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真,生气要假
老话说:做事要真,生气要假。
一点即破
生活经验:头脑中要有目标意识
说话、做事,原本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头脑中有目标意识,围绕目标去做事,效率较高。没有目标意识的人,凡事漫不经心,漫无目的,投入了时间、精力,效果如何,却不清楚,花钱买快乐,不知买到快乐没有;花时间交流感情,不知交流出感情没有……人在迷茫中,难免产生不良情绪,很容易陷入假做事、真生气的误区。
有目标意识的人,将注意力集中在预定的目标上,心无旁骛,做事,做得认真;玩,玩得投入;交流感情,表里之间都透着真诚……所以,他们更容易实现目标。不仅如此,当他们专注于目标时,不会为目标之外的事生气,更不会因为生气而影响目标,像这样的人,往往是不同凡响的高人。
历史上有一个被误解的英雄,他是刘邦。人们不知出于何种心理,将许多子虚乌有的缺点堆在他身上,将许多实实在在的业绩给他抹掉了。所以,直到今天,人们只知道他是个成功人士,却说不清他成功的真正原因。
其实,刘邦的成功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目标明确,行动积极。而他的最大特点是:真做事,假生气。
刘邦是怎样真做事的呢?他一生参与了三场大战争:反秦战争,楚汉战争,平叛战争。在反秦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线。在某部影视剧中,他被塑造成了因人成事的典范,仗由别人打,他负责捡功劳。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真实的情况是,他将生命置之度外,敢于胜利,不怕牺牲,所以,他带出了一个战斗力超强的虎狼团队。在所有义军团队中,他的团队打仗最多,得胜率最高,先后数百战,得胜率在90%以上;业绩也最大,略魏地、收河南、平关中,一举推翻秦王朝。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身临最前线,以绝对的劣势兵力,迎战项羽,成功地将项羽挡在荥阳地区;同时派遣主力,平魏定赵、收燕伐齐,将各路诸侯跟项羽绑在一起打。刘邦付出的代价不小,身受十二次重伤。他敢玩命,手下将士无不英勇,老兵、弱卒(老弱未傅者)都成了勇士。项羽团队缺乏这种“搏命精神”,久战无功,损失惨重,陷入“兵罢食绝”的困境。最后,刘邦调集主力,将项羽一举全歼。刘邦的总兵力不及项羽的一半,不及诸侯总兵力的五分之一,最后“小鱼吃大鱼”,凭的是百分百的努力。
在平叛战争中,刘邦已经是皇帝了,仍一次次御驾亲征,一举扫平各路割据势力。他又一次付出了代价,身受重伤。
刘邦成功的最大因素是对目标的高度执着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狂热劲头。在任何时代,一个这样的人,只要有平等竞争的机会,没有不成功的道理;谁遇到这样的对手,都要两腿发软、心胆俱寒,甚至会不由自主地举手投降。
但刘邦不是一个低情商的人,他“仁而爱人”,亲和力很强,“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他经常“大怒”,但他一面大怒,一面将事情处理得恰如其分,可见只是假生气。
例如,魏王豹原先跟刘邦一起打项羽,后来宣布独立,不陪刘邦“玩”了,暗中跟项羽勾结。刘邦大怒,派遣精兵强将,一举扫平魏国,魏豹及一门老小都成了俘虏。按当时的“游戏规则”,对“叛徒”的处理方法一般是灭族,但刘邦没有杀魏豹及其家人,反倒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假设让项羽处理这件事,一生气,多少个脑袋都要掉下来。
蒯通曾力劝韩信谋反,刘邦听说这件事后,大怒,派人将蒯通逮来,扬言要把他丢在锅里煮了,但听他讲了一番歪理,又把他放了;栾布违反禁令,祭奠反王彭越,刘邦大怒,将栾布逮来,但听他讲了一番大道理,也将他放了,还加封了官职;贯高等人企图暗杀刘邦,阴谋败露后,刘邦大怒,将贯高及同伙全逮来。贯高相当死硬,连道理都懒得讲——一副要杀要剐随你便的样子!刘邦夸他是条好汉,将他和同伙全都放了,对其中几位还委以重任。谁知贯高真的死硬,刎颈自尽了。但其他几位都成了汉朝的忠臣。刘邦对该杀的人都不杀,可见他的生气,不是真生气,不过是表明某种态度而已!
假做事的人一定会真生气,有时生自己的气,有时生别人的气。为什么呢?目标散乱必然导致头脑混乱,各种矛盾的观念杂陈其间,“液化气”越积越多,自然一点就着。相反,真做事的人,专注于目标,内心清净,哪有功夫跟别人生气!即使生气,也是为了排除干扰,把事情办好,那就不是真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