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另一半:从沟通差异到弦外之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不对等性

如果亲密说“我们是亲近且相同的”,那么独立就会说“我们是分离且不同的”。很容易看出,亲密和独立这两种特性分别与人际关系和地位等级吻合。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因素是对等性:我们都是一样的,互相感受到同等的亲密度。地位等级差别的关键因素却是不对等性:我们是不同的,被定位于不同的等级。

这种双重性在表达同情或关切时格外明显,因为这些表达会显得模棱两可。从对等性角度解读,它们证实了平等的两人之间共情,而从不对等的角度解读,它们就是高位者对低位者的施舍。询问一个失业者是否找到了工作,一对夫妻是否成功怀上他们想要的孩子,或是一位教授是否希望得到终身教职都可能意味着——以及被解读为,不论本意为何——一个理解和关心他人的人在巩固人际关系,或是一个条件更好并有自觉的人在居高临下地提醒对方其弱势属性。后面这种理解在许多男性身上都不证自明。例如,汤姆·惠特克,一位带领残疾人队伍参与户外探险的残疾登山者,曾表示:“你不可能对你敬仰的人感到同情。”这一说法在我看来完全不属实。

人际关系的对等性创造了社群:如果两个人正在为一种亲密关系努力,那么他们就在为同样的目标努力。另一方面,地位等级的不对等性导致竞赛产生:两个人不可能都占上风,所以,协商地位等级的举动在源头上就是具有对抗性的。在我早期的工作中,我详细地探索了亲密(我称之为感情投入)和独立的关系,但我忽略了地位等级差别的力量和它所包含的对抗性。然而,在我发现这些情况的存在以后,我发现它们在我身边到处都是。朋友和同事们的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最终都变得可以理解了。

我和丈夫对待同样处境的不同处理方式先前看来令人费解,如今也突然变得可以理解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家爵士酒吧,服务生向我推荐了蟹肉糕,结果味道很差。我犹豫着要不要把这道菜退回去。服务生在经过时问我们食物如何,我说,我真的不太喜欢这道菜。于是她问:“这道菜有什么问题吗?”我丈夫盯着桌子,回答道:“它们尝起来不是很新鲜。”这让服务生火了,她说:“不然呢?这菜就是冷冻的啊!”我仰头直接望向她,告诉她:“我们只是不喜欢这个东西而已。”她说:“好吧,如果你们不喜欢,我可以把它们拿走,然后换点儿别的过来。”

她端走那些蟹肉糕之后,我和丈夫大笑起来,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刚刚不由自主地按我的剧本做出了反应。在我丈夫听来,服务生的问题“这道菜有什么问题吗”是一个他必须应对的挑战。他不喜欢争斗,所以移开了目光,软化一下他眼中这次他必须做出的反击:他本能地觉得,自己必须想出那些蟹肉糕有些什么缺点,以证实我的投诉。(他在为我而战斗。)而我却将服务生的问题看作对信息的寻求。我本能地要找到一种既反映事实又没有指责对方缺点的回答方式。或许因为她是女性,她对我的方式做出了更积极的回应。

当我把这些差异告诉朋友们和不同的人群时,他们也表示,现在他们能理解那些曾经令人费解的行为了。例如,一位女性表示,她终于能明白为什么她的丈夫拒绝与老板讨论升职问题了。这位丈夫本身很想知道老板的意思,因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他就会跳槽。然而,他并没有去问,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陷入深深的不安、失眠与焦虑之中。这位妻子找不到可以寻求帮助的对象,最后转向心理学解释求助:她的丈夫一定是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拒绝。但是话说回来,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感到不安,而她的丈夫其实是个很自信的人。这位妻子虽然认为自己的不安感程度不会比丈夫低,但她此前却曾毫不犹豫地去找自己的老板,问他是否有意让她从临时工转正。

理解地位等级因素在男性社会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让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向老板询问晋升机会凸显了关系中的地位之差,会提醒两位当事人:雇员的未来掌握在老板的手里。相对低的地位让这个男人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虽然他的妻子也并不喜欢扮演老板面前的请求者的角色,但这件事不会像对他那样,在她脑中拉响警报。

通过类似的观察角度,一位在销售部门工作的女性说,她现在明白了她所在的销售团队主管在被擢升为区域经理后为什么会有那些令人费解的转变。她曾经相信她的主管是一位完美的上司,因为他对权力持有一种健康的淡定态度。作为一名团队主管,他极少对管理层召开的会议表现出关心,鼓励团队成员们独立判断,也热心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团队成员们减轻制度约束。但是,在成为区域经理之后,这个男人变得令人感到陌生。他制定了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大量规章制度,并且坚持下属只能通过书面请求来获得通融。

这个男人之所以表现得不同,是因为现在的他所处的地位不同了。当他受制于管理层的权威时,他会尽己所能地限制那些权力。但是,当他被授予这种管理的权威时,他就会尽一切可能地去扩大它。逃避会议、轻视规章制度的行为不是他不在乎等级差异的证明,而是他对自己身处等级关系中较低位置感到不适的体现。

还有一位女性也表示,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她那位确信男女平等的未婚夫曾悄悄要求她放低声音。“我的朋友们在楼下,”他说,“我不希望给他们留下你对我颐指气使的印象。”

女性被贴上“唠叨”标签的原因可能来源于两性风格的相互作用——许多女性倾向于去做她们被要求做的事,许多男性则更倾向于抗拒他人,尤其是女性要求他们做的事,只要他们在女性的措辞中感受到了一点儿“要求”的意味。女性更容易重复提出一个没有得到回复的请求,因为她们坚信,只要自己的丈夫明白她是真的希望他这样做,他就会去做她要求的事。但是,男性如果想避免产生听从命令行事的感觉,就会在做女性想要他做的事之前拖延时间,这样他就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这个过程完全出自本能,结果却产生了唠叨的现象,因为每次女性重复自己的请求时,男性就会推迟完成它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