐怖的意识虽然消失了,但恐怖的痕迹还是存在。每当小伟看到陌生人,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在惶恐、矛盾、徘徊中,他变得越来越孤僻。
孤僻的人,将自我封闭于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的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人的交往而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种情况在孩子身上更容易发生。常见的表现是:自闭、胆怯、自私、任性,不帮助别人,也不让别人帮助,忽而自傲,忽而自卑。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错,显示智商颇高,但情商可能偏低。不仅交往能力不足,而且不会妥善处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长久关闭在与爸妈的小天地里,没有同小朋友玩耍的环境,更难交得知心朋友而导致的性格变异。
孤僻是一种严重的性格发展障碍,通常可以觉察得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孤僻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不太喜欢和人亲近,即使面对父母也会有疏离感,对父母的呼唤及亲近没有什么反应。当家人要抱起他时,不会伸手表现出期待被抱着的姿势,面对下班的父母也没有分离的不适。
2.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孤僻的孩子不会和小朋友进行交往,找小朋友玩的时候常常突然拍人一下或者拽下衣服,然后自己转身就走了。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那里玩,或者一个人看着外面发呆。
3.对周围漠不关心。孤僻的孩子常常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似乎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游离,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用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4.语言障碍突出。大多数孤僻的孩子语言都很少。有的孩子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孩子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孩子时常会发出尖叫。
5.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孤僻的孩子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孩子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孩子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6.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孤僻的孩子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个4岁孤僻儿童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因而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缺陷。
实践证明,在良好的方法引导下,孤僻的孩子上述的诸多症状会有所控制和好转。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多关心孤僻的孩子,给孩子以温暖,并引导他们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1.爸爸妈妈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越来越孤僻。假如爸爸妈妈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谁都不如,因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
2.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当前,由于家居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父母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父母要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让孩子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生活。
3.教育孩子正确看待交往中的挫折。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可是由于孩子的性格不同,他们对挫折的反应也就不一样。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从而使孩子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4.增加孩子的“参与”意识。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游戏机等,对周围的东西不闻不问,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不参与的态度。父母必须中断孩子的这些着迷的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鼓励孩子陪同父母外出采购、参与做饭或帮邻居取奶、取报、送信等,来让他与人进行交往及培养他助人为乐的精神。
5.要坚持每天带孩子出去到有同龄小孩玩的地方活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多带孩子到有同龄孩子的家庭串串门,让孩子多多与别的小孩子接触。因为和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孩子们相对来说会比较放松,也更容易开口和别人交流。
6.在与年龄偏小的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要充分给予孩子适应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注意细致地观察、挖掘他的长处,创造条件使孩子得到表现的机会,经常以商量的语气、信任的目光、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好朋友。
引领孩子走出社交恐惧症的阴影
南南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了,现在见到生人都害怕。小区的其他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他从来只远远地看着;在外面从来不说话,只喜欢在家里抱着他的玩具狗独自玩;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主动和南南打招呼,南南就故意装作视而不见,总是躲在父母后边,现在见到生人都害怕。
每一个孩子最终都要从家庭走向社会,对社会的不适应,过分的腼腆羞涩,会妨碍性格的发展和完善,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是否拥有朋友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关心孩子就一定要关心他们的交友,帮助孩子就一定要帮助孩子的交友。一个好朋友的影响力等于或者超过一个好的老师。
孩子交朋友看起来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我们忽视了孩子们常常需要父母的引导才能正确地结交朋友。过去人们大都认为,孩子直到上学的年纪才会开始发展真正的友谊,现在的研究却表明,孩子发展亲密的关系最早可以从1岁开始。等孩子到了3~4岁,建立这样的亲密关系对他们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样的关系会让孩子在学校的最初几年感觉很自在,这是他们非常需要的。大多数家庭的台历上会有孩子约小伙伴一起玩的日子的标记,这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现如今,“人际关系”技能已被列为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正像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所说的那样:“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心理学家勒纳·屠阿说,我们应该从最普通的基础开始,也就是说,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教起。孩子常常模仿着他们看到的社交习惯和方式,其中,他们最容易学到的就是父母在家里接待来访者的习惯和方式,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孩子听父母讲话时会不耐烦,有时候会打断父母的谈话,让父母分享他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和孩子谈话时,父母应该采用轮流讲话的方式,要多听他讲话,而不是向他训话。
1.鼓励孩子要大胆交往,父母适度的提醒、节制是必要的。但是,必须看到朋友对孩子发展不可或缺,限制过多往往会得不偿失。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交往,特别引导孩子为弥补个人缺陷而交往,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的机会,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突破性和均衡性的发展。
2.欢迎孩子带朋友回家,如果你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又打扫得一尘不染,而几个调皮的孩子进入你的家门,你会欢迎他们进来吗?如果你这么做了,家虽然被搞乱了,却成为了孩子们的天堂;如果你拒绝了孩子们,哪怕稍有不悦,敏感的小精灵们都可能敬而远之。你一定明白,两种态度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毫无疑问,让孩子拥有伙伴并快乐地生活,比房间的整洁漂亮重要上万倍!
3.允许孩子有异性朋友,男孩和女孩的交往的确需要关注与指导,但是孩子们是需要有和异性相处经验的,因为社会本身就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迟早都要面对,况且孩子长大以后哪个不面对恋爱、婚姻等诸多问题,因此强制不如疏导,回避不如面对。要做开明的父母,当然这里的朋友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4.鼓励孩子出去玩,请父母朋友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吧,你一定会悟出一个生活经验,那就是大部分人是在户外活动中结识的好朋友,许多难忘的友谊也是在户外活动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