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以来两位史学巨擘陈寅恪和钱穆,给大宋王朝下了两个著名的论断。一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另一个说两宋王朝乃是“积贫积弱”的“文官政府”。
这两个论断命运迥异。前者的学法一度只有少数历史学者还记得曾经有这么一回事,而后者的学法亦被割裂,只剩下“积贫积弱”四个字。伴随着1840年以来缠绕于中国人心里近200年的悲情意识,借助《说岳》《杨家将》等演义小说及民间戏曲留下来的文化意识片断,直到今日中国,仍然深入人心,几乎构成两宋的“历史符号”。
两宋与晚清一样,曾经一度是今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太愿意提起的王朝。人们向往的是汉唐雄风,而两宋在人们的心目中,不过是苟延残喘地延续了300年,而对于我们这个担负过太多屈辱历史的民族来说,回忆那个时代,实在容易勾起民族潜意识里的悲情。即使完全不读历史书的人,也知道岳飞的故事……但凡还记得中学历史知识的国人,对于宋朝“岁赐”也一定印象深刻,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们对割地赔款更加深恶痛绝的民族了。
至于文学爱好者,也许有人如醉如痴地喜爱宋词,但这正可当成宋朝“文弱”的一个证据,而诞生于宋朝的理学,则更被人们普遍视为造成中国近代衰落的重要原因……
同样是在20世纪上半叶,准确地说是1910年,在隔壁那个经历过明治维新,正磨刀霍霍准备实现其帝国野心的日本,一个在后世享有崇高学术地位的历史学家内藤湖南,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他的著名学术观点——唐宋变革论。那篇将唐朝视为中世纪的结束,将宋朝视为近世开端的学术论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深刻影响着某些中国学者的历史观。
从此,有了另一个宋朝。
这个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昌明,它处在华夏文明演化的关键路口。政治、军事、文化、思想、商业、农业、科技……几乎每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当你用“屈辱”与“失败”来描绘这个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时,会让人觉得那是一种几乎不可忍受的浅薄之见。它的结局的确以失败告终,但在它失败的废墟下,掩埋着无比珍贵的财富,等待我们拨开悲情的迷雾去发掘。
实际上,在中国研究两宋的学者中,这样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快30年。只是,无数发掘出来的珍宝,它们的外表依然是看起来枯燥无味、令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
在今日中国,其实既不缺乏踏踏实实、安于清苦,致力学术研究的学者,也不缺乏求知若渴,想要了解更多知识的大众。但学者们往往敏于思而讷于言,大多数人并不善于与大众沟通;而普通大众,也同样将枯燥的论文与学术著作视为畏途,因而其实真正缺失的,乃是将学术与普通大众两者沟通起来的桥梁。
幸运的是,这样的桥梁逐渐多起来了——当读者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即意味着你已经走上了一座桥梁。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本书不仅将带你去拜访一个个活灵活现、个性鲜明的宋朝人物,追随他们的事迹,与他们一起思考、呼吸……而且,这座桥梁,也是安全可靠的。
在沟通的桥梁尚少之时,人们面对滔滔的大河,不太会挑剔桥的安全质量。但是,当桥梁逐渐多起来后,人们对历史的了解亦随之加深,过河之途径一多,对于桥的安全质量自然会有所评价,这亦是一种进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承担这桥梁之任的,的确有一些人故意曲解史籍,反果为因,夹带私货;另有更多的人,粗制滥造,干的其实只是诸史纪事本末的白话文翻译工作……
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随着读者的进步,担当这种桥梁的人,也应当随之进步。这才能进入一个真正的良性循环。
我们手中的这本书,正是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在目前同类有关宋朝的作品中,这还是唯一一本让我打开阅读后,能够清楚地知道作者的确认认真真读过不少笔记小说——她不是在翻译《宋史纪事本末》或者《长编纪事本末》。作者虽然是用通俗、轻松的语言讲述宋朝的故事,但她所讲的故事是可靠的。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读了某本仿黄仁宇风格讲述宋朝历史的作品之后,有多么失望。
作为一个学习历史的人,面对历史,心里始终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尊重——我一直认为,对于历史的尊重,并不是要我们正襟危坐,板着脸,满口古文,讲着一些普通人听不懂的学术名词,甚至读书都只读竖排繁体……那种腔调,其实是很可笑的。真正尊重历史的人,应当尊重历史本身的情感,我们应当去体会身处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情感,体谅他们的心情,而最重要亦是最基本的则是尊重事实。对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历史,却永远不应该通过曲解历史,故意颠倒前因后果,来曲护自己的观点。
每本作品都是有灵魂的,而读者将感受得到。
所以,能够向各位介绍这本书,我将这当成一种荣幸。
阿越
2021年11月于未飞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