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的功能:思维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
很多科幻片中会出现一个角色——先知。他们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比常人更早知道未来的样子。他们还会告诉大家事情接下来会如何发展,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努力改变未来的命运。
一个“先知”具备的优势是何等明显。过去的选择决定了现在的我们,而当下的选择会决定未来的我们。如果我们能够预知未来,就可以提前做出正确的选择,让自己更可能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
那么,如果有一个方法能让你成为“先知”,你愿意尝试吗?
1.知识的功能
其实,学习知识就是成为“先知”的途径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知识能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我们先了解和描述出事物的表象,再进一步探究和解释它的成因,预测接下来的发展,最后则给出方法,控制它的发展方向。
一个医生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可以诊断患者的疾病,解释疾病的成因,预判疾病会如何发展,给患者制订医疗方案。这就是一个“先知”在做的事——预测未来,并尝试改变我们被疾病缠身的命运。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气象学家预测天气状况,并提出出行带伞的建议,改变我们被日晒雨淋的命运;生物学家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并提出保护环境的方法,改变环境失衡的命运;经济学家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避免经济危机……
这些例子本质上都在说明人们可以利用知识成为不同领域的“先知”,帮助大家看到未来并采取措施使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而且随着科学家对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我们预测这个世界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会抱怨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不准,认为天气预报就是“瞎报”。而现在,天气预报不仅准确率非常高,而且能够预测很长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这种进步是因为人类积累的气象学知识越来越丰富,以及观测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
其他领域也呈现这样的趋势——人类对未来的预测越来越准确,且具有持续性。通过力学定律,可以准确判断卫星的运行轨迹;通过传染病传播模型,能够预测传染病的传播路径;通过香农的信息论模型,可以计算信息的传递效率……
所以,成为“先知”的最佳途径是学习各种知识。知识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因为我们可以借助知识实现对未来更精准的预测,也更容易对症下药,解决未知的问题。
2.认知偏差
在预测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依旧需要解决非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认知偏差。
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存在巨大的偏差。这些偏差的产生有些是因为片面的思考,有些是因为固有的偏见,有些是因为思维的惯性,甚至有些是因为认知的扭曲。它们就像一面哈哈镜,让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出现了失真。
而且,人们的认知偏差是系统性的。这里的系统性涉及两个层面。
第一,人们对世界的错误认知不是偶然和随机的,而是必然且有规律的。换句话说,这些偏差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系统之中,并以某种有规律的方式呈现,这是导致我们认知和思维犯错的内在因素。
举个例子,我们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正方体(见图0—1)。我们认为这个图形是立体的,是因为我们通过线条、阴影、距离和对比等方式产生了一种感知错觉。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产生情感错觉和认知错觉。如果将这样的信息作为我们思维的参照,难免会产生认知偏差。
图0—1 在纸上画出的正方体
第二,这种偏差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整个世界系统之中,没有一个领域可以幸免。这是人们产生认知偏差的外在因素。
换句话说,这是路径依赖导致的结果。大脑的内在认知机制导致我们获得的信息、经验、数据和知识或多或少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会在传播者和媒体的报道扩散中不断增多和放大,导致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我们常说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这些都是认知偏差在传播中被放大和扭曲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偏差的世界里”。这些认知偏差,有的是无知引起的,有的是视角问题导致的,有的是因被欺骗而产生的,还有的是因为自大和狂妄而滋生的。而认知偏差又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我们会因为认知偏差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我们很难弄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以至于被欺骗和伤害;我们无法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以至于陷入迷茫或者误入歧途;我们在人生的关键抉择上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以至于人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遭受持续影响……
而这些低质量的思考、选择、判断和尝试,会造成个人的生活处于低质量状态。我们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去懊悔之前做过的决定,不得不用更多的精力去弥补之前犯下的错误,甚至可能因为不正确的判断过上贫困而痛苦的生活。这也是大多数人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体育活动的基础是柔韧性、速度和力量,那么思维活动的基础就是认知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花些时间学习能够提高认知能力的知识,避免和减少认知偏差带来的错误思考和错误判断,进而提高人生的质量。
想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要先意识到自己存在认知偏差,进而学习与认知相关的知识。
我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和思维错误,因为我们被潜意识的偏心和自我中心主义蒙蔽了双眼,无法看到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相反,我们还是“推卸责任”的好手。无论什么错误,我们都能从他人和环境中找到“替罪羊”。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认知上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也会否定认知类知识的价值,认为这些知识虚无缥缈、华而不实。
实际上,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知识能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认知类的知识也是如此,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描述人们经常出现的十几种认知偏差,解释这些偏差出现的不同原因,预测我们在思考时会出现的错误,并且给出更有效的思考方法,进而提高我们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总之,我们需要不断减少认知偏差的影响,做出尽可能接近真相的思考。
3.可变性和特异性
克服了认知偏差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准确预测未来,那只是较为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我们还需要了解物理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些规律。
物理学领域的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相信什么而发生改变,但是心理学领域不一样,心理学的规律会随着我们选择相信的事物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在物理学领域,勾股定理或其他数学定理不会因为谁不相信就发生改变,约束它们的只有成立的条件,而不是人们相信或者不相信。但是人的心理发生改变时,结果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当每个人都相信某只股票价格会上涨而纷纷买入它,结果就是它的股价真的上涨了。
正是人心理的可变性和行为的特异性,导致很多关于人的预测无法做到真正准确。
我们只能用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和测量人们行为具有的某类偏向,但是这种概率统计只能预测群体偏向和行为,却无法预测特定个体的行为和心理。
换句话说,关于人的预测,我们只能找到规律,但无法找到定律。比如,一个村庄的人都很喜欢吃香蕉。但如果我们从中挑选一个人,让他从香蕉和苹果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我们可以预测他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香蕉。但是,他也可能想换一个口味试试,而最终选择了苹果。
这种有规律但没定律的情况在现实中随处可见。比如,一个经常锻炼、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的人,还是可能患上重病;而一个有诸多不良嗜好的人,也可能健康和长寿。
虽然我们都知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更可能让我们健康长寿,但这只是规律,是一种更大的可能性,而不是100%的确定性。确保每个这样做的个体都能保持健康和长寿。
几乎所有的预测都与人的行为和心理有关,因此,了解一些心理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思维错误和判断错误。
4.复杂系统
想成为“先知”,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一道坎,那就是系统的复杂性。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会涉及复杂系统。这些问题无法只用特定领域的知识来解决,而是需要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
比如在解决一些环境问题时,可能要用到生态学、工程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和植物学等领域的知识。
又比如你要创立一家企业,生产环节可能需要运用工程学知识,销售环节需要运用营销学知识,协调和决策环节需要懂得管理学知识,融资环节需要懂得金融学知识,风险控制又需要懂得法律知识。
我们既需要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来推进工作,也需要在这些不同领域之间保持平衡。这就是复杂系统带来的难题。
如果用中国象棋比喻简单系统的问题,那么复杂系统的问题就像多人扑克。中国象棋拥有非常高的确定性,双方拥有同样的棋子儿,在博弈过程中,每步棋也公开透明。如果有算力强大的计算机的帮助,很容易找到最优走法。
而复杂系统更像多人扑克,一开始就有运气带来的随机性。它的博弈过程并非公开透明。因此,在博弈过程中,人们会利用假意示弱或者虚张声势的方式让对方捉摸不透,影响对方的判断。
想要在复杂系统中看到未来,就要了解复杂系统的一些特性和应对策略,尽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了解复杂系统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问题究竟是复杂系统的问题,还是大脑“算力”不足导致的问题。比如,五子棋、象棋和围棋,这些对弈都有一套算法可以解决,只不过在实践中我们“算力”有限,无法准确预测变化。
另外,可以通过设置优先级来思考复杂系统的问题。当一个问题涉及多个领域时,可以先确定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领域,同时选择其中两三个优先级较高的领域作为判断的主要标准,以此尝试解决问题。
总之,对于复杂系统,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技巧和方法来预测,这也是提升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必经之路。
5.对事实的运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写道:“我们有事实,但是事实不能代表一切,至少事情的一半在于你怎样去对待这些事实。”
的确如此,即使事实摆在眼前,我们还是可能因为注意力有限、思维能力不足或者干扰过多,而无法将事实利用起来。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看着事物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变化,但是只有牛顿找到了物体运动的正确规律;我们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次心理活动,但只有少数心理学家找到了心理活动的原理;我们接受了很多教育,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变得有智慧。
可见,想要成为一个充满洞见的人,不仅需要看到事实,还需要学会运用事实。
1989年,管理学家罗素·艾可夫(Russell Ackof)在《从数据到智慧》一文中提出了智慧层次理论,即DIKW模型(见图0—2),作为认知事物和产生智慧的过程。[1]他认为,人们产生智慧要经过一个从数据(data)到信息(information)再到知识(knowledge)最后变成智慧(wisdom)的过程。
图0—2 DIKW模型(有删改)
我们可以将满天繁星作为例子。每颗星星都是一个数据,而我们通过比较和分类等方式,将这些星星分成不同的星座、不同的群体,数据在这里变成了信息。接下来,我们发现北斗七星像一把勺子,并且末端指向北方。于是,信息变成了知识。如果我们迷路了,根据北斗七星识别方位就是一种智慧。
数据和信息一直存在于环境之中,而如何将它们变成知识和智慧,需要我们从已知中寻找未知。正如IBM董事长罗睿兰(Ginni Rometty)所说:“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我们知道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够运用什么。”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思维比作计算机的运算。计算机想要准确识别、判断和理解信息,需要强大的算力、准确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2]为什么一些人会觉得读书无用?因为他们空有“数据”,但是“思维算力”不足,或者没有准确的“思维算法”。因此,他们无法将数据转变成知识和具有指导价值的智慧。
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思维,通过比较、抽象、归类、控制等方式,在混乱无序的数据中发现联系,在复杂多变的信息中发现因果关系,最后再通过日积月累的知识形成智慧。
6.预测,只是改变的开始
虽然我多次提到成为“先知”,但这不过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意识到避免认知偏差和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学习了这些知识就真的能看到未来和改变命运。
在这本书中,我能提供的也并不是什么成为“先知”的诀窍,而是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当我们克服了一系列认知偏差,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思考,我们看到的世界将是全新的面貌。
如果我们用错误的思维看待世界,就会不停地做出自认为完美,实际上大错特错的判断,最终导致一系列糟糕的后果。更可怕的是,绝大多数人对自己思维的困境浑然不知。
我想做的只是在他们耳边提醒一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环节?仅此而已。这也是一个人成长和改变的关键一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思维改变一些事情,比如将运气转化成实力。下象棋的人输了,他们只会承认自己技不如人;但是玩扑克牌输了,很多人会觉得是自己运气差。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下象棋非常依赖技能水平,而玩扑克的胜负,则会受到随机性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既有运气的影响,也有能力水平的影响。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思维学习,减少运气部分的随机性,增加能力部分的确定性,进而让自己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则。
举个例子,在1930年之前,人们都认为打广告能否卖出产品,纯粹是一个运气问题,具有完全的随机性。而随着人们对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行为主义的发展,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广告能否成功影响消费者,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人们就可以设计出更有效果的广告,将部分“不稳定的运气”转变成“稳定的实力”。
总之,这本书是为了让大家减少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偏差,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即使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媒体信息隐藏的关键内容,从无序的事物中看到一些规律,进而更好地把控事态发展。
本书以知识的4个功能作为框架,结合脑熵的理念,提出了优化心智算法的四部曲,分别是准确描述、合理解释、有效预测和反馈控制。同时,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真假参半的信息,本书也讲述了如何减少自己的认知偏差、避免启发式思维的惯性,以及如何识破信息的诡计。这7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7个维度。
接下来,让我们在自我剖析和思考中,一起提高应对复杂环境的信息处理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