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十几年前,我还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曾经跟我说:“你拿过‘金话筒奖’(中国广播电视主持界最高荣誉),还拿过中国新闻奖。你擅(shàn)长说,还擅长写。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可我们的孩子真正能读懂、读透的不多,是不是发挥一下你的特长,为孩子做点啥?”那时在北大的校园里,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就是那位身残志坚、写出不朽名篇《史记》的西汉史学大家!虽然他老人家没能活到今天,但他的《史记》流传了两千多年,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sāo)”。
司马迁为何钟情历史?因为他的遗传基因太强大!
司马迁的老爸史谈也是史官,在司马迁年幼时,就经常跟司马迁说,自己要写一部记载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书,天天嘀咕,天天念叨,这深深地影响了司马迁。司马迁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但是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不看文学,不看兵法,就喜欢读历史书。司马迁的老爸一看,自己的儿子有史学方面的兴趣和天分,意识到自己应该往这方面对儿子进行培养。
司马迁长大一些后,他老爸让他别老在家闷着,没事就出去溜达溜达,看看外面发生了哪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又或者有什么史学上的陈年旧事,都搜集回来。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只能自己去听别人讲。这些活动很对司马迁的胃口,他对外面的世界也越发好奇起来。在得到老爸的允许之后,司马迁开始了环游中国的旅程。用今天的话讲,他就是一枚标准的“驴友”。
司马迁几乎把全国跑了个遍,整个中原基本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要知道当时的交通可没现在这么发达,高铁、飞机、汽车,什么都没有,甚至连马路都没有。如果想去外地,时间多则几个月,少则十几天,想要周游全国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司马迁做到了。
后来为了继承家业,司马迁回到了京城长安,从老爸手中接下了太史令的官职。司马迁的老爸在弥留之际,拉着司马迁的手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yú)舜(shùn)夏禹(yǔ)时就取得过显赫(hè)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虽然后来没(mò)落了,但这项事业不能断送在我这里。我死后,你一定要继任太史,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一定要达成我的心愿,把这本书完成。”司马迁答应父亲,一定会完成这本书的编写。但是,你永远无法预知,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史记》撰写时,遇上了飞来横(hèng)祸,也就是李陵事件。当时有一员大将叫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他特别能打仗,在一次战斗中因为想立军功,没按照汉武帝的指示去做。虽然仗打得很漂亮,士兵们一个打十个,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赢得了战争。但最后因为叛徒的出卖,寡(guǎ)不敌众,被敌人俘(fú)虏(lǔ)了。
汉武帝本来就对李陵这种让干的活儿不干,自己想一出是一出的行为不满意。一看他被抓了,就问满朝文武应该怎么处置他。这些大臣久经官场,知道汉武帝对李陵不满,所以一部分人沉默,一部分人说李陵是个坏蛋,应该把他处死。但司马迁为人正直,他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惹得汉武帝大发雷霆(tíng)。
此时摆在司马迁面前的路有三条:第一,死刑,砍脑袋;第二,花钱免死;第三,宫刑,就是变成太监。对于司马迁来说,他绝不能死。他还记得老爸临死前的遗愿,让他完成写史书的任务,他不能违背。可他作为一个小小的史官,哪能借到那么多钱?而且他得罪了皇帝,借给他钱,那不是跟皇帝对着干吗?
没办法,为了完成老爸的遗愿,他只能选择第三条路,也是最憋(biē)屈的一种刑罚——宫刑。这直接导致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首先他的身份变得很另类,他不是太监,但又像太监,是男人中的另类;同时他也是读书人和文化人眼中的另类。
其次是终身受辱,宫刑的结果不仅是身体的残缺,更是心灵的残缺。司马迁曾说,他受宫刑以后,不敢出门见人,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他一想到自己的处境,汗就能把衣服打湿。不过也正因为这些别样的、另类的、痛苦的经历,使司马迁对待历史人物的观点和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司马迁记录历史人物,在这之前多为单纯地记录,在这之后则逐渐地转向了深刻地分析。
司马迁受到的耻辱,让他从社会的最底层重新开始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那位至高无上的皇帝。可以说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花费了毕生心血才写成这本独特的名著——《史记》。
《史记》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毛主席写文章时曾经引用过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写《史记》可没少费脑细胞,在他之前已有以时间为顺序的“编年体”史书,还有以国家为单位的“国别体”史书。司马迁标新立异,开创了新的体裁形式,是“纪传(zhuàn)体”,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对历史的记述,把历史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读《史记》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大约五十二万字。其中不仅有清晰的中华民族的记忆,也有非常厚重的思想沉淀,还有深刻典型的人物。其中蕴(yùn)含的人文品格,尤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增强文化储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作用。
本书将重点提高孩子的六大能力。
第一,增加孩子的语文和历史知识储备。《史记》凝聚着我国古文最齐全的词汇和最标准的文法,读它可以学到实词、虚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重要的语文知识点。当然,它也会扩大我们的历史知识面。
第二,让孩子养成古文的语感,做到听得懂、会翻译。很多学生嫌文言文阅读起来特别费劲,但是如果读《史记》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因为《史记》中的很多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读起来很有语感,让人觉得很亲切,可以消除陌生感。大家对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反应,能轻松读懂文章的意思。这是我们选择《史记》作为学习古文的突破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三,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一说到写作文,很多孩子就头疼。《史记》几乎每篇都在写人,写那个时代,但是每篇又都不一样,都很独到。比如《秦始皇本纪》和《高祖本纪》的写作风格就完全不一样,这有什么好处呢?这为不同喜好的孩子们提供了写作参考的文本,可以让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再陷入写作语言平淡无味的无奈和尴(gān)尬(gà)局面。
第四,增强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三千多年的历史都浓缩在司马迁的笔尖上,司马迁用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展现出先人所处时代的自然情况、社会伦理、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所以读《史记》等于推开了一扇观看远古的窗子,架起了一座通向过去的桥。
当几千年的历史在我们心里沉淀,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会获得一种厚重、从容和潇洒的底蕴。通过这本书,可以轻松学习历史知识,日积月累提升文化底蕴。
第五,增强孩子们的理性和逻辑思维。《史记》是一部充满悬疑感的故事集,里面的故事波澜(lán)起伏,哪怕你知道谜底,导致最终结果的原因也值得深思。比如荆(jīng)轲(kē)刺秦失败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他为什么会失败?刘邦去参加鸿门宴了,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他不参加会怎么样?还可以思考如果项羽不自杀,过江回到了江东,历史会改写吗?其实,孩子们的每一次思考都是对思维的锻炼,每一次追问都是对理性的启迪,在这思考和追问当中,我们的心智就会从平庸变得卓越。
第六,丰富孩子们的人生阅历,开阔他们的视野。《史记》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历史人物合传,也是一部为人处世教科书,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一些准则,也需要一些方法。
当历史的硝(xiāo)烟退去,剩下的就是关于生活的意义和道理。《项羽本纪》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慕虚荣;《高祖本纪》告诉我们,在利益面前,大家别奢(shē)望真正的情谊;《廉(lián)颇蔺(lìn)相如列传》则让我们懂得了,宽容是人生最大的格局。现在很多孩子的读书压力很大,作业多,还要刷题,很难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读一读《史记》,可以多少填补一下欠缺的人生阅历。
图书即将出版,我耳边一直萦(yíng)绕着这样的声音:少年读《史记》,长大成大器。
我们书中见!
王金鑫
2021年12月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