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经典译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圆梦

《维特》的中译本,以前流行最广的是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近年来又陆续出了若干种译本,我因何还要重译?对此似有稍加说明之必要。对于外国文学名著,我认为应允许有多种译本并存。由于译者的个性、爱好、气质、修养、经历不同,以及各个译者中外文水平的高低有别,译本的风格就会有很大差异,其中有的译本有可能与原作的风格较为接近,多种译本并存,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经过读者的选择、评判,优胜劣汰,必然会筛选出一种或数种最佳译品来,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原作,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是有益的。当然,这里所说的是严肃认真的翻译,至于那种纯粹着眼于金钱或别的目的而进行的草率的重译,则又当别论。说到我自己,我与《维特》的结缘时间已经很长了。早在大学期间,我就十分喜爱《维特》,不仅赞叹小说所表达的时代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着迷于它精湛的艺术技巧。歌德采用书信体裁,以内心独白的形式,让主人公维特在他自己的灵魂面前,在读者面前,敞开他的心扉,把他的忧郁、痛苦、挫折、希望与抱负一股脑儿宣泄出来,坦诚地表露自己的颂扬与批评、反抗与退缩,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心理倾诉小说,在德国文学史上开了先河。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一封封书信可分可合,合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分开来则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每封信或长或短,视内容而定,有抒情,有状物,有写景,有叙事,有议论,或指点江山,谈论艺术,或针砭时弊,抨击社会。小说的下篇,维特走向社会,以求得事业上的发展,这就使主人公开阔了视野,贴近了生活,使他对德国鄙陋的社会环境以及黑暗的封建制度有了更为深切的体验,增添了小说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力度。小说基本上是维特自己同自己的对话,书中所叙述的一切我们都是通过维特的视角才了解到的,但下篇中插入“编者致读者”一节,以这种方式交待维特自杀前的情况、他的思想活动和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并把维特的若干书信和便条等材料串联起来。这样不但使小说在形式上有了变化,使书信体小说的结构翻出新意,更主要的是为读者进一步了解维特提供了一个视角,即作者视角。小说总的风格是情调忧郁而充满诗情画意,文字极为优美,富有韵律感。这里有缠绵悱恻的恋情和甜蜜温馨的生活场景,又有嬉笑怒骂和冷嘲热讽的革命性描绘。特别令人陶醉的,是小说中对大自然的出色描绘。在歌德笔下,大自然仿佛是有知的,它随维特心情的变化而变幻自己的色彩和风格,它时而和煦温暖、妩媚动人,时而粗犷狂暴、寒气逼人;时而欢快明朗,时而忧伤昏暗,它是主人公心灵的一面镜子。我还记得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初夏时分躺在未名湖畔的草坪上诵读《维特》的情景,当我读到“我整个灵魂都充满了奇妙的欢快……”这封信时(1771年5月10日),自己心里也充满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生出无比的亲切感;当我读到阴郁、悲壮的莪相诗歌以及描写山洪暴发的场景时,心中也起了寒栗。那时候我就萌生了翻译《维特》的愿望。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心中的夙愿一直未得实现。这次应译林之约,重译《维特》,终于圆了青年时代的梦。翻译的时候,我竭力捕捉原作的风格,想尽可能地再现原文忧伤、典雅、流畅优美、激情澎湃、诗意浓郁的特点,在译文的遣词造句方面颇费了一些斟酌,有不少书信我是把它作为散文诗来翻译的,是否取得些许成果,还有待读者的评说。

郭老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卷首刊有《绿蒂与维特》一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之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罢,不要步我后尘。

“钟情”“怀春”“至圣至神”,真是绝妙!这首译诗可说是郭老的神来之笔。有人问,近年出版的其他几种《维特》的译本怎么都没有这首诗?其原因是:《维特》的初版并没有卷首诗,1775年出第二版时歌德才分别于上、下篇之首各加了一首主题诗,郭老所译卷首诗的前四句置于上篇卷首,后四句放在下篇之前。但后来的德文版本中这两首诗没有再用,据现在的版本,拙译《维特》上、下篇卷首也都未加题诗。

另外,关于小说书名原文书写这一问题也有必要说明一下。小说书名原文现在一般都写作《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但也有个别版本Werther之后还加有一个“s”,即《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后者是歌德青年时代的写法,歌德晚年对于人名第二格的书写喜采用现代德语弱变化的形式,即人名后面不加“s”。小说1824年的版本中,歌德就把Werther后面的“s”去掉了,拙译所据版本的书名就是采用歌德晚年的用法,Werther后面未加“s”。

韩耀成1994年8月,北京

修订版附记

趁此次再版《少年维特的烦恼》之机,对1994年的译文进行了修订,在文字上做了一些修改,并改正了若干谬误,以及此前版本中的某些排校差错。这个修订本,肯定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译者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