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手机的画质真的超越相机了吗
虽然全面超越还不至于,但是手机厂商在逐步地单点突破。
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很多年了。常常有厂商在发布会上宣称手机的画质已经超过相机。很多人还是无法接受小小的手机可以和动辄好几万元的相机镜头相比。有些人则认为两者的目标用户完全不同,没有可比性。
个人认为,它们同样是数字图像的生产工具,当然可以比。
手机拍照的技术进步幅度要远超相机。这并不是因为相机厂商的研发人员不如手机厂商的研发人员努力,而是逐年萎缩的相机市场难以支撑高昂的研发经费,而拍照作为手机的主要卖点之一,是各个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虽然竞争激烈使得手机行业之内的信息不流通,但因市场实在太大,所以大家都愿意花大精力和财力做研发。
一项技术的发展需要先在学术上被提出再论证,然后从科学论文变成真正的产品,这中间需要经过很多产品化实践和试错。这个周期的长短决定了拍照技术进步的快慢。在手机计算摄影领域,你可以看到刚发表一两年的论文就已经变成手机发布会上相机功能和特性的宣传点,而计算机上的图像处理软件和相机的相关技术,可能还源自5年甚至10年之前发表的论文。二者技术的发展速度并不在同一层级。
降噪技术是一个比较容易进行客观评价,我们也容易感知的技术。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对比一下5年前的iPhone和现在的iPhone在拍摄夜景时的噪点差距。可以说前者是马赛克图像,而后者已经比现在许多的无反相机处理得还要干净了。拿现在的相机和10年前的旗舰相机来对比,这样的差距就不是很大,只有仔细看才能看出来。
手机的相机技术在无声无息地发展,某些技术超过相机以后,会使手机拍照效果产生质的变化。在昏暗的路灯环境下拍摄一张夜景人像,拿相机拍,我们需要用一个较快的快门速度来保证人物不模糊。在这个弱光场景中,相机感光度已经高达6400,需要相机在弱光情况下仍然准确判断光源计算白平衡,同时使人物的肤色尽量正常,又要在高感的情况下降噪,同时保留细节。这时候用手机和相机分别拍摄一张照片,手机在这样的场景下有优势,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现实。
手机拍照进步快,还要归功于AI的大量应用,尤其是人们对于AI-ISP(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处理流程芯片和技术)的运用。自从AI被广泛应用后,我们就得承认,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在很多时候能够让手机超过硬件的限制,发挥更大的潜能。“底大一级压死人”是一句老话了,它用来描述传感器因为尺寸差异而在成像能力方面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在工作期间,我也看到过在不考虑算法计算时间的情况下,手机传感器可以借由AI“生成”一张在主观和客观测试上都和全画幅相机拍摄结果不分伯仲的照片。
人们从工业时代以来,已经习惯把物件产生的附加价值归功于其实体的增加和进步。如今无论是计算摄影还是其他领域,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都在发挥着超乎我们想象的作用。
一加手机超广角拍摄。画质已经相当清晰
在同一场景下,相机在创作自由度和底层控制风格上相较于手机还是有着巨大的优势
iPhone手持夜景模式拍摄,于新疆月落之前。手机的限制比较多,难以实现所有创作想法
数码相机+天文改造相机拍摄的冬季星空。在特殊用途的创作上,目前手机仍然不能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