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玉澜词社的局限与教训
刊登社作的《新天津画报》《立言画刊》的发行区域主要在天津,刊载的内容多为有关天津本地的文艺消息、市井趣话、文艺创作等等。以天津为主,自然是以天津本地市民为接受对象。而且,词社主要成员如王伯龙为《新天津画报》《立言画刊》的主编,在天津本地文化名流中享有盛誉。这些先天因素决定了玉澜词社地域性色彩浓厚,从而制约了其辐射全国的能力。
然而,制约玉澜词社发展与扩大影响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其社员多为非专业性词人。1940年8月,在参加词社成立大会的十人中,属于专业性词人的只有向迪琮、胡峻门,其他如王伯龙虽为天津报界名人,书法、文章、诗词均有过人之处,但就词而言,其影响力大逊于前二人;童曼秋擅长昆曲与书画;姚灵犀主要以文章见长,是鸳鸯蝴蝶派文人;冯孝绰,书画名家,擅长瘦金体;等等,大都词的专业素养不是很高,属于以兴趣为主的票友性质。他们以向迪琮为导师,以词社为平台,希望提高对词的认识与写作水平。向迪琮是民国词坛中较有影响的词人,曾先后参与民国时期主要词社诸如南社、漫社、聊园词社、如社等,词作较丰,著有《柳溪长短句》《柳溪词话》等。其词学观念大要有三点:“(一)在词的起源以及词体的认识上,赞同常州词派”;“(二)词旨求深、词境求险,厥非易事,需精心探求,苦心孤诣而后得之”;“(三)词韵应依戈氏《词林正韵》,词律须精审”(29)。这些创作要求对于非专业性的词人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为词的创作设置了比较高的写作门坎,以致玉澜词社最终呈现出的作品数量较少。
晚清民初,新旧文化并举,词界逐渐形成“尊体”的复古派和追求新气象的改革改良派。玉澜词社的导师向迪琮的词学观念无疑属于前者,然而词社社员们多为天津地方文化名人,毕竟接受较多市井意识的影响,思想较为开通,所以他们一方面钦慕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希望传统文化能与时俱进,老树发新枝。社员王禹人的文章《玉澜词社的前途》即是词社社员普遍词学理想的表现:
词只好供好古家所赏玩吧,若是这样说法,我们还有什么提倡的必要。词在宋代是可歌唱的,不过后来被少数人们关在象牙塔内,把本质改变了,只用在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上加功夫,不如是不配给士大夫读阅,同时一般文人往此路追求,造成葬送词归墓中悲剧。北曲趁机而出,直至梁伯龙、魏良辅的昆曲兴盛很久,亦因走艰深之路、阳春白雪关系,清末光宣间又被皮簧迫得没落,非常的惋惜。词在前些年,曾被新文学家俞平伯、郑振铎、赵景深、卢冀野诸位先生重视和提倡,印词集、写理论,热闹一时,虽未见大效,其功终不可埋没。而今有些喜欢填词的人,又继续俞先生前志,成立一个玉澜词社,将俞先生播下的种子,要它开花结子,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踟蹰又踟蹰,才求王伯龙、姚灵犀二位先生,请当代大词家向仲坚先生当导师。蒙仲老慨允出题阅卷,在一个秋爽的晚上,曾举行一次谒师晏会,仲老当筵发表词学心得,介绍读晏小山和周邦彦二氏作品,正合我们同人的意思。从此入门,定能达到我们理想的志愿。我们的志愿,是人人能作,人人能懂,恢复词的本色,同时我们社里还有昆曲大家童曼秋先生参加,希望能达到词亦能擫笛歌唱的地步。(30)
在他们看来,词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士大夫化,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他们接受新文学家俞平伯等关于词学的提倡,“恢复词的本色”,“人人能作”“人人能懂”,甚至能够“擫笛歌唱”。
然而,玉澜词社并未将这一初衷发扬光大。导师向迪琮与词社理想之间、词社理想与社员非专业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矛盾。第五次雅集,向迪琮因故未出现,似乎预示着玉澜词社的危机。社员有着各自的擅长领域,作词只是兴趣而且并不是很浓厚,后来随着各种社集的出现,天津地方文化名人因缘际会,又以各自兴趣参加相关社团,所以玉澜词社因之风流云散,正如后来天津梦碧词社的组织者寇梦碧《斜街寻梦》四首其一云:“玉澜无复绛纱笼,寂寞吴江吊冷枫。老屋三间诗梦好,城南社又转城东。”(31)玉澜词社作为历史记忆,只是偶尔被人提及而已。
(1)杨传庆:《清遗民词社——须社》,《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2)梦:《冷枫社廿二期雅集》,《新天津画报》1940年11月28日。
(3)《同声月刊》1941年第1卷第5号。
(4)曹辛华:《民国词史考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6页。
(5)谢草:《四十年代的天津梦碧词社》注3,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天津文史丛刊》1987年第7期。
(6)《玉澜词社成立》,《游艺画刊》1940年第1卷第5期。
(7)《玉澜词社成立》,《尊古书画半月刊》1940年第2期。
(8)“释”似为“择”之讹。
(9)莲谛:《玉澜词社雅集志略》,《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9卷第14期。
(10)孟:《文艺消息》,《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10卷第6期。
(11)梦:《玉澜词社四次雅集》,《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12卷第4期。
(12)梦:《冷枫玉澜两社雅集在致美斋次第举行》,《新天津画报》1941年第2卷第7期。
(13)查紫阳:《民国词人集团考略》,《文艺评论》2012年第10期。
(14)马大勇:《近百年词社考论》,《文艺争鸣》2015年第5期。
(15)王伯龙:《好事近·中秋》,《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10卷第3期。
(16)王伯龙:《望海潮·吊费宫人故里》,《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10卷第3期。
(17)向迪琮:《王伯龙〈好事近·中秋〉〈望海潮·吊费宫人故里〉评语》,《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10卷第3期。
(18)向迪琮:《好事近·中秋》,《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10卷第8期。
(19)向迪琮:《望海潮·吊费宫人故里》,《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10卷第8期。
(20)叶效先:《望海潮·费宫人故里》,《立言画刊》1940年第110期。
(21)叶效先:《好事近·中秋》,《立言画刊》1940年第110期。
(22)王寰如:《好事近·中秋》,《新天津画报》1941年第4卷第15期。
(23)王伯龙:《八声甘州·重阳》,《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10卷第20期。
(24)此处“前题”,指同《八声甘州》词题“重阳”。
(25)王伯龙:《苏幕遮·前题》,《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10卷第20期。
(26)王伯龙:《八声甘州·重阳》,《立言画刊》1940年第114期。
(27)王伯龙:《霜天晓角》,《立言画刊》1941年第165期。
(28)王伯龙:《霜天晓角》,《立言画刊》1941年第165期。
(29)朱国伟、宗瑞冰:《论向迪琮词学观及其词作》,《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30)王禹人:《玉澜词社的前途》,《新天津画报》1940年第11卷第11期。
(31)寇梦碧著,魏新河编,王蛰堪、刘梦芙校:《夕秀词》,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