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桂彦良
刘伯温认为朱元璋是故意和自己对着干,目的是摆脱从前二人的合作模式。
可朱元璋是个非常理性,甚至是冷酷的人。他不可能因为个人恩怨,而拿他千辛万苦创建的帝国开玩笑。
直到今天,刘伯温才想明白了另外一个原因。
朱元璋也是无可奈何,在群臣中,真正具备丞相素质的人寥寥无几,胡惟庸是里面的佼佼者。
另外,朱元璋被胡惟庸紧紧地包围着,如此近的距离和频繁的往来,使朱元璋深陷其中,陷入了信息茧房。
所以根本不可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胡惟庸。
把这话对韩林一说。
韩林深以为然。
直接念了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刘伯温一想到这里。
就露出悲伤的表情。
韩林问他怎么了?
刘伯温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陛下太可怜了,离他最近的人,他看不清。离他远的人,他怀疑。每天想的不是做皇帝的荣耀,而是做皇帝的危险,很恐惧别人会效仿他,揭竿而起。”
韩林沉默半晌后,突然笑了笑。
韩林没有说话。
还可怜起朱元璋了……
也不知道刘伯温脑子里究竟装了什么东西。
反正朱元璋现在并不惨啊,当的这世界最尊贵的皇帝,多好呀!
你还敢说朱元璋可怜?
刘伯温又道,““但愿我想的是错的。””
韩林点头。
刘伯温说得没错,希望这些都是自己想多了吧。
这个话题太过敏感,也不便多说。
刘伯温转而问道“听说陛下还是一意孤行要废除科举?”
“谁说不是呢?”韩林没好气的回答。
其实韩林很难受,刘伯温属于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朱元璋一意孤行,这导致自己任务也没完成。
其实也没想到。
原本朱元璋已经答应韩林了,恢复科举。
谁知道胡惟庸关键时刻背刺。
搞出一场刘伯温谈洋建坟的事情。
甚嚣尘上之时,朱元璋的愤懑无处发泄,于是就把刘伯温留下的痕迹之一。
科举给暂停了。
行吧。
刘伯温这基本政治生命终结。
韩林也安慰了一番。
便离开
了。
走之前,韩林又叮嘱刘伯温:“刘兄最好不要再说这些话了。危险。”
这是想要伯温,让他放弃抵抗,不再抱着幻想了。
刘伯温心里苦涩,却也无法拒绝。
点了点头。
韩林便离去了。
等到韩林走了许久。
刘伯温站立原地一动不动,眼神空洞。
良久后,才慢慢地坐了下来,双手捂住脸,痛哭流涕。
泪水顺着指缝滑落。
……
韩林刚刚回到家里,还没待到半个时辰,门就被敲开,说是朱元璋请自己去皇宫。
韩林不得不换上朝服去见朱元璋。
在路途中。
韩林想到刘伯温的遭遇。
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唉……
一见韩林到来,朱元璋先是嘘寒问暖了几句。
随后,朱元璋便切入主题,“你觉得桂彦良如何?”
桂彦良?
韩林仔细回想了一下,这才想起这样一个人物。
桂彦良是慈溪(今浙江慈溪)人。
少时参加科举,一举成名。
曾在元朝工作过。
见天下纷乱,便回乡隐居。
他名气很大,因为他在科举成功之前是一个神童。
所以当地喜欢吹他。
一来二去,变成了一个高质量男性。
当他在隐居期间,张士诚与方国珍都派人带着厚礼来请他出山。桂彦良吃不准这两人的前途,都婉拒。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
桂彦良观望很久,慢慢发现朱元璋的潜力很大,但朱元璋不知道他,所以没有人来请。
桂彦良等了好久,意识到张、方二人来邀请的历史已不会被朱元璋重演,就主动出来,跑到应天向朱元璋要官做。
这人是被宋濂推荐的。
韩林自然好话说尽,“桂彦良才气逼人。”
“而且还有一个厉害之处,他有一副好嗓子。”
“哦?如何说起?”
韩林道,“嗓门巨大,就是沉在水底的死尸,经他一喊,也会被震得浮出水面。”
朱元璋来了兴趣,命人把桂彦良叫来。
随便把御案才写的几句诗递给了桂彦良。
桂彦良也是想当官想疯了,抓住这个机会,把声音提高了八度。
正如韩林所说的那样,附近玄武湖水底的鱼都被震得晕了过去,翻着白肚皮浮上水面。
韩林也很震惊。
这桂彦良果然恐怖如斯,不愧是历史记载中的人形扩音喇叭。
于是男高音桂彦良得到朱元璋的赞誉,这不仅因为桂彦良的确才华横溢,而且还因为他那天生一副好嗓子。
更因为,朱元璋的诗写得不算好。
可经过桂彦良朗诵出来后,给人的感觉却是出其不意的好。
朱元璋觉得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