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带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75章 杨悔生的一天(一)

杨悔生的童年虽算不上幸福,但也不算太糟糕。

她毕竟有个母亲。

尽管这位母亲时常自己哭得像个孩子,但至少杨悔生还是有母亲的人。

所以,每当汪小小嘲笑她说“你个没爸的野种”时,杨悔生总能毫不客气地回怼:

“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好歹我妈还在身边,你和汪大大有没有血缘关系都不确定,更别提你们的爸妈了。”

不过,骂人归骂人,她绝不会波及到汪小小的干爸爸。

王伯伯对她们母女很好,好到杨悔生一度以为,自己的母亲会带着她这个“拖油瓶”改嫁给对方。

在这村里,除了王伯伯和外来的顾家两姐妹,就数村口的大黄和杨悔生关系最好了。

她只是把学校的中饭带回来给这毛茸茸的崽子吃了两回,大黄就死心塌地地认她做了主子。

每当有人对杨悔生凶,大黄就会冲过来吼叫,那吼声在别人眼里是震慑,在杨悔生眼里却是一种心灵的治愈。

“大黄?”

杨悔生找了好几个地方,都没等到大黄的身影。

她手里的培根已经被冷风吹得冰凉。

从昨天放学回家开始,母亲就拿出许多好东西给杨悔生,今天一早还给她买了她最喜欢的“麦肯汉”早餐。

她当时想:有妈妈真好!

此刻,即使早操时间已过,杨悔生还是想赖在这里等大黄。

路边,一个老头停下电瓶车,点燃了一支烟,从车后座爬下一个穿戴标准挡风配置的男孩子,傻傻地站在旁边发呆。

这是王家村大路上经常能遇到的景象,也是此地学生上学路上时常见到的风景。

在杨悔生眼里,眼前的一切仿佛被重新配了音。

她依稀能感觉到,老头心里正想着:

“这孙子比他老子还难管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男孩子则带着忐忑的心情,既担心迟到,又侥幸地想要逃课。

一位行色匆匆的女士嫌弃地甩动着口罩,嘴里嘟嘟囔囔。

杨悔生感觉,中年妇女分明在骂骂咧咧:

“这老东西又在孩子面前抽烟,这可是他自己的孙子。”

随后,女士似乎又在叹息:

“二手烟的危害还普及得不够吗?这些人就是自私至极。”

渐渐长大的杨悔生终于明白了,这些就是人生百态。

然而,她不能确定的是,那些更为深层的心理活动,究竟是别人真实发生的内心独白,还是单纯是她的一种臆想。

杨悔生想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她不想去学校。

学校对她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个开心的地方。

等等,想必那个男孩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于是,杨悔生感同身受地发出一声感叹:

“好想逃课啊!”

就在她的感叹发出的瞬间,刚才还呆立在原地的小男孩,忽然跳了起来,朝着村里的稻田跑去,似乎打算将那逃课的期许付诸行动。

刚才还在抽闷烟的老头见状,连忙丢下手中的烟头,赶紧追了过去。

“小瘪三,给我回来!”

杨悔生望着老头忙不迭地捡拾着男孩甩脱下来的挡风外套,追赶孙子的画面,仿佛心里释然了什么。

或许,她并不是唯一一个对学校感到厌倦的人。

或许,逃避和追寻,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中午,是难得的清净时间。

“王家邨”试验中学还是妈妈托了王伯伯的关系才能进的。

这所私立学校,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带饭,也可以选择不在校内用饭。

“生生!我就知道你躲在这里。”

黄佳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对于黄佳琪这样一个父母双全、拥有自己粉色卧房的“正常人”为何非要和自己结交,杨悔生始终不太明白。

起初,她觉得黄佳琪接近她,无非是想通过对比来凸显自己的幸福。

最近,杨悔生得出了新的结论:

其实是黄佳琪太过天真,对所有的弱势群体都抱有圣母般的怜悯之心。

“生生,你要不要尝尝我的菜?”

以往黄佳琪这么说,杨悔生总是既反感对方的施舍,又忍不住对那些好吃的直咽口水。

但今天的杨悔生难得矜持了一回,淡定地打开自己的新饭盒。

里面的爱心便当让黄佳琪也禁不住发出惊叹:

“哇!生生,这是什么?看起来好好吃的样子。”

“我妈妈亲手给我做的,”

杨悔生的下巴几乎翘到天上,还忍不住吹嘘道,

“以后,我妈妈每天都会给我做这样的,你不用再来和我拼饭了。”

“哇,你妈妈手真巧,我能不能尝尝这个小白兔呐?”

“行。”

从今天开始,她杨悔生也是一个有妈妈每天准备午饭的孩子啦~

杨悔生得意地想着,在愉悦的心情中熬过了下午的课程。

每天放学之后,杨悔生通常会在“吉朗学院”里做完作业,然后在“杨小美杂货店”等着母亲一起吃完晚饭,再一起下班回家。

这几天,母亲说她可能会开店到很晚,让杨悔生自己去大食堂吃了晚饭再回家睡觉。

于是,杨悔生决定跟着吴老师听一节课,打发一下时间。

“很多人把人类比作蝼蚁,而我更愿意把人类比作尘埃。”

吴老师站在讲台上,带着令人信服的语调侃侃而谈。

“尘埃是无处不在的,在无声的角落里,在燃烧的灰烬里,甚至在阳光穿透的空气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它们看起来无足轻重,渺小得几乎可以被忽视,仿佛随手一拂便能消散无踪。

然而,当所有的尘埃被聚集起来,协同风的力量,它们能化作遮天蔽日的沙暴,足以淹没这个世界……”

杨悔生的思绪禁不住由此发散。

是呀,几乎在所有学校的老师们眼里,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成绩好的被捧在手心,成绩差的则被冷眼相待。

然而,“吉廊学院”的几位老师却截然不同。

他们口中说着“众生平等”,行动上也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即使有几个学生试图拍马屁,那些招数在他们面前也毫无作用。

说到拍马屁,这确实是一种陋习。

它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助长了虚伪和不公。

幸运的是,“吉廊学院”像一方净土,远离了这种不良风气,让教育回归了它应有的纯粹与公平。

(隔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