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文学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明月与乡愁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女儿最近学《静夜思》,在辅导作业的同时,我也顺便给她讲了讲这首诗。

我觉得阅读任何文学作品,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在头脑里“构建”出文学作品得以发生的“世界”。简单的,如童话里常用的“从前,在某某地方住着一个某某某”,这个“从前”,通常都无法追溯,而某某地方又在遥远到无法企及的乌有乡中,这样一来,就把现实“隔绝”到故事之外,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奇事件跳脱了现实的引力法则,开始任意翱翔。而读者需要做的,就是暂时忘记现实。复杂些的,可能就不是简单的“隔绝”与忘记,它需要读者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参与”到这个世界的构建里来。这首《静夜思》属于后者,我讲的时候,要求女儿先去想象这样一种宁静的夜晚:它不但静谧到没有任何声音,而且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如霜的月光。这有点儿像梦境——醒着做梦。

“我们可以想象下,作者或诗里写到的人,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突然醒来,昏头昏脑迷迷糊糊的时候,发现地上全是霜,‘啊!我这是在哪里啊?难道是睡在荒郊野外了吗?’片刻,他清醒过来,发现那些满地的白霜,只是月光。嗯……可能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人整夜都没睡,一直仰望明亮的月亮,天越来越凉,那明亮的月光也像是露水凝成的霜一样,让人感觉寒冷——你觉得哪种情况更合理?”

女儿想了一会儿,说是前一种。我告诉她两种情形都合理,如果她可以自己想象出第三种,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能把它“装”进我们刚刚构建成的世界里。

我没有过多纠结在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譬如是“床”还是“窗”,乃至井栏之类,我觉得这都不会影响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欣赏。理解这首诗,要点在诗之外,在于理解“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里的意义。在女儿有限的阅读里,她至少会背两首关于月亮的诗,一首是幼儿园时老师教过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还有一首是前一段时间我给她讲过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你可以发现,在这些诗里,月亮,尤其是明亮的圆月都和思念亲人、故乡、朋友联系在一起——在过去,交通不便,通信也不发达,没办法像今天这样,用手机就可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聊天、视频通话。那时的思念是无声的,亲人、故土是记忆中的样貌,远隔千里;近在眼前的,唯有那明晃晃的月光,所以苏轼才怎么说来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很对,所以我们的老祖宗们很了不起,他们发现了美丽的月光与人的美好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无数诗人的吟诵,情感因此变得愈加纯粹、祥和,月光也因此愈加宁静、美丽,两者交融在了一起。这可能是中国人的独特体验,外国人就不一定会这么想,明月带给他们的感觉可能是不一样的——你还记得狼人吗?就是爸爸玩的游戏里的那种?传说他们平时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但是在月圆之夜,他们就会变成狼……”

女儿发出“呃——”的声响,很嫌弃的样子。

“所以,圆月带给他们的可能是恐惧、疯狂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中国古典文化、文学里不多见,通常中国人都把明月作为思念的信物,明月千里寄相思——这首诗也是,他用明月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中国人把这种感觉叫‘乡愁’。

“理解了这点,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他一直说着月亮、月光,却突然跳转到故乡。这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惯性,就像我们过年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不过,光有这些,不足以让它成为一首好诗,爸爸觉得这首诗之所以好,是因为最后两句——

“你看,他其实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举’,一个是‘低’,也就是抬头、低头的那一瞬间,一种思乡的情感油然而生。他特别准确地写出了那一瞬间的感觉,这就像捉蝴蝶,一个人凭空站立,伸手一下子就抓到了一只蝴蝶,干净利落,不像某个小朋友,拿着网子扑腾了半天,还是抓不到……”

女儿听出我是在打击她,装出生气的样子,不过很快,她就因为脑子里浮现出小朋友捕捉蝴蝶的笨拙情形而开心起来。

“抓住那稍纵即逝的刹那,把它准确而简洁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写作,尤其是写诗的秘密,记住了吗?”

本来讲到这里,我以为就算讲完了,不过昨天辅导她作业时,我看到她作业里有一个关于这篇课文的填空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__的情感”。我想出题人的标准答案应该会是思乡、思念故乡一类,女儿开始填的是“有点伤心”,我觉得也没问题,只是这个“有点伤心”和后面的字词连不成句子。让她重填,她想了想,又填了“想要回家”。我觉得也可以,不过,我还是多给她讲了讲“乡愁”和真正回家之间的区别。

“有时候,你说想家并不一定是真正想回家,这是有区别的。比如爸爸经常会想起宝昌,和你们说宝昌,但并不代表爸爸就一定想回去,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生活。而且,爸爸小时候曾经玩耍的地方,现在已经变了样子;熟悉的人,大部分都远走他乡;亲人,你的爷爷、奶奶、姑奶、舅爷们一年比一年苍老,不再是当年的样貌——中国人讲‘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就是害怕真正回到家的那一刻来临,会把记忆里美好的东西全部毁掉,所以他宁愿保持现状。故乡,其实是个时间概念,而不是空间的,它是记忆里摇曳的烛火,是那抹亮色里的温存。”