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沧社的基本性质
《沧社征求同志启》《沧社简章》和《沧社紧要启事》这些事关沧社大事的文件,均登载在上海中医学会发行的会刊《中医杂志》上。上海中医学会,“1921年由名医丁甘仁、夏应堂创立,系时沪上三大医学会之一……自学会成立后,由丁甘仁、谢利恒、王一仁、恽铁樵等医家建议,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相互切磋中医学理医道,共商解决疑难病症之法,藉以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诊疗技能,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17)。作为讨论中医学术的学会,其会刊自然是以服务于中医学为第一要义,“以阐发中医学理、普及中医知识为主旨”(18),然上文已经揭示的《沧社简章》,标明沧社是“以研究文学、发扬国粹、陶养性灵、扶持气节为宗旨”,主张传统文学与文化的旧体诗词社事,那么上述三个文件登载在《中医杂志》上,似与医学讨论风马牛不相及,有悖传播之理。但在民国的语境中,二者并不冲突。
沧社会员主要为中医界人物。民国时期,一大批中医名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饱读诗书,传统文学、文化功底深厚。如沧社发起人之一的曹家达(1868—1937),字颖甫,号拙巢,江苏江阴人,时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授、教务主任,早年与清末民初国学大师金松岑同学于南菁书院(19),与丁甘仁为友,擅长医术,亦精诗词绘画。旧体诗、词、文和中医均生长于传统文化土壤中,如是,在当时的中医界,饱读诗书之士不在少数,并且二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均遭西学冲击,有着相同的命运,故虽然《中医杂志》的作者和潜在的读者均是中医界人士,但并不妨碍他们在主业中医之外组织旧体诗词社,借旧体诗词抒发性灵,表达传统式微时代的幽情。因此,成立沧社得到中医专门学校师生的广泛支持,沧社之事务所首定在上海西门城内石皮弄广益中医院,后移到中医专门学校王一仁(王一仁本为中医专门学校学生,1922年毕业留校)寓所;作为雅集处的半淞园亦距广益中医院不远,社刊的编辑部设在曹家达的寓所。社团的组织者、活动空间均与中医专门学校师生有关联,且沧社社刊《沧海》中刊登了大量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生的作品,可以断定沧社当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医专门学校师生或者与中医专门学校师生有关联之人物。亦可以说,沧社是中医专门学校师生组织的面向中医界的旧体诗词社团。
沧社社刊《沧海》登载了《沧社苔岑录》五期,所列社员按照姓名、字、别署、通信处四项进行介绍,第一期共列20人,其中与中医有关的人物有曹家达(经方名师,中医专门学校教授)、王鞠仁(即王一仁,中医专门学校学生,后留校任教)、秦之济(即秦伯未,中医专门学校第四届学生,后亦留校)、许观(即许盥孚,中医专门学校第四届学生)、严云(即严苍山,中医专门学校第四届学生)、曹锡嘉(曹家达之子)、许豫(深谙医道);第二期共列25人,与中医有关的人物有诸文萱(中医专门学校第三届学生)、孙秉公(1902—1941,十七岁从归庄、徐又谦学医,名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吴中名医录》)、刘泗桥(中医学家,曾与人主编《自强医学月刊》)、陈幹卿(曾在民国医学杂志上发表多篇医学文章)、严棠(即严振声,其通信处为武进孟河天生堂,乃孟河严氏医学传人)、徐访儒(中医专门学校建校时的文牍兼会计)、章绎如(即章次公,中医专门学校第五届学生,后留校任教);第三期分两次发布(20),共列36人,因其中周剑秋与上期同,故实际只有35人,与中医有关的人物有:丁元彦(中医专门学校创始人丁甘仁之子)、臧蜕庵(有医学著作行世)、赵意空(曾在《医学杂志》发表医学文章多篇)、曾文英(福建人,有医著多种)、徐祖芬(即徐逸舟,中医专门学校第三届学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医学文章多篇)、朱不华(其通信处为奉天锦县西街原太和堂药号)、徐召南(曾在《绍兴医药学报星期增刊》《绍兴医药月报》等刊物发表医学文章)、沈松寿(其通信处为江阴北门外大德生药号)、陈天钝(中医专门学校第八届学生)、章洪钧(曾在《中医世界》《江苏全省联合会会刊》《中医杂志》等期刊上发表医学文章,其通信处为安徽芜湖转绩溪长安镇见心医室)、陈文璐(有《秘传喉科十八证》等);第四期共列5人,全部为爱好旧体文体的女性;第五期共列7人,其中朱惟公前已录,因此实为6人,多为文化名流。五期社员名录共列93人,仅仅通过粗略检索,已发现其中有相当部分社员具有中医学背景,甚至有远在东北、江浙及安徽等地的中医学家,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医杂志》这一媒介的功劳。沧社最初的18位发起人中,有8位来自中医专门学校,加之沧社社刊的编辑以及其他事务均与中医专门学校有关,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断定沧社基本因中医专门学校而存在,在此基础上,依托丁甘仁等创立的上海中医学会以及《中医杂志》,渐至影响到饱读诗书的中医学界其他人士。
沧社虽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主办的旧文体社团,但并不排斥其他学校人员的加入。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各种形式、层次的学校众多,外校的教师或学生以个人身份参加非本校的社团亦在情理之中,诸如上海海宁路天保里爱国女校之朱梵、上海北四川路三多里博习英文学院之周迪斐、上海爱而近路市北公学之顾无咎、上海育贤女校之李锺珏、徐家汇南洋大学之李仲韩、上海西门外斜桥美术专门学校之潘天寿、上海康脑脱路上海小学之许文女士、南汇南门内城南女校之庄慧因女士等均为沧社社员;更有上海地区之外的学校人员参加沧社,诸如江阴辅延学堂之蒋学潜、河南六河煤矿学校之黄叶村等等,显示了沧社在中医专门学校之外学校中的影响力。
沧社虽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主办的旧文体社团,但“以研究文学、发扬国粹、陶养性灵、扶持气节为宗旨”决定了其并非局限于中医专门学校以及中医界。沧社社员中还有来自其他社团的成员,其中最大的一支是有南社背景的社员。沧社成立时的1922年,南社已基本解散,但南社社员仍旧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中的各种社团,参加沧社的有柳亚子、高吹万、邵仲辉、叶楚伧、王德锺、沈大椿、顾无咎、凌景坚等等;虞社社员俞啸琴、阜宁醒旧诗文社之吴东园、吴县木渎镇木铎同刊社之柳他园、常熟铁花社之朱尚褧、浦东周浦镇太平衖柧社之朱维钰等等,也加入了沧社。具有多种社团背景的社员的加入,表明沧社结社意识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社员构成的层次。
沧社社员中的社会名流亦来源多样,有清末遗老、书画名士、报馆报人等等。清末遗老,如发起人之一耿道冲(1854—1932),松江人,清末曾任户部主事等,辛亥后隐居乡间;钱慈念(1870—1969),本名钱崇威,青年时代入江阴南菁书院学习,与曹家达、金松岑、谢鼎镕等前后同学,被誉为清末最后一位翰林;秦锡田(1861—1940),浦东人,曾于清末中举,取得相关功名。他们虽曰生处清末、习读传统诗书,但毕竟青年时代感受到社会经世思潮的涌动,故无论身处清末还是民国,均能积极有为。书画名士有姚伯鸿、叶指发、吴昌硕、潘天寿等(21)。来自报馆书局之出版人有叶楚伧、邵仲辉,以及曾编辑上海《小说新报》《大世界报》的刘山农、上海中华书局的王文濡等等。
综上所述,沧社作为倡导旧体诗、词、文的社团,开始时由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生发动、主事,周边学校、社会名流中同好者后续竞相参加,显示了传统文化、文学在当时上海地区的影响力,以及区域内旧体文学的活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