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之随心任性穿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冷战往事之谍报迷局

这个叛徒让苏联高层恨不起来:凭一人之力,把西方搞得人人自危

叛逃者向来都有“丧家犬”的感觉,纵观历朝历代,很少有叛徒能被委以重任的,到了科技水平逐渐发达起来的现代,这种感觉更是如此,中国古话都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而来自苏联的戈利岑却成为了十足的例外,他是当之无愧“叛逃者的异类”,竟让整个西方都束手无策。

一个狡猾的双面间谍

漫长的冷战过程中,克格勃与中情局的战争总是悄然无声的。

《骗中骗:克格勃与中情局的无声战争》这本书于2014年出版,更是揭秘了从苏联建国伊始到冷战末期之间欺骗对手的各种行动。

为了能打入美国内部,克格勃可谓想尽了一切办法,比如利用技术手段迫使美国做出错误的战略决策、派遣“软呢帽”和“高顶帽”等叛徒打入美国的情报系统、策反美国高官或中情局情报官员成为自己卧底等。

在最后的战略目标面前,一切的行动都是合理的,苏联也舍得为这些事付出一切代价。

能和幅员辽阔的苏联成为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自然有着独特的手段,双方之间在几十年里也有着极多丰富的经典案例,这些也在日后成为了国家安全研究的重要资料。

而那个让西方世界头痛不已的戈利岑,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产物”。

叛逃者若是主动提供情报,那么接纳的一方自然会大为欢喜,所以当戈利岑最初叛逃并提供情报的时候,整个美国中情局都激动不已。

很显然,戈利岑能出名,必然代表着他最初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情报,而且,当一些情报已经被验证过后,矛头就会继续对准其他地方。

这是一项极为严密的配合工作,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走不通。

戈利岑能引起轰动的重要背景,是因为西方国家早就被苏联间谍给整怕了。

二战期间,一位名叫乔治·布莱克的年轻人一路穿越了法国和西班牙,并成功抵达了英国,并成为了皇家海军情报员,后来被调往英国秘密情报局,并学会了俄语。

1948年,乔治·布莱克被派往汉城工作,不过,随着朝鲜战争爆发,他变成了俘虏。

也就是当俘虏那几年里,他的信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一切似乎都被摧毁了,不过西方的一些机构却声称:由于越狱未遂,布莱克担心被苏联处以极刑,因此用俄语高声呼喊道自己不是间谍。

有看守注意到了这个会说俄语的英国人,于是专门跟他聊了很久。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布莱克转达了同苏联合作的意愿,并愿意提供相关情报,从这一刻开始,英国等西方国家就注定得蒙受巨大损失。

在《别无选择》的自传中,布莱克则站在自己的角度阐明了原因:“我投奔社会主义,并不是因为他们动用了怎么样的手段,而是他们内心中的理念彻底打动了我,当时美国正在不断轰炸一个村庄,死亡的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朝鲜战争结束了,布莱克回到了英国,此时的他实际上已经作为双面间谍来到军情六处。

这项工作也是完全考验信念的,他整日整夜都如履薄冰,很多有关西方军事的绝密情报正是通过他源源不断地传递给莫斯科;另一边,他还成功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并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

当然他的内心中也很矛盾,也明白自己的工作会给局外人带来什么困扰。

60年代,布莱克被逮捕,此事令整个西方国家蒙羞。

对于此时的西方情报网络来说,丢人都是后话了,他们需要的是将更多潜在水下的特务找到,很快,情报处顺藤摸瓜,将一位名叫菲尔比的苏联间谍逮捕,他同样是英国的情报网络的工作人员,还是剑桥大学毕业的。

正是这样的节骨眼上,戈利岑投靠了西方,和他前后脚到来的,还有一个名叫尤里·诺森科的克格勃间谍。

整个西方世界的情报界都在“锄奸”的时候,戈利岑开始搞事情了。

他首先向美国中情局表示:“苏联曾在美国中情局内部安插了一个级别很高的间谍。”

可尤里·诺森科却表示:“并没有这样一个内奸的存在。”

两个人叛逃的原因都非常充分,中情局内部瞬间变成了一锅粥,他们没有办法证明到底哪个人说的才是实话。

经过长时间的“头脑风暴”,中情局的决策者还是认为诺森科是“烟雾弹”,目的是让大家将矛头对准戈利岑,不要去相信他。

这样一来,苏联这一招就过于高明了,因此中情局拼命希望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

为此,他们将诺森科单独关押了277天,以便对他的心理动机进行全方位的筛查,不过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

后来,大家也认为戈利岑所说的可能是假话,或者两人没有一个在说真话。

无论如何,他们俩就靠着一张嘴使得整个中情局陷入了无止尽的内耗当中,一直到了现在,都没有任何线索能证明究竟谁说的是真话。

英国那边,菲尔比的案子也被重新启动调查,因为戈利岑所带来的信息也一定程度上将矛头转移到他的身上。

没有意外发生,情报机构依旧没有得到任何进展。

故事接下来的走向,完全可以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形容,那也是因为戈利岑透露出了更多信息。

他再度证明:苏联对外情报和侦察机构中存在一个代号为“蓝宝石”的行动小组,且1959年第一总局领导人亚历山大·萨哈罗夫斯基手上掌握着一份对外情报和侦察机构的完整计划表,该计划还是由侦察机构负责人波列·格林将军所亲手拟定的。

为了能让中情局相信自己,戈利岑甚至还提供了关于1963年逮捕审判乔治·帕克的相关材料,这也让他的证词听起来更加可信。

可能是嫌事情闹得不够大,在后续的证词中,戈利岑更是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牵扯了进来。

他表示:克格勃已经知道对外情报机构准备成立一个在美国收集科学情报分部的计划,该部于1962年开始行动,自己也清楚克格勃在法国行动的相关消息,不过大部分情报都不涉及到具体消息。

那么戈利岑的言外之意就很简单了:说话说一半,问就是不清楚详情,其余的,你们自己慢慢去查吧。

而他也得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诚意”,为此,他特意解释了其中的来龙去脉:“机构复杂,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去做严密监视的。”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戈利岑将整个西方情报界都带入了一种“阴谋论”当中,人人自危的情绪迅速蔓延开来。

骇人听闻的间谍冤案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少欧洲国家就开始和美国展开了交流与合作,挪威便是其中之一。

一次,美国情报局向挪威情报局提出借用3名特工的请求,目的是为了到莫斯科为美国服务,挪威方面便选择了女特工利格伦等3人担负此项任务。

因为身份敏感,所以虽然利格伦是以官方驻地秘书的身份去的莫斯科,也依旧备受监视,但她还极为敏锐地摆脱了克格勃工作人员的跟踪,并多次将重要情报通过邮筒送了出去。

克格勃对这位“秘书”也非常重视,甚至还专门找来了顶级俄罗斯帅哥诱惑对方,不过利格伦都没有中计。

美国人交给她的任务,她也确实都保质保量完成了,1958年,结束了工作后的利格伦返回了国内。

结果,没几年之后,就出现了戈利岑叛逃的事情。

通过他的口供,美国情报局相信利格伦正是潜伏在挪威情报局中的苏联间谍,这直接导致利格伦摊上大事

1965年9月,利格伦于上班途中被挪威警方逮捕,并以间谍罪被关进了女子监狱。

在对她的审判中,法官们还是以证据不足将她释放,可这对于情报局的信誉系统还是个强烈的打击,仅仅凭借戈利岑的一句话,挪威便能将一位优秀的情报工作者直接逮捕,无疑也是伤了很多人的心。

有了这件事后,利格伦也对美国情报机构失望透顶,并拒绝和对方开展任何沟通。

甚至到了197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成员专门派出官员来到挪威打算专门向利格伦道歉,而利格伦却选择了拒绝。

在这件事的打击下,利格伦也始终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退休后直接一个人住进了养老院,在那里度过了凄凉的晚年生活。

当然,在戈利岑的骗局之下,倒霉的根本不只是利格伦一人。

安格尔顿专门发起了一个“灭鼠行动”,目的是打击隐藏在西方世界的特工,使得英国、法国、挪威、加拿大等多国全部受到波及,而背后的逻辑出发点,还是戈利岑的证词。

加拿大反间谍部门有一个名叫班奈特的负责人,他从1954年起便是皇家骑警队反间谍部门的负责人,而这个部门则在后来发展为了加拿大安全情报局。

虽说班奈特的工作上没什么问题,可他平日里的装扮总是和其他人不太相同,这就使得别人对他都没什么好感,而在那种本就喜欢“捕风捉影”的机构中,也有人早就怀疑到了班奈特头上。

到戈利岑“投诚”后,无论他说什么,安格尔顿都信以为真。

有一次,中情局官员将一份关于班奈特的材料放到了戈利岑的面前,让他仔细过目和甄别。

戈利岑在看了这份材料后当即表示:“我已经能够确定了,他就是苏联间谍,而且是个极为关键的人物。”

事实上,戈利岑所说的话实在是空口无凭的,因为克格勃当初确实在加拿大皇家骑警队策反了一名情报工作人员,却并不知道关于此人的任何情况,因此戈利岑就没有信息源。

安格尔顿也没有经过什么详细调查,就贸然认为班奈特就是“真凶”。

随后,就有情报机构成员开始对班奈特进行24小时不间断跟踪,数次发现班奈特经常会驾驶汽车到树林,并从行李箱里掏出笼子放飞鸽子

调查组当即断定:班奈特是在放飞信鸽,以此来和苏联人建立联系。

实际上,班奈特是将自己家里花园中的松鼠拿到了树林中放生,并不是什么所谓的鸽子。

相关的调查一共进行了2年,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调查组却于1972年将班奈特夫妇全部逮捕,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审讯。

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调查组成员甚至还详细询问了班奈特夫妻私人生活的细节问题,班奈特这才如梦初醒:自己明明作为情报组织成员,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卧室内竟然被安装了窃听器。

调查之后,加拿大政府开除了班奈特的公职,让他彻底沦为一个没有任何身份地位和收入来源的无业游民。

他的妻子也无法忍受这糟糕的现状选择了离婚,并将两个女儿全部带回了澳大利亚。

一直到1993年,班奈特的事情才算真正水落石出,可这件事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无法挽回了,特别是对班奈特而言

加拿大政府还是决定亲自为他平反,并支付了15万美元的赔偿金,可这对于上了年纪、妻离子散的班奈特而言又有什么作用呢

对于广大苏联人而言,戈利岑从某种程度上又是“英雄”,他所做的一切,甚至比在克格勃时期还要厉害,整个西方的情报系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大家甚至都不愿意去相信身边的人。

后来关于戈利岑的消息就渐渐沉没于大海深处了,如果非要历史给出一个真相,那就要看美国方面何时才能公布了,似乎,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