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入住林府
林府偏厅。
仍是大红酸枝的桌椅,圆桌上覆了一张粗布,上摆着四副碗箸、各色汤菜。
林如海当先于上首坐下,招呼李瑜在一旁落座,贾敏在林如海边上带着黛玉坐下。
林如海笑道:“伯璋尝尝淮扬菜,看吃得惯么。”
李瑜见一桌菜品丰盛,蟹粉狮子头、松鼠鳜鱼、盐水鹅、炙鱼头,另有两样青菜,鲜笋火腿汤。
李瑜说道:“神京城内也有淮扬酒家,专制淮扬名菜。小侄也曾吃过几道,可谓菜品精致,滋味醇和,不愧东南佳味、天下至美的褒誉。
这几日旅途颠簸,无心饮食,今见了这样的美味,早已食指大动、垂涎欲滴了。”
贾敏在一旁笑道:“瑜哥儿倒是个妙人,不同你姑父,见了美味,仍旧矜持的。”
李瑜道:“小侄到底粗人一个,不比姑父那般懂得品鉴。”
林如海听他恭维自己,也不觉着厌恶,笑着招呼李瑜用菜用饭。
待食毕,贾敏问道:“瑜哥儿常在老太太院里的,这会可要吃杯茶么?”
林如海皱眉道:“如此岂是养生之法?饭后即饮,不利消食,待过一时再吃,方不伤脾胃。”
李瑜应和道:“正是此理,便依姑父所言。”
丫鬟们将桌子收拾了,众人移步至一旁的椅子上坐了叙话。
林如海道:“想来这一二日,便有知府询问遇刺之事,届时伯璋如实说了便是。
既已交接至衙门,又使人传信于陛下,便有专事之人勘察,伯璋安心求学即可。”
李瑜点点头,又道:“恐怕小侄愚笨,不入苏老太傅法眼,且待明日去拜访过,再论其他。”
说罢,众人也不谈此事,贾敏同李瑜说些家长里短,林如海同他谈些诗词文章。
只黛玉在一旁插不上嘴,嘟嘴生着闷气。
李瑜见了,趁着间隙,问她道:“不知林妹妹可读了书了?”
黛玉听他问起自己,脸转了晴,嬉笑道:“正在读《四书》。”
林如海说道:“黛玉倒是聪明灵秀,便于去年给她聘请了一位西宾,以往会过进士,也做过知府的,如今赋闲,游览各地,至此聘上,教黛玉读书,使她也懂些事理。”
贾敏也搭话道:“说来也巧,那位先生也是姓贾,或为族上的远亲也说不准的。”
李瑜听了,便知是贾雨村了。如此说来,黛玉进贾府便在这一二年了。
又抬头看了贾敏的脸色,果然不甚康健。
于是回话道:“林妹妹天资聪颖,一见便知其不凡,若是男儿,将来为官做宰,想来也是不难的。
老太太院里养着三春姐妹,也都颇聪慧。尤以探春妹妹,才智精明,心怀广志,倒与林妹妹相似,同是少有的奇女子。”
黛玉听他说了,也起了兴致,她本就是好胜高傲,不想能有比肩自己的,见李瑜这般说话不似虚言,也心生向往,道:
“若有这样的姊妹,早晚共促学习,时常比文较艺、吟诗咏词,也是一件人生美事,可惜竟不能一见。”
李瑜安慰道:“到底是一家的亲戚,待妹妹再长一二岁,同姑母一道回京看看,没有见不着的。”
黛玉听了,颇是高兴,转去拉母亲的双手扑在她怀里,便同她约定起进京的事情。
贾敏不防黛玉扑来,受力不适,蹙了眉头。
李瑜见状,问道:“姑母可是身子不爽利?”
贾敏苦笑回道:“只是近来有些倦懒,兴许是睡眠不佳,有些乏了。”
李瑜正色道:“姑母不知,小侄虽不是医者大夫,却也是久习武事,故而略懂些气血之说。
寻常人或许看不出来,小侄却见姑母脸色不佳,白皙无色,似是气血不足之症,况且姑母行动之时,气力也差些。
故而斗胆猜想,想必是身子不适,有些症状。以小侄所见,不妨早寻大夫,仔细诊治一番才是。”
贾敏听了,也有些感动,笑道:“瑜哥儿有心了,我这身子自己清楚,一向是这样的。以往也寻过大夫,因生了玉儿,亏损些气血,慢慢补养便是了。”
李瑜见她如此,也不好再多言,既然知晓,慢慢养护也就是了。
过了一时,金锁方奉了香茗上来,众人饮茶说话,恰派去客栈取行李的仆从回来了。
贾敏便招呼李瑜先回房,说辛苦几日赶路,早些休息为好。
于是李瑜辞过林如海,贾敏亲领他往前院住处。
此处三间连屋,在林府前院,东边靠着围墙。内里相通,以帘屏隔开。一间作书房,一间作卧室,一间作会客休息的小厅。
李瑜进来,见一应桌椅都是方清扫过的,洁净无尘,清新自然。
贾敏问他可需指派个丫鬟伺候,李瑜辞过,说既是求学而来,不使如此安逸。况已烦劳颇多,不敢再麻烦主家。
贾敏也不强求,见他诚恳质朴,果与一些纨绔奢靡,贪图享逸的子弟不同,也是暗自赞赏。
待送贾敏离去,李瑜来至卧房,见被褥皆是新换的,厚薄正好,面料舒适。
将自己所带的行李收拾出来,一应衣物放在卧室中的木柜里叠放整齐,靴子摆在柜下的小屉中。
又将两件披风大氅挂在床边的衣架子上。
颇忙碌了一阵,又将书册纸笔在书房中摆放好了。
那书案不大,正有半丈长短,摆了一盏笼纱油灯。案后一张圆椅,上置软垫,端坐其上,双肘正平桌案。
案旁墙边一架书橱,只放了两三件瓷器。
整体看来,小巧雅致,是颇幽静的读书之所。
李瑜不由感叹,离家数日,漂泊运河之上,至此方有归家之感,心中想念怜月等人,又是一番思绪徜徉。
片刻,有几个小厮抬了水过来,李瑜洗漱过后,在床上躺下,因近来疲累,不久便睡过了。
次日清晨,李瑜早早醒来,觉着神清气爽,几日的烦累之感一扫而空。
换过一身水蓝色袍子,束发戴冠,洗净过后,步出门来。
昨晚天黑,尚看得不清。只见这三间小屋外是竹柳丛丛,其下一座四角飞檐的小亭,一条青石板小道穿亭而出。
周围是一片小空地,正可作习武健身之用。
因此次来扬州,枪剑弓马都不曾携备的,便想着改日往城中寻买。
李瑜在院中打了会拳,拐角处丫鬟雪雁来了,见院中树下一个身形左右翻飞,上下腾挪,或出拳,或抖腿,潇洒俊逸,恍若鹤立将飞、回龙欲坠。
如此呆呆地看了一会,倒也不敢轻易搅扰他。
李瑜一套拳法打完,收拳复气,伫立在院中。
雪雁过来行礼道:“奴婢雪雁,夫人命我来请瑜大爷偏厅用膳。”
李瑜抬眼去看,正是黛玉的丫鬟雪雁,也不知怎是她来,倒轻声回道:“烦劳你来一趟了,待我进屋洗把脸便去。”
说罢,往屋里面又擦洗了脸上鬓角的汗渍,拿了件氅便出门去了。
待行至偏厅,林如海方吃过,道:“伯璋且慢用,我衙中尚有公务,便不陪你了。”
话音落下,取过金锁递来的乌纱帽,披了件灰黑大氅便要出门。
李瑜拱手行礼,让过林如海,但见贾敏在桌前端坐,黛玉坐在屋里一角案几旁,雪雁正在她身旁耳语,说得火热。
贾敏招呼李瑜落座用粥,又问他住的可习惯。
李瑜吃了两口粥,说道:“江南气候宜人,府上环境更是清幽,倒叫人忘却疲乏,缠绵梦榻,不忍睡醒。”
贾敏听了,也是高兴,道:“但凡有什么需要的,只管给姑母说。”
李瑜笑道:“一切都很好,只是侄儿却住不安稳。因姑父姑母留我在此长住,已是十分感谢,不敢再劳烦更多。
况且这一日伙食,俱都丰盛。若叫我白白地住着,到底是不踏实。
以往我在老太太府上,大致奉了些租住的资费。
如今在姑母府上,又兼不必自己预备饭食,则更烦劳贵府,因此略备薄资,还望姑母收下。”
说罢,顺腰间取下了一个小袋子,内里银钱鼓鼓地装满了。
贾敏见了,哪里肯接,故作不悦道:“瑜哥儿如此,岂不是叫姑母难堪么?
你我亲戚一家,便是再住久些,也要不了你的银子。
快快收好,切莫如此了,否则待回了神京,叫老太太知晓,倒要说我充大傲慢,没个姑母的肚量。”
李瑜再三坚持,贾敏只是不许,无奈只得收起,再寻机报偿。
雪雁此时正在一旁给黛玉说话,只说今早如何在李瑜院子里见他习武打拳,当真是叫人眼花缭乱,挪不开眼,仿若一阵飘忽的影子乱舞一般。
黛玉在一旁听着,因不曾见过听过这种场面,倒是觉着有意思,在那里弯了眉眼倾听。
这边李瑜用过早饭,起身告辞,说要回屋准备一会,不久便要离府去寻苏老太傅。
贾敏怕李瑜找不见路,因此要指派两个小厮领路。
李瑜笑着谢过,只说不必,便自回屋去了。
待从屋里找出咸临帝写给苏介的书信,在身上放好,便出府问路,一直寻至林府南边的一座府门前。
那府门上有匾写着“苏府”二字,其下两侧各设一架,棨戟八支,共计一十六把造型华丽的木戟林立两旁,两头石狮子卧在门前,端的威严无比,望而生畏。
门戟制度由来已久,《周礼》之中便有戟门之说。唐设戟制,庙社宫门二十四、东宫之门十八、一品之门十六……最少设十支,乃是仪仗彰功之用。唐朝之后皆有沿袭。
至本朝,则不许随意立戟,只战功卓著的将领,方为皇帝钦赐加封,特许立戟,以表高功。
苏介以往功高,又是一品太傅,咸临帝特许,门立十六支戟,以示敬重。
以往初代宁荣二府门外皆有十六支戟,只是逝世之后随葬黄泉。
至贾代化和贾代善一代,也立戟十四,一时煊赫,至身故,亦撤戟随葬地下。
李瑜尝听管家郝能说起高陵侯府故事,先父李謇在世时,府外也立大戟十四支。凡登门之人,上至亲王,下至走卒,骑者下马,乘者落轿,荣耀之盛,莫过于此。
故而李瑜见了苏府门前的一十六支棨戟,不由也心生豪情和敬意。乃整理衣衫,上前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