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R工作原理
RPR是一种数据优化网络,至少有两个相互反方向传输的共享子环——环1和环2,如图2.7所示。环网上的结点共享带宽,不需要进行电路指配。利用路由公平控制算法,环网上的各个结点能够自动完成带宽协调。每个结点都有一个环形拓扑结构,都能将数据发送到光纤子环上,送往目的结点。两个子环都可以作为工作通道。为了防止光纤或结点发生故障时导致链路中断,由路由保护算法来消除相应的故障段。
图2.7 RPR示意图
拓扑和双环
RPR网络是一个双向旋转的光纤环,由外层的环1和内层的环2组成,可以看作两个对称的反向环路。每一个环都单方向传送。相邻结点之间的跨距包含传送方向相反的两条链路。几乎所有的协议有限状态机在这两个环路上都是一样的。环网上可以有多个结点,RPR支持多达255个工作站,最大环周长为2 000 km。双向环结构使得RPR可以采取两种保护机制:
环回(Ring Wrap)——就像在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或者SONET/SDH双向线路保护倒换(BLSR)中的保护机制一样,在传输介质或者结点失效时,使数据从邻近失效链路的结点处经另一端环回。
源端定向(Source Steering)——同在SONET单向通道保护倒换(UPSR)中的保护机制一样,源端结点选择向其中的一个环发送数据,以避开失效的链路。
结点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发送数据,也就是说既可以顺时针也可以逆时针在环上传输数据。一般来说,根据拓扑发现机制,结点选择一条离目的结点最近的路径发送数据;但并非必须如此,比如在发生阻塞或者链路上出现错误时,可能会选择另外一条路径。这种选路机制和空间复用机制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双环的传输容量。
共享介质
由于RPR可共享传输介质,因此能支持广播业务,这就意味着大量应用于广播的机制可以同样应用在RPR上,比如以太网的地址解析协议(ARP)和生成树协议(STP)等。
弹性
一个分组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结点,当其中一条路径失效时,该分组可以选择另外一条传送,并且切换时间小于50 ms,因此RPR是具有弹性的。在RPR中,正常情况下两条路径都可以承载业务,而不需要把一条路径专门用作备份路径,从而高效地利用了光纤资源。
空间复用技术与目的地剥离
通过RPR在目的结点处把分组从环上剥离开来的机制,可以获得更高的链路利用率,这种技术也称为空间复用技术。它为当前结点和下面的结点节省了更多的带宽,这些带宽可以用来传输更多的数据。目的地剥离也有例外,即多播和广播中分组是在源端被剥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