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不确定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一 与极端不确定世界共存的决策艺术

全球金融危机显著提升了宏观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宏观专业人士尤其是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决策者们成为人们关注和追逐的焦点。但稍显尴尬的是,宏观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危机的一系列预测工具及其验证结果并没有像300年前的天文学家对太阳系天体运行轨道的预测那样令人信服,以至全伦敦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在面对英国女王关于危机预测的问题时哑口无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反思宏观经济学的范式和框架,这本书是最新的代表作。考虑到作者之一的默文·金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任英国央行行长的履历,这本书的反思更显得具有革命性的勇气。

这本书对宏观经济学思考方式的发端做了简单回顾,指出这一方式建立在完备理性假设的基础上。完备理性又基于概率论,也就是假设经济中的每个主体都自觉将自身的效用、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在这种框架下,世界是平稳的、可预知的,即便存在已知的未知风险,我们也能够衡量它,就像我们知道掷骰子的概率分布结果一样。但现实是,我们无法预知甚至理解未知的未知。正如风险价值模型是很有效的常态的监管工具,简洁、清晰、易懂,成为金融界的主流工具之一,风险管理师们逐渐习惯于这些相对轻松易学的工具,而抛弃了需要千锤百炼、反复试错的经验和直觉,这就直接导致各大金融机构对风险的判断及应对措施趋于一致,形成自我完成的预测。这与伦敦金融城劳埃德核保人的思考方式截然相反,核保人更像是有经验的手艺人,更依赖与同行的信息互换,市场上一有风吹草动,个性化承保物的承保价格就随之调整。当未知的未知出现,市场陷入流动性枯竭的非常态时,正如雷曼兄弟危机爆发之时,风险价值模型无法告诉我们资产的真实状况。不幸的是,黑天鹅时有发生,决策者也就无法理解和衡量极端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和模型看似精巧,实则僵硬,看似纷繁复杂,实则拘泥于窠臼。两位作者指出,无数社会科学领域的案例都告诉我们,世界充满了极端不确定性,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承认它的存在,做好与之共存的准备。这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决策者的勇气。须知,承认自己知之甚少抑或一无所知需要广阔的知识、深刻的认知能力和极大的克制力,这是最高层次智慧的表现。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那样,构成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源是“动物精神”,这正是无法精准预测的,与公理性假设相悖。但现实是,声称自己掌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及经济运行密码的领导人和经济学家屡见不鲜。在影响人类命运的重大事件决策中也是如此。战争的阴云笼罩欧洲时,丘吉尔最需要做的是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然后才有了“继续战斗”的决策,但当时他面临的不确定性是无法用概率来描摹的。

除了思考方式的缺陷,主流模型的另一个问题是输入的“元素”也难以令人信服。你真的相信模型设计者给出的几十年后的宏观经济数据是可靠的吗?能确保这些数据的预测过程不是虚构的或至少是缺失逻辑链接的吗?基金经理和研究人员在2021年设计长期模型时,能够考虑到俄乌冲突这种将会深刻改变历史进程的突发事件吗?如果不能,那么依赖这种假设的未来长期经济数据来制定的养老、投资模型可信吗?所以,依赖大量经济数据的一刀切模型,本质上适用于“小世界”,它可以作为我们讨论的依据或者素材,但是绝不能代替真实世界本身。生活的五彩缤纷固然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将其全部分类、精简、隔离,就偏离了模型设计的初衷。

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这样一个极端不确定的世界?或者更进一步,在面对各种黑天鹅事件冲击时该怎样做出决策?两位作者不厌其烦,用很多领域的实例来论证这样一个观点:在承认极端不确定性存在的同时,牢牢记住,决策往往不是寻找最优解,而是需要倾听更多的声音,探寻究竟发生了什么,寻找第一个可行的方案,哪怕这个方案并不是理论上的最佳方案。

听上去这个思路并不完美。但是,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往往是类似的局面。脱离模型的完备假设,寻找限制条件下相对可行的方案,并不意味着粗糙和平庸。企业家在考虑是否投资时,无法找到精准的包打天下的未来现金流模型。即使有这种模型,也极少有人敢于仅仅依靠它来决定是否押上个人的全部身家。奥巴马在决定是否击毙本·拉登时,也不能依赖目标是否藏在目标地点的概率分布给攻击小队下命令。在风声鹤唳的欧洲,并没有清晰的局势和规划来供丘吉尔做出判断。邓小平在决定采纳市场经济道路时,也无法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理论或者当时已经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来支持其决定。经济学界一直在尝试为人类的行为没有遵循完备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做出解释和补充,比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的“助推”理论。但是本书作者认为,人类没有遵循该假设,正是生存智慧的体现而不是缺陷。与貌似完美、对称的模型相比,人类数千年来的经验和智慧沃土上生成的直觉常常可能更值得依赖。

尽信书不如无书,知识不等同于智慧。在面对重大事件时,领导人更需要的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判断力。定量的模型无疑是个参考,但如果完全依赖它,就可能会导致刻舟求剑式的灾难。判断力来源于生活和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与多人讨论,吸收集体智慧。这个积累和讨论的过程,就是作者提出的“叙事推理”,它的本质是广泛吸收意见,但决策时并不拘泥于数据和成例。决策的过程应该是灵活的、富有勇气且具备艺术气质的,而不是僵化的、以精致的避险方式来推卸责任的。

总之,要想应对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需要的不是固定的模型和范式,而是思考、提炼、智慧和决断。当今世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考验决策者,富有艺术性的决断能力无疑是极度稀缺的。而且,即便做到了作者所说的叙事推理过程,我们也难以保证领导人能做出合理的决策,作者也没有就此提出更具创新性的思路。但是,作者告诫我们脱离小世界,承认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极端不确定的大世界,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我们指向一个与现有思维模式和推理逻辑迥异的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高西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红天讲席教授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前副董事长

中国证监会前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