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让你加班是看得起你,多少人想加班都没有这个机会。”
“就你这水平,你这样出去谁会要你,只有我能看到你的特别之处。”
“你做的这是什么东西,小学生都比你做得好。”
……
职场里,这样的话常常出现在领导者口中,一方面,你会为此气愤、委屈,心想对方凭什么这样说自己;另一方面,你也会恐慌、担忧,并且自我怀疑,猜测“领导那么有经验,他说的会不会是真的,我确实很糟糕”。当对方给你一巴掌,再给你一个甜枣的时候,你不免感到庆幸、感恩,告诉自己“我得好好干活,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待”。
你持续感觉到的领导者对你的敌意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叫作羞辱管理(abusive supervision)(Tepper,2000)。除了羞辱管理,欺凌、冷暴力、“暴君行为”,都可以用来实现职场管理的一个目的:让你“忠诚”地为之所用。
明显的控制并不可怕,因为你会轻易识破它,从而远离做出这种行为的强势人群。但是很多控制并不那么显著,实施者并不会把凶残和冷酷写在脸上,而是表现出一副热情、体贴、与人为善的样子。他们既拥有冷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内核,又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的残酷与冷漠,表现出优雅与热情,让你难以区分这个人是真的为自己好,还是在利用自己。
英国精神病学家凯文·达顿(Kevin Dutton)发现,人格中有喜欢控制他人的品质的人,其职业有一定的倾向,其中控制性最多的人群前三名是CEO、律师和媒体从业者;而控制性最少的人群前三名是物业管理员、护士和心理医生。
这其实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要从事世俗意义上的光鲜职业、成为所谓成功人士,往往不能太重视真情实感,而要像一个工作的机器,摆脱人类情绪带来的扰动,这样才能专注于目标,客观冷静地与职场的竞争对手角逐;相反,像物业管理员、护士和心理医生这样相对小众、在世俗意义上并不出众的从业者,却需要对他人的共情、照顾和帮助,对从业者的情感觉察能力是有要求的。
所以,在职场中,你常常发现,那些雷厉风行、我行我素的领导,会更快地晋升,快速地获取更大的利益,可如果你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你往往会不喜欢他们,并因这样的人能够获得更多权力而感到不解和矛盾。
但这其实是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这个现象很不满:自己一腔热血,真诚地想为他人服务,却总是被现实毒打,在职场里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马斯拉奇(Christina Maslach)发现,人们在工作中,会逐渐开始职业倦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叫作“去人性化”。大多数工作要求,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机器,对同事保持防御,对服务对象越来越没耐心,逐渐对工作的环境和接触的人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慢慢地,你变得没有动力,像一个“企业睡人”,一来到工位上,就变得麻木,像没睡醒一样,人在心不在。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你被工作中遇到的这类人所感染,觉得自己不被真诚对待,也无法真诚待人。
不仅在职场中,在感情中,情感控制也很常见。那些害怕失去情感、习惯掠夺他人的人,也会用一些隐性的控制手段,让伴侣感到自卑、脆弱,仿佛失去他就再也无法找到另一半,而他又是那个唯一懂自己、能够给自己支持的人,这让身处其中的人完全无法离开对方,而对方也因此可以随意剥削、评论、贬低,甚至虐待。
有时候,在那些极端情境里,虐待是显著的,包括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虐待。自我评价良好的人往往能够一眼识别,从而远离这样的虐待者。不过同样地,在另一些普遍的情境里,控制是隐性的,对方可能打你一个巴掌,再给你一个甜枣,你真切地感觉到,对方好像没有胡说,有那么一些瞬间,你竟然觉得,“他在告诉我一个‘事实’——我好像真的很差劲,必须依赖他”。强势的一方会举出相当具体的例子来告诉你:“你看,你这都做不好,没有我,你一个人怎么生活!”于是,你对对方的依赖就更深了,敬仰就更多了。
但这样的关系往往是有害的。在这样的关系里,他们并不会让你变得更自信,你也不会获得成长;相反,你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小心翼翼,生怕哪天会失去对方,真的变成对方口中那种“一无是处,谁都嫌弃”的人。这种不自信甚至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原本跟你关系很好的朋友,你也担心自己的一举一动会惹恼他们、失去他们;原来你感兴趣的活动,也变得索然无味,你觉得自己根本不擅长那些事情。可是,在你进入这段关系之前,你原本是擅长的!
这段关系究竟是让你发掘了真实的自己,还是把自己给毁了呢?你常常冒出这样的怀疑。你很难做出判断,因为对方会不断把你的思维拉向前者,加深你这个信念:我可什么都没对你做,我只是帮助你发掘了真实的自己。
如果你有过上述体验,那么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它会深入强势者行为的细枝末节,详尽地为你解读其行为特点与心态。
读完这本书,你会非常清晰地了解到,原来一些人某个举动背后,是这样的心路历程啊!
比如,本书提到,在说话的音量上,自信的人和强势者尽管说话声音都比较洪亮,但是有微妙的差别。自信的人说话声音比较响亮,但也会与周围人的音量自然而然地保持协调。但强势者不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目的,故意采用过高或过低的音量。在群体中时,他们会非常大声地说话、大声地笑,音量盖过所有人,从而争夺注意力,让大家都能够明显注意到他们。但在另一些时候,他们会故意使用非常微弱的声音,从而制造一种温柔、虚弱或生病的假象,引起他人的同情、可怜和关注。这种过分提高和过分压低的声音,与情境是非常不协调的,给人很突兀的感觉。
你看,通过这些微妙的描述,你可以在人群中敏锐地识别强势者,进而与他们保持距离。如果这样的人是你的领导、同事,你不得不和他们共事,至少你可以在内心形成一道防火墙,保持清醒的意识,让自己明白:他们那些话只是为了控制,我不必为此多虑。
面对生活中的强势者时,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一种特质,它有强有弱。有些人完全将你工具化,纯粹地利用你;更多的人的动机是混合在一起的,有利用的成分,也有部分情感的投入。面对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你需要做的是保护自己身心的完整性。当你识别他人的控制特质之后,要学会和他们控制你的那部分保持一定距离。
比如在职场中,你的领导一边打压你、辱骂你,说你一无是处,以你这样的水平从这里出去后根本找不到工作、会流落街头;但另一边又安抚你,说只有他能看到你的独特价值,好好跟着他干,可以保证你越来越好。我想,大多数人听到这两段话之后,多少会生出两种情绪——恐惧与感激。当你觉察这两种情绪时,你要意识到,这是领导试图通过打压你从而达到在情感上掌控你的目的。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要回到现实层面,真正地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能力。如果你真的被动摇了,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妨多和身边的人交流,从支持你的人那里获取一些肯定,找回自信心。当你可以保护好自尊与自信之后,才可以阻隔领导那些打压的评价,把它们当作一种表达的手段,而不是现实。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帮助你识别身边的强势者,解读其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下篇教你提防强势者,避免受到伤害。
本书作者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自1990年起在巴黎执业,主要从事认知行为方面的治疗和培训,她的洞察和讲述非常细致、准确,让你可以轻松抓住事物的特征,把握与强势者的相处之道。
心理咨询师
曾旻
202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