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是个技术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用心听,听见 听清和听懂

一个时时运用耳朵的人,肯定比只用嘴巴的人更讨人喜欢。在跟人聊天时,只顾自己高谈阔论、说个不停,丝毫不顾及对方感受,不仅是一件很失礼的行为,也会让人觉得你情商很低。学会倾听,是我们与人成功聊天的基本功之一。

人人都有被倾听的心理需求

从人性的本质来看,每个人最关心的都是自己。要使别人喜欢你,那就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鼓励别人多谈论自己。

乌顿在纽约的一家百货商店买了一套衣服。可这套衣服穿上却很令人失望:上衣褪色,把他的衬衫领子都弄黑了。不得已他又来到该商店,找卖给他衣服的店员,告诉她事情的情形。乌顿想诉说此事的经过,却被店员打断了。店员一再声称:他们已经卖出了数千套这种服装,乌顿是第一个来挑剔的人。正在乌顿和店员激烈争论的时候,另一个店员也加入了,他说所有黑色衣服都要褪一点颜色,并强调这种价钱的衣服就是如此。

当时,乌顿听到这些,简直气得冒火,店员不仅怀疑他的诚实,而且还暗示他买的是便宜货。乌顿恼怒起来,正要骂他们,正好经理走了过来。他懂得他的职责,正是他使乌顿的态度完全改变了。

他先静静地听乌顿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当乌顿说完时,店员们又开始插话表明他们的意见。而此时经理却站在乌顿的立场与他们辩论,他不仅指出乌顿的衬衣领子是明显地被衣服所污染,并坚持说,不能使人满意的东西就不应在店里出售。他承认自己不知道衣服褪色的原因,并请乌顿提出他的要求。

就在几分钟前,乌顿还预备要店员留下那套可恶的衣服,但现在却决定听取经理的建议。经理建议乌顿再试穿一周,如果到时仍不满意,就来换,并向乌顿道歉。乌顿非常满意地走出了该商店,一周后这衣服没有毛病,乌顿对那家商店的信任又完全恢复了。

请不要忘记在与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要、他的问题,比对你及你的问题要感兴趣千倍。正如《读者文摘》中所说:“许多人之所以请医生,他们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倾听者。”

林肯在美国最黑暗的内战时,写信给伊利洛斯的一位老友,邀他到华盛顿来,要与他讨论一些问题。这位老友应邀前来白宫,林肯同他讲了有关黑人的诸多问题。谈论数小时后,林肯与老友握手道别,并把他送回伊利洛斯,竟没有征求他的意见。数个小时的谈话中,几乎所有的话都是林肯在说,那好像是为了舒畅他的心境。谈话之后,林肯对老友说谈话之后他感到安适。这位老友事后说,当时他只是一个友善的、同情的倾听者,他并没有为林肯做什么。

做一个倾听者,那是我们在困难中都需要的,那常是愤怒的顾客所需要的,那也是一些不满意的雇员、感情受到伤害的朋友所需要的。

愿意倾听,你会处处受欢迎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这是先哲遗留下来的至理名言。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要使人对你感兴趣,那就先对别人感兴趣。

最成功的商业会谈的秘诀是什么?注重实际的著名学者依里亚说:“关于成功的商业交往,并没有什么秘密——专心地倾听那个对你讲话的人的话最为重要,没有别的东西会令他如此开心。照此下去,合作成功是自然的了,也再没有比这更有效的了。”

实际上,即使那些嗜好挑剔别人毛病的人,甚至一位正处于盛怒的批评者,也常会在一个具有包容心与忍耐力且十分友善的倾听者面前妥协,即便那气愤的找事者像一条大毒蛇张开嘴巴吐出毒信的时候,也一定要沉着,要克制自己。

以纽约电话公司应付一个曾恶意咒骂接线员的顾客为例:这位顾客态度刁蛮,满腹牢骚十分不容易对付,他甚至威胁要拆毁电话,拒绝支付他认为不合理的费用,他写信发给报社,还屡屡向消协投诉,致使电话公司收到数起诉讼案件。

最后公司中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被派去访问这位不近情理的顾客。这位“调解员”静静地听着,并对其表示同情,让这位好争论的仁兄尽情地发泄他的满腹怨言。

“我在他那儿静听了几乎有三个小时,”这位“调解员”讲述道,“以后我再到他那里,仍然耐心地听他发牢骚,我一共访问了他四次,在第四次访问结束以前,我已成为他创办的一个团体的会员。有意思的是,就我所知,除这位先生以外,我是地球上这个团体的唯一的会员。”

“在这几次访问中,我耐心倾听,并且同情他所说的每一点。我从未像电话公司其他人那样同他谈话,他的态度慢慢变得和善了。我要见他的真实目的,在第一次访问时没有提到,在随后的两次也没有提到,但在第四次我圆满地解决了这一案件,使他把所有的欠账都付清了,他也撤销了向消协的投诉。”

毫无疑问,这位仁兄自认为在为正义而战,在为保障公众的权利而战,但实际上他需要的是自重感。他试图通过挑剔、刁难来得到这种自重感,但在他从公司代表那里得到自重感后,他所谓的满腹牢骚就化为乌有了。

倾听者虽然不开口说话,但聪明的倾听者往往积极地参与对话,当然这不容易做到。要做到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而且要真心投入,还能不时地问一些问题,鼓励对方多谈。其中包括机智、周到、不离题、简洁等特点。

其实,表示积极参与谈话的方式很多,绝不需要动不动就插嘴打断别人的讲话。方式虽然很多,但我们用不着招招纯熟。善于聆听的人经常应用几种自然轻松的方式,关键是要实际有用。

这些方式包括偶尔点点头,偶尔附和一两声。有些人会换个姿势或俯身向前,有时候微笑一下或招一下手,而目光的交流最能显示你是一位友好的人,因为这表示:“我在非常认真地听你说自己喜欢的事情。”谈话中途停顿时,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继续让他表现下去,让他有话可说、能说、想说。

最为关键的并不是你应该采取哪一种倾听技巧,因为这绝不是一件机械化或一成不变的事。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善于倾听,会让你处处受人欢迎。

耐心而礼貌地听人说话

听话的艺术确实是一门多方面的修行,不仅需要你能听,还需要你会听。没有耐心和礼貌的人是无法得到完整的信息的。

有耐心才能求得“真经”,但除了耐心外,倾听还需要良好的修养和品性:你得有礼貌,以礼待人。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告诉你完整而正确的信息。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骑着快马赶路,很久都没有找到住处。忽然,他看到路边站着一位老农,他在马上远远地就高声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客栈还有多远?”

老人随口说道:“无礼!”年轻人却以为这位老农告诉他是“五里”,于是策马飞奔,向前驰去。

结果,一连跑了十多里地仍不见人烟,他恨恨地想:“这老头真可恶!”并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间,他醒悟过来,“莫非他说我‘无礼’?”于是他调转马头,往回赶去。

再次见到那位老农,他还在路边耕耘。这次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连忙翻身下马,亲切地叫了一声“老人家”。还没等他发问,老人就说:“你已经错过了客栈,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住一宿。”

有礼有节可以求得“真经”,人人都喜欢谦逊、懂礼貌的人。在倾听的时候,要掌握正确而完整的信息,礼貌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衡量一个人品性和道德的标准。如果你所听取的信息是非常有价值、有分量的,你就应该用最起码的尊重表达你的谢意,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也就不能指望别人会对你倾囊相授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时,曾经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那时,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校园里开出了几朵很大的玫瑰花,因为非常漂亮,所以每天都会吸引很多的学生前来围观。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时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采摘一朵玫瑰花,他心里很生气,“这种做法太自私了,玫瑰花是给大家欣赏的。”但是,他转念一想,这个小女孩是不是有什么原因才这么做的,他想知道这个小女孩的想法。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叫住了这个“调皮”的小女孩,慢步到她的身边,耐心地询问小女孩这么做的原因。小女孩感觉很羞愧,她支支吾吾地回答苏霍姆林斯基说:“奶奶病得很重,她住进了医院。奶奶不相信校园里有这么大的玫瑰花,我采摘这些玫瑰花是想告诉奶奶,我说得没错。”耐心听完小女孩的回答后,苏霍姆林斯基立即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面对小女孩摘花的违纪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粗暴地批评制止,而是温和、耐心地询问原因。因为只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话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才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而做出后悔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正是这样做的,才从小女孩的回答中发现了一颗纯真的心灵、金子般的爱心。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话,常常打断别人的话,或者断章取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生活里很多矛盾和问题就是因为这种没有耐心的行为所引发的。

在生活中这种无礼的行为也确实处处存在,很多人也许有着执着求知的毅力,能吃苦,却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时常有人听不得别人的“絮叨”,直接让别人说出他想知道的结果,一副很不客气的样子;也有人觉得获得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要求,于是出言不逊,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这些没有礼貌的行为最终会使自己受害,因为想要别人以礼相待,告诉你想知道的信息,你首先就得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站在别人立场上听人说话

在人际交往中,善解人意的人总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因为善解人意的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体谅别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这样的做事方法会让有困难的人感觉到友爱和温暖,所以人们喜欢和有这种性格的人交往。

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听别人说话、为别人考虑还需要有一颗和善友爱的心。

有一户人家,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在城里租一套房子。这对父母带着孩子在城里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一处满意的房子。

当他们十分疲倦的时候,看见一处小区的窗户上贴着房屋出租的标志,于是这对父母带着孩子敲开了主人的房门。

开门的是一个老者,他打量了一下这三个人,然后问:“你们要找谁?”

孩子的父亲说:“我们看见您贴出来的出租标志,想看看您的房子。”

老者摇着头说:“对不起,我不喜欢把房子租给有小孩的家庭。”

这对父母听见老者这样说十分失望。他们带着孩子离开了。刚走出这个小区的大门,孩子忽然说:“爸爸妈妈你们等着我。”说完,他就朝小区里面跑去。

孩子来到老者的门前,又一次敲开了门。他对这个老者说:“爷爷,您能把房子租给我吗?我没有孩子,只有父母。他们不会弄乱您的屋子的。”

老者看着这个孩子,忽然意识到他刚才的话伤害了孩子。这样的话,让孩子觉得他是一个被厌弃的人。老者看着这个懂事的孩子,决定将房子租给这个家庭。

老者听到孩子的话,及时和孩子做了一个位置的互换。假设自己是孩子,听到这样一番话后会怎么想呢?这样,老者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自然就放下了自己的偏见。

人们在交流中,总是希望自己所讲的内容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比如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受了委屈找另一个倾诉,一方将自己的痛苦说出来,听的这一方总是点头说:“我知道,我都明白。”这会让感到委屈的朋友不再难过,因为他的委屈朋友理解,这样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是替朋友分担了一部分的心理负担。如果倾听的这个人没有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听,当朋友说出自己委屈的时候没有反应,这样做很可能会让两个人的友谊破裂。

有一个篮球教练带领着他的球队在职业运动场上获得了很多次冠军,记者采访他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个教练总是说:“我最不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我的队员大声呵斥。比如因为疏忽弄丢了一个球或者在训练的时候精神状态不佳,我都不会对他们大声说出我的不满。”

在球员的眼里,他们的教练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第一个原谅他们、听他们解释原因的都是教练。

很多时候,有些错误是根本不该犯的,如某个球员走神。在这个犯错的球员做出解释的时候,教练总是很耐心地将他的解释听完,然后告诉这个球员:“我明白你面对的是怎样的压力。”这样的沟通方式让球员心里充满深深的感激,在每一次关键比赛的时候,他们总会尽全力来完成比赛。

这个教练说:“在队员和我争吵的时候,我也不会和他们争吵,我总是听他们把自己的牢骚发泄出来,因为我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知道他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压力。”

这个教练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站在球队队员的立场上听他们诉说,能够设身处地地跟球员做角色的转换。

要理解人,听懂人,与人和谐相处,其实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知道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有深刻的体会自然就能理解他人。这样一来,和谐相处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通过交谈细节判断人物身份

人说话跟自己的性格和职业以及精神状态都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听话的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能从说话人的话语里判断出他说话的含义以及包含的身份特征,那么就会让自己在交际的时候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这样就能很快地掌握对方的信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为自己赢得先机。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我国一位著名的行为学家也曾经说过:“人类有两种表情,一种表情是脸部呈现的,一种则是用语言传达的。”这样看来,语言其实就是人们的第二种表情。在任何场合的交往中,语言的沟通都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听懂别人在说什么。听懂说话人的真实意思,才可以知道说话人的身份。

在《水浒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林冲被发配充军,住在一个草料厂。因为风大雪大,草料厂又太破旧,林冲住的那两间草料房竟然被雪压塌了。林冲自外面回来,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禁暗暗叫苦,他忽然想起在不远处有一座山神庙,于是决定到那里暂避一晚。

夜晚来临,林冲在庙里忽然看见草料厂着火了,准备出去救火,就在此时,听见门外有人说话。

其中一个人说:“我们设的这条计谋好吗?”

另一个人说:“真是多亏了管营、差拨两位大哥用心。这样我回京以后,一定会禀告太尉,保证你们二位都能做大官……”又一人说道:“林冲这次被我们对付了以后,高衙内的病一定就会好了。”接着这几个人又说了一番京城的情况,然后一人说:“这次我们火烧了草料厂,林冲若是被烧死,就罢了。如果没有被烧死,这个火烧草料厂的罪名他也是背不起的。”这时一个人提议说要回城去,但是另一个人说道:“再等一等吧,看看能不能拾到他的一两块骨头,这样我们回去复命的时候,太尉和衙内也会夸咱们办事办得好。”

林冲听到这样的对话,即使没有看见这几个人,也已经知道了这几个人分别是陆虞候、差拨和富安。

在这场对话中,陆虞侯的身份在一句话中就表现出来,他说这次多亏了差拨和管营,在他自己回京城以后一定会向上禀告,提升他们做官。他是高俅的心腹,地位特殊,身份自然不同,而且这次来办这样的事情。他用做官来表示许诺,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身份一定比另外两个人的身份要高很多。通过这样的说话方式,不看人也知道说话的是一个特殊身份的人,而林冲自然能从这样的对话中听出这个人就是陆虞候。

而另一个说:“林冲这次被我们对付了以后,高衙内的病就会好了。”首先他知道高衙内生病了,这样就说明他一直非常了解高府内部的事情,但是他说话又是一种顺竿爬的口气,让人很容易知道这个人一定是高府的一个下人,林冲便知道这个人是富安。那么不用说,剩下那个人就是差拨了。

通过这样的一番对话,这几个人的身份就被清晰地分析出来,即使不用看人,听他们说话的口气和内容也已经知道他们各自的身份了。

一般来说,听人说话,就知道别人是什么身份并不难,根据这些人在说话的时候最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有什么样的话在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是频繁出现的,就很容易判断出他人的身份。

首先,经常说“应该”“必须”“必定会”等这类词语的人。

在和别人说话的过程中,会经常或者反复使用这些词语的人一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比较理智和冷静,有充分的自信,觉得自己能够在谈话的过程中说服别人。这样的人一般都是领导者,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上述的词语出现得比较频繁。

其次,在说话的过程中会用“可能是吧”、“或许是”或者“大概是”这样词语的人。

这种人一般不会将内心的想法轻易地透露出来,自我防范能力比较强。在待人处世的时候,一般表现得都比较冷静和理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在工作和人事关系方面处理得不错。当然,在用这样的词语说话的时候,也有表示以退为进的意思。

再次,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喜欢用“啊”“呀”“这个”“那个”等这类词语的人。

这样的语气助词在一个人说话的过程中频繁地出现表示此人是有一定地位的,一般拥有一定职权的人喜欢在说话的时候用这样的语气助词。这样的说话方式,不但能表示他们的身份,同时也是一种职业的惯性。当然,也有些特殊的情况,比如一个人的反应速度比较慢也喜欢用这样的词语。但是在没有此类情况的时候,使用上述词语的人大多数都是拥有职权和地位的人。

最后,在说话的时候喜欢用“但是”“不过”的人。

这样的语气一般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也反映了说话人温和、委婉的态度,用这样的词语说话的人一般是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每天要面对的人有很多,有的时候在同一个时间里要面对非常多的人,这样在说话的时候,就要尽量用温和、委婉的语气,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还可以不用拒绝对方。在保护了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没有得罪别人。

把话听准了,听全了,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把话听准了才能做出正确的反馈,如果连对方的意思都听不明白,搞不清楚对方究竟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针对的是谁,那么听到的话就是毫无意义的。听得准才能说得好,听得全才能会对意。如果听错了、听偏了,那么你在交谈中也就失去了优势地位,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听出对方话里的关键之处

语言的艺术就在于同样一句话也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语气、语速的不同也会导致截然相反的两种意思。听话的目的就在于做出适当的判断和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听出事情的轻重缓急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圆滑处世,做到游刃有余。

比如一个“喂”字,如果事情非常紧迫,而你当时情绪又很紧张的话,你就会直接短促地喊“喂”。但如果是朋友约你吃饭或者谈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时,电话里的谈话语速会平静而缓慢,仅仅开头打招呼的一个“喂”字就会延长发音。所以说,根据说话人的语气、语速的不同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并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动才是聪明人。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本末倒置,就会遭人怨恨,有时甚至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很多人听话没有节奏性,听到的就是单调的文字,因此他们不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执行起来就会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某公司办公室里,忙碌的员工莉莉正在奋力地工作着。老板走了过来,说:“帮我把这份文件整理一下,很紧急,快点。”说完,老板就转身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

莉莉心中很不悦,“快点……哼,哪份工作不是重要的?手头的工作都没忙完,还要整理一堆新文件!”于是她继续噼里啪啦地忙自己手头的工作,“不管它,先忙完手头的工作,省得晚上还要加班加点。”

过了一会儿,老板打来电话催促:“好了没有?”

“知道了。”莉莉挂了电话,开始整理老板的文件,边整理边抱怨。

这时老板又打来一个电话:“顺便打印一份去年的报价表。”

于是莉莉又慢吞吞地整理起报价表。接下来老板又催促了几次,弄得她非常不耐烦,“这么多事情,我先做哪样啊?”老板听到这样的回答当然很气愤,不久莉莉就被辞退了。

莉莉的失败在于不会安排时间,不会倾听别人的话,不懂得按照紧急、重要的程度来安排事情的先后。只要善于倾听,就会处世圆滑,凡事都有缓和的余地。但如果对方的事情是迫在眉睫的,你却悠然自得地讨价还价,当然会自讨没趣。

听话要听音,更要听出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可按部就班。事情有轻重缓急,执行起来当然也会有先后,只有把对方的信息抓得准才能反馈得正确,让对方满意,并对自己的处世产生积极影响。

话要听精准,别犯主观的错误

听人说话话时,需要我们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把别人的话听准,不要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来倾听,只有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倾听,才能确保自己所得到的信息是比较客观的,也才能确保行动不会出错。

话需要客观地听,就如同说话需要从客观的角度来阐述一样。但是很多人之所以误听就是因为在倾听的时候融入了个人的主观意识,附加了个人的主观色彩,所以听到的信息就不准确了。

但事实上,一个人很难做到不被自己的感情所左右,倾听的时候也是如此。曹操的本性就在听话的时候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总会在听到的只言片语中分析个人的得失,把听到的话附上主观色彩,因此才导致他误杀了好人。造成这种后果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错听,在听话的时候带着个人主观色彩,以至于产生了误解。

在生活中这种错听的例子很多,我们难保自己不会带着主观色彩去听话,从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中就开始分析、揣摩别人话中的意思。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而且如果自知听到的信息是不全面、不正确的,还要依照自己的判断去行动,那么结果很可能是无法收拾的。

办公室里的办事员刘松涛,一天到晚都想着如何巴结上司,好混个办公室副主任来当当。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松涛终于逮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天,上司点名让刘松涛陪他到外地出差。刘松涛私下里就有了想法:这是上司对我的信任。他不禁受宠若惊,同时又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一下,把握住这次巴结上司的机会。

傍晚时分,刘松涛和上司到了外地,住进了一家宾馆。刘松涛早早地为上司准备了全功能瑞士军刀、电动剃须刀、名牌摩丝等外出生活用品。对于刘松涛的精心照顾、考虑周全,上司非常满意。上司拍着刘松涛的肩膀说:“刘松涛心挺细的嘛,好好干,有前途。”刘松涛听到上司的赞赏不禁得意起来,他觉得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已经在向他招手了。

刘松涛在回宾馆的时候看到上司住的房间屋门是虚掩的,于是走近了准备敲门进去汇报一下自己的思想,却在这个时候听到房间里传出上司的声音,原来上司正在打电话。刘松涛隐约中听到了上司最关键的一句话:“想去海南旅游。”

刘松涛心想一定要满足上司的这个愿望,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为此,刘松涛暗中让宾馆帮他预订了两张去海南的飞机票,并擅自更改了返回单位的日期。

等到会议结束,到了预订返回的日子时,刘松涛喜滋滋地掏出两张飞往海南的机票递到上司面前。“这是什么?”上司一脸的诧异,然后脸色立刻就阴沉了,“为什么要改变行程?谁让你这么干的?”

面对上司的斥责,刘松涛觉得很委屈。他支吾着说:“老板,您不是在宾馆打电话时说很想去海南旅游吗?所以,我就帮您安排了这次旅游……”

“你胡说。谁说我想去海南旅游了?我那是给家里打电话呢,我儿子一直想独自去海南旅游,我不同意。”

刘松涛顿时傻了眼,一心想巴结上司结果因为听错了话,又擅作主张更改返回单位的日期被上司狠狠地斥责了。这下不仅耽误了上司的工作,而且还因为办错了事情,给上司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他似乎又看到了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在向自己挥手,不过这次是向他挥手告别。

刘松涛的失算源于他的错听,他带着个人主观色彩填补了自己没有听清的部分。一心想巴结上司的思想让他失去了判断力,结果导致自己错听,而且又按照这种错误的信息办错了事,触怒了领导。

生活中不乏刘松涛这样的人,他们因为没有听准别人的话,或者是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来听,所以误听、错听了还不自知,结果也可想而知。

生活中,由于主观意识作祟,人们常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譬如,在习惯了某一种说法以后,在听到和这个说法相反的说法时,自然会对相反的说法产生怀疑,即使这个新的说法是正确的。这种错误很不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在日常的人际沟通中应尽量避免犯这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