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一去百病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湿的感受以及它的共同点

其实上面提到的湿,主要是形容一种湿度比较大的自然环境,当然了,中间也掺杂了一些人体的主观感受,但主要是讲气候。

可是本书主要讲的是湿对于人体产生的损害,以及人体由此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及客观检查的异常。

既然对人体有损害,那么这种致病的因素,就可以称为“湿邪”。

湿为阴邪,损伤阳气,凡致病且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就称为“湿邪”。

凡因湿邪侵袭人体,或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水湿潴留体内,所表现水湿停滞的病证,称为湿病。(《中医湿病证治学》路志正主编)

所以,讲湿的气候的时候,大多时候只有南方人能体会。但是讲到湿邪致病,让人难受的时候,那全国的人都有可能体会到。

大家心中就会存疑,我们北方,气候不湿,为啥也会有湿邪?

北方人的湿,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要讲到一个概念,叫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因为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其中一个内生的湿邪,就是北方人湿气的主要来源。

对自然界湿之气候,大家有了直观的感受。

可人体的湿气,又是什么呢?

湿邪有四个特性,凡与这四个特性沾边的,都可以归为湿邪。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阻遏气机;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有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

Q:从您个人的生活经验中,如何去感受描述“湿”?自然的、人体的都行。

以下是接受调查的朋友和读者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回答以后的汇总。

A1:感觉皮肤是湿的。

A2:深圳的夏天,裸露的手臂就没干爽过,永远黏不啦叽的。但是对于干性皮肤比较友好,保湿。

A3:水嗒嗒,湿漉漉,黏糊糊。

A4:坐飞机回深圳,到家就发现脚上湿疹又犯了。

A5:我是做服装设计的,从我专业上来说说哦,所有面料浸湿都会颜色变深,所以人体有水汽也会面色黧黑吧。另外,面料湿后最大的特点是重坠,无法塑型,所以湿气重的人怎么支棱得起来呢(摊手),有的纤维遇水还会变皱变硬,羊毛这些卷曲的天然纤维会缩短僵硬,真丝过水多了会变得暗淡无光。

A6:黏黏糊糊不知何起,挣不脱,挥之不去!

A7:江南梅雨天,舌苔白腻、大便黏。

A8:头发很容易出油还湿,脸容易出油,胃口不太好。

A9:大雨过后,晚上去仙湖植物园散步,路灯下,肉眼可见的雾气,走一圈下来,头发都挂着水汽。

A10:稠,黏滞,油光满面。

A11:湿毛巾,回南天的墙面、地面,衣被,角落地上的青苔,泡发的木耳、香菇,闷热夏天汗流浃背。水塘里的绿藻。山里雨前或雨后云雾。

A12:腰膝酸、软、冷。

A13:嘴巴黏腻,懒得动,大肚腩,大便粘马桶。

A14:没有力气,发不出力。

A15:舌头有齿痕,特别容易累。

A16:觉得自己身体很重,像一大坨注水肉。

A17:秋冬贴身穿的衣服,必须用吹风机吹热才能穿得舒服。

A18:眼睛里总有水。

A19:困。

A20:黏、沉、晕。

A21:手汗脚汗,身体沉重像铅块,懒洋洋的。

A22:衣服必须干透透的才穿,连续雨天的衣服必须用吹风机吹才愿意穿,不然就很难受。

A23:黄梅天的衣服水叽叽。

A24:夏天出汗多,用沐浴露冲完凉还是觉得身上黏,大便粘厕所,脸和头发手一摸都是油。

A25:感觉像掉在炉灰里的饺子。

A26:睡不醒,没精神,皮肤、头发油油的。

A27:睡不醒,不管睡觉时间长短,醒来脑子昏昏沉沉;特别容易累;耳朵里面一摸就是油油的;头发、脸油得特别快;脸色发黄。

A28:嘴里黏黏的,渴,但不想喝水。

A29:几天不锻炼,身体跟气球一样肿。

A30: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踩了个水窝,脚瞬间凉飕飕的。

A31:小腿发胀,早起眼皮也发胀,泡泡眼。

A32:肩膀重,胳膊都不想抬起来。

A33:跟胶水一样。

A34:皮肤油腻,步态厚重不轻盈。

A35:猪油蒙脸,腿如灌铅,大概是最贴切和直观的说法。

A36:自然的湿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吸进鼻腔里感觉润润的,冷热味道会不一样。人体的湿,皮肤表面潮、黏,人容易昏沉,体味重,头发油腻,全身有一种不爽快的感觉。

A37:很想来一阵风。

A38:困,晚上七八点就想睡觉。

A39:梅雨季的墙壁、吊顶上的水珠;汗津津的手心;四岁孩子嘴边还流的口水。

A40:以前不懂,但当吃了中药,人的思维变得清晰,我好像觉得身体的湿被一点点地抽出去了。

A41:提不起精神,好像被人打了一顿,不想动,能躺着就不坐着。

A42:饭后痰多。

A43:不喜欢水,包括雨天、洗澡、游泳、海水、温泉。喜欢干燥的秋季。

A44:今天洗头,明天头油,用手摸头发,就感觉是那种湿答答的,不是头油。

A45:衣服晾干了,但还是黏黏糊糊的,被子潮潮的;家里东西放发霉了,阳台长草了;大雾天气;整个人比较沉重,舌苔比较厚腻,手上长一两个湿疹。

A46:床单都是湿的,衣服总也晾不干,墙壁出水,手背脚背出一片片湿疹。

你看以上表述,很多都重复。

但仔细琢磨一下,都离不开四个共同点。

1.局部发凉,如食管发凉或气管发凉或背凉或足冷或小腹凉,要么整个躯体畏风怕冷,这是因为湿为阴邪,伤了人体局部或整体的阳气。

2.头很重,像包了块布,眼皮也很重,或身体沉重黏黏糊糊,肩膀像背了担子导致胳膊不想抬起来,腿上像灌了铅导致脚不想抬起来,或全身肢体关节酸楚困重,这就是湿性的“重”。而“浊”呢?主要是指身上的分泌物浑浊,如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头发易油,眼眵黏,耳朵油,鼻屎也多,擤的涕也浊,口中黏腻不爽,口水拉丝,咳的痰也是黏的,汗也是黏糊的,小便浑浊,大便黏滞不爽快,皮肤或有湿疹渗水也是黏而浊,女士白带也是过于黏滞,男士尿道流白浊,这就是“浊”。

3.思维钝顿,头脑昏沉,犯困,浑身乏力懒洋洋,啥都不想干,身体所有水分像变成了胶水一样导致各种动作不利索,只想躺着,这既是湿性的“阻遏气机”同时也算“黏滞”。“黏滞”让正气的流动也变慢了,也会导致正邪交战的时间会被拉长,也就是说,病程会变得很长,以致身上的病痛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同时身上所有的分泌物,除了“浊”之外,其实都带有很重的黏性。这些“黏滞”及“浊”反过来,又继续阻遏气机,在头则头昏沉,在胸则心悸或背凉或咳喘,在脾胃则胃胀或吐或泻,在下则腹胀或二便不畅,在经络关节则肢倦、关节酸楚重痛。

4.很多湿重的人,常见下部病变,如淋浊、带下、泄泻、下痢或下肢浮肿,这因为湿邪近水,如水一样,水往低处流,所以湿性趋下。

除了以上共性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

有一个朋友评论说:很想来一阵风。

那是因为风能胜湿,所以金元时期李东垣在治湿的时候,常常用风药来祛湿,如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等药。

这个朋友的评论,直接道出了一个中医治疗湿气的方法:以风胜湿,以木疏土。

还有一位朋友评论:几天不锻炼,身体像气球一样膨大。

这是因为湿邪阻遏了气机,令人体的津液流动变慢,出现浮肿,像注水的肉一样。这时候,稍微做一些轻微的有氧运动,让正气流动起来,也算是人造的正向有益的“内风”,可以胜湿,除掉一些湿气,让身体轻快。但这种运动最好能坚持下来,如拉筋、站桩或慢跑,运动量是刚刚微微出汗,身体热乎乎就可以了,湿气一去,机能运转就能慢慢恢复,正气就能养起来。运动量把握好,不要过度,过度了易伤正气又会让湿气多起来。

有人说不喜欢水,这是因为伤于湿,则恶湿。被湿伤了,自然会讨厌湿性的东西。连水都不愿意喝。

有的病,在阴雨天会加重,比天气预报还准,像湿疹、关节炎,一到变天就加重——往往湿疹(关节炎)会提前告诉你马上要下雨了。这是受天气的影响。

有的病,在新疆好好的,一回到深圳,就开始犯了,好几个患者都这样说,这是因为南方的湿度大,这是受地域的影响。

有的人一吃饭就痰多,一吃鸡就咳嗽,一吃羊肉就起湿疹,这是受人自身的影响。

天、地、人,都会影响湿邪。

我们人体,感受湿邪,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外湿,感受自然界的湿邪所致。

一个是内湿,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水湿内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