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军事冲突倚仗体系支撑
3.2.1 斩首本·拉登——网络信息手段支撑下的精准快速斩首战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飞机,撞上了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造成2998人死亡。美国认为本·拉登是“9·11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之一,经过长时间的仔细侦察和情报判断,美军认为,本·拉登很可能躲藏在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小镇。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据此于2011年3月14日向奥巴马提交了一份关于“特种部队用直升机渗透到阿伯塔巴德,用地面突击消灭本·拉登”的计划,但为防止巴基斯坦泄密,排除了与巴方合作的想法。经过权衡,奥巴马决定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派出海豹突击队夜间乘直升机进入阿伯塔巴德,对躲在目标房屋中的本·拉登发动突然袭击。美军于2011年5月1日派出24名“海豹6队”特战队员进行了“海神之矛”联合特种作战行动,一举击毙本·拉登。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宣布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里被美国“海豹6队”突袭击毙,其尸体于次日海葬于北阿拉伯海。在击毙本·拉登的行动中,美军行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网络支持,信息为胜。“海神之矛”行动的成功,体现了网络保障、体系作战、信息为胜的强大力量。美国在整个行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庞大的网络系统的充分利用确保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特种作战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仅卫星使用量就达35颗之多,除此以外,还派出了40多架侦察、监视和情报支援飞机,如EC-130战场指挥控制机、空中“联合星”监视与指挥飞机、“全球鹰”和“哨兵”无人侦察机、RQ-170无人机等,并将海上远程雷达设备和航母的信息分析系统运用于实战中。正是由于联合运用上述多维探测手段,才能确保对本·拉登的位置、活动规律和巴基斯坦军方的有关情况有一个详细、准确的把握,为“海神之矛”行动的成功实施提供可靠的情报和信息保障。
模拟演练,隐身突防。在这次行动中,美军以“海豹6队”为突击队,以陆军第160特种航空团为运输和支援部队。作为美国军方的一支精锐特种部队,“海豹6队”成员的选择和培训都非常严格。其课程涉及自由攀岩、非武装格斗和高级潜水等技能。每个成员每周消耗2500~3000发子弹。大约一半的成员无法完成所有课程,而且成员可能会受重伤甚至死亡。陆军第160特种航空团被称为“夜行者”,其主要训练课程是突破直升机作战限制,潜入夜空,执行隐蔽的特种作战运输任务。其飞行员具有超强的低空、高速、高灵敏度的飞行能力,能有效规避敌方防空雷达的探测。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海神之矛”行动才可以在没有巴基斯坦防空雷达探测的情况下完成。突击队员们从进入栅栏到成功完成战斗任务之后撤出仅用了38分钟,充分展示了其优秀的技战术水平。
实时决策,扁平指挥。在白宫总指挥部,奥巴马总统就可能实时出现的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同时在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阿富汗贾拉拉巴德机场设立前方指挥所,在中情局总部设立情报指挥所,突击队的地面行动由随行指挥员现场指挥。这种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方式,在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特种作战战略级决策、战役级指挥、战术级作战的特点的同时,纠正了中间程序过多、反应速度慢、耽误战机的弊端。
装备精良,千里闪击。在这次行动中,先进完备的武器装备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军派出精锐部队远赴巴基斯坦执行任务,速战速胜、速去速回。从表面上看,美军动用了载着24名海豹突击队员的两架MH-60黑鹰直升机进行作战,但幕后又动用了多颗卫星执行侦察通信任务,1架RQ-170隐身无人侦察机承担了无线电监听和实时视频传输任务,1架搭载了25名特种战队员的MH-47型直升机则作为预备队,1架MH-47型直升机承担了空中警戒任务,多架F/A-18战斗机承担了空中待命掩护,一个航空母舰中队承担了战略支援任务。美军在行动期间利用侦察卫星和无人机对冲锋行动进行全过程监视,利用通信卫星和无人机建立战场和后方的实时连接,利用隐身直升机进行特殊突击。由此可见,在“海神之矛”行动中,尖端武器装备犹如巨大的长矛,海豹突击队是最锋利的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