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天字一号
郁陵岛西面,有一道伸入海中近十里,宽两里的山梁,山梁顶部是天然的平原。这种地形被称做山坪。而这个山坪被命名为雄鹰坪。
它是军械研制所天字号项目组的试验场。当下,军械所的一些人正在忙碌着。
他们大多是木匠,皮匠,铁匠等工匠出身。除了实际生产中总结出的经验,并没有什么理论知识。
那些有一定理论知识的西学人才,现在还在学堂中。即使他们学成了,很多基础科学理论这个时代还没诞生。
比如牛顿要十几年后才出生。当然最基础的牛顿力学已被杨重总结成一个册子,命名为《杨氏力学》。
所以在项目推进时,很多事杨重必然要亲力亲为。而这些工匠作用就是解决工艺问题。
有时候,一些生产难题凭他们的生产经验也无法解决,杨重只好自己动脑子提出方案让他们施行,实在解决不了就换设计方案绕过障碍。
此时一个庞然大物在雄鹰坪上徐徐的展现了出来,或者说膨胀了起来。这是个巨大的载人热气球。
如果说在十七世纪初,要挑选一个实现起来最简单,又最能震撼世人的跨时代事物。那很多人会想到载人热气球。
但实际上,热气球的原型很早就有了,比如孔明灯。甚至载人的孔明灯在中国史书上也出现过,记载是用于军事侦察目的。
不过在此后的历史中,孔明灯再未有更深的应用和发展。没有人再将它用于载人,更没有人进一步将它发展为实用的航空器。
归根结底,孔明灯是生活生产经验的产物,并没有阿基米德定律和牛顿力学的理论支撑,发明者也没有对空气的科学认知。
所以要想将其实用化,就需要投入无数资源和时间去总结更多经验,靠经验来碰。这个成本几乎无人能承担的起。
即便知道空气本质,懂得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力学,杨重在推进天字一号项目中,仍旧付出了相当多时间和精力。
项目组制作了上百个模型,迭代了七代原型产品,历时近三年,才成功制造出当前这有实用价值的航空器。其实就是个利用地面畜力为动力的热气球。
杨重也曾有过研发自带动力系统的热气球念头,但很快就打消了。因为根本行不通,尽管他已有“直流电动机”和“铅酸电池”这两个科技点。
气球飞艇相比飞机,受风的影响更大。电动机那点动力抵消不了稍大点风的影响。
不同高度的风况是不一样的,近现代飞艇可通过调节高度来避免风的影响,而它们能自如调节高度,是因为有现代技术加持。除此它们还有内燃机引擎作为强大的动力源。
现代热气球,用的是液态甲烷燃料,现代气囊材料,再利用现代仪表系统,也能自如的调节高度,顺风飞行。
可是杨重这种烧煤烧炭,用涂漆亚麻布做气囊的原始热气球,哪来的这些个条件?
杨重开始也没料到,这个想象中应该很简单的“马拉飞艇”,竟比有刷直流电机,铅酸电池,火花发报机要难的多。
不就是个热气球带个吊篮,然后牵根绳,以地面上的马匹做为牵引动力的东西吗?那能有多难?
但是工匠凭杨重的描述做出第一个模型后,杨重就知道这不是简单的事情。
热气球被地面上的物体拉动,在浮力,拉力的合力作用下,很快就将吊篮拉个倾角出来。而后吊篮里的模型小人就重重的摔了出来。
接着,绳索改为固定在球形气囊上,这样即使球体被拉斜,吊篮会在重力作用下保持垂直地面的角度。但又发现,如此会让气囊上的加热口完全偏离加热炉。而且吊篮会像钟摆一样摆动,根本无法做为做战平台。
最后,杨重只能自己亲自操刀,将初中物理和几何知识全捡回来。从头开始认真的进行设计。
当下最终的产品形态,有一个“扁平”的圆筒状气囊,气囊直径三十米,高六米。这种形态的气囊,能保证浮心和浮力方向的稳定,很难倾倒。
可以想象在水面上,一个扁平的容器,一个球状或瓶状的容器,斜向拉扯它们底部时,谁更容易倾斜?
这个形态还有个妙处,便是空气阻力比同体积球状竖筒状要小。
气囊下的吊舱也是直径五米的圆筒。可容纳六到七人,在装载一百公斤高质煤粉或木炭的情况下,能浮空至少一个时辰。
吊舱和气囊间不再是柔性吊索,而是用刚性支架取代。这是铁桦木做的支架。
吊舱底部正中,也就是浮心重心差不多正对的位置,有个类似万向轴的结构。上面系着牵引索。
整个航空器看上去就是个飞碟形态。
牵引索的末端连接着马匹缰绳。无论牵引的马匹在地面上如何奔腾转向,几乎不影响飞碟的旋转角度。
换而言之,牵引的马匹只会让飞碟做平移运动,而几乎不做任何旋转运动。
说“几乎”,是因为牵引马匹刚启动或刚转向时,会让吊篮水平倾斜一个微小的角度。角度具体是多少要视加速度大小是多少。但速度恒定后就会恢复水平位置。
雄鹰坪上的飞碟已经离地三尺,牵引它的四匹健马也准备就绪。只是还被锚绳锚在地上,等待乘员登艇。
琪琪格兴奋的跟着杨重,沿着一个木梯登上了吊舱。杨重对吊舱中的司航说了声:“可以开始了!”
那司航随即摇了摇挂在舷板上的铃铛。地面上的人解开了锚。
飞碟缓缓升空,最后悬停住。司航再次以另外一种节奏摇动铃铛,四匹健马便在驭者驾驭下,奔驰起来。
杨重对琪琪格喊道:“坐稳抓牢了!”。
琪琪格听话的紧抓握把,她只是感觉到身体沉下不少,又稍稍歪了一歪,但是不久就正了回来。
而后,她向飞碟下望去,雄鹰坪上的景物正快速从脚下掠过。她感觉飞碟的速度比马车要快的多,甚至比普通骑兵快,也比马车平稳的多。
这是琪琪格第一次乘坐飞碟,而杨重已经亲自体验过十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