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自知之明,以及对于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没有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文化自信,就是在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中,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3]这个信心,气势恢宏,意志坚定,力量磅礴,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这个信心的重要来源,就是高度的文化自信,即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崭新的文化创造;这个信心的重要内容,就是高度的文化自强,即我们有能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一步步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是要有文化建设的大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强调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力量支撑作用;提出“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等,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着力解决思想文化领域错误思潮和有害信息不断衍生和泛滥的局面,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强调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充分展现出推进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一条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项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种形象”(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稳固“根基”的大思路。
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是要有高远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重要论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紧扣党员、干部的实际,思想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精辟,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言之切切又期望殷殷,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整个社会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就意味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不断提高我们的文明水平,要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
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是要有宽广的文化视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吸收借鉴全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高度,注重从各种文明交流互鉴中获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澎湃动力。他胸怀天下,深刻洞悉各种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共享性,强调要从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来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4],“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5]。这些都深刻告诉我们,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它不仅是那个时代、那个国家、那个民族的精神创造,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吸收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来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伟大的精神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6]。它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引领中国发展方向,照亮中国社会前进道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思想将极大激发炎黄子孙的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鼓舞中国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具有强大的思想文化动员作用,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开启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曾充满豪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今天,我们一定也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156页。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 日。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1—262页。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2页。
[6] 同上书,第40页。
[7] 同上书,第56页。
[8]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