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中国舞蹈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中国舞蹈的概述

舞蹈是一种在空间中展现和时间里流动的表演艺术,它是所有艺术中率先表达在人类身上的艺术的本源。从广义上来说,舞蹈这门艺术活动和人类传统所有的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原始民族来说,一个人所跳出来的舞蹈就表达了他部落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舞蹈既是崇拜又是祈祷,所以每一种生活场景像婚丧典仪、播种和秋收以及战争与和平,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在至关重要的宗教生活中,人们用舞步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愿。从这个意义上说,舞蹈的起源与人类的宗教生活紧密相连。因此,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宗教性祭祀舞蹈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

一、舞蹈艺术的定义

舞蹈是经过舞蹈艺术家在自然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并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规律、有节奏的动作,通过人体的手势、舞姿造型构成舞蹈形象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又是以人的躯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清晰的节奏性、形象的造型性,它既能反映社会生活,也受到人们的喜爱。

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动作,从它诞生的那天起,无需语言,只需要动作去表情达意,这些就构成舞蹈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基本美学特征。舞蹈的抒情性是舞蹈艺术内在的本质属性,而舞蹈艺术动作的节奏性和造型性是构成舞蹈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可以说,舞蹈动作的抒情性、节奏性、造型性是舞蹈艺术基本的美学特征,同时在表情、服装、道具、音乐、美术、灯光等配合下构成了舞蹈这门综合性的艺术。

从模仿发展到感情表达的全过程,没有一个不是通过动作这个特殊手段,可以说,没有动作就没有舞蹈艺术。舞蹈从一个单一的动作形态,到一个舞句,再到一个舞段的组合,并且又从一个单一完整的舞蹈片段,发展到整部舞剧,都是由主题动作的重复、发展、变化和不同动作的衔接、配合、交替呈现出来的,各种动作在有目的、有组织、有配合的运动过程中发展完成一个有机的舞蹈整体。它最充分、最鲜明生动、最为直截了当地展示人物丰富、细腻、复杂的情绪和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舞蹈动作是从人们的生活、劳动、娱乐的自然动作基础上发展,再经舞蹈艺术家的精心提炼加工而来的,所以说生活动作是舞蹈动作的基础和原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是由人们的意识支配的,并不是无意和随意的,而是有动作目的。动作既是外在形体活动的主要特征,又是意识支配的体现,舞蹈动作是生活动作的提炼、加工、升华和美化,所以动作是舞蹈中最基本的元素。舞蹈动作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1)舞蹈动作来源于人类的劳动。俗话说有了人类就有了劳动,有了劳动就有了舞蹈,舞蹈艺术就由此产生。人类用劳动的成果养育自己和培育后一代的成长。劳动是人类最初生存的必要手段,通过这个必要的手段去猎取食物、制造工具、缝制衣衫,于是劳动动作和劳动过程,也就自然地形成劳动舞蹈。例如狩猎舞、秋收舞、织布舞、插秧舞、洗衣舞等。这类舞蹈的特点是讲述劳动的过程,舞蹈本质就是劳动内容和过程本身,以及劳动后喜悦情绪的表达。

(2)舞蹈动作来源于对动物动作的模仿。这种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在许多传统舞蹈中,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舞蹈中比较常见。经过世代流传演变、发展规范、美化,使其人格化,而成为本民族的舞蹈特征。常见的蒙古族舞蹈,它的主要动作的源头是来自草原上的鹰、雁和马的动作,上肢动作取自鹰、雁,下肢动作取自马步,加以结合发展,从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

(3)舞蹈动作来源于舞蹈艺术家对景物的模拟和触景生情的描写。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对大自然寄托着无限深情,与此同时大自然又滋养着无数生命,使人们眷恋,因而舞蹈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通过艺术作品来描绘大自然的景物,来歌颂它给人类造福的功劳,来感谢它的滋润。像这类的舞蹈艺术作品也是比较多的,有的是作为自然景物对艺术情节的升华和陪衬方式出现,像太阳、月亮、大海、山、花草、树木等,有的是以植物寄情和托物言志手法去抒发人的感情,有的是以模拟形象性的动作加以展示。在我国当代舞蹈作品中,有通过对大自然的景物描写,来表达人的美好情思,如《黄河魂》《小溪·江河·大海》《海浪》等,都是水平较高、艺术性较强的优秀作品。我国流传的优秀舞蹈作品《荷花舞》,是对自然植物动作的抽象、概括、提炼、发展,它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拟人化的形象。通过对美的形象的凝练,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爱恋,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和提高人们欣赏舞蹈艺术的趣味和高尚的审美意识。在这些优秀作品的舞蹈创作中,通过精巧的艺术手法,对大自然景物的典型形象特征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使人们观赏后引起深情和美好的回忆以及对自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了无限的爱,激励人们去追求,去奋斗,奔向更美好的明天。舞蹈动作的来源也是建立在舞蹈艺术家们长期学识积累的基础上,在创造与教学和观赏的实践中,继承前人的创作、发明,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再根据作品的主题、情节需要,在舞蹈的表现手段方面加以发展,进行再创造,用来表现现实生活。

二、中国舞蹈的产生与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是全氏族或部落的行为,它被当作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成为每个成员所必备的技能。在当时组织散漫和不安定的生活中,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让人们团结起来,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狩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具有集体性。

舞蹈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由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内容所决定,人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人类舞蹈艺术正是在这基础上变化发展的。

远古时期并没有舞蹈,人们有了群居生活后,舞蹈才逐渐地发展起来。原始氏族社会的舞蹈有为了培养狩猎技能的狩猎舞蹈,它是结合原始狩猎的生产方式的集体性舞蹈;有反映原始人农业劳动的开山、耕种和祈祷风调雨顺的舞蹈;有反映他们信仰祭祀的舞蹈;有直接反映原始人生活内容的舞蹈。总之,这些舞蹈的共同点是通过原始人的鼓语节奏来表现。鼓语是原始人传达情感的共同语言,对他们团结御敌、巩固氏族力量、服从共同崇拜的偶像以及生活中的其他内容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当时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西周时期的祭祀仪式的乐舞和一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的舞蹈,此后逐渐改为供奴隶主娱乐的巫舞。西周的奴隶主阶级以乐舞艺术形式作为礼教手段去培养教育他们的后代。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认识到乐舞、诗歌等艺术不仅能够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也能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当时是乐舞教育发展的鼎盛时代,并把乐舞和礼制紧密地结合起来。

汉朝对礼制乐舞进行变革,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舞,出现了“百戏”(指民间各种各样的技艺表演,也包括武术的竞技和歌舞表演),汉朝时宫廷的乐舞和民间的歌舞都已发展到了一个阶段,表演技术随着汉族男女服饰上的变革也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经过乐舞文化大交流的两晋南北朝,使乐舞丰富和发展的《清商乐》,促进了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相互学习交流。直到歌舞艺术鼎盛的隋唐时期,社会政局稳定,生产恢复,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文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乐舞艺术也出现了繁盛局面。如在唐朝祭祀仪式上歌颂皇帝百战百胜、盛攘四方的武舞《破阵乐》;表示皇帝功成回乡、与民同乐的《庆善乐》;将皇帝比作上天之子,能管天地治鬼神,应居于万民之上的《上元乐》。在小型的散乐中又分为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软舞”,以及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健舞”。还有把当时一些外国传来的乐曲,加以改编创作,并配以歌词和舞蹈,穿着鲜艳服饰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到了宋朝,职业艺人发展使当时的歌舞艺术活动逐渐向商业化和剧场化过渡,出现了节日在街头表演民间舞蹈的队伍,叫作舞队。元朝又出现了“元曲”,这是一种有歌有舞的戏剧形式。舞蹈艺术成为美化和深化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要素。这就是戏曲舞蹈的前身。从唐朝到明朝,我国的民间舞蹈随着城市的发达,得到了普遍推广,而且向着剧场艺术的规模发展起来。到了清朝,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戏曲和舞蹈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戏曲是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也是一种歌舞剧三者结合的艺术形式。戏曲演员除了具有唱歌和演剧技能,还要经过严格的舞蹈训练,并且还要具有高度的舞蹈表演技术技巧。戏曲中的舞蹈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和表演程式,形成了中国戏曲舞蹈的动作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舞蹈艺术日臻完善和成熟起来,中国舞蹈显示出空前的繁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中国舞蹈的类型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舞蹈更是在有文字记载前便产生了。随着历史画卷的缓缓展开,中国舞蹈诞生出一整套成熟的类型,并确定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中国舞蹈根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一)按照舞蹈语言划分

1.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感、观念、信念、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自娱自乐是它的原生精神。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整合统一的民族性的价值取向,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载歌载舞,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具有自由、生动、活泼的特点,比纯舞蹈更易于将生活内容表现出来,而且通俗易懂,所以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中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像扇子、手帕、长绸、手鼓等,这就使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大大增强,使得舞蹈动作变得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强调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大多都以特定的故事、传说为根据,所以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虽然有的舞蹈仅是将某一种情绪表现出来,但它大部分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段而出现。

中国很多民族民间舞蹈通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自娱自乐,意旨统一。对于舞者来说,有些舞蹈活动既是自娱,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因此,舞者非常注重自己舞蹈技艺的提高,这使得我国的民间舞蹈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

中国各个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这一点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尤为突出。在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往往最能迸发出独特光彩的舞蹈瞬间。“舞蹈”顾名思义,是由“手舞”与“足蹈”所构成,所以,也构成了传统舞蹈中“东方舞蹈以‘手舞’为主,力度上偏重阴柔,空间上向内搜寻”,“西方舞蹈以‘足蹈’为重,力度上偏重阳刚,空间上向外拓展”等分界。

2.古典舞

古典舞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经典舞蹈样式,是由历代的专业舞蹈家在分散的民间舞蹈基础上加工提炼整理而成的典范舞蹈,它具有完整的体系和独特的训练方法,随着历史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但又具有超稳定的历史继承性。中国的古典舞如唐朝的《霓裳羽衣舞》《西河剑器舞》《柘枝舞》等,结构严谨规范,艺术感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体现了汉民族的风貌和浓郁的东方美学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典舞几经沉浮,在战火和朝代更迭中渐渐隐去,明清以后戏曲艺术完全取代了舞蹈的地位,古典舞的动作技巧往往只能在戏曲中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人们的整理,特别是对出土文物和雕塑的研究,一批别具一格的新式古典舞登上了舞台,如《春江花月夜》《编钟乐舞》《铜雀伎》《丝路花雨》《仿唐乐舞》《盘鼓舞》等。

3.现代舞

现代舞也叫作自由舞,是一种比较年轻的舞蹈类型,诞生于20世纪初期。现代舞着重人体动作的表现力以及内心感情的自由抒发,在一张一弛之间将人和社会的复杂性揭示出来。现代舞节奏自由,鼓励即兴发挥,特别重视演员的关节灵活性。如今的现代舞风格多变,各种理论主张甚嚣尘上,有“符号派”“内心感觉派”“动力派”“超现代派”等。虽然早在20世纪40年代现代舞就进入了中国,涌现出一批著名舞蹈家,特别是吴晓邦的《饥火》,用全新的舞蹈语言诠释了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被列为经典,但从总体上看,现代舞和中国的传统审美习惯有差距,怎样开拓现代舞的表现领域,同时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二)按照舞蹈功能划分

1.自娱性舞蹈

自娱性是舞蹈的天性,俗话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用肢体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情愫表达出来,自娱性舞蹈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它通俗易懂、简单易学,节奏感和抒情性强,注重舞者的自由发挥,即兴起舞,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中国汉族的秧歌舞和花鼓舞,都源自农耕时节的自娱性舞蹈,与之相似的还有苗族的跳月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自娱性舞蹈也逐渐和表演性结合起来,成为节日期间赏心悦目的表演。例如农村中的秧歌舞已经成为逢年过节时的必备节目,随着舞步飞旋和红绸飘散,表演者与观众获取直接的情绪交流,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体验到生命的活跃感。从自娱性舞蹈向娱人的、表演性舞蹈过渡,是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

2.宗教祭祀舞蹈

宗教祭祀舞蹈起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时期,人类把自娱的舞蹈用来娱神,以祈求图腾和神灵的庇护。中国古老的宗教祭祀舞蹈“傩”,是一种头戴面具、驱鬼辟邪的巫舞,后来这种舞蹈在宫廷和民间依然有所保留,但已经失去了娱神的含义,变成表演给人看的舞蹈形式。

3.表演舞蹈

经过一定的规范化和程式化后,就出现了较为精致的表演舞蹈。它不仅动作规范,具有可重复性,而且主题鲜明、形象典型、结构严谨、表情细腻、服饰精美。表演舞蹈的演员中既有专业舞蹈家,也有业余的演员,但都需要经过艰苦的专业训练,掌握了娴熟的舞蹈技巧后才可以登上舞台,演出之前要反复排练,而对于专业舞蹈家来说,演出本身也是增加舞台阅历和经验的大好机会。表演舞蹈的舞台场地要求十分严格,需要配合音乐、服装、灯光、场景等艺术手段。在现代中国的表演舞蹈中,高科技手段更使它的表现力大大增强。

四、中国舞蹈的共同特点

在缤纷多彩的中国舞蹈类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舞蹈的民族风格是民族性格的艺术体现,从一个民族的舞风中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个民族的个性。由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区域环境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舞蹈在舞蹈动作、舞蹈场合、舞蹈服饰等方面显现出诸多差异,或热烈欢快,或委婉哀怨;或奔放粗犷,或轻盈柔美;或天真烂漫,或温文尔雅。通过中国舞蹈的地区和时代差异,我们发现,流动圆曲的生命之美是中国舞蹈的共同特点。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圆是宇宙最完美的形式,中国舞蹈对这一点的阐释可谓完美。就像太极拳一样,古典舞蹈也有一个重要的动作——云手。上肢不停地画圆,大圆套小圆,动作不停顿,如万物在宇宙中不停地流转,很难分清哪个动作是最典型的或最重要的。类似这样的动作在中国舞蹈中屡见不鲜。例如风火轮、小五花、乌龙绞柱等。

此外,在舞台的空间处理上,圆曲之美也被重视。我们看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步法,以某个点为中心的画圆动作层出不穷,例如走马、划船、交战等,甚至一个演员走上前台往往是先画一个圈再回到大概起点的位置。从原始舞蹈到汉唐舞蹈,从古典乐舞到民间秧歌花鼓,可以说这种流动的圆曲形式是中国舞蹈的美学根基。正是不停顿地流动造成了行云流水般的整体效果,也铸就了中国舞蹈的灵魂。

不论书法、绘画、舞蹈,中国艺术对抽象出来的线条始终怀有特殊的感情。在西方艺术执着于写生与模仿的同时,中国摒弃了模仿而转向写意,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流动的线条。飞舞的线条瞬间沟通了天地与人,艺术也早早脱离蒙昧阶段而走向成熟。在中国舞蹈和戏剧中,不经意间的红绸飞挥,那飘散的线条,使观众如同身临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没有翅膀,衣袂飘飘的线条却营造了比西方绘画中的天使更加真实的飞舞感。中国舞蹈恰似出水芙蓉,在空白中书写流畅的线条,“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五、中国舞蹈的作用

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诗歌舞乐这些因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这种原始的艺术形态产生之后,就成为人类在漫长发展道路上的忠实侣伴,陪同人类从幼年到成人,从蒙昧到文明。其间,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时间流程,无不或深或浅地在乐舞艺术中留下了痕迹。因此,不仅是对艺术史的研究,作为对人类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情民风、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乃至政治文化的考察和探索,古老的舞蹈文化无疑都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视野。乐舞中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深层意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平衡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我国乐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壮丽画卷。中国舞蹈是中华民族全体智慧和心灵的结晶。我国古代舞蹈在原始社会中度过了萌芽形成期,在青铜时代已臻于成熟,然后在封建社会中进一步发展,历汉至唐,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期,自宋朝以后,随艺术领域的整体变动而进入转型期。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且不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相互融汇,就是娱人和自娱、专业和业余、宗教和世俗、宫廷和民间……也无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间,无论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还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行业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乐舞蹈、伎乐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则是中华舞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中国舞蹈音乐发展的流变

舞蹈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相随相伴,共同发展,到现在也没人能够说清楚是先有音乐还是先有舞蹈。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把舞蹈的最初形态记录了下来。原始人的舞蹈就是在敲击石头的伴奏下产生的,这反映出舞蹈和音乐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说这便是最早的舞蹈音乐。翻开我国古代舞蹈发展的历史篇章,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舞蹈一直是以乐舞的形式出现,音乐与舞蹈始终是一体的。乐舞发展至周朝,已形成了一整套雅乐体系,并且构成雅乐体系主要内容的六大舞是当时带有史诗性的古代乐舞的标志之作。其中以周朝创编的《大武》最具有影响力,而且有着比较丰富的史料记载,它以舞蹈的形式再现了武王伐纣的场景,史料中描述了鼓声作为舞蹈的前奏,舞段伴随歌唱以烘托舞蹈雄浑的气势,这些歌声和鼓声成了我国早期的舞蹈音乐的代表。乐舞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汉朝已进入繁盛时期,舞蹈音乐已经与原始状态脱离并且加入了乐器,更富有旋律性。

发展到汉朝后,以“百戏”著称,东汉顺帝永和元年时少数民族扶余国王到京都洛阳朝贡,在为他送行的时候,宫廷派出皇帝专用的乐队——黄门鼓吹演奏音乐,并演出“角抵戏以遣之”,说明此时舞蹈音乐已经十分具有规模性了。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乐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舞蹈音乐也进一步随之向体系发展。例如来自铜雀台铜雀伎的乐舞体系《清商乐》,其内容非常丰富,有乐曲、歌曲、舞曲。在《清商乐》体系中有一种较为著名的舞蹈叫作《前溪舞》,此舞出自江南,具有“江南吴歌”的风格特点,也进一步印证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音乐开始走向成熟。

《前溪舞》从晋朝流传至唐朝后,唐人的诗篇中有“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和“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等诗句,写出了《前溪舞》的风格特点和唐朝的流行情况。这些记载说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音乐由于特点鲜明,有些舞蹈种类流传久远。例如《清商乐》传至唐朝,其气质已是舞容闲婉、曲有姿态,具有哀怨、婉转、典雅、徐缓的风格特征。

唐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表演性舞蹈高度发达时期,能歌善舞不单单是歌舞伎人的专长,在贵族阶层也有很多杰出的善舞者。由于唐朝的开明和发达的经济文化,对舞者不仅不贱视,还很珍视,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以善舞为荣。除了沿袭前朝前代的歌舞,唐朝还是歌舞集大成的时代,特别是表演性舞蹈种类繁多、技艺高超,为后人研究和传承歌舞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舞蹈音乐在唐朝已发展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其中《霓裳羽衣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音乐,其曲作者是皇帝音乐家李隆基,李隆基借鉴印度佛教音乐《婆罗门》的风格特征与本民族传统结合文化创作而成,杨贵妃进而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舞蹈《霓裳羽衣舞》,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地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其舞蹈音乐是先于舞蹈而创作的。例如《何满子》《凌波曲》《雨霖铃》等,都是唐朝所创作的优秀舞蹈音乐,这些舞蹈音乐使相应的舞蹈得以产生,并且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具有历史性的美学价值。

我国古代舞蹈,尤其是表演性舞蹈发展至宋、元、明、清,逐渐走向了下滑的道路,特别是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表演性舞蹈进一步走向弱化,但舞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并没有完全受到遏止,而是依附于戏曲之中,并随着戏曲的发展而发展。除此之外,民族民间舞蹈悄然兴起,从另一个角度使舞蹈的生命力得到了延续,此时的舞蹈音乐也随着舞蹈的沉沦起伏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直到20世纪初,在我国新舞蹈先驱者——吴晓邦、戴爱莲等老一辈舞蹈家不断的努力开创和探索下,我国的舞蹈事业开始崛起,此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舞蹈作品,其舞蹈音乐应用了振奋人心的新音乐,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的舞蹈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舞蹈家和舞蹈作品,我国的舞蹈音乐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都离不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以及党和国家对舞蹈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如今的舞蹈音乐仍是站在历史肩膀上,汲取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创新,在几千年的血脉里所流淌的传统文化,就是我国音乐创作的风格,无论带到哪里都挥之不去,这也正是如今我国舞蹈音乐创作的魂魄和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