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梳理负面心理,还给孩子心灵健康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开心理困惑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孩子自己解决不了,也无法从心底里过了这个“坎儿”,就会选择逃避,或者沉默。
张栋今年11岁了,成绩优异,性格温和,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但是有一天,张栋放学回家之后突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说话,一直到吃完饭的时候也不见走出房门。妈妈敲了敲张栋的卧室门后轻轻地走了进去,问道:“不饿吗,儿子?”张栋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妈妈很是疑惑,一定是出了什么事,儿子平时回家会和自己说很多学校里的事情,今天怎么沉默不语了?
妈妈也没有催张栋出去吃饭,而是坐在他旁边,对他说:“我知道我儿子很优秀,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我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只是有的时候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我儿子身上的优点,就像妈妈做菜很好吃,可是这件事只有爸爸和张栋两个人知道,唉。”说完,妈妈还故作失望地叹了口气。张栋“扑哧”一声笑出了声,开口说道:“明明是爸爸做饭好吃好不好?”“哈哈”,妈妈也跟着笑了起来,随后柔声问道:“告诉妈妈,今天学校里发生什么事了让你这么不开心?”
张栋微微低下头,说道:“马上就要开运动会了,班上竞选领队,我没被选上,以往每次我都是领队,妈妈,是不是班上的同学不喜欢我了?他们为什么不选我?”妈妈温柔地抚摸着张栋的额头,轻轻地把他搂在怀里,轻声说道:“每年总是你,现在换作其他同学也好了,你从来都没有体会过在队伍中和大家一起保持队形的责任和使命感,不管你站在哪一个位置,只要站好自己的岗,都是最棒的!”听了妈妈的话,张栋重重地点了点头,从妈妈的怀里站起身,拉着妈妈的手说:“走,我们去吃饭,明天我还得站方队去呢!”母子俩相视一笑。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和谐的母子关系对于孩子的后天成长而言至关重要。父母应当懂得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孩子出现烦恼的时候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及时帮助孩子梳理心理困惑。
孩子步入校门之后,有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在班级之中有一定的职称和责任,他们的身体在茁壮成长的同时,情绪和心理也在随之变化,这些都会让他们在无形之中产生很多烦恼。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认为孩子封闭内心是错误的,通过粗暴的方式干涉孩子,孩子就会更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交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疏解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体谅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畅所欲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理解、信任孩子,找出孩子产生烦恼的原因
每个父母都很爱孩子,只是他们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才导致孩子后天形成不同的性格,做不同的工作等。有的孩子长大之后和父母相亲相爱相敬,而有的孩子却和父母相离相仇相厌,这就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的。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找出、理解孩子烦恼的根源,才可以对症下药,解决孩子遇到的烦恼。
2.鼓励孩子,拉进自己和孩子的距离
鼓励孩子,加强亲子关系,或者经常带孩子出去散心,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这样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更愿意向你倾诉。
3.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
父母不能总是压制孩子,而是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越大越难以沟通,这是绝大多数父母的感觉。那么出现这一现象是什么导致的呢?因为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我是家长”的架子,只要孩子做的事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不管对错,一味地压制,孩子怎么可能愿意和你沟通。聪明的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4.尊重孩子,平等交流
父母应该学会和孩子聊天,而不是以成人的姿态嘲笑孩子的幼稚,常常表现出对孩子的言论不屑一顾,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不再愿意和你交流。家长应该从理解、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和孩子平等交流,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和你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教会孩子合理疏导自己的愤怒
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孩子也一样。有时,“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着实让父母抓狂,真想朝着发怒的孩子打几下,可又担心孩子会因此而形成心理阴影。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教会孩子平息怒气呢?
韩舟已经7岁了,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父母的工作很忙,经常把他放到托儿所,一放就是一整天,有时候放学了,看着其他小朋友陆陆续续离开学校,韩舟却只能继续待在教室里,等到晚上七点妈妈来接自己。
韩舟的脾气不怎么好,每天早上妈妈把他送到教室的时候他都会大哭大闹,抱着妈妈的腿不让妈妈走,一直等到快要误了上班时间的时候妈妈才离开。老师过去抱他的时候他就会对老师又踢又打,嘴里还大声吼着:“走开,你们都走开。”每当有人想和他分享他的玩具的时候,他也会冲着其他小朋友大吼:“走开、走开!”如果别人过去和他一起玩,他就会把自己的玩具摔碎,甚至殴打其他小朋友。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都非常发愁,爱发脾气的孩子很多,可是像韩舟这样发起脾气直接打人、骂人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
后来老师们了解到韩舟父母工作繁忙,每天见到儿子的时间也就是晚上的几个小时,所以对孩子百般宠爱,不舍得打骂,甚至不舍得批评,他在家里像个小皇帝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才促成了韩舟爱发脾气的不良性格。
很明显,案例中的韩舟是被父母宠溺久了的不肯和任何人分享的“小气鬼”。要知道,一个心理承受力强、情绪稳定、意志力坚定、积极进取的孩子才是未来社会的佼佼者。而一个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只会在达不到自己目的的时候乱发脾气。孩子小的时候乱发脾气有父母替他“买单”,那么长大之后呢?恐怕只能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了,那种后果很可能是孩子所不能承受的。那么家长该如何教孩子平息怒气呢?
1.给孩子安全感,减少愤怒的机会
研究表明,有归属感、安全感的孩子很少生气,他们虽然也会愤怒,但总能很快控制情绪,不让愤怒将自己变成“喷火龙”。归属感与安全感来源于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和睦,家庭生活幸福平静,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避免经常点燃孩子的怒气。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会产生失望和失落感,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种失望、失落就会演变成怒火。
2.多和孩子沟通,避免愤怒情绪累积下去
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意识到,不满情绪可以通过交流得到平复。父母应该学会做个好的倾听者,表现出理解和认同,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判。比如,当孩子由于不能随意看电视而大发脾气时,父母不应强行关掉电视一走了之,而应该坐下来和孩子聊聊:“你为什么想看电视?”“这个节目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让你看电视吗?”……耐心倾听孩子的理由,你就会发现他由于愤怒而变得通红的脸蛋正在逐渐恢复常态,不再继续大喊大叫。如果一次谈话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应当养成和孩子交流的习惯,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可以被理解、尊重,这样孩子才不会经常通过发脾气进行抗议。
3.笑一笑,怒气消
当怒火让气氛变得有些僵硬时,家长不妨通过幽默和笑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在公园和小伙伴儿玩儿得开心的时候,你因为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想要带他回家,孩子一路上都撅着嘴生闷气,不和你说话,此时你不妨指着路边的金毛对孩子说:“你知道吗?金毛是一种笨笨的狗,不管是家人还是陌生人,它都会给开门,而且,它从来不会‘汪汪汪’地叫。”孩子很可能会被你的话吸引,怒气也消失了一大半。
4.控制自己的怒气,做孩子的榜样
如果你经常用大喊大叫,甚至通过摔砸东西来发泄怒气,孩子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发火。应该制定家庭纪律——谁都不能随便发火、不大喊大叫、不迁怒别人、不生闷气、遇事坐下来好好商量……
5.不做完美主义者,学会接受失败
很多时候,愤怒是由于要求没能被满足或愿望没能实现,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这世上是没有完美的事的,遇到不如意的情况时,要以平静的心情对待。家长平时多自嘲所犯的错误,对不尽如人意的事一笑了之,对自己、别人多一分宽容,孩子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变得豁达平和。
培养抗挫心理,给予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小的时候有父母、爷爷奶奶照顾他,但是等他长大,步入社会之后,很多问题都独自去面对,如果没有勇敢的精神,不能独自去面对、解决这些问题,是很难顺利走向成功之路、发展自己的事业的。
现实生活中,孩子摔倒在地,父母会立即跑过去扶起孩子;孩子玩耍时不小心磕破了膝盖,父母就会减少孩子玩耍的次数,规定孩子玩耍的范围,将危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孩子喝牛奶的时候洒在了衣服上,父母就会端起杯子喂孩子喝奶……这些做法表面上体现上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实际上,父母这样做是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卑而无能,丧失探索的欲望和尝试的勇气。
孙刚的父母从小就非常重视对孩子素质的培养。在孙刚的成长过程中,只要是孙刚可以独自解决的事,父母都会让他独自去面对,让他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坚强。
记得孙刚7岁的时候,妈妈带着孙刚到动物园去看猴子,当时孙刚的手里拿着妈妈刚给他买的“小小酥”,孙刚拿在手里还没吃两颗,猴子就“嗖”地一下子吊在笼子边上,一把抢走了孙刚手中的“小小酥”,孙刚被吓得先是一愣,随后就“哇哇”大哭起来,妈妈也心疼,可她明白,如果自己一味地安慰儿子,那么以后儿子不管遇到什么突发状况都只能通过哭来解决,妈妈对孙刚说:“没事的,小猴子只是调皮地抢走了你的‘小小酥’,你并没有受伤,而且还和小猴子近距离接触了,对不对?”孙刚一听妈妈的话,抬头看向笼子里,猴子正抱着“小小酥”吃得津津有味,看着猴子搞笑的吃相,孙刚竟然破涕为笑。
孙刚10岁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坝上草原去旅游,那是孙刚第一次进火车站,谁知,爸爸妈妈却在售票大厅等着,让孙刚独自进去查询火车车次、购票。孙刚的爸爸妈妈从未说过“孩子还小,交给我处理就行了”之类的话。
孩子害怕困难,不能承受挫折,那么他长大之后要怎样面对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没有哪个父母可以保护孩子一辈子,保证孩子一生不经历挫折。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可能会变得消极,出现退缩的反应,希望家长能帮助自己。可家长不能因此而帮助孩子解决本该他自己去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其勇敢地面对困难,同时想办法克服困难。等到孩子一次次经受挫折、战胜挫折时,他的意志力、勇气就会大大提升,战胜困难的愿望就会被激起,害怕、逃避困难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也会随之提升,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能力就会被培养起来。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意志力呢?
1.父母坚强,孩子也会变得坚强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多的人。父母如何看待人生挫折是对父母人生态度的考验,其次就是对孩子的影响。如果父母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挫折看成人生的新契机,那么孩子就会在家长的影响下敢于直面人生的各种挫折,用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反之,如果家长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悲观消极,逃避限制,不仅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正视挫折。
2.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人生道路磨难重重,谁都不可能一帆风水,往往人生经历的挫折坎坷比平坦道路更多,孩子还小,未来要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学习面对逆境和挫折的本领,千万不能替孩子包办一切,从而导致其丧失锻炼的机会。
3.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现实
不管在任何时候,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发生挫折,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找出解决挫折的有效方法。家长平时要和孩子共同探索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排解和疏导,进而将消极情绪转化成积极情绪,增添其战胜挫折的勇气。作为父母,应该懂得让孩子去独当一面,成为一个敢于面对逆境和挫折的人,让孩子从现在开始从容面对,而不是无奈逃避,让孩子了解到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懂得正确看待挫折,孩子才可以迅速、健康地成长起来。
帮助孩子摆脱失败综合症
失败,这对于孩子来说,简直是非常常见的事情。由于连续的失败导致对自身失去信心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失败综合征”。所谓“失败综合征”,即这种失败并不是由于自己缺乏能力,而是来源于心理上的原因,或者根本没有努力而遭受失败。
然而,面对孩子的失败,做父母的你,是怎么帮助他的呢?打骂?无休止地唠叨?这样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吗?
在具体分析这个问题前,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为什么容易掉入低谷吧。
1.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失败,这种反复失败的经历可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永远也走不出失败这个圈子了。大多数孩子一开始的时候,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了自信,对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但是,孩子一次又一次没有达到目标,他就可能体验到挫折,会感到对生活环境和学业都无能为力,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体验到无助感,并放弃努力。
2.孩子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了错误结论,形成了认识上的偏差,也会导致“失败综合征”的形成。有“失败综合征”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有一个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成功有一种“宿命”的观点,感到成功与失败不是自己能够决定和改变的,而是由外部的、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
3.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评价也会导致她们的“失败综合症”。父母诸如这样的语言都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影响——“连这个都不会,你真笨。”“我看你是无可救药了。”“你这种成绩,真把我的脸都丢尽了。”“你看隔壁家的朱力,你为什么就不能像她一样?”
毫无疑问,这些令人泄气的话对孩子的自信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往往孩子的思维是比较简单的、具体的,他们会很大程度地相信成人说的话。如果父母说他笨,孩子可能就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不聪明。总之,父母的消极评价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使他们怀疑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件事。
小娟是个聪明的女孩,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很受大人们喜欢。然而到了初中时,这一切却全变了。
原来,初中的课程不同于小学,一向风光的小娟,此时突然有些迷茫。刚开学,一次小测验她就考砸了,这让她觉得很失面子,从此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随后的学习中,她积极努力过,可还是收效甚微。
中学的课程,让小娟感到了极大的不适应。每次考完试,她都担心会出现以前的情况。可就是很怪,越是担心发生的事情越是发生了。经过几次考试后,她再不能如小学那样风光,三好学生不再有她,学习课代表没有她,单科竞赛得奖也没有她,她感到处处不如人,也从父母和老师的眼神中看到了失望。
一次次的挫败中,小娟丢掉了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学习热情也因此提不起来。好几次,妈妈找她谈话,问:“娟娟,你最近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学习效率这么低?”
小娟吞吞吐吐地说:“妈妈,我这几次考试总是考砸,我是不是个废物啊?我觉得我怎么都提高不了。”
妈妈看着小娟,很想给予她帮助。可是,究竟该怎么帮她呢?妈妈打过她,骂过她,可事实证明,这些极端的做法,反而让小娟更加无助和落后。
像小娟这样的孩子,现实中还有很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会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了自信,对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但是,因为一次又一次没有达到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反复失败,最终感到自己对生活环境和学业都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她就会在这种无助感中放弃努力,甘愿沦落下去。
更可怕的是,此时父母的批评,更成了孩子心理纠结的“助推器”。孩子的思维是简单的、具体的,他们会很大程度相信把爸爸妈妈说的话。如果爸妈说她笨,孩子可能就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不聪明。自身怀疑加上父母训斥,原本朝气蓬勃的孩子,一点点丧失了快乐的心境,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失败综合征”成了他们最大的梦魇。这样的孩子不要说学习效率,就是成绩能跟得上,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也几乎成了奢望。
面对这样的孩子,心急如焚的你,还在等什么呢?只有鼓励,才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1.不要讽刺和挖苦孩子。父母之所以讽刺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犯了错,家长由此产生了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对孩子来说,他可以接受父母的批评,但却不能接受父母的讽刺。因为,此时的他心里也不好受,父母的挖苦,更会让他痛苦不堪。
2.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对于纠结于学习成绩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多参加课外活动。这么做,就是要让孩子多一条“成功之路”,同时也是父母“爱心”的体现。孩子会觉得,尽管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但爸爸妈妈还支持他的课外兴趣,表明爸爸妈妈并没有对他全面丧失信心,也表明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因此他自然会更加努力,报答父母的鼓励。
3.引导孩子收获成功体验。孩子之所以患上“失败综合征”,正是因为太渴望成功的滋味。因此,父母不妨帮助孩子找到一门他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集中精力学好这一门学科,以此为突破口,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相信自身的能力。
总之,只要父母能多鼓励、多引导,那么孩子就会迅速摆脱“失败综合征”,重拾信心,焕发出孩子该有的蓬勃朝气。
消除自卑心理,让孩子喜欢自己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存在着自卑心理,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很低,有的孩子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会感到自卑。这种自卑心理会给孩子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试想一个瞧不起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敢做,怎么能获得成功呢?因此,想改变孩子懦弱、拖延的毛病,家长们首先就应该想办法帮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君君是个16岁的女孩子,刚刚升入重点高中,她性格内向,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妈妈抱怨说:“我不知道这孩子一天到晚在想什么?别人的孩子都那样自信活泼,可我的孩子却……”君君到底在想什么呢?请看她的一段内心独白:“上了高中后,我心里常被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莫名其妙的感觉袭扰,并且越来越严重。有时心里空荡荡的,没着没落;有时又乱哄哄的,不知应该做些什么。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准备升学,可我听课时安不下心,作业懒得完成。我这样一个无用的人,将来能做些什么?升学,我能考上吗?经商,我哪有这样的天赋?靠弹钢琴挣钱养活自己,可我又哪有那么大的能力呢?同学们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紧张地学习,空闲时间还三五成群、欢呼雀跃地参加文体活动及各种竞赛,可我无论做什么事都犹犹豫豫、忧心忡忡,拿不定主意,经常因为害怕失败而退避三舍。我终日六神无主,心灰意冷,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听课、写作业成了一种负担,只能靠画画打发时间。生活是这样索然无味,我真心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至少成为一个能自食其力的人,可我又总是缺乏把一件事坚持做到底的信心,因为我不相信自己有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在同龄人面前,我总感到自己比别人矮一截,有时甚至觉得别人看我的眼神都是鄙视和冷漠的。像我这样一个多余而毫无价值的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必要?真不如死了的好……”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的自卑往往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的。一些自卑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比如这个故事中的君君,她就是把自己贬低的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她既然能考进重点高中,起码她的学习成绩就应该不错;她会弹钢琴、会画画,说明她应该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但她却偏偏看不到这些,反而沉浸在自卑的情绪里。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他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而行动的。自卑者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往往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过人处”,却对自己的短处和缺陷妄加评判,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这是一种认知悲剧。
那么怎样才能帮孩子建立自信呢?心理学家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让孩子喜欢自己、悦纳自己。
1.告诉孩子,不是只有你自卑
著名的精神分析家阿德勒曾说过,所有的人都有那么一点自卑,无论他是高官巨贾还是市井平民,概莫能外。也就是说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其实适度的自卑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因此,自卑感及其对它的克服、超越,可以使人完善自我,是人走向成功的起点和桥梁。如果没有自卑感,也就没了进取心。其实人人都会产生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要正确对待自卑,不要只看到自卑的危害,更不能因为自己自卑而自卑。
2.引导孩子全面地评价自己,走出认识上的小误区
一些孩子在做自我评价时,往往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而且有时评价得也不够全面。比如,孩子常会这样说:“我笨死了,学习成绩不好!”“我不够聪明,总是反应慢!”其实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孩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评价自己:①学习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②特殊能力,如绘画、音乐、书法、写作、体育运动等;③学习态度方面,如兴趣、爱好、勤奋、竞争意识和独立性等;④人品和个性特征,如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以及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自评和他评,让孩子列举出自己的优缺点,把它们写在一张卡片上;再请其他的同学在另一张纸上列出孩子的优缺点,两者比较,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并提醒孩子多注意自己的优点,增加自信心。这样孩子就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优点,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3.教孩子一招自卑补偿法
父母应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从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形成“合理化认识”。如,当考试成绩差时,可以强调考试时临场发挥不好或考试环境不利等其他外在原因,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同时要教孩子利用自卑补偿法和转移等心理防御机制以保持心理完整或平衡,认识到某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完美和丰富进行补偿和纠正。通常可以使孩子从两个方面进行心理补偿,一是以勤补拙。如果某方面的不足,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而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那么就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使缺陷变为完美。二是扬长避短。如长相平平,就可以用优异的成绩来补偿;学习一般,可以通过训练,诸如书法、雕刻、绘画、音乐等获得他人所不及的特殊能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理智地对待缺陷,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就能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
4.让孩子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
著名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他相信,在我们的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我们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当感到信心不足时,孩子应该给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没什么可担心的,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父母应帮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不要只盯着缺点不放,当孩子开始喜欢自己、接受自己时,他们也就成功地远离了自卑。
孩子心灵稚嫩,谨防消极心理来侵害
孩子的世界虽然不像成人的世界那样复杂,但同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在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的同时,也接受孩子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
毛毛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几个月前,他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有关围棋的节目,瞬间对围棋产生了兴趣,吵着让妈妈给自己报班学习围棋,妈妈对毛毛说:“我可以给你报班,但是你要坚持学下去。”毛毛连忙点头答应下来。从那之后,毛毛开始了自己的围棋之路,连续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在对弈的过程中,毛毛基本可以打败班上的所有同学,有时候就连大学毕业的爸爸也会输给他,毛毛身为自得。
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叔叔,叔叔看到毛毛在摆弄围棋,便询问道:“你会下围棋吗?”毛毛使劲地点了点头,那位叔叔继续问道:“跟我下一局怎么样?”“好啊!”毛毛应声而下。拿出自己的棋盘摆起了棋子。可是连下三盘棋,毛毛都输给了那位叔叔。妈妈见了,笑着说:“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下棋的时候总是考虑不周全。”那位叔叔却说:“毛毛能下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妈妈回答说:“他就是瞎玩,下不好。”妈妈不知道的是,正是她这句随意的话打击了毛毛的自信心。几天之后,学校里组织围棋比赛,老师希望毛毛可以参加,可毛毛却拒绝了,事后老师在微信上和毛毛的妈妈提及此事,妈妈对此大吃一惊,围棋比赛不是毛毛一直以来期盼的“崭露头角”的机会吗?怎么就这么放弃了?回家之后,妈妈询问毛毛放弃围棋比赛的原因,毛毛却说:“你不是说我只是瞎玩吗?我下不好,也不想参加比赛!”听到毛毛的这句话,妈妈不禁为自己几天前的话感到后悔。
很明显,案例中毛毛的消极情绪的出现和妈妈的话脱不了干系。毛毛妈妈的一句否定话语暗示毛毛围棋下得并不好。孩子的不自信、胆怯和家庭教育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经常听到有家长说:“你看看×××的数学成绩考了满分。”“你看××的英语成绩比你好太多。”“你看×××怎么那么优秀?你怎么那么笨?”这些抱怨的话语让孩子相当敏感,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以为自己真的是个无用之人,或者变得消极、胆怯。少数孩子可以在打击的过程中越挫越勇,到最后建立起优秀的品质,可大部分孩子都会由于父母对自己的抱怨和消极评价而变得不求上进。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变得积极勇敢呢?
1.不要抱怨孩子
家长要注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将“你太笨了”“你怎么就不能和××一样优秀”“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等话语挂在嘴边。要知道,孩子最讨厌的就是和别人作比较的话语。可能孩子原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信心不足,需要鼓励,可是你的一句抱怨却将孩子打入谷底,变得更加怯懦。
2.把批评和肯定结合起来
比如,孩子的英语成绩不好,你可以说“你的总体成绩很不错,就是有些偏科,英语还有发挥的余地。”而不是“你的英语成绩怎么这么差,你就是懒惰不愿意背单词!”两个虽然都带有批评的语气,但前者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在孩子缺乏信心的时候,父母可以安慰孩子:“别灰心,妈妈知道你已经尽力了。”“只要你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这种有建设性的检讨态度能让孩子不断进步,更有自信去和父母沟通问题,而且能积极改正,逐渐进步。
3.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在孩子遭受失败的时候,家长不该一味地指责,而是应该教孩子如何应对困难,告诉孩子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长处和短处,只知道自己的短处不懂得发挥长处对自己不利。有的孩子极具绘画天赋,有的孩子在体育方面远远优于其他同学,在任何情况下,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健康成长。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排解不良情绪
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脾气很好,没有负面情绪,实际上,孩子情绪的不稳定性远远大于成人。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父母应当进行适当的关怀和理解,而不是对其大声呵斥。教会孩子调节情绪,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彤彤一直都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彤彤显得不怎么高兴,整天闷闷不乐的。妈妈看出了端倪,趁着周末带彤彤到北京动物园去散心。看过小动物之后,彤彤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妈妈借机将彤彤拉到一棵树下,在长椅上坐了下来,问道:“彤彤,最近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的?”彤彤低着头,边抓着自己的手指边说道:“我和笑笑吵架了,已经好几天不说话了。”
原来,几天前,彤彤和笑笑一起做游戏,两人正玩得开心的时候,其他几位同学过来拉着笑笑去踢足球。笑笑开心地答应了下来,忘记了原本和彤彤说好的放学之后一起去吃蛋糕。彤彤很生气,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不管笑笑和彤彤说什么,彤彤都不理睬他,后来笑笑也不开心了,和其他同学说彤彤小气,这下彤彤更生气了,和笑笑大吵了一架,决定和笑笑“绝交”!
妈妈爱抚地摸了摸彤彤的头,柔声说:“笑笑那么做是不对,可是彤彤,你这样整天闷闷不乐不但会影响学习,还会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你应该和笑笑谈谈,毕竟你们俩以前是好朋友,这其中一定有误会才会导致今天的局面。”
第二天上学,笑笑看到彤彤,脸上的怒气早就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羞愧之色,毕竟两个人是好朋友,无论如何都不该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说彤彤小气。笑笑主动走到彤彤身边,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彤彤拉着笑笑的手,说了句:“我们和好吧!”就这样,两个好朋友又像以前一样一起玩耍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孩子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愉快,进而产生负面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必须找出发泄口,否则很容易影响身心健康。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排解不良情绪呢?
1.宣泄法
恰当的宣泄,对于孩子的生理与心理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孩子心中的积怨和不悦长期压抑在心中,就会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失常,行为呆板,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的时候甚至会造成家庭危害。有些孩子闹事,出走,轻生,主要诱因就是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比如,孩子生气的时候,不妨带他去打篮球,几场球下来,内心的盛怒早就被汗水带走了。
2.倾诉法
孩子心情压抑的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将内心的不快倾诉出来。很多事虽然在成人看来不值一提,可在孩子心中却是举足轻重的,需要通过家长来指点才能从不快中走出来。你可以鼓励孩子向父母或朋友等值得信任的人倾诉。
3.转移法
案例中的彤彤不开心,妈妈就带他到动物园看小动物,以转移他的注意力,缓解内心的不快。如果孩子不开心或者遇到挫折,家长不妨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当他的注意力被吸引开之后,他就会忘记之前的不快。
培养情绪控制力,教出情商高的好孩子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差,喜欢胡乱发些“小脾气”,有时候可能并没有什么异常,也不用进行特别的“控制”,大人通常对这种现象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孩子的脾气来得也快,去得也快。此时如果父母对孩子加以控制,反而对孩子没有好处,只要孩子的脾气不是过于火爆,对他们不产生损害,即可随孩子去,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样孩子的脾气就会越来越小,逐渐减少发脾气的次数。
陈蓉今年10岁了,但是让父母有些头疼的是,孩子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动不动就耍小脾气。
周末,妈妈带着陈蓉到游乐园玩耍,玩过所有项目之后,陈蓉觉得有些累,就让妈妈背着,妈妈说:“蓉蓉,你都已经10岁了,是大姑娘了,怎么能让妈妈背着呢?再说,妈妈也背不动你了啊。”陈蓉听到妈妈这么说有些不开心,一路撅着小嘴一言不发,径直走回家中。晚上吃饭的时候,陈蓉还在因为白天的事生妈妈的气,爸爸回家后看到女儿生气不吃饭,就想着过去劝劝,哪知妈妈拉住爸爸的胳膊说:“别管她,她饿了就会出来吃的。”
当晚,妈妈做了陈蓉最爱吃的红烧肉,但是陈蓉并没有走出卧室的门,妈妈把红烧肉放在了饭煲里,饭煲就放在餐厅的桌子上。陈蓉有些诧异,自己这么久不出来吃饭,爸爸妈妈怎么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她蹑手蹑脚地走出到餐厅,打开饭煲一看,发现是自己最喜欢的红烧肉,白天的怒气瞬间消失,立马拿起筷子大吃起来。饱餐一顿过后,陈蓉突然有些后悔起来,妈妈的身体一直不怎么好,自己白天还非要妈妈背着。知道自己晚上没吃饭,妈妈还把自己最喜欢的红烧肉放到了饭煲中,自己是多不孝顺啊。第二天,妈妈醒来的时候,一开门,门缝中掉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对不起。”
孩子逐渐长大之后,情绪会多变,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此时的孩子的情绪跌宕起伏。前一秒还活泼开朗,后一秒就闷闷不乐了。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呢?
1.尽量做到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有充分表达情绪的权利
孩子已经可以充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时,说明他的心理发育基本健康,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情绪表达方式难免会出现偏颇,有时会出现对自己和别人都不利的行为,比如,孩子发脾气是由于和其他孩子发生争吵、打架,可能会使自己或对方受伤;孩子与家长或老师发生冲突,是自己不礼貌的表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情绪激动、摔砸物品是不理智的表现。
遇到上述情况,父母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严厉制止,让孩子明白发泄情绪是有界限的,自己发泄情绪伤害到他人的利益,或是损害物品都是不对的。孩子年纪大些时,父母应当尽量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讲道理解决,不能没事胡闹、乱发脾气。
2.和孩子谈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这些事情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会出现沮丧、抑郁等。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担心家长责备、同学歧视,变得话少、紧张、沉默,若孩子可以短时间内调节过来,家长就不需要担心了。若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情绪仍然不佳,家长就要进行干预,帮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原因后不能过分批评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日后更加努力,做好功课,考试过程中检查好答案。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一次考试的成绩的不理想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也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智商,老师不会因此看不起你。家长可以将孩子的期望值放低些,不能总是要求孩子在前三名的位置上。经过上述疏导,孩子的心境就会越来越趋向平和。
3.告诫孩子不要情绪低落,也不能骄傲自满
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并且受到了某种奖励,孩子此时表现得非常高兴是可以理解的。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予以表扬,能够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心态,但是家长们不要忘记提醒孩子,骄傲自满是错误的,为人要谦虚才可取得更好的成绩,与人更加融洽地相处。
4.让孩子体验情绪,洞察别人的情绪
年纪稍微小点儿的孩子都非常喜欢做游戏,他们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他人的情绪,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除了父母和孩子要交流自己的情绪感受外,还可以通过编故事、角色扮演与孩子讨论故事里面的人物感觉、前因后果,同时利用周围的人、事物去引导孩子设想自己的情绪与想法。孩子可以通过他人的情绪反应逐渐领悟到积极情绪带给自己和对方的快乐、消极情绪带给自己和对方的痛苦。
5.父母不要忽视自己的榜样作用
想要让孩子养成好的情绪表达习惯,父母应首先做到反省自己的表达方式,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很容易模仿父母的言行。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粗暴的,为一点儿小事就训斥孩子,孩子对事情没有解释、发言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机会、能力,很可能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粗暴地对待别人,对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不利于孩子日后的生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