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快速变强四步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如何通过快速变强,为人生破局?

不要总是问“凭什么”,多问问“为什么”。

有些人可能认为:遇到人生难题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强,能力足够强的话,很多难题就会烟消云散。这就好像在说,人生不幸福是因为现在还不够富有,等自己富有了,就会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能力不够强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常态。

以职场发展为例,就像彼得原理说的那样,人总是慢慢被提拔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上。你越想发展,现有能力越不够强。你刚觉得能力够用了,可能马上又被安排到新的岗位上。新的岗位会带来新的要求,你必须不断升级自己的能力。就好像你现在有几把超棒的钥匙,但是发展却会给你的人生添加新锁,要打开新锁,你不得不添加新钥匙,手里的旧钥匙面对新锁总是不够用的。

能力永远是不够用的,快速变强才是王道。

快速变强才能适应新变化,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新机遇。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找到这些新钥匙?如何才能提升能力,事半功倍地快速变强呢?

知行合一:快速变强的心法

快速变强,并不是凭借着一厢情愿就能发生,而要有自己的底层心法。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强人:王阳明。

王阳明的强是可怕的,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数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之一。普通人做到其中一项,就够永垂不朽的了,但这个强人全都做到了。

王阳明创立了“心学”,成为心学大师,引得无数人前去求学,他的心学也跨过历史的长河流传至今。之前很火的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让更多人了解了他的事迹。而且王阳明的字也写得不错,更厉害的是,作为一个文人,他放下笔就能指挥作战,这也是少有的。平定宁王叛乱,王阳明跟开挂没什么区别,宁王在他眼里就是一个透明人。宁王在江西起兵,王阳明就广而告之:我有精兵8万,还有10万大军支援,等你来。宁王听了没敢轻举妄动,他不知道这时候其实江西兵力空虚。后来宁王又想打南京,王阳明又利用宁王多疑的特点,不断传消息给宁王:快点打南京,南京兵力少,城池空虚,肯定能轻松拿下。宁王听了,反而不敢去了,觉得王阳明在骗自己。王阳明确实在骗他,只是每次都比他多想了一层。最后,宁王完美地错过所有时机,当王阳明真的把兵力准备充足时,宁王已经没有了获胜的希望。王阳明剿匪也很厉害。别人是追着匪剿,还总不成功,损兵折将,匪患不断。王阳明一出手,直接把这些多年难以剿灭的匪徒劝降了。

王阳明的丰功伟业我们估计难以做到了,但是王阳明做事的思路我们可以学习,特别是快速掌握全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人快速变强,如果能学到三分,可能就可以胜过80%的人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足以支撑你实现梦想,过上相对理想的生活。

现在就要重点讲一讲他的“知行合一”理论,这个理论可以直接作为让人们快速变强的心法。

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成长速度就可以大幅加快。

思考不联系实际,不扎实,不落地,不能行动,是“假思考”,这时的“知”没有做到“真切笃实”。知行不合一,就不是真“知”。

做事的时候不细心观察,不反思,不研究,就是“假做事”,这时的“行”没有做到“明觉精察”。知行不合一,就不是真“行”。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真的想快速变强,我们需要做到知行合一。

一是要理解知和行的配合关系:思而不做未思,做而不思未做。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二是要理解知和行的融合关系:思中有做,做中有思,思和做融为一体,互相促进。思到扎实有用就是做,做时不断观察、不断改进就是思。

知行合一就好像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必须咬一口,咬的同时还要品,品和咬要同时发生,你才能真正知道梨子的味道。这就是知行不能分家,也是知行合一的奥妙所在。

普通人进步慢,往往是因为知行分家,偏向一头。有的人觉得,想快速成长,就要学习、看书、听课、报班,听了不少,看了不少,记了不少,但是没有几件落到实处。有的人以为上了MBA(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自己就能做管理了,结果只会用模型套现实,到头来理论高高在上,能力低低在下。这就是错误地理解了“知”,成长速度可想而知,不会太快。

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觉得实践出真知,不看书,不学习,不反思,不复盘,做这些都是浪费时间。有的时候人们为了避免思考,真的什么事情都愿意做,到头来只是闷头做事情,一遍遍重复做,却长进不大。这样实践是有了,但是真知不多。这些人工作了十几年,不是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而是一个经验用了十几年。这就是错误地理解了“行”,成长速度自然也快不了。

我们如果想快速成长,快速变强,就一定要避免进入上面两个误区。

要真的把“知行合一”落到实处,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走上快速成长的道路。

知行合一,这就是快速变强的心法。

但是有了心法,就能快速变强吗?

写做合一:心法变做法

一个少年得到了一本武功秘籍,上面写了这派武功的心法,五个字:四两拨千斤。少年如获至宝,觉得自己从此可以登上武林之巅,江湖,从此会有自己的传说。

少年每天在草屋里就琢磨这几个字,要参透这顶级心法的奥秘所在。他双腿盘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这五个字,不怕蚊子叮,不怕天气冷,能不动就不动,不想浪费一点时间,参透心法,他就将飞向山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少年的武功没有什么精进,精神倒颇有不良之状。

书中的心法,现在俨然成了他的心魔:我都得到了心法,为什么还不行?我的武功为什么还不飞升?江湖上为什么还没有我的传说?

有时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的少年?现在我们知道知行合一对于快速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只知道“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其实还不算真的知道。

知道知行合一的人很多,做到的人太少。

有心法,而没有做法,心法就是假心法,当然做不到知行合一。

道理是抽象的,但生活是具体的。

我们必须想办法把抽象的道理融入具体的生活,改变才会真正发生。

如果没有办法把知行合一转变为具体的做法,知行合一就还是一个空洞的道理、一句挂在墙上的口号。“道理”必须转变为“做法”,改变才能发生。

可是知行合一中的“行”还比较容易具体化,“知”该如何操作呢?

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我突然看到一句话:写作,就是思考本身。

一语点醒梦中人。

“知”这件抽象的事情,在现实中突然有了具体的模样。这样我们就能把心法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做法了。“知”在现实中更多时候都可以转变为“写”这个具体的动作。

·写作就是思考。

·思考时没写作,就是假思考。

·写出的东西没逻辑,说明之前头脑里的思考就没有逻辑。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有很多年的工作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却写不出多少内容,那么这个人可能就没有什么经验。就好像很多人都声称自己对某件事情很在行,如果你让他把对这件事情独到的见解写下来,他却没有什么可写的,这说明他可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专业。

我们的大脑经常会美化自己的思考能力,认为自己想得很透彻,考虑得很全面,思考得非常有逻辑,点子非常多。

为了避免大脑欺骗自己,你可以尝试把头脑里的想法写出来。

写作,可以让我们的思考“原形毕露”。甚至有的时候,写出来才发现我们的思考有点惨不忍睹。不要害怕,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了修改思考的机会。当思考变成文字,我们就有机会以“第三方”的身份来进行审视,这样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在“写”的帮助下,知行合一就能转变为一个具体的做法。

我们的心法是“知行合一”,我们的做法是“写做合一”。

写思考,做事情。边写边做事,边做事边写。通过“写做合一”实现知行合一。

“写”就是我们的“知”。我们只要有所思考,就要求自己把想法写出来,写不出来就当自己没有想法。为了更好地知行合一,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必须同时写下我们的思考,这样会强迫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动脑子。

“做”就是我们的“行”。写完想法,要想办法运用这些想法。没有做,想法就只停留在脑子里。真的做到了,想法才能走进我们的生活。没有做到的想法其实还是假想法。

同时要做到写和做不分家,边写边做,边做边写,写做交替进行,这才是“写做合一”。

通过写和做的配合,知行合一这个心法就能转变为更加具体的做法:想了要写,写了要做,做时要写,写写做做,做做写写。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八字真言:知行合一,写做合一。

但要强调一点,这里的“写”和常规意义上的“写作”并不完全相同,只要你能把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字,这个过程就是合格的“写”。有了“写”,就是在“思考”,不需要出书,不需要写出阅读量达到“10万+”的文章,不要给自己增加这种无用的压力。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写”来思考,你甚至都不必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标准意义上的文章,只要你开始写,就能收获知行合一带来的益处。

不要惧怕写作,要想摆脱这个心结,这里教给你一个小技巧。

想想炒菜之前为什么总要先切菜?

想吃蒜蓉西蓝花的话,你会把西蓝花切成很多小块,然后再下锅炒,这样容易熟,西蓝花也容易入味,同时翻炒起来也简单很多。没有切菜这个动作,炒西蓝花这件事就完全不同了,一整个西蓝花在炒勺中翻滚的场面想想都觉得很夸张。其实,当我们想做任何一件所谓“大事”的时候,类似“切菜”这样的过程都是需要的,背后的思路就是化整为零。

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思路来解决“写作”方面的困难。把写“文章”变成写“卡片”,这就是卡片思考法。

不需要写一本书,也不需要写2000字的长文,每次只需书写一张简单精练的卡片。一张卡片上写两三百字已经算很长了,几十字也可以,精练的话哪怕只有一句也足够。

就好像你不是在写2000字的博客文章,而是在发140字的微博。一段微博文字就特别像一张卡片。

每写一张卡片,就是完成了一次“闪电思考”。写几十个字就能开启一次思考的旅程。

运用好卡片,写作更容易发生,思考也更容易发生。

要改变自己,不需要一本书,一张简单的卡片就可以让“知行合一,写做合一”运转起来。

搭建你的知行合一成长体系

当我们开始通过写卡片来思考,“写做合一”之旅就开始了。

当然,小技巧并不一定能支持整个人生的改造,要改变人生,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人生是一台电脑,我们不能只打打补丁,有的时候可能要换一个操作系统。但是如何利用“卡片”建立一个快速成长体系?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办?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人要全面、快速地成长,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我根据自己的情况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五个方面:阅读、写作、知识管理、学习成长、工作与生活。单独完成其中一种改变都不容易,如果想同时达成这五个目标,难度可想而知。我们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还要忙忙碌碌地做一大堆事,怎么可能还有时间同时完成这五件事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非常苦恼,思考陷入了困局。后来,我想了一个小办法:尝试用待办事项管理软件做时间管理。那段时间尝试了非常多软件,付费的、免费的,简洁的、复杂的,只要能尝试的,我来者不拒。一开始有一些效果,松散的一天开始被排满,看着列表上的任务被一项项消除,内心终于有了一丝丝成就感。

坚持下去,曙光就在前方。

我可以的!

我不断暗示自己,鼓励自己,希望自己不要半途而废。

然而……

我很快被打脸了。

清晨,我开开心心地把日程安排妥当,接下来迎接我的不是一切按计划进行,而是一天中经常会被沮丧中伤。一会儿来个人找我说件重要的事情,一会儿领导指派我去做一项紧急工作,原定的事项要不断调整或改期。

订计划,改计划,改完计划,再改计划。每天我有自己的安排,但老天对我另有安排。

后来我找到一些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每天的安排也开始慢慢走上正轨,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即使每天安排得很好,每项工作处理妥当,没什么人打扰我,我的成长速度也没有真正加快。

我被忙碌的自己欺骗了。忙碌带来的满足感,阻止了我真正去思考。我在处理大量的事,还误以为自己在做大事。

是时候重新研究一下策略了。

直到有一天我问了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五件事,还是一件事?

我突然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了。一直以来我都把这五件事当成互相独立的五件事对待,因此,我就需要充足的时间储备,超过我“支付”能力的时间储备。这个矛盾不解决,只是用软件把自己每天的日程排满并不能解决核心问题。如果大胆地做一个设想,把五件事情融合为一件事情,可能即使没有巧妙的安排,我的时间也会变得相对充裕起来。这不是因为我排布时间的能力变强了,而是因为我做的事情变少了。

提升效率的关键并不是快速做更多的事情,而是一开始就让自己做相对较少的事情。

我要想办法把这五件事融为一件事,那我应该怎么做呢?我感觉自己离答案已经很近了,但是眼前还有一团迷雾,让我看不清前方。

正当我沮丧万分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本书,叫《集装箱改变世界》。正是这本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书,帮我解开了谜团。

小小的集装箱,居然可以对全世界的海运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而这个创意,看起来如此之小,就是一个箱子,似乎不值一提。在集装箱出现之前,海运跟今天完全不是一种景象。那时候,货船到达港口,首先要把货物从船上一件一件搬下来。这些货物规格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人们就要想不同的办法搬运这些货物。搬下来之后,人们还要思考如何在码头上存放货物,耗费大量的时间。

接下来,人们还要把新的货物一件件搬上船,这些货物还是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为了最大程度利用船上空间,人们就要临时再想很多办法。更可怕的是,每艘船内部的空间大小和形状也不一致,这就导致货物的搬运和摆放变成了一个超级动态的复杂问题。

一上一下,时间耗费巨大,人力耗费巨大,物力耗费巨大,精力耗费巨大。

在传统搬运模式下,每件货物都可视为单独的一件事,5000件货物就是5000个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同时处理这么多事情,自然要耗费很多时间。

但是集装箱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

复杂的局面在集装箱出现后变得简单了,在货船到达港口之前,人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货物放进集装箱,每个集装箱的规格是统一的,人们在搬运中就能总结经验,为以后的优化打下基础。当货船到达港口后,人们只需要把这些规格统一的集装箱搬上货船即可。搬运万千规格不同的货物变成了搬运规格统一的集装箱。因为集装箱的规格是统一的,货船的空间也有了统一设计思路:让集装箱的存放量最大化,同时降低集装箱运上运下的难度。

上千件事情,变成了一件事。

装满集装箱的货船到达目的地之后,卸货也变得非常简单,只需要把这些集装箱从船上运下来即可,然后在码头上可以非常方便地码放这些集装箱,码头上的货物存储也变得非常简单。

复杂的海运工作被简化为:把货物装进集装箱,搬运集装箱到船上,货船运送集装箱到下一个港口,从货船上搬下集装箱,把集装箱放置到新码头上。

这个简单的升级,让整体工作效率产生了飞跃。

1956年以前,美国一艘中型货轮的装卸费用大约为每吨5.83美元。第一次使用集装箱装卸以后,每吨的装卸费用降到了15.8美分。这还只是第一次使用的效果。

这就是小小的集装箱带来的海运革命,它促进了全球化的诞生。

以至于《经济学人》杂志说:“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

不仅如此,随着集装箱的出现,整个海运工作流程都可以被改造,而且还可以制作非常多的机械与集装箱进行配合,集装箱的使用不但促进了效率的提升,还改变了整个海运的工作流程。

受到集装箱历史的启发,我在想“卡片”这个形态是不是可以被进一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用法。如果把“卡片”类比为海运中的集装箱,读书和学习时应该把得到的灵感都装进一张张卡片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搬运、储藏和分类”这些卡片,我的电脑就好像一个堆满集装箱的港口。集装箱改变了海运工作的流程,那卡片会不会改变我的学习与成长流程?

我感觉我已经开始接近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经过几年的实践和修订之后,我终于构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成长体系”,将阅读、写作、知识管理、学习成长、工作与生活这几件事情融为一体,同时整个体系通过“写做合一”完成了“知行合一”的落地,而卡片就是串起整个流程的“集装箱”。

我希望“知行合一成长体系”也能在未来助你快速成长。

整个体系如图0-1所示:

图0-1 知行合一成长体系

整个“知行合一成长体系”分为四个大的模块,分别是知识输入、卡片管理、构建体系和实践应用。知识输入、卡片管理、构建体系三个模块层层递进,帮助我们完成“知”的升级。在这三个环节中,“写”是核心动作,通过“写”不同的内容落实不同层级的思考,逐步从浅层思考过渡到深层思考。实践应用模块要求我们完成“知行合一”四个字中的“行”。在这个环节,“做”是核心。一种是自己做到,实践到位;另外一种是通过“做”影响他人,进一步扩大学习成果的影响力。四个模块相辅相成,实现知行合一。

下面介绍四大模块的基本作用。

模块1

知识输入:借力而行,站在巨人肩膀上思考问题

这个模块主要完成各类高质量知识的获取。每做一件事,就要同时启动知识输入,让自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无到有,所有事情都自己想。人类的知识共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平台,不利用实在可惜。

想成长,先输入。输入能让我们借力而行。

在知识输入里,阅读与听课、观察生活和搜索是三种重要的渠道,我们要学会挑选合适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同时,不同渠道能获得的知识是不同的,阅读与听课能让我们看到其他人的成熟总结,观察生活能让我们看到真实鲜活的案例,搜索能让我们借力整个互联网上的信息。三者并用,我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就能更加完善;而高质原则、多样原则、速读方法和主题式学习是四个重要的输入策略。高质原则要求我们尽量获取质量较高的知识,减少糟粕内容对我们的影响。多样原则要求我们获取的信息不能过于单一重复,对于同一件事,我们要多看看不同人的想法、不同角度的思路。速读方法要求我们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利用速读能更好地筛选信息,略过次要信息,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要的信息和知识。主题式学习要求我们围绕一个主题学习不同内容,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一个主题的集中突破,让我们的知识输入更加深入。三个渠道加上四个策略,相辅相成,让知识输入变得更加高效。

一旦我们需要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我们就要先完成知识输入。

没有菜,做不了宴席,做饭要先买菜。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模块2

卡片管理:用卡片完成初级思考

输入阶段获得的知识如果不管理,很容易遗忘,未来查找起来也会比较麻烦。在“卡片管理”这个模块,我们将通过“卡片”这个工具完成知识管理的升级。首先要把输入时获得的思考封装到卡片里,接下来要对这些卡片进行分类。简而言之,这个模块里包含两个核心动作:写卡片和分类卡片。

管理这些卡片,就是管理自己的思考。

管理好这些卡片,我们的知识管理水平就能大幅提升。

把学到的内容写成卡片,用卡片把思考一滴滴积攒起来。读一本书之后,不再记录一篇长长的读书笔记,而是整理出几十张卡片。这样我们的学习习惯就会发生改变。

在此基础上,要对卡片重新分类,卡片分类就是思考的二次加工。

将四处得来的卡片按主题进行分类,把相同主题的卡片放到同一个文件夹中。这样打开一个文件夹,就能看到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各种想法。对于一件事,我们的思考会变得全面,而不是被某个人带偏。

图0-2展示的是我在“诚信”文件夹里汇总的卡片,有了这个文件夹,对于诚信我就有机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还做到了“借力而行”。

图0-2 “诚信”文件夹卡片汇总

模块3

构建体系:进行体系化的深度思考

在第二个模块里,利用卡片我们完成了初级思考,但是要想改变人生,我们的思考要更深入,这样才能完成所谓的认知升级。那么该如何做呢?

就像前面讲的:写作就是思考本身。在“构建体系”阶段,我们依然需要“写”,但是这里的写作和之前的卡片写作不同,更强调“体系”这两个字。

卡片是天上的一颗颗星,构建体系是把它们串联成星空。

经历过第一、第二两个模块,围绕一个主题我们积攒了大量的卡片,现在我们就可以在这些卡片的基础上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构建体系”模块有两个核心动作:一个是“画体系”,另外一个是“写系列文章”。做到这两点,我们对所学知识就完成了“深度思考”。

画体系就是利用思维导图、流程图把分散的卡片整理成体系。思维导图和流程图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图,作用也不一样,具体区别在本书后面章节会详细阐述。在思维导图和流程图的帮助下,散落一地的知识各自归位,认知框架顺势搭建起来。画体系是深度思考的重要步骤,单点的知识被串联在一起,我们的思考就变得更有逻辑,更有章法。能画出体系图,我们的认知就完成了一次升级。想一想关于时间管理,你能画出什么样的体系呢?画不出来,说明认知还不完善,深度还不够。

只有体系图,思考深度还不够,接下来我们要结合之前整理的体系,写出系列文章,深入探讨某一个主题,系列文章就是我们的系列思考。

这些系列文章就是我们关于某个主题的完整认知。系列文章写得越有逻辑,越有体系,内容越有深度,就代表我们对于这个主题的认知越有逻辑,越有体系,越有深度。想要建立更有体系的思考,就要能写出更有体系的文章。写不出有体系的文章,思考就没有体系。

在书写系列文章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自己的观点是否足够有力,表达是否足够清晰,有力的观点配上清晰的表达威力更大,也会为后面的“实践应用”铺平道路。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更容易检查自己的深度思考水平。

通过系列文章,“散装知识”变成“套装知识”,知识的价值更大,同时还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画出知识体系,让我们的思考变得不再散乱,不再碎片化。

写出系列文章,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有逻辑,更严谨,更有深度。

“画体系+写系列文章”这两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深度思考”。

如果这个步骤做得好,哪怕你之前的很多学习都是所谓的碎片化学习也没有关系,通过系列文章的书写,这些碎片就变成了大拼图中的一个个要素。它们不再散落一地,而是成了体系中的一环。所以我个人并不惧怕碎片化学习,只要学习,我就整理卡片,我不在乎知识是碎片还是成体系的,只要我能整理出有效的卡片就行。当卡片积累得足够多,我就会开始画体系图、写系列文章,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开始产生,碎片就不再是碎片。

没有什么碎片化学习,就看你能不能建立体系。

模块4

实践应用:利用所学改变人生

在前三个模块中,我们写了很多内容,有的是卡片,有的是文章,但是“写”还不是我们的目的,“应用”才是。

有了“实践应用”,我们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通常实践应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己去实践,另外一个是去影响他人。

个人实践:这个时候的个人实践已经是升级版本,如果我们已经就某一主题整理了体系图和系列文章,那么我们的实践就可以升级了。我们不再做一点摸索一点,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只要真正去践行之前整理的内容,往往就比周围的很多人都要做得更好。

影响他人: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不只要面对自己,还要面对他人。如果我们开始给他人做分享,甚至影响到别人,那么我们的影响力就开始扩大。影响自己是一种应用,影响别人是另外一种应用。在职场上能影响他人,你就能成长为一个更优秀的管理者。在家庭中,你能积极影响自己的孩子,你就是好父母。能影响的人越多,你的个人价值越大。

在第四个模块要不断思考个人如何实践,如何更好地影响他人。做到这两点,我们的个人才能和价值就能不断放大,成长就能持续发生。

但这里要强调一点,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这四个模块在实际应用中要进行更多的融合,也就是说:只有实现四个模块联动使用,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当我们要快速提升自己的某一能力时,四个模块都要启动,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行合一成长循环。零散地使用四大模块中的一些方法能提升一点,但改进程度远没有四个模块都做到明显。只有四个模块同时运转起来,相互配合好,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四大模块的运用并不是严格的线性流程,很多环节都会交叉并行,互相影响。

假定现在要提升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我们不能指望看一两本书就实现能力飞跃式提升。首先要进行“时间管理”方向的主题式学习,完成高效的知识输入,根据知识输入模块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学习;然后,在“知识输入”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写卡片,并对这些卡片进行分类整理。“知识输入”和“卡片管理”这两个过程可以同步进行,不需要等“知识输入”全部结束才开始进行“卡片管理”。当把卡片分类整理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启动“构建体系”这个模块的内容。翻看之前的卡片,一点点画出体系图。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体系内容有缺失,可能会再次启动“知识输入”,及时进行内容补充。体系图完善之后,就可以在体系图和卡片的帮助下书写系列文章。文章书写结束后,我们的“时间管理”认知和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非常重要的是,这个体系是我们个人的体系,而不是别人的体系。再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个人实践和影响他人,启动“实践应用”这个模块,用前面所学的“认知”来改变我们的“行动”。边行动,边总结,并把总结更新到卡片、体系图或系列文章里,这样“写”和“做”交叉进行,效果更好。而且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在整理卡片的过程中就尝试开始“实践”,边实践,边整理卡片,边画体系,边写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体系并不是分步的机械操作,而是根据情况随时启动某些模块,不同模块可以平行开展、交叉影响。(见图0-3)

图0-3 四个模块平行开展、交叉影响

在接下来的四章中,我们要逐一学习四大模块如何具体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项。如果你能学会,并在人生中进行运用,改变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