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子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6章 刘备之苦 益州琐事

彼时,徐州势力有三:其一,陶谦所募之丹阳兵,其二,陶谦旧部臧霸等泰山兵,其三,本地士族。

陶谦乃扬州丹阳郡人,中平五年(188),徐州黄巾复起,陶谦临危受命,被朝廷拜为徐州刺史。

其赴任之时,于家乡丹阳招募数千精兵,领至徐州,其后,为剿灭黄巾,又招募泰山郡人臧霸等至其麾下。

陶谦病逝前,其丹阳旧部欲以其子继领徐州刺史,不想,陶谦竟要将徐州让给刘备,令丹阳兵极为不满。

刘备麾下兵少,其得徐州又无朝廷诏令,名不正则言不顺,臧霸等泰山兵并不听从其号令,自领兵马远远屯于琅琊国。

本地士族中,仅别驾从事糜竺愿追随于刘备,另有典农校尉陈登对刘备颇为信服,余者对其并无效忠之意。

故此,袁术来攻时,刘备只得亲率士卒前去迎战,留张飞统率丹阳兵镇守下邳。

丹阳兵之将领曹豹乃徐州士族,素不与刘备亲善,张飞对此甚是不满,与其不合。

于是,便在刘备与袁术大军僵持之际,下邳城中,张飞又与曹豹起了争执,一怒之下将其杀死,丹阳兵因此反叛,引吕布前来突袭。

张飞无兵可用,只得败逃,下邳轻而易举便为吕布所得,刘备之妻亦为吕布俘获。

刘备闻讯大惊,麾下士卒得知此事亦纷纷仓皇而逃。

见下邳已失,刘备遂收拢余军攻向广陵郡,企图以此地存身,却又为袁术军击败,只得屯于海西县,向吕布求和。

遭此大变,纵然刘备心志坚韧如铁,亦不免颓丧之极。

糜竺一心追随刘备,唯恐其自此一蹶不振,便将亲妹嫁与刘备为妻,并散尽家财相助,为刘备募得万余兵马。

刘备见此,大为所动,决意振奋精神,重整旗鼓。

而吕布并无大志,夺得下邳,便心满意足。

此时,吕布见刘备又得重兵,不愿与其硬拼,遂应下刘备求和之请,并归还其妻,令刘备屯于小沛,拱卫下邳。

冀州,袁绍见天子拜其为大将军,颇为满意,又对天子斥责于其有些不满,索性不再理会。

至于诏书所言要其送工匠钱粮之事,袁绍以冀州征战、缺粮少人为由,仅送五百名工匠去益州,并表奏其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

袁绍所思所想,不言自明:天高皇帝远,我又称雄于诸侯,天子即便心有不满,又能奈我何?

刘表与袁绍截然不同。

刘表奉诏,遣使去袁术处讨要玉玺,袁术自是不给。

只是,若要刘表去征讨袁术,未免太过高看其胆略。

既不能依诏书之命而为之,为免天子对其心生不满,令蔡瑜来攻,刘表上奏请罪,并送至益州三千名工匠与钱粮若干,以表赤诚。

蔡瑜见到三千名工匠,叹道:“荆州果然富庶,着实令人羡慕。”其近日极为喜悦,陪伴幼子多日,总算赢回蔡云之青睐。

凉州、司隶处,蔡瑜已授予顾雍、张辽诸事自决之权,而二人并不因此自矜,仍将大小事务尽皆报至益州。

顾雍至长安后,招贤纳士,得了不少人才,其中出类拔萃者有三人:京兆尹人杜畿、严象,左冯翊人张既,皆已重用。

而张辽亦提拔不少军中士卒,有韩遂旧部成公英,吴懿之弟吴班,汉中人申耽、申仪,庞德之兄庞柔亦被任为司马。

江州书院人才不绝,时常有人自荐为官,凡益州之士,蔡瑜便将其派至顾雍麾下,偶有外州之人,蔡瑜便将其留用于益州,皆异地为官,以免士族之力过盛。

诸葛亮年满十五,习武已一载有余,显得颇为英武,蔡瑜见其有任事之意,便与其约定,叫其先去张辽军中锤炼一载,其后才能于顾雍处任事,并与其言明,紧要处乃学顾雍识人、用人之道。

蔡瑜此举乃是对诸葛亮寄予厚望。

历史上,纵然诸葛亮乃天纵奇才,以二十七岁之龄提出隆中策,被刘备拜为军师。然而,观其一生行事,军、政、用人皆有为后人所诟病之处。

故此,趁其眼下年少,蔡瑜有意让其随张辽学治军,随顾雍学为政、用人,两三载之后,再召其至身侧听用,研习荀攸、贾诩之谋略,如此一来,其成就必将不可限量,当能真正立于汉末之巅。

诸葛亮自是应下,蔡瑜遂叫典韦送其至长安。

如今益州人才济济,又有袁涣、凌操相助,蔡瑜并不如何繁忙,其眼下正着手于两事,造纸与棉花。

纸,自西汉时便已有之,却粗粝不堪,直至汉和帝时,宦官蔡伦任尚方令,领诸工匠一同改进技艺,造出“蔡侯纸”,方才可堪一用,因其贵重,亦只为少数人所得。

蔡瑜命工匠钻研技艺,以求增其产量、提其质量,为进一步向“贱民”普及教育早作准备。

棉花,此时已传入后世云南、新疆等地,只是其用途尚不为人知,并不常见。

蔡瑜于巡察益州时,在永昌郡偶然看到一株,惊喜若狂,因彼时尚未成熟,便嘱咐张鲁派人看护,待其成熟后再行采摘,送至江州。

寥寥数十朵棉桃,经过神农院两年栽培,如今已有十余亩。

保暖,在任何时代,对贵人、富人而言皆是小事一桩,好比蔡瑜,府中便有数件皮裘。

但棉花,却能大庇天下贫者俱欢颜,能得到此物,实在令蔡瑜喜不自胜。

然则,蔡瑜倒也并非事事顺心,近几日,便有一事令其颇为烦恼。

诸葛琳年满十七,已至婚嫁之龄,其叔父诸葛玄来信,有意将其许给荆州名士庞德公之子庞山民。

蔡瑜对庞山民此人并无不满,却心忧诸葛琳之安危。

历史上,庞山民与诸葛琳成婚后,二人安然度过兵乱,最终仕于曹魏,倒也不失为一段好姻缘。

只是,坏就坏在,蔡瑜已亲手将历史搅得乱作一团,彼时安然,未必此时安然,本应死去的未死,本不应死去的已死,不知已有多少人矣。

不过,此时婚姻之事,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诸葛琳之父已逝,其嫁与谁人,自有诸葛玄作主,岂有蔡瑜说三道四之理?

苦思冥想,终无良策,蔡瑜只好回信与诸葛玄,问其是否已然与庞氏立约,若不曾立约,不妨前来一观益州才俊,若已立约,则只得想方设法将庞氏诸人邀至益州,以保诸葛琳无事。

不久,诸葛玄回信,言道尚未与庞氏立下婚约,其只因知晓犹女年岁已至,生出此念而已。

蔡瑜喜甚,邀诸葛玄来益州,欲引荐一人与其相见,乃是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