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是被逼的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这句话放在当皇帝之前的郭威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自从平叛且升迁之后,郭威将军在河北一带的威望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
终于,在庙堂之高的小皇帝后汉隐帝刘承佑,感受到了这种压力。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一段历史看到这个皇帝的称号的时候,就感觉这绝对不是个称职的皇帝,也不是个走运的皇帝。
一般来说老板的下属本事越高,这对老板是越有利的。
但是在家天下的时代,尤其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一个杰出的下属对于老板来说,恐怕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后汉隐帝刘承佑,在镇压李守贞的叛乱之后,表面上看帝国最大的一块心病已经去除,但是在小皇帝的心坎里,还远远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他的父亲驾崩之后,给小皇帝留下了几位顾命大臣,包括郭威、杨芬,史弘肇和王章等人,其中郭威拥有重兵在外镇守,其他几个人都围在小皇帝的周围,这让他寝食难安。
小皇帝继位的时候已经年满18岁了,按照今天的标准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但是在当时那种时局之下,这个小皇帝的治国经验略等于零,因此确实需要一帮有经验的大臣去辅佐他。
小皇帝登基也的确是有些仓促,因为他的哥哥刘承训本来是皇位继承人的,但是刚刚设立为继承人就病死了,这样皇位继承人就属于空白状态。
因为长子病故,再加上自身的病情加重,老皇帝刘知远也自知不久于人世。
大臣们怕有变故就纷纷劝诫,于是刘知远就将二皇子刘承佑托付给将相们。
并且赶在自己闭眼之前,就要给他加封王侯的爵位。
谁知天不遂人愿,这些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就挂了。
然而,历史上似乎开了一个玩笑,真正成功辅佐的恐怕只有周公一个人,其他的基本上都失败了。
过了几天之后,还没有登基的小皇帝拥有一系列官职之后,被封为周王,然后又在灵柩前继皇帝位。
小皇帝登基的过程的确是有些曲折的,不过至少在这一过程还算得上是顺利,没有人想造反。
此时此刻的郭威,尽管在外面的治理成果斐然,在民间的声望越来越高,但是在小皇帝的心里,其阴影面积倒是越来越大了。
先说在小皇帝身边的那几位顾命大臣,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尽力辅佐,没有越雷池一步,可是时间久了,那么也就渐渐的变味道了。
传说有一次在朝堂之上,杨芬、史弘肇正在商议事情,小皇帝就劝诫他们道:“你们再仔细推敲推敲,别有谬误,免得让别人说闲话。”
照常理来说小皇帝,这是好心好意的劝解,他们并没有什么恶意。谁知道杨芬居然反手一句,“有我们在用不到你开口。”
如果这种传闻是真实的话,那么他们的顾命大臣也的确是水平不怎么样。
这口恶气,小皇帝怎么忍得下去。
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君臣几人就已经开始互别苗头。事情的起因是李太后的弟弟李业,他主动要求当宣慰使,小皇帝在朝堂之上,不好意思问,就和李太后在私下里问杨芬的意见,谁知杨芬死活不同意。
这倒就罢了,另外一件事情更让人窝火。
事情的起因是小皇帝新近宠爱的妃子耿夫人,因为将小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的,看样子有想当皇后的想法。
小皇帝征求他们的意见,谁知道大家还是反对。
耿夫人就这样被活活的气死了,小皇帝想用皇后的礼仪埋葬她,反对的还是这些人。
再加上这次的这件事情当众羞辱小皇帝,他们这算是结下梁子了,很快就不欢而散。
下朝之后的当天晚上,小皇帝居然派遣亲信,直接杀死了杨芬,史弘肇和王章三人。
身边的这几个顾命大臣已经全部被自己干掉了,现在只有一个在外面的郭威,还活得好好的。
小皇帝心想,反正已经下手了,那就干脆干到底。
他很快就接到情报,郭威目前正在魏州,并没有在邺城,身边的兵力并不是很多,正是下手的好时机,如果过了这个村,那真的就没有这个店了。
经过一番布置之后,小皇帝立刻派出使者,试图诛杀郭威。
不过,这一次小皇帝失算了,他之前发布皇帝诏书给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命令他杀掉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但是小皇帝哪里知道他们两个人是很好的朋友,自然也就不会下此狠手了。
后者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密报郭威。
得到密报之后,郭威对小皇帝的做法很是失望,心想你不仁我不义。
在情况紧急之下也伪造了一份诏书,上面的意思刚好相反,那就是小皇帝命令郭威诛杀诸将,并把这份伪造的诏书公之于众。
当大家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皇帝的做法,是茅坑里扔石头激起民愤……
心细的赵匡胤当然知道这一切,不过他并不急于声张。
因为跟着郭威将军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觉得此人为人忠厚是值得信赖的,也不想背叛他。
当赵匡胤知道郭威将军的想法之后,觉得目前也只有这么做,要不然的话,身家性命恐怕都有危险。
于是,在大家的推举之下,开始“清君侧”了。
郭威将军和赵匡胤一起带着十几万兵马,浩浩荡荡往当时的都城开封出发。
在抵达开封之前并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一切倒也是挺顺利的。
在后汉乾佑三年(950年)11月14日,大军已经开始渡过黄河。
小皇帝立刻派兵抗拒郭威的队伍,又派宦官抵近侦查。
宦官被郭威抓住之后,准备和小皇帝谈条件,那就是把小皇帝的国舅爷李业立刻打入大牢。
接下来,他们把宦官给放了回去,并且写了一份奏章,一同带走。
小皇帝看过之后,就确认郭威将军已经造反了,并以此为借口,把郭威将军在首都的家属全部杀死,甚至连在襁褓中的儿子都不能幸免。
如果想了解这段悲惨的历史,可以从《新五代史》找到相关的记载,“婴孺无免者”。
由此看来,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真的是血淋淋的。
既然开了头,那么接下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
郭威将军的军队和后汉小朝廷的军队随即在黄河边上相遇,并且在七里坡(一说刘子坡)展开了激战,后汉小朝廷的军队被打得大败。
抵近观战的小皇帝发现不妙,就立刻准备逃回首都开封城。谁知他在城外就被拒绝入城,原来是守城的开封尹刘益已经投奔了郭威,小皇帝只好往西北方向夺命而逃。
在夺命逃亡的这帮人中,就有准备投奔郭威的郭允明。
当他们跑到一个叫赵村的地方的时候,大家突然看到后面尘埃大起,小皇帝以为是追兵,连忙仓皇下马,正准备躲进村民的屋中。
见此情形,再迟疑就来不及了,郭允明决定临阵“起义”,就拿小皇帝的人头做见面礼,去投奔郭威。
就趁其不注意,狠命的一刀把小皇帝给刺死了,正准备将他的脑袋砍下来的时候,却发现追兵都是自己人,是赶来护驾的。
在懊丧之余,郭允明也就顺势结果了自己的性命。
这件事情说起来也真的是怪小皇帝,如果不是他心眼那么小,如果不是他那么歹毒,连郭威将军最小的儿子都不放过,那么结局恐怕就是另外一副样子。
在另外一边,已经搞定了朝廷军队的郭威将军,很快就得到了小皇帝的死讯,心想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的话,开封城里的李太后一定要重新立皇帝了。
于是,他就立即带兵入京,并且觐见李太后,口头转达了小皇帝已经被自己人杀死的噩耗。
同时,他又让李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假意拥立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
这一看就是个倒霉的家伙,后来稀里糊涂的被人给毒死了,皇帝自然是当不成的,在历史书上也没有他的庙号。
当把这件事情办妥之后,风雨飘摇中的小朝廷突然接到契丹南下入侵的消息,郭威立刻自作主张率兵北上抵御。
当他的部队经过澶州的时候,手下的士兵突然发动兵变,只不过这次兵变的矛头并不是对准他,而是要拥戴他当皇帝,士兵们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一块黄布,然后套在郭威的身上。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发现某种熟悉的套路?
没错,这个套路是被此时此刻的赵匡胤看在眼里,过了一些年,他又开始如发炮制,又从后周的手里夺过了皇帝之位。
历史有的时候就陷入这种有趣的怪圈,而拔不出来。
因此,这应该是黄袍加身的早期版本,到了赵匡胤时期就变得越来越成熟了。
再说,郭威将军被士兵们拥戴为皇帝之后,契丹军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这毕竟也必须是借口),他又带着军队,浩浩荡荡的开进了开封,然后逼迫李太后把权力让给他,被授为“监国”,从而就夺取了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到了后汉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开封正式称帝,国号定为大周,历史上称之为后周。
历史书上对赵匡胤在建立后周政权中的贡献并没有细讲,只是提到他对郭威当上皇帝的功劳。
既然如此结合我们本书的推断,他至少对于保护郭威的安全,并且帮助他处理一些内务,做了很多工作。
历史是成功者书写的,对于成功者怎么评说都不为过。
郭威既然当了皇帝,那么赵匡胤的父亲就由同事变成了上下级的关系,这里另外再表述。
对于赵匡胤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功臣,原来是当郭威的贴身护卫的,现在因为成了皇帝的缘故,就不再需要赵匡胤继续保护了。
因为,死去的小皇帝的大内护卫,这个时候就顺利的过渡到郭威的身边去保护新皇帝了。
对于自己身旁的这个半大小子,郭威皇帝当然也是没有忘记的,很快就给了他一个官职,也就是东西班行首。
这个官职听起来很奇怪,但是实际上很简单,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其实就是个保卫小科长。
就这样,赵匡胤在郭威的朝廷里做了一名禁军小军官。
已经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公务员,并且开始吃皇粮了,拿的是铁饭碗。
在当上这个小官之后,由于工作表现很是出色,赵匡胤又被提升了。
虽然不是在京城里面当官,但是他这一次被提升的官职是滑州驻军副指挥使。
尽管只是个二把手,肯定没有一把手那么风光。
但这对于赵匡胤的从政生涯,可以说是一个开天辟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