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逍遥王爷朱高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赵王的郁闷,我不当人子?

料理好了府中的‘花瓶’,朱高煦坐上府内的八抬大轿移驾至朝廷御书房,去监国。

“来人,将本王那本书卷一并带走。”

处理朝政,自然是少不得《大明·永乐年间百科大全》的了。

“诺,汉王先行移驾,切莫耽误了监国大事才是,奴婢这就命人赶往朝廷御书房。”

王针脸贴着地,捏着嗓子眼的说。

八抬大轿把朱高煦抬往了御书房。

看到御书房内成堆的奏折、国策、书卷,朱高煦面露愁容。

‘这就是当皇帝的下场!’

‘批阅不完的奏折……’

‘理不清的头绪。’

‘批阅好了还好说,大家夸你尧舜之相、大帝之资。’

‘批阅不好了,下面的大臣直接来一句什么狗屁皇帝?’

‘能骂你三辈祖宗。’

‘更离谱的是,竟然还有人来争这个皇位!见鬼,真是闲的慌。’

御书房的宦官屁颠的跑来,“王爷,这是今天的奏折,还有大臣们的文书,请您过目……”

“嗯嗯,知道了,知道了,你先下去吧,”朱高煦不耐烦的摆手。

“诺。”

宦官毕恭毕敬的退了下去,在门口的金锣上连敲了三声,代表汉王爷正在执事。

不多时,王针抱着《大明·永乐年间百科大全》也来了。

看到自家王爷神色不佳,脸贴着地跑过去,“王爷,奴婢给王爷送书卷来了。”

“王爷可是有心事?!”

“嗯,乏了,帮本王沏茶,”朱高煦闷声接过百科大全目光浏览着书卷上的办法。

所幸这永乐年间的奏折在百科全书上还有注解,就是寻找起来略有麻烦,不过好在是省去自己去想了。

直到朱高煦看到了燕国等地多次被鞑靼、阿鲁台、瓦剌等草原各部的族群所侵扰,好多商贾都不敢出行了,生怕被劫掠。

更甚的是,某些百姓还被草原各部的人残害。

这已经是很严重的国家问题。

这时朱高煦突然是想到了一点。

‘在永乐十八年间,草原各部更为嚣张……’

‘文皇帝已经是多次讨伐了。’

‘只是这群草原各部的人,记吃不记打,依旧我行我素。’

‘毕竟,明军再厉害也绝对是无法对草原各部造成伤筋动骨的伤害的。’

‘说到底,进了中原是自己地盘,出了中原可就是人家地盘了!如何能剿灭?!’

‘而在这个时候,道衍和文皇帝就开始谈论这件事情,最后得出了一句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也是后来大明历史之中,属于大明最为璀璨的一句标注。’

‘也是在永乐十九年间,大明的皇宫从南京城迁移到了北京城!’

‘自此后,文皇帝便是镇守国门,草原各部的危患立刻停歇了下来。’

‘而草原各部虽然是不侵扰大明了,但是文皇帝对草原各部的恨意不减,欲要灭了草原才罢休。’

‘……’

朱高煦心念至此,便是提起狼毫蘸墨。

王针见朱高煦提笔蘸墨,大惊失色,“王爷,军事奏折不可自做决断的,此事还是交给陛下来看才妥善啊……王爷三思。”

言下之意,民事出了事,天下还不会翻了天,你汉王爷可以任意发挥。

军事出了事,汉王爷就提着脑袋去见陛下吧。

汉王爷遭殃了,他们还有好果子吃吗?

“狗一样的东西,滚,”朱高煦一脚踹开上来拦截自己的王针,提笔蘸墨的写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写完后,朱高煦把军事奏折扔上了堆积如山的奏折上,情不愿的喊了声,“换一批。”

立刻,汉王府和御书房的宦官都纷纷搬着奏折来回的走动。

很快,朱高煦就又收到了一件离奇的奏折。

甚至,还是弹劾自己的奏折。

而且,这弹劾的话语还极为牵强。

“河南山东不下雨,都是因为汉王监国所致。”

朱高煦记得这件事情。

‘历史上,永乐十七年,朱高煦监国时期河南山东不下雨。’

‘文皇帝也和大臣们埋怨也是朱高煦的责任……’

‘为此,文皇帝将朱高煦骂的狗血淋头。’

平心而论。

‘朱高煦也是相信些鬼怪乱神的风水的。’

‘更何况,这还没到建国后,魑魅魍魉、妖怪等等都可以成精。’

‘只是河南山东不下雨这件事都能扯到朱高煦监国上……这就有点扯了。’

朱高煦狼毫蘸墨,想了想写了几个狗趴一样的字,‘人工降雨。’

朱高煦批阅奏折,起早贪黑,累的浑身松软,‘这事给他一天都不想干了。’

想着就藩,搂着‘花瓶’吃着山珍海味,逍遥快活不香吗?!

‘哎!现在所作所为真是造孽啊……’

‘白白虚度光阴。’

“来人,回府。”

朱高煦冗长的喊了一嗓子。

门外的宦官也是早就等的犯困了,听到是朱高煦传唤,立刻八抬大轿的跑了进来。

……

此时此刻,赵王府。

墨色之下,朱高燧手里捧着一道奏折,这是文皇帝下的申饬,言辞犀利,用的还是白话文。

“什么意思?!本王怎么就不当人子了?莫名其妙……”

“不让本王和汉王走的太近!影响了汉王监国!?”

尤其是看到了这里,朱高燧目光纳闷了起来。

‘什么叫自己影响了汉王?!’

‘父皇真的搞清楚了吗?!明明是二哥挑唆自己造反啊……为何,二哥没事,他却被喷的狗血淋头?’

朱高燧感觉心里很憋屈,但却又不好说什么。

‘二哥说了,做大事不可惜身,他要做一番大事,所以忍了。’

“老爷子下申饬又怎样?”

朱高燧也是怒气上头,‘都要造反了……认你你是老爷子,不认你,一罐药闷下去。’

‘老爷子也是卸磨杀驴。’

‘为了大明的江山的他呕心沥血、操劳半生,老爷子还要降他罪?!’

只是朱高燧心里膈应的不行,这老爷子还派锦衣卫和侯公公来了……

这是对他有多不满?

转而,一男子闻讯赶来,对着朱高燧恭敬抱了一拳,“赵王,陛下为何降旨?”

“胡长史,你自己看吧,”朱高燧把手里的申饬递给胡永兴。

赵王府左长史胡永兴恭敬的接过申饬,越看越是胆战心惊,“对于王爷近日的行径臣下有所耳闻,依臣下所见,王爷确实应该远离汉王爷。

倒并非是说王爷影响了汉王爷,而是汉王爷在其中作祟,王爷如果信得过臣下,臣下这就去办,如何?”

“胡言乱语……”朱高燧痛斥了一声胡永兴,“胡永兴,你这是颠倒黑白,二哥和本王乃是亲兄弟,情比金坚。

你却在这里挑唆本王和二哥之间的关系,胡永兴,你可认罪?!”

胡永兴是朱高燧府内的左长史,也是赵王府内的一位智囊。

只是这胡永兴屡屡冒犯他对二哥的情谊,挑唆他和二哥之间的关系崩裂。

见朱高燧如此愤慨,胡永兴噎了一下,“赵王,臣下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汉王如今是监国,虽说未曾有人察觉到汉王身上的端倪,臣下却是一直将汉王的行径看在眼里。

汉王如此心性必然不会满足于现状,更不会任由太子继位的,赵王……为今之计,求存之道才是根本,切不可意气用事才是……赵王请听我的。”

“来人,把胡永兴给本王叉出去,”朱高燧威胁道:“胡永兴,再有下次,本王替大哥处理了你,叉出去。”

北镇抚司的好手叉起胡永兴,迅速的掠了出去。

“哎!赵王爷,臣下一片忠肝义胆呐!”

“王爷……!!!”

……

翌日。

文皇帝从寝宫起身,直径入内阁。

汉王爷监国时,文皇帝实行每三日一监察。

“汉王爷近日监国,可有过什么纰漏?”

文皇帝侧卧在床榻上,目光浏览到堆积如山的奏折上。

文皇帝都想好了。

汉王爷但凡是有稍许差错,他就提着剑去兴师问罪。

“禀陛下,王爷近日批阅奏折,倒是没出现什么大纰漏,只是下面的大臣多有非议,各种难听的话都背地里说了……”

侯公公如实禀报。

文皇帝轻笑了一下,“拿来。”

“陛下要监察奏折,速速拿来……”侯公公对着身侧的宦官尖锐了一嗓子。

一批批宦官端着堆积如山的奏折赶来,文皇帝随手捻起一本来看。

“嗯,不错,还行……”

“朕还以为,汉王监国没两天这天下就大乱了呢。”

“这奏折批阅的还算进退有度,条理清晰,还算汉王爷用心了。”

文皇帝轻吐出一口气,“只是这个字,为何如狗趴一样?”

文皇帝见到了朱高煦的字实在是不堪入目。

“陛下,汉王毕竟是武将,再苛求文字确实为难他了。”

侯公公在一旁笑道。

“嗯,言之有理。嗯?!近期还有战事?汉王还对战事有见解……?”

文皇帝神色不悦。

‘战事不速速递来内阁,汉王竟然是亲自处理?!’

‘大胆!’

虽说是让汉王爷来监国的,只是这国策还没有轮到汉王爷来插手。

“太子爷那边先是怎么说?”

文皇帝目光思忖。

相较于之下,文皇帝更是倾向于太子的意见。

汉王爷监国不假,可是文皇帝绝无可能是全盘拖出,太子在府中也是要对国策产生辅佐作用的。

尤其是军事方面。

当文皇帝看到了军事奏折,眼前顿时一亮。

翻开来一看,阿鲁台、鞑靼、瓦剌等凝聚起来的草原各部一直侵扰燕国等地。

文皇帝见状,眸色之中已经是有了些温忿。

燕国是文皇帝先前的就藩之地。

若不是建文这个狗一样的东西听信了黄子澄、齐泰的削藩,他岂会来江南靖难?!

在燕国时,文皇帝可谓是过的十分惬意的。

现在,燕国等地均被草原各部的人所侵扰,这是文皇帝所不能容忍的,草原各部的威胁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着。

不然,万里长城也不会在秦国时期就开始建造了。

心念至此,文皇帝摩拳擦掌,想打仗了。

‘太子对这件事怎么说?’

文皇帝见到了太子的文章,意思是要让朝廷派兵镇压,但坚守不出,以守为攻。

对此,文皇帝以为这太憋屈了,不符合他的作风。

也不符合大明朝的威严形象!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再看到朱高煦这一手狗趴的字,文皇帝先是皱眉,而后表情一亮,这奏折上仅有几个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短短一句话,已经是道尽了大明的气魄。

文皇帝收起表情,面无表情的对侯公公道:“给朕传老和尚过来……”

侯公公听到文皇帝是要找道衍,必是有国事相商,岂敢怠慢。

经由陛下召见,道衍一来内阁,就从文皇帝手中接过了太子的奏折,再看了看汉王的奏折,最后才是沉咛了一声。

“不错,皇室后人还有如此见解,臣在这里恭喜陛下了。”

道衍把汉王的奏折递回到文皇帝手上,微微轻笑的道。

“两者相比较,还是汉王爷的气魄要更胜一筹。”

“陛下,汉王这一句话,尽显明朝的魄力啊。”

“如若汉王有此见识,事事都有如此眼界,兴邦振国不在话下。”

先前,道衍也曾和文皇帝交涉过此事,草原各部的威胁一直都存在着。

虽然有长城来抵御,却依旧是免不了这群草原人的骚扰。

都是大明的百姓们,更何况,这还是文皇帝曾经的就藩之地。

岂能是直接置若罔闻过去的?!

所以,道衍和文皇帝有个不约而同设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没错,与汉王的意见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