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私密的乐器——口弦
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在对陕西石峁遗址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之后,确认石峁遗址是一座龙山晚期到夏早期的城址,距今大约4 000年,是目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最初被考古人员误认作女人发髻上的发卡或者是梭子一类的纺织工具。这种口弦就是被中国的古人称作“簧”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口弦的记载,当时名“簧”,在古代与竽、笙、篪等吹奏乐器相提并论,如《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这里与“笙”并列的“簧”,即指口弦。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女娲作笙簧”的说法,示其出现时间之早。《汉宫阙疏》记载,在汉朝皇宫中还建有一座“鼓簧宫”,可见其在古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实,口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众多民族中流行的古老乐器,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都有流传,在环太平洋地区和萨满教文化圈尤为流行,有的专家甚至说口弦是人类所有民族都有过的乐器。至少,口弦在我国的广大地区——从西北到西南,从东北到东南,在回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彝族、傣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中,均有不同的称谓、广泛的存在和久远的历史。目前,在世界音乐领域,演奏和研究口弦甚至成为音乐学家关注的热点。
口弦从制作原料可分为竹制、骨制和金属制这三种,从演奏方式也可分为手指拨弹和手指牵动弦线拉奏两种。竹制与骨制口弦如图1.19所示,是在一竹片或骨片中间挖刻出一簧舌,吹奏口弦时将其横衔唇间,手指拨动簧片,再用口形的开合动作,借用口风的作用配合发出乐音。牵线拉奏则同样一手持之虚含口唇间,另一手拉动拴在口弦上的弦线而发音。口弦制作相对简单、便于携带,因为其音量微弱,反而成为最私密的乐器,“呼吸吐纳皆是情”,在许多原始民族和偏远地区,是世世代代的男男女女传情达意的最佳工具。近年来,随着关注这种古老乐器的人越来越多,口弦也走上舞台,逐渐成为公开演奏的乐器。
图1.19 石峁遗址出土骨质口弦(孙勇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